潘元枝
摘 要: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一直是語文教師和專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筆者認為,要解決閱讀教學低效的問題,必須要解決三個問題:一、閱讀“是什么”;二、閱讀教學“教什么”;三、閱讀教學“怎么教”。其中“怎么教”是關(guān)鍵。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文本解讀的原則和策略兩方面對閱讀教學作了初步的探究。
關(guān)鍵詞:閱讀 原則 策略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永恒的話題。一堂好的閱讀教學課=文本的準確解讀+合理的教學設計+恰當?shù)恼n堂呈現(xiàn)。要讓學生正確地解讀文本,首先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要準確、深刻。教師只有在結(jié)合自身閱讀經(jīng)驗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學情,然后再選擇恰當?shù)姆绞剑拍馨炎陨淼拈喿x體驗轉(zhuǎn)化為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什么是閱讀
從字義來分析,“閱”有兩層含義,一是“看”,二是“經(jīng)歷”。顏師古曰:“閱,猶更歷也”?!伴啞焙汀白x”一起,闡明了讀書和經(jīng)歷的關(guān)系。葉圣陶先生曾說:閱是目治、心治,讀是口治、耳治。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南宋哲學家朱熹曾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眼、口、耳并用,是語文學科的特殊學習方法,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
二、閱讀教學教什么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涉及的范圍很廣,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二)為例,每冊分四個專題,包括“青春”“教養(yǎng)”“故鄉(xiāng)”“自然”“生命”“和平”“歷史”等。新課改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強調(diào)學生的內(nèi)化過程。這些都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三、閱讀教學怎么教
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本文從文本解讀的原則和策略兩個方面,對閱讀教學作了初步的探究。
(一)文本解讀的原則
1.以人解文
所謂“以人解文”,是指通過對作者的理解來解讀文本,結(jié)合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去解讀作品中的“作者的影子”。
例如必修(一)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記》,課文所在版塊是“感悟自然”,作者在文中所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合一”。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在教學本文時,筆者介紹了相關(guān)背景材料:
唐永貞元年,民不聊生,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
當時的柳宗元才33歲,他以為自己很快就能回到長安,誰知一待就是十年,十年中親人一個個離他遠去。這期間他寫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記》《小石潭記》和千古絕句《江雪》。
在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柳宗元,天天游山玩水,寄情山水?!坝娜质療o遠不到”,但是永州的山水始終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受,他的內(nèi)心仍然是孤獨的。只有當他發(fā)現(xiàn)西山時,欣喜之情才溢于言表,“始得”二字,點明了此游之意義。
2.以史觀篇
在現(xiàn)當代文學中,有很多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如蘇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專題中選了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一文。文中多次寫到科索洛夫的眼淚,“淚水”充分展現(xiàn)了主人公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失去妻兒的絕望,撫養(yǎng)孤兒的責任,心靈深處的孤獨。這是一個人的遭遇,也是戰(zhàn)爭中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遭遇。作品描寫了普通民眾在戰(zhàn)爭背景下的感受,讓我們能比較全面地認識到戰(zhàn)爭中人性的可貴。
3.人文精神
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于人性本身。有人歸納《守財奴》中的葛朗臺,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項鏈》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的虛榮心;《雷雨》反映了封建家長兼資本家的專制、虛偽。這種將作品形象單一化、臉譜化的理解,嚴重影響了讀者的審美體驗。
首先,葛朗臺是個成功的商人,他善于經(jīng)營,節(jié)儉吝嗇,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發(fā)家致富的典型,但他又是一個變態(tài)的商人,他對金錢有著強烈的占有欲,是典型的守財奴。這才是真正的葛朗臺?!独子辍分械闹軜銏@,是一個溫情和冷酷的綜合體:多年過去了,他還惦記著那幾件舊襯衫;當他聽說侍萍跳河時還“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時,“痛苦”地發(fā)出一聲“哦”;后來聽侍萍說她被趕出來的情況時,又“汗涔涔地”。這些細節(jié)都真實地表現(xiàn)出周樸園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4.哲學因素
《外國小說欣賞》中,選入了許多非傳統(tǒng)意義的小說,如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卡夫卡的《騎桶者》、卡爾維諾的《牲畜林》等。這些小說情節(jié)荒誕、夸張,手法怪異,很多學生在閱讀時反映看不懂。其實這樣的文章在當代中國也有,如王蒙的《蝴蝶》《風箏》,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等,它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深受20世紀初哲學思想的影響,尤其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的影響。
(二)文本解讀的策略
任何一個文本,我們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和觀察,筆者認為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1.探究文本主旨
體味、探究文本的主旨內(nèi)涵,是文本解讀的前提。只有準確理解文本的主旨內(nèi)涵,才能為閱讀教學提供正確的方向。
《鳥啼》是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中比較難懂的一篇文章。通過閱讀,學生只能理解文章的表層內(nèi)容。針對這一現(xiàn)狀,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設計教學過程:
(1)文本感知層面
先讓學生拋開所有的參考資料,自己去朗讀感知,揣測文章主題。
初讀課文時,學生也能篩選出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句子。如“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鳥兒悄然……”“誰能阻撓到來的生命沖動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鳥兒一樣”等等。根據(jù)這些語句,學生初步歸納出文章主旨:通過對嚴冬消逝,春天來臨之際的鳥啼的描寫,贊美春天,贊美生命。
(2)結(jié)構(gòu)脈絡層面
本文時而描寫,時而抒情,時而議論。那么,作者到底是沿著怎樣的思路安排內(nèi)容的呢?筆者先讓學生概括每部分的內(nèi)容,前八個自然段,寫乍暖還寒時的鳥啼。小鳥的啼鳴雖然含糊、微弱,但充滿了活力和希望。從第九段開始,文章通過抒情和議論,對鳥啼做進一步的思考和禮贊。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聆聽——思考——禮贊。理清了行文思路,看似紛繁復雜的結(jié)構(gòu)就明晰了。
(3)深度探究層面
《鳥啼》寫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戰(zhàn)爭給歐洲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了解這些資料后,我們再回歸文本,作者選用“鳥啼”作為禮贊生命的切入點,并聯(lián)想到更多的生命和大自然蘊含著勃勃的生機。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發(fā)出感慨:“在心底,泉流在涌動,激勵著我們前行”。
可見,文章表面上是寫鳥,實際上是寫人。面對“一戰(zhàn)”中人類如此慘烈的死亡,勞倫斯通過對鳥啼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的由衷贊美,對生與死的思考,啟示人們要忘掉痛苦,珍愛生命。鳥啼這一動物的本能行為,也由此獲得了升華。
2.賞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在成功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往往是復雜多面的。英國小說家福斯特將小說中的人物分為“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現(xiàn)實中人類的多維性構(gòu)成了小說中的“圓形人物”,人物的多維性也為我們理解作品增加了難度。筆者同事姜老師在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就選擇了“人物”這個角度。
(1)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根據(jù)時間與人物、情節(jié)的關(guān)系,梳理課文的情節(jié)。
整理出如下表格:
(2)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概括,說說誰是小說的主要人物?
