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彪
摘 要:在傳統(tǒng)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普遍缺失,所以存在課堂相對乏味、學生缺乏自主參與等現(xiàn)象,這大大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何在音樂欣賞課中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成了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诖?,分別從創(chuàng)設多樣情境,為學生情感體驗提供美味之“湯”;巧用教學方法,為提升學生情感體驗錘煉美味之“術”;鼓勵課堂創(chuàng)作,為提升學生情感體驗提供美味之“新”等三個維度進行了實踐。
關鍵詞: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情感體驗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更有力地滲透到人心靈的深處?!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指出:“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引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充分地體驗到蘊涵在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使他們被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從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換言之,音樂教學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它既是學生對音樂情感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自己的情感與音樂所表現(xiàn)的情感相互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梢姡诔踔幸魳方虒W中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成為教學的關鍵問題。如何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呢?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一、創(chuàng)設多樣情境,為學生情感體驗提供美味之“湯”
關于情境的重要性,德國有個著名的比喻,他們把食鹽看作是教學的目標,把湯看作是情境。一把食鹽人們是難以下咽的,但是把食鹽放在湯里人們就順順利利地把湯喝下了,湯喝下了,食鹽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身體。由此可見,情境就如融化食鹽之湯,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1.圖畫再現(xiàn)情境
音樂教科書中大多數(shù)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音樂作品,但是由于學生自身知識基礎、閱歷、生活經歷等各個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很難理解欣賞樂曲中所表達的情感。于是我嘗試利用圖畫來再現(xiàn)情境,以幫助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音樂雖然不是具象的,但不能否認音樂是有描述性的。音樂的語言可以使我們聯(lián)想到一定的畫面,同樣的,這樣的畫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欣賞《黃河水手歌》時,存在兩個難點:(1)地域差別,陜北地區(qū)因距離我們的學生太遙遠而陌生。(2)演唱方式幾乎為原生態(tài)唱法,而且是無伴奏的,所以初聽樂曲的時候學生反應不大,甚至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這首歌曲是滑稽可笑的。有的學生說“感覺像路邊叫賣的小販”,還有的學生說“唱得太滑稽了”。很顯然,對于黃河他們是陌生的,對于黃河上辛勤勞作的水手他們更是沒有印象,所以導致了上述現(xiàn)象的發(fā)生。于是,我嘗試將圖畫先充斥到他們的腦海當中去,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在我制作的課件中:首先展示著名畫家楊曉陽的作品《黃河艄公》;接著展示地表被黃土層所覆蓋的黃土高原;再后來是天空中俯拍的黃河,彎彎曲曲,綿延流長;最后是動態(tài)的水流湍急的黃河視頻。有了多角度、多形式的畫面再現(xiàn)情境,我再用語言描述順勢介紹黃河流經陜北地區(qū),黃土高原河道險峻,浪急灘多,黃河岸邊的船工們常年與驚濤駭浪搏斗,但是在這首歌里卻沒有水手與巨浪搏斗的描寫,而是船工們悠閑地放聲歌唱。
當學生再次欣賞《黃河水手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眼神專注起來,認真了起來,看得出他們是用心在聽,并且聽懂了音樂。后來,當我再次問到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感受時,有的學生說:“這些船工們太了不起了!”還有的學生說:“他們真樂觀!”我想,在這一課當中我已經順利地運用圖片再現(xiàn)情境,營造了一個學生情感體驗的氛圍,激發(fā)了他們欣賞民歌風格音樂作品的興趣。
2.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
愛玩、樂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當然初中生也不例外。抓住這一心理,我將音樂和游戲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境。我力圖通過這樣的方法逐步落實“玩中學”“做中學”“樂中學”的愉快教育思想,它可以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進行音樂學習。
例如:我有計劃地利用幾個課時開展“我愛記節(jié)奏——音樂記憶競賽”。學生首先看簡單的節(jié)奏譜,用手鼓、串鈴等打擊樂器將節(jié)奏表現(xiàn)出來。開始時我不要求速度,但是要求學生律動的準確性。然后,我增加難度,在音樂的選擇上我選擇了學生熱衷的綜合娛樂節(jié)目《快樂大本營》的開場曲作為引例。這個樂曲片段很短,并且充滿動感。學生首先聆聽體會,然后嘗試用手鼓和串鈴來表現(xiàn)節(jié)奏,即用手鼓來表現(xiàn)重音,用串鈴來表現(xiàn)弱音。在學生掌握了準確的節(jié)奏之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溜冰圓舞曲》,并拍手打出節(jié)奏,然后再哼唱出主題。
反復幾遍,學生熟悉了節(jié)奏后可以分組進行競賽,互相評分,評出優(yōu)勝小組。就這樣,在潛移默化中,通過游戲的方式創(chuàng)設了情境,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本的音樂教育觀。教師通過音樂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加深了情感體驗。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同時,體會到寓教于樂的樂趣,達到了比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問題引出情境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蔽覀兛梢酝ㄟ^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欣賞《走進西藏》一課,向學生提問:“這首歌是電視劇《孔繁森》的主題曲,但是為什么這首歌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過孔繁森的名字或者我們永遠懷念你一類的話語呢?”
