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楊暢 楊曉 善文輝 楊芳 王琦
摘要 :本研究在云南、四川、貴州、陜西、重慶5個省(市)共18個縣市進行葡萄酸腐病、炭疽病和黑曲霉病害調查,調查發(fā)現,5省市葡萄酸腐病發(fā)生嚴重,在陜西省和重慶市部分地區(qū)發(fā)病率可達到35%以上;葡萄炭疽病發(fā)病率最高的地區(qū)是四川省成都市和重慶市璧山縣,其發(fā)病率分別達到49.0%和45.0%,并且重慶市璧山縣炭疽病的病情指數高達32.6;葡萄黑曲霉病發(fā)生普遍,陜西省西安市、四川省、重慶市發(fā)病率均高于20.0%,其中陜西省西安市發(fā)病率已達46.0%。5省市針對葡萄病害防治藥劑主要集中在18種殺菌劑,主要防治葡萄炭疽病、白腐病、灰霉病和白粉病,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防治技術比較缺失。通過調查,期望給當地提供合理的病害防控及藥劑選擇建議。
關鍵詞 :葡萄; 病害調查; 炭疽病; 酸腐病; 黑曲霉病
中圖分類號:
S 436.631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6688/j.zwbh.2020061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major grape diseases and control in
five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y
WANG Yu1, YANG Chang1, YANG Xiao1, SHAN Wenhui1, YANG Fang2, WANG Qi1*
(1.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Sino Green Agri-Biotech Co., Ltd. Beijing 102101, China)
Abstract
Occurrence of grape sour rot, ripe rot and black Aspergilli was investigated in 18 counties and cities in Yunnan, Sichuan, Guizhou, Shaanxi and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ur rot occurred in five provinces(municipality), and the incidence rate in Shaanxi and Chongqing was over 35%.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grape ripe rot was 49.0%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and 45.0% in Bishan, Chongqing city, and the disease index of grape ripe rot in Bisha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as as high as 32.6%. The occurrence of grape black Aspergilli was comm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over 20%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nd 46.0% in Xian, Shaanxi. 18 kinds of fungicides have been applied to control grape diseases in five provinces (municipality), mainly including grape ripe rot, white rot, gray mold and powdery mildew, which the control technology for sour rot and black Aspergilli is relatively lacking. Through the survey,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 and the choice of fungicides.
Key words
grape; disease investigation; ripe rot; sour rot; black Aspergilli
