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玉妹,董 華(.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倫敦布魯內爾大學 設計學院)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如何通過設計塑造一個友好的老齡化社會成為設計領域的重要關注點。起源于英國的包容性設計和起源于美國的通用設計是應對老齡化設計的主流理論[1]。包容性設計是一種不需適應和特別設計,而使主流產(chǎn)品和服務能為盡可能多的用戶所使用的設計方法和過程[2],旨在讓多樣化的人群可以獲得平等的參與。包容的反面是排斥,因而促進包容的過程就是反排斥的過程。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基于多年對包容性設計的研究提出了反排斥理論 (Countering Design Inclusion),該理論將設計排斥歸結于用戶能力和產(chǎn)品能力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并且認為產(chǎn)生不包容的原因是外在環(huán)境造成的,因此促進包容的設計通常是通過降低產(chǎn)品和外在環(huán)境對用戶的能力需求?;谀芰Φ耐獠扛深A體現(xiàn)了對待老齡化的本質主義認識論傾向,將老化等同于能力退化。降低用戶與產(chǎn)品交互的能力需求容易走向庇護的極端,無形中排斥用戶的主觀努力,不利于用戶能力的維持和發(fā)展。突破老化的本質主義認識,將老化置于社會的、關系的語境下,有助于擴展對包容性設計的認知。
本研究從基于能力的設計排斥入手,擴展出包容性設計的權力向度,并引入賦能理論,建構更系統(tǒng)地面向老齡化社會的設計包容干預策略。
包容性設計理論的發(fā)展有濃厚的工程學基礎,最初的理論發(fā)展是在英國工程和物質科學研究理事會(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EPSRC)的資助下推進的[3]。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是包容性發(fā)展的主要陣地。研究者從工程學的視角出發(fā)開發(fā)了一系列的包容性設計工具(見圖1),其中包含限制手部靈活度的裝置和影響視力的眼鏡,幫助設計師感受關節(jié)炎患者或有視覺障礙的人使用產(chǎn)品的體驗。早期的包容性設計項目主要關注產(chǎn)品的工程學問題,如包裝的可開啟性,這些研究成果被成功應用于喬丹牙刷和雀巢巧克力包裝上,并幫助企業(yè)獲得了巨大成功。
圖1 劍橋大學開發(fā)的包容性設計工具
人機工程學是包容性設計重要的學科基礎。瑞典人機工程小組基于人的能力分層提出了“用戶金字塔模型”。處于金字塔底層的是身體健全者或輕微殘障者,處于金字塔中層是由于疾病或嚴重的器官衰退引起的身體機能(身體力量或行動能力)下降的用戶,而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則是那些身體嚴重殘障,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用戶。 “用戶金字塔模型”倡導在設計過程中考慮金字塔頂端那些嚴重失能者,而處于金字塔中層和底端的人會自然而然被包容進來(見圖2[4])。
圖2 用戶金字塔模型
2020年9月25日,由英國文化委員會牛頓基金資助舉辦的以“Sustaining Inclusive Design” 為主題的包容性設計會議上,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的John Clarkson教授做了題為 “從工程設計到包容性設計,再回到工程設計——良性循環(huán)(From Engineering to Inclusive Design and Back Again:a Virtuous Circle)”的演講,強調了包容性設計的工程學傳統(tǒng)。
