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福
[摘? ?要]文章對學困生出現(xiàn)學習困境的原因進行了探索。學生之所以會在學習上遇到困難,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因此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實踐的情況,運用各種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開學困生的心靈之窗,以進一步增強學困生的學習動力。
[關鍵詞]學困生;學習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18-0075-03
一、重視道德與法治教育
在課堂中選擇一些比較生動的故事進行教學,能獲得比較好的效果。在塑造青少年的心靈時,故事比生硬的道理說教更能打動他們,進而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其他媒體手段,能夠了解到非常豐富的教育故事資源。這些故事資源實際上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教學素材。
比如,教師通過網(wǎng)絡了解到了有關“最美教師”張麗莉的新聞消息,并將新聞消息里的一些關鍵的內(nèi)容提取了出來。這位女教師為了保護學生在這一場車禍中受了重傷,她也由此獲得了學生的愛戴。這位女教師身上反映出了非常寶貴的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質(zhì)。在課堂上把這則新聞講給學生聽。通過聆聽,學生感悟到了這個女教師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教師不能夠生硬地把這則新聞消息原原本本地講給學生聽,而是應借助各種生動的設計和有效的多媒體手段將其展現(xiàn)給學生。張麗莉是佳木斯市第四中學的教師。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其精神狀態(tài)是相對疲憊的。在這種疲憊的情況下,她能敏銳地察覺到危險,并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學生。當時,校門前停著三輛接送學生的車。停在最后的大客車突然啟動,撞向停在中間的大客車,并推著它向最前面的車擠壓過去,而中間的大客車和最前面的車之間,正好走過幾名學生。在這個非常緊急的時刻,只見正要過馬路的張麗莉迅速沖上前去,用屁股頂出一個學生,并用一只手將另一個學生扯到路邊,而她卻被大客車撞翻在地,雙腿被車輪碾過,人昏死過去。這個驚心動魄的過程,其實完全可以用比較生動的語言來描述給學生聽。要想感染學生,有效地教育學生,切忌一味說教,要有效利用生動的案例。
教師通過講述故事引入道德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腦海中還原出女教師拯救學生的這一場景,同時又能夠比較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教師抓住機會,設置聆聽故事之后的討論活動,讓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課堂上探討這名女教師能夠做出這種見義勇為舉動的本質(zhì)。這名女教師通過這種行為詮釋了對于職業(yè)道德的堅守,對于人的生命的尊重,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思維習慣。女教師能夠把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這種道德高度不是所有人都能企及的。她應該成為道德上的標桿。教師要重視道德與法治教育,要通過道德與法治教育,使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以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體驗成功,點燃學習熱情
學困生之所以會遇到學習困難,其實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大多學生成為學困生并不是因為存在智力缺陷,而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樂趣,對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沒有熱情,討厭上課。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教學方式不妥當,也可能是這些學生的自我約束力相對不夠強,缺乏堅持的學習態(tài)度,在學習方法上缺乏科學的指引,且不能夠獨立提出相關問題并且有效解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困生的特殊情況以及整個班級的學習狀態(tài),科學地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從而調(diào)動學困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第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分層推進的教學方式,讓那些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學困生增強學習信心至關重要。一些學困生之所以對特定科目喪失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學習這一科目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辦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學困生的情況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根據(jù)本門課程特有的一些教學目標,基于對相關課程標準的解讀,有效進行教學安排,以使學困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理論與概念。教師要圍繞考查目標和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如有關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情況的考查主要還是以閉卷考試為主,主要涉及單項選擇、簡答以及材料分析等題型。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只要對相關的理論概念進行記憶,那么在考試中就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分層推進的教學方式,以調(diào)動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是要幫助學困生強化記憶。如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基礎概念,只是需要學困生進行背誦和記憶,而學困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是完全可以背誦下來的。在學困生背誦和記憶之后,就讓他們做一些相關的選擇題。這些選擇題應對應學困生剛剛記憶的知識點,這樣學困生做對的概率會比較高,從而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信心與熱情。
二是要用學困生相對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進行引導和教學,將學困生比較熟悉和剛剛學習過的知識轉(zhuǎn)化為相關的練習題,或把已經(jīng)訓練過的練習題進行有效變型,讓學困生能夠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強化對知識點的記憶,同時又能夠讓他們保持較高的做題正確率,強化他們的成功體驗。
三是引導學困生學會分析材料以及掌握簡答題的答題技巧。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對解題技巧進行分析,并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以使學困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高其回答的準確率,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第二方面,教師要增強學困生的學習自信。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導的過程中,可以讓學困生在學習相關原理概念之后,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梳理,從而深化學困生對于相關概念的認識,增強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思維導圖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學習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樹狀圖或者其他的圖形結(jié)構(gòu)讓學困生進行直觀體會和理解,也可以用相對比較形象的圖形或者符號等來表示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做能夠減輕學困生的記憶負擔,避免學困生因為擔心記不住而產(chǎn)生焦慮的心理。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學困生構(gòu)建知識體系,探索有效聯(lián)系知識的策略。學困生正是由于缺乏方法,而“學難有所得”。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教授給學困生一些方法。這樣才能夠讓學困生有效掌握知識,加深對于知識的認識,并讓教師和學困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交流的互動氛圍,從而激發(fā)學困生繼續(xù)探索的熱情與欲望。
