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偉 王詩潔 尹煥晴
經過考證,這篇論文的上篇得出了如下結論:徐調孚在1921年1月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商業(yè)補習學校,成為這所補習學校的第六屆學員;通過這種方式,從而以補習生的身份進入商務印書館。這一結論糾正了已有研究成果的謬誤,為探討中學畢業(yè)之后徐調孚的人生運行軌跡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價值。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徐調孚曾經在商務印書館英文函授學校部工作過一段時間(詳見論文上篇的第二部分),那么,徐調孚究竟是何時并以何種身份而供職于英文函授學校部呢?早期在商務印書館的這段求學、工作經歷又對徐調孚人生軌跡產生了怎樣的重要影響呢?弄清楚以上幾個問題對探討徐調孚的生平事跡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此篇論文的下篇將會圍繞上述關鍵問題,依次展開較為詳細的分析和論證。
商業(yè)補習學校的“學員畢業(yè)后,依各人的特長、興趣分派到商務各部門實習,然后分配工作”[1]204?,F(xiàn)在還有最后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徐調孚在商業(yè)補習學校參加的職前培訓結束之后,又以實習生的身份特征被分配至商務印書館的哪一個具體部門呢?上海商務印書館在1921年7月9日出版的《英語周刊》(EnglishWeekly)上刊載的一個專題欄目——《C.P.C.S. News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新聞——本社新聞一則:增添教職員》為探尋答案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史料依據(jù)。
《英語周刊》是商務印書館于1915年10月創(chuàng)辦的一份英語學習類期刊,每周出版一期,其辦刊質量高、影響力大,在民國文化教育界享有盛譽[2]?!队⒄Z周刊》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它還被視為近代最負盛名的專門函授學?!虅沼^附設函授學社(以下簡稱函授學社)的函授輔導刊物,用來輔助學員自學,自出版以來,亦大受函授學社學員的歡迎和好評[3]162-163。這份文獻資料所具有的客觀性、原始性是不言而喻的,具體內容如下:
本社學員,日益月盛,舊有教員,改卷答問,幾有日不暇給之勢,而辦事方面,如寄發(fā)講義,結算畢業(yè)學員分數(shù),以至收發(fā)課卷等,亦皆有事多人少之虞。近自桂君澄華(裕),徐君調孚(名驥),余君梓長(則永)加入本社辦事后,教員及職員方面,均覺得力不少。查桂、徐、余三君,均在本社畢業(yè),對于本社講義,向來極有研究;且親身受過函授教育者,自知函授學員之所需要,是三君之加入本社,尤為本社學員之所歡迎,后可知矣。
在此,有一點需要做出補充說明,函授學社創(chuàng)辦于1915年3月,終結于1946年12月[4]。從創(chuàng)辦之日起,至少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期間,函授學社的總部一直都被設置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隸屬于編譯所管理[5]。這所函授學校的校名先后經歷了3次變化:初創(chuàng)之際,被稱為“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從1915年7月開始,被改名為“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社”;至1933年5月,又被改稱為“上海市私立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盵3]67。辦學初期,函授學社開設的專業(yè)僅有英文科;至1921年5月,函授學社增設國語科;到1922年2月,又增設算學科;在1923年5月,又增設商業(yè)科;至1925年2月,又增設國文科。在函授學社開設的上述5個專業(yè)中,英文科辦學歷史最久、學員人數(shù)最多、辦學影響力最大、辦學聲譽最佳[3]246-249。
由此可以斷定,徐調孚在1921年7月9日之前已經被分配到函授學社,成為一名函授教員,主要負責日常的函授教學與管理工作。截至1921年7月,函授學社已經開辦英文科、國語科2個專業(yè),因此,僅僅根據(jù)這條《C.P.C.S. News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新聞——本社新聞一則:增添教職員》,暫且還無法確定徐調孚具體負責的是英文科還是國語科的日常函授教學與管理工作,或是兩者兼顧。
在正常情況如下,《英語周刊》都是每逢周六出版一期,周轉速度較快[2]。很顯然,《英語周刊》所刊登的有關函授學社的新聞都應該是最近一周發(fā)生的重要辦學動態(tài),否則,這樣的新聞報道就會失去時效性、及時性、針對性,也就不能稱之為“C.P.C.S. News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新聞”了。因此,對“近自桂君澄華(裕),徐君調孚(名驥),余君梓長(則水)加入本社辦事后”這句話中“近”字的理解,應該可以解釋為“近日”。也就是說,可以做出如下推斷:徐調孚應該是在1921年6月底至7月初被分配到函授學社工作。