包容性設計的工程學傳統(tǒng)使得包容性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發(fā)展更關注用戶的生理能力的多樣性。將設計排斥歸因于產(chǎn)品的使用能力需求過高是包容性設計經(jīng)典的理論立場。反排斥理論 (Countering Design Inclusion)的“能力-需求”模型認為“當產(chǎn)品對用戶的能力要求超出終端用戶的實際能力時,就會產(chǎn)生設計排斥”。(見圖3[5])該理論還提出了從視覺、聽覺、智能、伸展、交流、靈活性和移動性等能力入手估算設計排斥度的方法,從能力入手研究如何促進包容成為設計的重要策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海倫·哈姆林中心從用戶的能力出發(fā)繪制了一幅包容性靶心圖 (Bulls-eye diagram) (見圖4)。該圖由5個不同的環(huán)形構成,從靶心向外擴展分別是能力受限程度依次增加的中年男性、女性、負重或拉行李的人、帶兒童的婦女、兒童、老人及孕婦、推嬰兒車的人、坐輪椅的人及盲人。通過這一靶心圖,研究者呼吁企業(yè)把設計關注點從靶心擴展到外環(huán)那些能力受限的人 (見圖4[6])。
圖3 反排斥理論的能力-需求模型
圖4 包容性設計靶心
對能力的關注也在包容性設計的基礎研究和教學中得到體現(xiàn)。在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對老年人進行能力測量,識別并模擬老年人在老化過程中的能力退化成為研究的重要切入點。同濟大學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開展了對中國老年人能力數(shù)據(jù)采集的基礎研究項目,為設計師進行包容性設計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老齡能力數(shù)據(jù)[7]。為了培養(yǎng)設計師對老年人及其他能力受限人群的能力體驗和同理心,不同高校的設計研究機構相繼開發(fā)了一系列模擬體驗道具,以模擬老化過程的能力變化。例如拉夫堡大學、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和同濟大學包容性設計中心等機構,相繼開發(fā)設計了老年駕駛模擬服、限制靈活度的手套和限制視力的眼鏡等(見圖5),并應用在設計課堂和項目中,用于對學生和設計師的培訓。
圖5 老年人能力限制模擬套裝
基于能力的設計排斥理論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切入,為包容性設計的理論建構奠定了工程學的基礎。然而影響老年人平等參與、造成設計排斥的原因并不僅僅是由于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在生命科學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慢性病的治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老年人的健康余壽逐步延長,很多步入老年期的人依然保持著良好的身體機能[8]。生理能力的不足對老年人平等參與的影響逐漸弱化,社會對老年人的認知和期許卻在無形地規(guī)訓著用戶行為,將老年人排斥在特定產(chǎn)品的使用和特定活動的參與之外。長久以來,老化的缺陷模型(Models of Deficiency)影響了設計師對老齡化產(chǎn)品的形象塑造和功能設計,包容性設計與輔助科技在消費品中的美學品質并未得到充分重視[9],這無形影響了老年用戶的社會參與和需求實現(xiàn)。放大字體和放大音量的老年手機在公共場合鈴聲響起時無意間建構了老年人耳不聰、目不明的感官衰老形象,老年手機也以“一鍵撥打”作為設計的亮點,這種設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更豐富的功能需求。為了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國外的一些街區(qū)專門設立了提醒司機“有老年人出行,請慢行”的交通警示牌。這些交通提示牌通過彎腰駝背、拄著拐杖的圖形傳達了消極的老年人形象,以提示司機老年人出入的地方可能帶來交通風險[10],但這種關懷和庇護無意識地構建了老年人消極的形象,加深了公眾對老年人的信任危機,影響了其民主參與的機會,這使得老年人被邊緣化,最終加劇了排斥。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了符號資本這一概念,可以進一步解釋以關懷為出發(fā)點的設計何以加劇排斥。在布爾迪厄看來,符號資本是各種資本(包含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通過符號形式合法化的體現(xiàn)。符號資本具有相互轉化和階級區(qū)隔的功能,將人群分隔在權力結構的不同位置[11]。消極的符號生產(chǎn)影響了社會、文化、經(jīng)濟資本的轉化。以社會資本為例,以患病、失能、依賴的老年人形象在設計中的體現(xiàn)固化為老年人的符號資本,這種消極的符號影響了社會資本的轉化和積累,使得老年人失去了社會尊重和地位。傳媒領域的老年形象傳播研究充分論證了這一過程[12]。設計也是符號的物質載體和媒介形式,承擔著符號生產(chǎn)的功能。老齡化設計案例在社會生活中的傳播正是通過符號的形式織成了一張不平等的 “微觀權力”關系網(wǎng)[13]。因此,符號資本的建構本質上也是權力的生產(chǎn)過程,決定了什么才是被認可的,什么是不被鼓勵或不合宜的,這些主張通過符號資本合法化。