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來欣賞這首歌曲。漸漸的,學生明白了西藏人民對孔繁森的熱愛其實在這首歌中已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有的學生回答說歌詞中的“理想”和“天堂”實際上已經表達了西藏人民對孔繁森深深的懷念和濃濃的祝福了。
二、巧用教學技巧,為提升學生情感體驗錘煉美味之“術”
音樂教學應努力從一種“技術性”教學逐步轉向“藝術性”教學。通過用活教學手段,并科學地從符合中學生認知能力、身心特征出發(fā),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體驗能力。
1.強化重點“抓主材”
教學的重點,猶如味美之湯的主材,一定要牢牢突出它。近年來,教師對欣賞教學的認知雖然提高不少,但是對于課程目標的把握還欠缺,還存在沒有突出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一首音樂作品的同時,要有意地注意強化重點。
例如:欣賞《沃爾塔瓦河》時,如果直接整首欣賞,難度比較大,且學生也是走馬觀花式地聽聽罷了。我嘗試將樂曲主題作為重點,先聆聽主題部分。然后學生反復演唱主題,并感受主題中強弱的力度變化。
這樣,宛如河水流動一般的主題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成形,我再以此為抓手進行欣賞就易如反掌了。通過課堂實踐,我更加意識到強化重點、夯實基礎尤其重要。沒有了這些基礎因素的鞏固,我們就不能體驗作品的情感,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樂。
2.引入故事“添作料”
適切的故事猶如味美之湯的作料,作料添加得好,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眾所周知,故事是教學導入的一種方式,教師繪聲繪色的講演和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可以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把他們帶到學習的環(huán)境中去。教師可以嘗試搜集一些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逸聞趣事等,這樣不僅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從而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例如:欣賞《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時,我了解到這首歌曲曾經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一筆。這不僅僅是因為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更重要的是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在欣賞這首歌曲的時候,首先脫離單純枯燥的聆聽,而是提前查找了一系列與這首歌曲相關的背景資料做成課件。其中包括這首歌是在1986年創(chuàng)作的,而這一年被聯(lián)合國定為國際和平年,而這首歌正是圍繞這個主題創(chuàng)作的;當時演唱會聲勢浩大,是由當年青年歌手大賽的100多名獲獎歌手共同演唱的,后來很多歌手都成了現(xiàn)代歌壇的領軍人物。最后,大多數(shù)學生都注意到了這場演唱會的背景是一雙手托起一只和平鴿。借著這個機會,我又給學生講解了為什么鴿子代表和平。
當《讓世界充滿愛》歌聲響起,從孩子們的神情中我看出他們已經有了情感的體驗,漸漸懂得了這首歌意味深長的內涵。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正如中國古代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一樣都具有相同的美學實質,即任何一首音樂作品都有著自己特定的表現(xiàn)內容,欣賞音樂就要理解音樂,而理解音樂的實質就是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否則就是沒有理解。
3.律動教學“顯生鮮”
現(xiàn)代人的飲食越來越講究自然、新鮮。律動教學能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到音樂中,是直觀的、形象的、整體性的,它猶如餐桌上的“生鮮”,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為提升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驗提供有力的幫助。
例如:欣賞《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時,對于剛接觸京劇的學生,如果一下子就讓他們理解是比較難的。我們可以通過律動法教學,讓學生在伴奏下模仿京劇中簡單的亮相動作。并且利用鑼、鼓、镲等打擊樂器來引導學生模仿體驗京劇的鑼鼓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用整個身體和心靈去感受音樂的情緒變化的。
音樂是流動的藝術品。音樂教師也要充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動”起來,讓學生切身體驗到音樂的奇妙,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樣,即使再難懂的音樂作品,學生也可以加深情感體驗。
4.開放空間“留余味”
古人對好的音樂的評價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說的就是好的音樂能給人留下久久不滅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果僅僅局限在教材本身,就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反之,如果立足教材又能開放教材空間,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給學生留下久久難以忘懷的“余味”。