葡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隨著種植技術的提高,管理模式的規(guī)范化,葡萄的種植面積逐年攀升,種植品種也更趨向于多元化[1]。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統(tǒng)計,中國葡萄種植面積達79.9萬hm2,成為全球第二大葡萄種植國[2]。由于不同地區(qū)葡萄生長環(huán)境、葡萄品種的差異,葡萄病害發(fā)生的癥狀也更加多變。近年來,由于各種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葡萄果實病害主要有以下幾類: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酸腐病等。
據報道,云南、四川、貴州、陜西、重慶5省市葡萄果實主要病害為酸腐病和炭疽病[34]。葡萄酸腐?。╣rape sour rot)是近年來葡萄果實上危害較嚴重的一種病害,主要由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醋酸桿菌Acetobacter sp. 和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 聯(lián)合侵染所致,屬于二次侵染病害[5]。據報道,當園區(qū)發(fā)生酸腐病時,葡萄損失率可以達到30%~50%,嚴重時甚至可達到80%[6]。由膠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es引起的葡萄炭疽病(grape ripe rot)在國內外分布廣泛,在歐洲葡萄、美洲葡萄和圓葉葡萄上發(fā)病明顯[7]。炭疽病菌一般在幼果期侵入,到果實著色期表現癥狀,能在果實表面形成螺紋狀斑點,導致果實腐爛,一般可造成10%~20%果實損失,嚴重時損失可超過30%[89]。葡萄黑曲霉?。╣rape black Aspergilli)是由黑曲霉Aspergillus section Niger侵染所致,主要出現于采后保藏過程中,能夠導致葡萄腐爛,影響葡萄品質。但近年來,黑曲霉病在田間發(fā)生越來越廣泛,其能夠和上述多種病害復合發(fā)生,造成葡萄腐爛,嚴重影響產量。因此,本文也對其進行了詳細調查。
本調查選擇云南、四川、貴州、重慶、陜西5省市,根據各省葡萄種植面積,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病害調查,除了一些常見的病害調查,我們也發(fā)現了一些新病害。本次調查也是第一次針對5省市葡萄果實主要病害的聯(lián)合調查,同時還對5省市葡萄病害防治藥劑的選擇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本次調查將會為今后5省市的葡萄病害防治以及藥劑選擇提供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地點
前期通過查閱國家葡萄與葡萄酒產業(yè)網(www.chngw.net),可獲知各省葡萄種植主要縣市及主栽品種,根據相關信息安排病害調查。2019年6月-9月,分別對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八家仁村、草壩鎮(zhèn)十九村,文山苗族壯族自治州丘北縣八道哨鄉(xiāng)下營盤村,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熱區(qū)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四川省邛崍市羊安鎮(zhèn)界牌村,成都市金堂縣黃家鎮(zhèn)、龍泉驛區(qū)黃土鎮(zhèn),眉山市彭山縣陳家村;重慶市璧山縣啟辰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豐和園葡萄采摘園;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浐水源葡萄園,鄠邑區(qū)玉蟬街丹三旗,渭南市葡萄研究所基地;貴州省清鎮(zhèn)市二墳山、紅楓湖鎮(zhèn),貴安新區(qū)王家院村,安順市普定縣沙灣鄉(xiāng),三都縣普字鎮(zhèn)大坪;5個?。ㄊ校┕?8個縣市地區(qū)主栽品種進行葡萄病害調查,主要調查病害:酸腐病、炭疽病、黑曲霉病等。
1.2 調查方法
1.2.1 病害調查方法
采用5點取樣法,每個樣點隨機選擇20穗進行觀察,共計100穗。果穗腐爛程度分為6個級別,分級標準如下:
0級:整穗完好,無腐爛;1級:腐爛面積占整穗面積≤5%;3級:5%<腐爛果粒面積占整穗總面積≤15%;5級:15%<腐爛果粒面積占整穗總面積≤25%;7級:25%<腐爛果粒面積占整穗總面積≤50%,9級:腐爛果粒面積占整穗總面積>50%。
根據調查數據,計算果實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發(fā)病率=病穗總數調查總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病穗級值)調查總穗數×最高級值×100。
1.2.2 農藥使用調查方法
調查主要以走訪發(fā)放調查問卷形式,記錄針對葡萄果實病害的農藥名稱及成分,每個省市隨機選擇3~5個縣市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走訪5省市,18縣市,收集有效問卷22份。
1.3 數據分析