此外,這些消極認知也通過設計使用的行為規(guī)訓逐漸內化到老年人的自我認知中,讓老年人自身喪失表達訴求的機會和意志。法國哲學家拉圖爾將設計對用戶行為產(chǎn)生影響的機制稱之為 “腳本” (script),就如編劇通過劇本規(guī)定演員的行為一樣,設計師通過在設計過程植入意圖,同時預先設定了用戶的行為方式。拉圖爾總結了技術作用于人的行為的多種方式, 如 “決定” “提供背景” “授權” “允許” “鼓勵” “許可” “建議” “影響” “阻礙” “提供可能”“禁止”等[14]。一些針對老年人的福祉科技產(chǎn)品作為一種技術人工物通過“腳本”機制對老年人施加的強力意志,限制了老年人的行動自由和能動性,對用戶自由意志的表達造成了排斥。一項針對老年家居一鍵式警報的遠程監(jiān)護系統(tǒng)的人種志研究揭示了單一的操作方式設計對老年人的多樣化表達的阻礙[15]。該產(chǎn)品僅僅提供一個按鍵,用戶無法傳達更多樣的情境信息,只能通過這種代表危險的方式去傳達,長此以往這種高風險的暗示通過行為的強化逐漸內化到老年人的自我認知中,從而使其認為自己時刻處于危險之中,并需要接受長期照護。老年人作為獨立個體的主體性地位逐漸喪失。
為了建立一個鼓勵老年人活躍參與的老齡化社會,一方面要降低用戶參與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和權力結構。權力結構重建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充分發(fā)揮設計的建構作用,重建老年人的符號資本;二是要重置“人物”關系,提升用戶內在的權力體驗和能動性。
2.2.1 重建符號資本重建符號資本就是要在社會情境下,通過積極的形象塑造,彌合了主流文化中以年齡為產(chǎn)品劃分的分界,通過設計的符號生產(chǎn)功能對抗這些傳統(tǒng)定型,打破以“疾病” “退化”為標簽的設計話語,促進老年人符號資本向社會資本等其他形式資本的有效轉化,擴展老年人在社會中的行動和參與空間。
以重建符號資本為出發(fā)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海倫哈姆林設計中心策劃了一個主題為“新老齡:為我們的未來而設計(New Old:Designing for Our Future Selves)”的展覽,展示了設計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改變公眾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16]。這些展品包含產(chǎn)品設計、視覺設計和活動設計等不同形式。產(chǎn)品設計的作品包含一個由PriestmanGoode公司設計的滑板車,結合了拉桿包的功能。受刻板印象的影響,老年人很少使用滑板車。這一設計不僅支持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同時鼓勵老年人保持活躍。因此,產(chǎn)品的開發(fā)基于跨年齡設計的考慮,創(chuàng)造了一款整個生命周期都可以使用的產(chǎn)品??蛇x擇的電動模式給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支持,3個輪子的設計增加了穩(wěn)定性,拉桿包滿足了老年人購物的需求。此外,更為重要的突破是該滑板車在形象識別上打破了人們對老年產(chǎn)品的刻板印象,用更時尚的造型和更豐富的色彩積極建構了老年產(chǎn)品的新形象(見圖6)。Lanzavecchia-Wai工作室設計的老齡助行產(chǎn)品和家居產(chǎn)品同樣體現(xiàn)了“去年齡化”產(chǎn)品形象塑造 (見圖7[9])。 “新老齡”展還展示了一個對交通警示牌中老年人的形象進行再設計的作品,該作品把拐杖這一形象保留,但在老年人的表現(xiàn)上通過奔跑和舞蹈的動作傳達了老年人充滿活力的一面,拐杖也成了表現(xiàn)的道具之一(見圖8)。同時,該展覽還設計了一個花園房間,支持參觀展覽的公眾與老年人展開對話,這一活動的設計旨在打破偏見,促進跨年齡交流。
圖6 Priestman Goode公司設計的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滑板車