已有研究成果顯示:商務印書館附設商業(yè)補習學校的“補習時間分為3個月、6個月、1年、3年數(shù)種”[1]204;然而,徐調孚是在1921年1月3日正式考入這所商業(yè)補習學校,成為它的第六屆學員。綜合考察上述對徐調孚進入函授學社頂崗實習的時間推斷與學界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做出如下斷定:徐調孚在這所商業(yè)補習學校恰好正是接受了6個月的職前培訓之后,于1921年7月初期又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被安排在其所附屬的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社頂崗實習。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條函授學社新聞還告訴我們一條重要的信息:“查桂、徐、余三君,均在本社畢業(yè)?!毙煺{孚以實習生的身份被分配到函授學社工作之前,還曾是函授學社的一名學員,并順利完成學業(yè)。由前所述可知,1921年7月之前,函授學社開設的專業(yè)僅有2個,即英文科、國語科??墒?,國語科從1921年5月才開始面向社會招收函授學員,因籌備工作繁多,直到1922年2月20日才對第一批報名入社的學員實施函授教育,而且學習期限通常需要6個月的時間[6]。但是,徐調孚在1921年7月之前已經從函授學社畢業(yè),毫無疑問,徐調孚所選擇的專業(yè)只能是英文科,他當然應該畢業(yè)于函授學社英文科,而不可能是國語科。
在這條非常有價值的線索的指引下,筆者在1922年2月18日出版的第333期函授輔導刊物《英語周刊》所載《C.P.C.S. News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英文科新聞——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英文科歷屆畢業(yè)學員題名錄(續(xù))》找到了“徐名驥”這個名字:“姓名,徐名驥;級次,本三;通訊處: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函授學社英文科?!?/p>
在此很有必要解釋一下上述文獻中的“本三”。早在辦學初期,函授學社就已經構建了一套由“本科”(學歷教育)和“選科”(非學歷教育)構成的函授教學體制?!氨究啤庇梢弧⒍?、三、四級別構成,每一級的課程體系都由8門必修課程構成。學員可以根據(jù)個人的英語基礎實際情況任選一個級別學習,學完四級課程、通過考核后,可以獲得學歷畢業(yè)證書?!斑x科”課程體系由9門課程構成,學員可以任意選擇1門或2門課程學習,通過考核后,可以取得單科修業(yè)證書。求學者只要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不受任何資格、條件的限制,無須參加入學考試,可以隨時申請報名;一經申請并按照要求辦理報到、注冊手續(xù)者,都可以成為一名函授學員[3]74-77。
如上所述,徐調孚還曾經就讀于函授學社英文科,是一名英文科“本科”三級畢業(yè)學員。1922年2月18日出版的函授輔導刊物《英語周刊》在公布《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英文科歷屆畢業(yè)學員題名錄》之際,徐調孚已經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因此,他的通信地址也就是當時的供職單位:“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函授學社英文科。”這也正好印證了前面已經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徐調孚于1921年7月初期又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被安排在其所附屬的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社頂崗實習。不僅如此,還可以精確地判斷,徐調孚的具體實習部門是函授學社英文科。
目前文獻史料有限,不僅無法斷定徐調孚何時開始報名、接受英文函授教育,而且不能確定徐調孚何時畢業(yè)于函授學社英文科。但是,根據(jù)所掌握的文獻資料,可以推斷、確定徐調孚究竟是在1921年1月以補習生的身份進入商務印書館之前還是在之后獲得英文科“本科”三級畢業(yè)證書的。
從1921年7月9日出版的第301期函授輔導刊物《英語周刊》開始,其所載《C.P.C.S. News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新聞》欄目按照“以畢業(yè)之先后順序按期登載”一系列《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英文科歷屆畢業(yè)學員題名錄》。依據(jù)從1921年7月9日至1922年2月18日期間出版的《英語周刊》陸續(xù)刊登的一系列《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英文科歷屆畢業(yè)學員題名錄》,經過認真閱讀、記錄、計算和反復核對之后,最后統(tǒng)計結果顯示:徐調孚是第598位畢業(yè)于函授學社英文科的學員(1)參見《英語周刊》刊發(fā)的一系列《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英文科歷屆畢業(yè)學員題名錄》,如1921年7月9日第301期、7月16日第302期、7月23日第303期、7月30日第304期、8月13日第306期、8月20日第307期、8月27日第308期、9月3日第309期、9月10日第310期、9月17日第311期、9月24日第312期、10月1日第313期、10月8日第314期、10月22日第316期、10月29日第317期、11月5日第318期、11月12日第319期、11月19日第320期、11月26日第321期、12月3日第322期、12月10日第323期、12月17日第324期、12月31日第326期,以及1922年1月7日第327期、1月14日第328期、1月28日第330期、2月11日第332期、2月18日第333期。從第301期至第333期,《英語周刊》陸續(xù)刊發(fā)了共計28份畢業(yè)學員個人基本信息表格,但并不是每一期都刊登這樣的畢業(yè)學員個人信息,特意在此補充說明。。