學生有說是瓊姍的,也有說是蘇艾的,也有說是貝爾曼的。
到底誰才是小說的主人公呢?教師提供了小說主人公評判的標準:
①他在人物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
②人物的性格發(fā)展是否能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逆轉(zhuǎn);
③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guān)鍵作用。
根據(jù)教師的提示,學生基本上認定“貝爾曼”是文章的主人公。
(3)找出文中關(guān)于貝爾曼的描寫,分析貝爾曼的形象
①初見貝爾曼
外貌描寫: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窮困潦倒、失意消沉、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
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姍的病情后,對這種白癡的想法“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可憐的瓊姍小姐”“可惡的藤葉”
貝爾曼:善良、有同情心
②再見貝爾曼(側(cè)面描寫)
醫(yī)生:“他上了年紀,身體瘦弱,病勢來得兇猛。他可沒有希望了,不過今天還是要把他送到醫(yī)院,好讓他舒服一些。”
蘇艾:“那是貝爾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葉子是他畫在墻上的?!?/p>
貝爾曼:平凡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
(4)人格升華,歸納貝爾曼的典型意義
學生動筆進行當堂訓練。
學生答案交流反饋,教師出示參考答案比較分析:
主人公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但善良、富有同情心,具有崇高愛心、舍己救人、自我犧牲的畫家形象。
①他是個“性格暴躁的小老頭”,喝酒總是過量,藝術(shù)上沒有多大成就,只能靠替青年藝術(shù)家“充當模特兒”維持生計。
②當他得知瓊姍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看出他的無私關(guān)心他人。
③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瓊姍病情好轉(zhuǎn),但他自己卻得了肺炎去世,舍己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雖然整篇小說中對貝爾曼的描寫并不多,但是姜老師帶領學生通過對貝爾曼的具體描寫的分析,在學生心目中出現(xiàn)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貝爾曼形象:雖然窮困潦倒、脾氣暴躁,在事業(yè)上也沒什么成就,但是他關(guān)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正是借貝爾曼的形象,歌頌了窮苦朋友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
3.分析典型手法
同一文本中,一般都會綜合運用多種寫作手法。細節(jié)描寫就是許多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寫作手法。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深化作品主題,能增強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
(1)表達真情實感
在《項脊軒志》中,作者圍繞“百年老屋”的幾度興廢和對昔日讀書生活與日?,嵤碌淖窇?,寄托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情懷念。寫母親,再現(xiàn)了當年她扣門扉問饑寒的情景,以表現(xiàn)母親的慈愛心腸;寫祖母,則抓住贈“象笏”這件事,來表現(xiàn)祖母的關(guān)懷以及對家族未來的期望;寫亡妻時,是通過“枇杷樹”來寫。睹物思人,移情于物,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再!
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事小而情深”,構(gòu)成了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2)揭示人物內(nèi)心
小說《祝?!分?,有多處對祥林嫂眼神的細節(jié)描寫。初到魯鎮(zhèn)時,她“順著眼,不開一句口”。第二次“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后來,她只是“直著眼,和大家講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到“我”最后見到她時,她“瞪著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從“順著眼”,“直著眼”到最后的“瞪著我”。通過這些細節(jié)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經(jīng)歷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極度悲痛的祥林嫂。
此外,細節(jié)描寫還能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深化作品的主題。有人說,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藝術(shù)作品。正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細節(jié),為藝術(shù)作品的生命增添了不朽的藝術(shù)魅力。
20世紀90年代末,基礎教育改革就提出了師生平等對話和多元解讀的閱讀教學模式,。然而十幾年的實踐證明,閱讀教學低效的積弊,仍然沒有解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微乎其微,語文閱讀教學,仍將任重而道遠。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品解讀,無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膚淺的對話、豪華的多媒體包裝充斥著課堂?!?/p>
參考文獻:
[1] 孫紹振《多元解讀和一元層層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論問題》,《中學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2期。
[2]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案例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羅曉暉、馮勝蘭《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講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
[4] 張正耀《語文究竟怎么教——一位特級教師的69條教學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