例如,我在講解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時候,考慮到貝多芬是音樂史上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而我們教材上只選擇了一首《第五(命運)交響曲》。我想,是不是可以活化教材,再充實一下內容呢?于是就對貝多芬的作品體裁進行了梳理,按不同體裁歸納出幾首代表作品,并截取其中著名的片段。比如《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以及著名的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還有學生在語文教材中接觸過《月光奏鳴曲》的故事,我就讓學生再來聽一聽這首作品。就這樣,學生從不同的作品中體驗貝多芬的音樂情感變化,從而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
現(xiàn)在隨著多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學生知識面的不斷擴張,有時候我們教材上所提供的內容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內心需求。所以適時地在教學中開放教材的空間,才有機會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并且實現(xiàn)音樂課堂與學生心靈的對接。
三、鼓勵課堂創(chuàng)作,為提升學生情感體驗提供美味之“新”
對人的關注,對學生發(fā)展的關注,是新課標的基本精神之一。如新課標在“課程性質”定位上所表述的:“對音樂的感悟、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币魳氛n是互動授課,讓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是關鍵所在。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在學習了相關的音樂知識以后,如果我們音樂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甚至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動力,那么這種能力對于學生來說無疑將是一筆難能可貴的財富。
1.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創(chuàng)作
學生的潛力無限,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對學生潛力的發(fā)掘,鼓勵學生嘗試創(chuàng)新。當然,這種創(chuàng)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實現(xiàn)的一個過程。最初學生的創(chuàng)新可以從現(xiàn)有的教材入手,讓學生嘗試。
例如,《漁舟唱晚》一課中,曲式是“魚咬尾”;調式上,通過每一個樂句的尾音可以看出,這首樂曲運用的是我們民族五聲調式。通過分析,學生了解到四個樂句可以構成一首小樂曲,也就是一段體,樂句與樂句之間采用“魚咬尾”的方式進行巧妙銜接。綜合學過的知識點,學生可以初步進行模仿創(chuàng)作。
當然,音樂欣賞作品的種類繁多,教師可以對不同的作品進行分析,學生在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方向,創(chuàng)作的視野也將越來越寬廣。
2.激勵學生進行原創(chuàng)作品創(chuàng)作
有了之前嘗試的模仿式創(chuàng)作,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隨著視野的不斷開闊以及音樂知識的不斷積累,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模仿,他們創(chuàng)作的種子已經開始生根發(fā)芽,甚至有的學生的心里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適時地抓住這些美妙的樂思,加以鼓勵與引導,真正實現(xiàn)“我的課堂我做主”,但是這個“我”不是我們音樂教師,而是課堂的主角——學生。
例如,有一次,一位初三的學生找到了我,說她寫了一首關于離別的歌曲。我問她為什么寫關于離別這個題材呢。她回答說,即將畢業(yè),同學們心里充滿不舍。我對她的創(chuàng)作想法十分鼓勵,并且看了她創(chuàng)作的歌曲,歌曲不長,是簡單的一段體,但是歌詞中透露出這個時期孩子們特有的感傷和對未來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恐懼。歌中這樣寫道:“還記得校園里的銀杏,還聽著廣播里的歌曲,努力奔跑,卻抓不住曾經年少的青春,奮力掙扎,卻逃不掉時間的流逝。美麗的年華啊,我多么珍惜,暮然回首,你還在那里?!彪m然這個學生的歌詞不是很工整,但是情真意切,感動了她,也感動了我。歌曲的曲調她選擇了G大調,每個樂句開頭弱起,表現(xiàn)離愁別緒。后來,我在課堂上表揚了她的作品,并且用鋼琴將樂曲彈出來,班級里的同學一起來學唱她的歌,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我也深深地沉醉在其中。
有時候我們認為學生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所以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創(chuàng)作。殊不知,學生的潛力其實真的很大。對于我們教師來說,不要壓制學生的潛力,而是要適當?shù)匾龑c鼓勵學生,使他們可以充分地發(fā)揮潛力。在這個發(fā)掘和鼓勵的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學生的“閃光點”,并以此為抓手,逐步深化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陳勇.音樂理論與實踐探索[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2]臧藝冰,陳勇.音樂理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3]亨德里克·威廉·房龍.音樂的故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