圖7 Lanzavecchia-Wai工作室設計的老齡助行產(chǎn)品和家居產(chǎn)品
圖8 反污名化的老年人形象構建在交通警示牌上的體現(xiàn)
2.2.2 重置“人-物”關系造成設計排斥的權力失衡既體現(xiàn)在不同用戶群體之間,同時也體現(xiàn)在用戶和設計之間。在老齡化設計中,將設計當作權威者對用戶的行為進行規(guī)訓是常用的設計手段。例如智能藥瓶對老年人的吃藥行為進行定期提醒,用戶的認知能力被設計所接管,在使用中逐漸失去了自我參與和決策的自由。為了還原和激活老年人自身的潛能,就需要挑戰(zhàn)設計權威。重置“人-物”關系就是要突破產(chǎn)品影響用戶行為的腳本機制,在用戶和設計產(chǎn)物之間建立開放的雙向協(xié)商的關系,使得用戶在與設計產(chǎn)物進行交互的過程中獲得能動性表達。
“使用即設計”包含在“使用中設計 (design in use)”和“通過使用設計(design by use)”兩個不同的術語。 “在使用中設計”,指的是設計支持用戶根據(jù)個人需求使用現(xiàn)有的設計并超越已有設計功能預期來實踐的方式[17]。 “通過使用設計”同樣也是支持用戶在特定情境下通過或小或大的干預自發(fā)改變環(huán)境解決特定問題[18]。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無意圖設計(non-intentional design)”,強調設計并不強加設計師的意圖給用戶,而是給用戶自由的裁決權,設計權威性得到挑戰(zhàn)。這些設計理念雖然措辭不一,但都關注設計的產(chǎn)物最終為用戶使用時是否可以增強用戶的參與和意志的表達。這些設計理念顛倒了從想法到物品 (from idea to object)的設計秩序,認為用戶的使用行為具有擴展和重新定義設計概念(idea)的潛能,因此提出了從物品到想法(from object to idea)的反邏輯。更為重要的是,它賦予了用戶在使用中或通過使用產(chǎn)生新的功能和意義的能動性。在這種理念下,設計師的任務就是通過一個客觀的“型相”激發(fā)用戶的創(chuàng)造力,用戶得以擺脫規(guī)定和被規(guī)定的關系,設計成為用戶手中的開放資源,結合物所提供的基礎功能和用戶自身的智慧能動地與物品產(chǎn)生交互,人物協(xié)作共同解決問題,在使用中塑造用戶的能動性。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Giaccardi教授主導一個名為 “Resourceful Ageing(智慧老齡)”的荷蘭國家科研基金(NWO)項目,旨在通過物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賦能老年人,是對“使用即設計”理念的實踐。項目研究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身能力解決生活問題的智慧?;谟脩粼谏钪械闹腔?,項目最終產(chǎn)出了兩個迭代的物聯(lián)網(wǎng)居家服務系統(tǒng),其中包含4個不同功能的類似積木的組件和在線平臺,每一個組件都可以作為輸入組件和輸出組件;4個組件隨意組合可以形成16種功能,老年人可以根據(jù)生活場景對組件進行任意組合,策略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把可以發(fā)聲的和可以發(fā)光的組件組合在一起,這樣在鈴聲響的時候,發(fā)光組件就會閃光,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提醒可以為有聽力障礙的老年人提供方便(見圖9[19])。這一設計解決方案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個可供磋商的空間,不同用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個性化地對產(chǎn)品進行再設計,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圖9 關注用戶參與和能動性的物聯(lián)網(wǎng)組件設計與應用場景