數據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3 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算平均值和標準差,使用SPSS軟件(IBM SPSS Statistics 25,USA)中的Duncan氏新復極差法對試驗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5省市病害發(fā)生情況
在調查中發(fā)現,除了常見的炭疽病、灰霉病、白腐病等果實病害,還發(fā)現了目前研究較少的葡萄黑曲霉病。其中炭疽病、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目前在該地區(qū)發(fā)生普遍。以下是各省份具有代表性樣點及品種的統(tǒng)計結果。
5省市葡萄酸腐病的發(fā)病率低于45.0%,發(fā)病比較嚴重的地區(qū)是陜西省和重慶市。根據各省酸腐病病情指數可知,陜西省病害最嚴重,病情指數最高超過20.0,對葡萄產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由表1可知,陜西省渭南市‘紅地球酸腐病發(fā)病嚴重,發(fā)病率達44.0%,‘夏黑的發(fā)病率為33.0%。重慶市的‘金手指發(fā)病率為35.0%。發(fā)病率最低的是四川省和云南省,其發(fā)病率在30%以下,病情指數在10.0左右。云南省‘紅地球與四川邛崍和陜西渭南地區(qū)‘紅地球酸腐病發(fā)病率與病情指數均差異顯著(P<0.05)。同一省份不同品種的發(fā)病率不同,四川省‘紅地球發(fā)病率最高,其病情指數與‘戶太八號差異不顯著;陜西省‘紅地球發(fā)病率最高,其與‘戶太八號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目前,葡萄炭疽病仍是各省重點防治的病害。從調查結果可知,四川省和重慶市炭疽病發(fā)生嚴重,發(fā)病率超過20.0%,其中四川省成都市‘紅地球炭疽病發(fā)病率達49.0%;重慶市璧山縣‘夏黑炭疽病的病情指數達32.6;貴州省、陜西省炭疽病發(fā)病輕,發(fā)病率保持在20.0%以下,病情指數小于5.0。在貴州省的炭疽病病害調查中發(fā)現,‘水晶葡萄上炭疽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最高,其中三都縣與貴安新區(qū)發(fā)病率差異顯著(P<0.05)。在云南省的調查中沒有發(fā)現炭疽病,可能與調查時間、該地區(qū)的氣候相關。除重慶外,其他省份炭疽病的病情指數均在10.0以下,這應與目前針對炭疽病的防治手段比較完善有關??偠灾魇》荻紤匾曁烤也〉陌l(fā)生。
葡萄黑曲霉在云南、四川、重慶、陜西、貴州都有發(fā)生。從調查結果可知,四川、重慶、陜西發(fā)病率較高,但病情指數均低于10.0。由表3可知,陜西省黑曲霉病發(fā)病最嚴重的是陜西西安的‘戶太八號,病情指數達到8.7,發(fā)病率達到46.0%,與陜西渭南‘戶太八號發(fā)病率與病情指數差異顯著(P<0.05);陜西其他地區(qū)黑曲霉發(fā)病率保持在20.0%以下,病情指數低于5.0。四川省和重慶市各品種黑曲霉病的發(fā)病率大于20.0%,病情指數約為5.0。云南省、貴州省發(fā)病園區(qū)相對較少,且都處于較低水平,表中沒有呈現。另外在調查中發(fā)現,葡萄黑曲霉一般發(fā)生在有裂口的葡萄上,且和其他病害一起復合侵染。在發(fā)現葡萄黑曲霉病的園區(qū),一般發(fā)病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可以說明其傳播能力強,一經發(fā)現,應及時處理,減少損失。
2.2 5省市病害防治情況
通過對5個省市共18個縣市的調查發(fā)現,用于葡萄病害防治的殺菌劑主要集中在18種。由表4可知,5個省份均使用石硫合劑防治葡萄白粉病,但在使用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其藥量,以免產生藥害損傷。針對炭疽病的防治,各省份主要使用吡唑醚菌酯、咯菌腈、醚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貴州省、陜西省各地區(qū)主要使用三唑類殺菌劑防治葡萄炭疽病。5個省份沒有關于酸腐病的防治具體用藥,部分地區(qū)會使用果蠅誘殺劑,或者懸掛果蠅誘捕器誘殺黑腹果蠅來控制酸腐病的發(fā)生等。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還沒有針對葡萄黑曲霉病專用殺菌劑,對于葡萄黑曲霉病的防治一般采用廣譜性殺菌劑。目前,各省針對葡萄病害的防治方式還是以化學殺菌劑為主,少數地區(qū)會使用微生物殺菌劑。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針對云南、四川、重慶、貴州以及陜西5省市葡萄果實主要病害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發(fā)現,陜西和重慶酸腐病的發(fā)病率最高,兩個省份應注重對酸腐病的防治。