三、對學生充滿愛心和信任
要想讓學困生充滿興趣,教師就要對學困生有足夠的關注。如果教師對學困生沒有足夠的關注,那么很可能會扼殺學困生的天賦。教師應該多采取鼓勵的方式引導學困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要堅持在教學的過程中多表揚學困生,不要在公共場合點名批評學困生。這樣才能夠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和關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給予學困生足夠的關心和信任,特別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溫暖,這可以成為推動這些學生學習的力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要把關愛和教育充分結(jié)合在一起。當學困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給予他們幫助,并且通過集體活動和個別輔導等,讓學困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寓教于樂的形式,多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去引導學困生學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比較活潑的教學方式,對激活學困生的求知欲望有積極的幫助。教師可以學困生的興趣為主導,讓學困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交流互動。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一些多元化的活動。比如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那么教師完全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樂趣的教學活動。如開展禮儀先生和禮儀小姐的競選活動,在明確相關的競選規(guī)則的基礎上,讓學困生參與到這一競選活動當中,鼓勵學困生在競選過程中進行即興表演。這可以調(diào)動學困生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教師應引導學困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比如,教師可以讓學困生參與一些角色扮演活動,因為角色扮演相對于小組討論而言,更能夠讓學困生產(chǎn)生參與感。學困生可以在表演中更親密地接觸相關的學科知識。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需求來開展教學活動。也就是說,在設計各項活動時,教師也應該考慮到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在引導學困生參與學習活動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到學困生的真實水平、實際情況,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關注如何進一步讓學困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問題。比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結(jié)合一些基本原理進行情景模擬。如一些學困生的父母對其期望相對比較高,這使他們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壓力。這些學困生一旦進入初中,由于產(chǎn)生了獨立意識,相對就會比較叛逆,上課時經(jīng)常利用手機和其他同學或者網(wǎng)絡上的陌生人聊天等。教師可讓有著類似經(jīng)歷的學困生通過角色扮演或者研究性學習對這一情形進行討論,并有效分析這樣做的后果。
其實,無論是學習問題較為嚴重的學困生,還是學習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發(fā)生沖突,也會遇到自己的思想與父母的思想相背離的情況。教師應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處于這些情境中,學生有話可講,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這樣做,可以調(diào)動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積極性。
四、以魅力影響帶動學困生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用自己的魅力去影響學困生。教師會對學困生產(chǎn)生方方面面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秉持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以更好地引導學困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構(gòu)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因為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夠讓學困生打開自己的心靈之窗。教師應明確,自己應以個人魅力帶動學困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
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是比較特殊的群體。一些學困生的推理能力、語言能力及邏輯能力等相對較弱,且不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堅持不懈的學習意志。針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盡可能采取激勵的方式去喚醒他們。作為承擔著一定教育責任的教師,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學生,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要去發(fā)現(xiàn)學困生的長處,多以表揚和鼓勵的方式引導他們,更多地包容他們,從而重新樹立他們的自尊自信,引導他們逐漸走入正途。
比如,在筆者任教的班級中存在一些有厭學情緒的學困生,這些學生經(jīng)常不按時到校上課,每天來到學校之后只會參加體育活動,有的甚至出現(xiàn)抽煙、尋釁滋事等問題。學生A便是其中之一。在一次籃球比賽中,學生A表現(xiàn)得非常好,但由于比賽的時間相對比較晚,班里的學生都沒有在場看到。筆者關注到了他失望落寞的情緒。第2天,筆者就選擇了一個比較好的時機去表揚學生A,重點贊揚了他在體育方面的優(yōu)點。這樣,他便對筆者留有好的印象。此后,筆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如在課堂上讓他回答一些在他能力范圍內(nèi)可以解決的問題等,來強化他的成功體驗,讓他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產(chǎn)生比較強烈的興趣。筆者和學困生之間并不是上下級的關系,而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因此學困生在上筆者負責的道德與法治課時會相對比較認真。
實踐證明,要想有效引導學困生,教師應積極引導他們投入更多的熱情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必須真誠地與學困生進行交流,要采取學困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打動他們,消除自己與學困生之間的障礙,從而構(gòu)建一個互相信任并且和諧的班集體。
(責任編輯? ?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