卡爾·迪賽歐的 “對抗性設計(adversarial design)”[20]鼓勵以設計作為觸媒,改變用公眾被動接受公共信息及其影響力的單向關系,以人、物、行動構成持續(xù)的多元爭勝局面,形成去中心化的行動者網(wǎng)絡,以更加微妙、俏皮的方式制造出對話與博弈的平等空間[21]。 “非常規(guī)”機器人的涌現(xiàn)是對抗性設計理念在老齡化設計中的實踐。如偶爾會故意出錯的機器人:老年人要先安撫它,它才會陪人玩或繼續(xù)提供服務;會誤解用戶指令的機器人:用戶不得不參與其中,才能一起完成任務;還有脾氣暴躁、經(jīng)常焦慮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反抗了以人為中心的霸權,顛覆了消費主義邏輯下照護和被照護者之間的單向關系。老年用戶和設計一起構成了行動者網(wǎng)絡,以特定任務為行動,共同塑造了真實的陪伴和社交關系。在行動和任務達成的過程中,老年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到了釋放和重塑。
前文在關注能力的工程學傳統(tǒng)之上補充了包容性設計的權力向度,能力和權力構成了探討設計包容和排斥的兩個視角,前者關注原本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對于設計使用能力滿足的平等,而后者關注用戶與設計、用戶與其他用戶之間的權力平等。賦能(empowerment)的理論同樣起源于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平等的價值觀。賦能一詞對應的英文詞匯是empower(-ment),作為動詞則是“進入power之中、使人處于有power的狀態(tài)之中”的含義。而power最為常用的含義包括官方合法權力 (authority)和個人產(chǎn)生影響的能力 (ability/capacity),前者關注外部環(huán)境給予行動者的空間,后者關注行動者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行動能力[22,23]。由于兼?zhèn)淠芰蜋嗔Φ年P注,empower常常被翻譯為增能授權或增能賦權,統(tǒng)合了促進包容的能力和權力路徑之意,為發(fā)展包容性設計策略提供了基礎。
賦能的理論起源于心理學,后出現(xiàn)在醫(yī)學、政治學、教育學和傳播學等領域。在設計領域,研究者引入福利經(jīng)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和努斯鮑姆的可行能力方法,提出了同時關注內在能力和外在能力的設計賦能分析框架[24]。其中,內在能力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特征,如人格特質、智力和情感能力、身體健康和健康狀況、內在學習、感知和運動技能等,而外在能力指的是外部環(huán)境特征,包含支持或破壞該人蓬勃發(fā)展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條件[25]。提高用戶的內在能力和環(huán)境的外在能力有助于幫助用戶獲得更大程度的自主性,對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們來說,有助于其獲得更大的發(fā)展和自由,關注用戶內在的改變,主張將自己視作解決問題的能動者[26]。埃齊奧·曼奇尼(Ezio Manzini)教授的社會創(chuàng)新理論則提出了“賦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意指每個主體能力發(fā)揮依賴的有支撐力的設計支持環(huán)境[27]。轉化到老齡化設計情境下,內在能力的關注點在于老年用戶自身的能力,外在能力則是設計對老年人功能實現(xiàn)的支撐。傳統(tǒng)的包容性設計僅僅關注設計的外在能力,認可“殘障”的社會學定義,即殘障是“由于當下社會組織未能考慮物理能力限制而對其參與大眾化的社會活動造成了不利和限制”。這一定義認為個人的能力限制不是“殘障”的根本,社會未能提供合適的外在環(huán)境和條件才是致殘的原因。包容性設計秉承的觀念是將用戶能力與產(chǎn)品和環(huán)境需求的不匹配歸因于外在因素,認為是外界環(huán)境為用戶使用設置了障礙[28],因此包容性設計的主要手段是從設計外在入手,降低產(chǎn)品和環(huán)境對用戶的能力要求。賦能的理論則提供了從內在和外在入手的雙重考慮,將賦能對用戶內在能動性的關注引入到包容性設計中,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包容性設計的邊界。
包容性設計和賦能理論提供了能力和權力、內在干預和外在干預的雙重視角,為促進設計包容的干預策略提供了兩組分類的維度。兩組維度相互交叉就形成了包容性設計干預的4個象限,從能力和權力向度促進包容的方式置于4個象限中,就形成了促進設計包容的賦能干預模型(見圖10)。每一象限提供了不同的促進包容的設計干預策略,分別是“降低設計能力需求”“提升用戶能力供給”“重建符號資本”和“重置‘人-物’關系”。