從調查結果可知,‘紅地球容易發(fā)生葡萄酸腐病,在選擇該品種時應該謹慎考慮,同時應該對該病進行適當的預防和防控。李大元[17]曾報道,在果實封穗期、開始著色期、成熟期分別使用1次400倍液80%波爾多液可產生一定的效果;如已發(fā)現病果,要及時去除,并摘除沾有病果果汁的其他果粒,噴400倍液80%的波爾多液,以后間隔7 d左右噴1次,連噴2次,并在發(fā)現有黑腹果蠅時噴殺蟲劑如高效氯氰菊酯等,殺蟲劑和80%波爾多液可混合一起噴。陳展等[18]研究發(fā)現,果蠅誘殺處理劑(10%吡丙醚500倍液與4.5%高效氯氰乳油250倍液混勻)對葡萄酸腐病在10 d的短期防效可達到59.07%,遠高于化學處理效果。5省市對于葡萄酸腐病的防控技術都很缺乏,目前的防治手段也主要使用一些廣譜殺菌劑以及針對黑腹果蠅的防控。對于陜西和重慶,建議在果實封穗、著色期、成熟期分別噴施80%波爾多液,及時摘除病果,并張掛捕蠅器,病害嚴重時要及時噴施殺蟲劑,可以嘗試使用植物精油等刺激性氣味藥物進行噴施;對于發(fā)病較輕園區(qū)也應當按時進行保護性藥劑的噴灑,及時觀察防控。
從病害調查結果可知,四川和重慶炭疽病的發(fā)病率相對最高,應該重視對炭疽病的控制。根據各地點各品種炭疽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5省市應該對‘紅地球和‘夏黑上炭疽病進行重點預防。目前對于葡萄病害防治手段主要以化學殺菌劑為主。從調查可知,5省市使用的主要殺菌劑集中在18種。據文獻報道[1013],在我國遼寧、山東、湖北、云南、山西等大部分省市,灰霉病菌和炭疽病菌已對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產生嚴重的抗藥性,但有些地區(qū)仍然以該藥為主。目前,對于炭疽病的研究和防治手段比較完善。太一梅等通過葡萄炭疽病田間防治藥效試驗發(fā)現,咪鮮胺和苯醚甲環(huán)唑是防治葡萄炭疽病的理想殺菌劑[14];翟浩等[15]研究發(fā)現250 g/L嘧菌酯SC和25%吡唑醚菌酯EC是防治葡萄炭疽病的理想藥劑;Ji等通過將化學殺菌劑與微生物菌劑的復配試驗發(fā)現,20%吡唑醚菌酯·200 億cfu/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在葡萄套袋前浸果能夠用于防治葡萄炭疽病等果穗病害[16]。5省市對于炭疽病的防控主要集中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以及一些廣譜性殺菌劑,對于發(fā)病嚴重的四川和重慶可以嘗試選擇咪鮮胺等一些新型殺菌劑,同時對目前使用的單一殺菌劑進行復配或者交替使用,以減少炭疽病菌的抗藥性;對于發(fā)病較輕的貴州、陜西和云南,可在目前防治手段基礎上嘗試使用不同的殺菌劑。
除了炭疽病和酸腐病發(fā)病嚴重,在調查中還發(fā)現一種前期研究和報道都極少的葡萄黑曲霉病,其主要癥狀是果實染病初期產生水漬狀斑,以后表皮產生裂口,不久長出黑色顆粒狀霉層,果實變軟,果汁溢出,之后果實表面被黑色霉層包裹[19]。黑曲霉病在5個省份不同地區(qū)都有發(fā)生,其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為陜西省西安市,其他地區(qū)的發(fā)病率也處于較高的水平,所以全國都應該預防該病的發(fā)生。就每個省份調查情況,四川、重慶和陜西應該分別注重‘紅地球‘金手指以及‘戶太八號黑曲霉病的防治。目前針對黑曲霉病的防治報道主要有,張濤在室內藥劑篩選中發(fā)現腐霉利和異菌脲對黑曲霉的抑制效果較好[19],李強等篩選得到一株具有潛在生防效力的釀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對葡萄采后黑曲霉病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20]。張紅印等發(fā)現一株畢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 Y4對葡萄采后黑曲霉病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1]。黑曲霉病在5省市的發(fā)生頻率較高,是防控技術最為缺失的病害,對于發(fā)生嚴重的陜西省西安市以及病害發(fā)生較輕地區(qū),都可以嘗試在果實的不同生長時期使用微生物菌劑配合化學殺菌劑進行交替使用,及時摘除病果,并對園區(qū)進行定期的殺菌處理,減少病原菌的傳播與侵染。
總而言之,對于葡萄病害的防治手段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種植過程中注重田間管理,在使用化學殺菌劑時應注意多種殺菌劑的交替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同時應該考慮使用微生物殺菌劑,其不僅可以減少化學殺菌劑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還可以減少病原菌的抗藥性。
參考文獻
[1] 劉鳳之. 中國葡萄栽培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 落葉果樹,2017, 49(1): 14.