圖10 基于賦能理念的包容性設計干預模型
3.2.1 降低設計的能力需求降低設計的能力需求是包容性設計最傳統(tǒng)的設計干預手段,從外在的設計出發(fā)去適配廣泛的用戶能力。設計時確定設計要包容的群體,并且研究在這些群體中能力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的能力供給,基于人機工程學將產(chǎn)品的能力需求設定在最低能力供給之下。許多常見的包容性設計案例(例如OXO品牌的Good Grips廚具系列)采用了這一策略。
3.2.2 提升用戶的能力供給提升用戶的能力供給則是從用戶出發(fā),通過提升和聚合用戶的能力來匹配設計的能力需求。如針對老年人的益智產(chǎn)品設計就是通過強化用戶的認知訓練來提升和保持用戶的認知能力,一些養(yǎng)老服務設計項目則是將老年人看作一個群體,通過群體的協(xié)作來提升老年人解決問題的合力。“老小孩”是一個以科技助老為出發(fā)點的互助養(yǎng)老服務平臺,該平臺設計了“六合院”這一功能,以6個人為單位,會員可以基于地理位置和興趣建立群組,在線上“六合院”里發(fā)布自己的問題,尋求幫助,這些請求可以在“六合院”的圈子里得到回復和解決。這一設計增強了老年人的群體能力。
3.2.3 重建符號資本重建符號資本這一策略關注到老齡化設計所傳達出的刻板想象對老年人符號資本的削弱,從而導致社會、文化、經(jīng)濟資本的轉化受損。它倡導通過積極的設計形象建構彌合主流文化中以年齡為分界的產(chǎn)品劃分,以重建老年人的符號資本。如通過滑板車賦予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的活躍運動的權力。
3.2.4 重置“人-物”關系從人-物關系這一策略聚焦于打破設計對老年人能動性的限制,重置設計服務老年用戶和設計規(guī)訓老年用戶行為這兩種單向的影響關系,在設計和用戶之間建立協(xié)作和對抗的雙向關系。如前文提到的對抗性機器人設計對用戶參與的主動邀請和物聯(lián)網(wǎng)智慧家居系統(tǒng)對老年人參與設計的權力開放,使得用戶在與設計進行交互中獲得潛能的發(fā)揮和主體性重塑。后3個策略是對傳統(tǒng)包容性設計策略的補充。
從工程學傳統(tǒng)中逐漸發(fā)展出來的包容性設計關注基于能力的排斥,并且將造成排斥的原因歸因于外在環(huán)境,認為是外在的障礙影響了能力多樣性的人群平等參與大眾化活動,設計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產(chǎn)品、服務和環(huán)境等對用戶的能力需求,人體工程學成為支撐包容性設計的重要理論基礎。這種干預是從本質主義老齡觀出發(fā),通過工程學的方法補償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化和不足,以促進包容。然而老齡化所帶來的弱勢不僅僅是本質的、生理的弱勢,同時也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是一種“關系”的弱勢,表現(xiàn)在用戶與設計及用戶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權力失衡。在老齡化設計情境中,對老年人和老齡化的消極刻板印象使得老年人被排斥在主流的大眾化產(chǎn)品及活動之外,老齡化產(chǎn)品的單一操作和標準化設定也將用戶排斥在參與和表達之外。需要認識到包容并非悲憫和庇護,還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懷。
本研究厘清了基于能力和基于權力的兩種排斥,并引入賦能理論統(tǒng)合了這兩個向度,擴展了從設計(外在)和用戶自身(內在)著力的促進包容的思考,基于能力與權力、內在與外在兩組維度建立了包容性設計的干預模型。該模型提供了設計促進包容的4種策略,分別是“降低設計的能力需求”“提升用戶的能力供給”“重建符號資本”和“重置‘人-物’關系”。
僅僅關注能力的適配無法消除觀念上的排斥,僅僅關注設計的外在供給也會制約用戶自身的能力發(fā)展,加劇對產(chǎn)品和服務的依賴,加速能力退化,從而進一步加深排斥。本文兼顧了生理性和社會性的老化,為包容性設計提供了兼顧工程和人文的思考,將用戶自身納入到促進包容的積極行動中來。因此包容性設計的實踐不僅需要提供能力包容的產(chǎn)品,還需要關注如何建構包容開放的“人-物”關系和積極友好的人文環(huán)境。本研究面向老齡化社會提出了包容性設計的4種策略,這些策略對促進包容其他人群同樣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