[2] 張陸陽. 中國葡萄種植面積超越法國[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5(5): 64.
[3] 劉艾英, 同彥成, 馬小平. 渭南地區(qū)葡萄主要病蟲害發(fā)生情況調查[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8(1): 4243.
[4] 蔣濱, 范長青, 何濤. 葡萄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及防治[J]. 四川農業(yè)科技,2005(5):33.
[5] 秦曄,張傳宏,張澤平. 葡萄酸腐病為害特點及其防控措施探討[J]. 中國植保導刊,2014, 34(6): 3537.
[6] 王忠躍, 劉崇懷, 潘興.葡萄酸腐病及防治[J].果農之友,2004(3):3233.
[7] 王忠躍.中國葡萄病蟲害與綜合防控技術[M].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9.
[8] 苗春麗, 潘建宏. 葡萄炭疽病發(fā)病規(guī)律及防治[J]. 云南農業(yè),2011(3): 4243.
[9] 張貴銘, 蔣英華. 葡萄白腐病、炭疽病及防治[J]. 現代園藝,2006(11): 3233.
[10]李洋. 遼寧葡萄炭疽病菌對多菌靈抗藥性研究[D]. 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09.
[11]鄭媛萍. 我國灰霉病菌對主要殺菌劑的抗藥性檢測[D].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8.
[12]張傳清,張雅,魏方林,等.設施蔬菜灰霉病菌對不同類型殺菌劑的抗性檢測[J].農藥學學報,2006,8(3): 245249.
[13]鄧維平,楊敏,杜飛,等.葡萄膠孢炭疽菌對3種麥角甾醇脫甲基抑制劑類殺菌劑的敏感性[J].農藥學學報,201l, 13(3):245252.
[14]太一梅,劉萍,朱斌,等. 葡萄炭疽病田間防治藥效試驗[J].中國果樹,2005(3): 3133.
[15]翟浩,王濤,李曉軍,等. 不同殺菌劑對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35):190196.
[16]JI Muxiang, MAO Nini, LI Guoping, et al. On the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Bacillus subtilis and pyraclostrobin as well as their mixtures to grape anthracnose and the field disease control efficiency [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16(12): 27362741.
[17]李大元. 葡萄酸腐病防治方法[J]. 西北園藝,2005(8): 53.
[18]陳展,孫聰偉,牛帥科,等. 不同方法對冷棚栽培摩爾多瓦葡萄酸腐病的防治效果[J]. 河北農業(yè)科學,2017, 21(6): 6366.
[19]張濤. 石河子地區(qū)葡萄爛果病的研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0.
[20]李強, 張紅印, 楊其亞, 等. 一株生防酵母菌的篩選鑒定及對葡萄采后病害的生防效果[J].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4, 35(14): 182185.
[21]張紅印, 李萬海, 張曉云, 等. 一株控制柑橘和葡萄采后病害的盔形畢赤酵母:中國,CN201610225320.6[P]. 20160817.
(責任編輯:田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