根據(jù)1918年7月15日出版的《申報》第1版上所發(fā)布的一則《緊要通告——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社英文科謹啟》的記載,“本社開辦未久,海內學子報名入社者已達兩千五百人,已經畢業(yè)者亦三百余人”。又根據(jù)1921年1月1日出版的《申報》第3版上刊發(fā)的一條《上海寶山路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英文科招生廣告》的記載,“開辦迄今已歷六年,學員共有六千余人,畢業(yè)者已有千余人”。綜合考察上述多份文獻資料不難斷定,徐調孚畢業(yè)于函授學社英文科的時間一定是在1918年7月16日至1920年12月31日期間。
函授學社英文科“本科”每一級的修習年限可長可短,最短不能少于6個月,但最長不超過2年,并且在2年期限之內的任何時間學員都有機會申請畢業(yè)[3]79-80。這種伸縮性較強的修習年限使得我們很難推斷出徐調孚接受英語函授教育的起止年月。1912至1922年,按照1912—1913年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的規(guī)定,普通中學不分初、高中辦學層次,由一至四年級構成,學習期限共計4年。如果要報名加入函授學社英文科“本科”三級,學員應該具備至少中學二年級及以上的英語水平,否則將很難完成學業(yè)。畢業(yè)于英文科“本科”三級的學員,其英語水平可以達到當時大學英語專業(yè)預科二年級的專業(yè)水準[3]70-74。
由此可以推斷:徐調孚應該是在浙江省立第二中學讀完二年級之后報名加入函授學社英文科,成為一名“本科”三級函授學員。
如前所述,徐調孚與近代上海商務印書館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關系。在浙江省立第二中學讀書期間,他就報名加入了函授學社英文科,成為一名“本科”三級函授學員。而在1915年至1932年期間,函授學社英文科的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學界著名的由英語專家、英語教育專家、文學家、翻譯家、編輯出版專家組成的英語教師隊伍,主要有鄺富灼、周越然、周由廑、平海瀾、黃訪書、李培恩等,可謂名師薈萃、大師云集[3]155-161。英文科“本科”三級函授講義共計8種,分別是《讀本》(Reader,6冊)、《英文法》(Grammar,12冊)、《作文》(Composition,5冊)、《會話》(Conversation,6冊)、《故事選錄》(SelectionofFamousStories,4冊)、《普通信札》(LetterWriting,6冊)、《翻譯》(Translation,6冊)、《新聞譯例》(ExamplesofNewsTranslation,5冊)[3]162。
在上述名師的精心指導下,主要通過函授教育的方式,徐調孚的英語閱讀、寫作、英漢翻譯能力得到了系統(tǒng)的訓練和大幅提升,并順利完成學業(yè),獲得英文科“本科”三級畢業(yè)證書,這是徐調孚在求學生涯中獲得的最高學歷,其綜合英語能力達到了同時代的大學英語預科水平。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和影響,早在少年時期,徐調孚的國文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7]152-154。當時的舊制中學都特別重視國文課程的講授,經過中學4年的系統(tǒng)學習,徐調孚的國文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如前所述,中學畢業(yè)之后,憑借著扎實的中、英文語言功底,徐調孚考入商務印書館附設商業(yè)補習學校;經過6個月的嚴格培訓,他的中、英文水平再次得到了提高;培訓結束之后,由于精通英語,學業(yè)成績優(yōu)良,又受過英語函授教育、對英語函授講義有著深入的研究,以實習生的身份被選拔至函授學社英文科工作。
在擔任英文科教員期間,徐調孚每天都要批改大量英語試卷,還要通過信函的方式,對數(shù)量眾多的英文科學員逐一進行函授輔導,解釋和回答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在函授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相得益彰,他的中、英文水平再次得到提升,這就為他日后從事兒童文學翻譯、文學創(chuàng)作、編輯出版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中、英文基礎。
在函授學社英文科工作一年多之后,徐調孚又被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調動至《小說月報》雜志社,協(xié)助文學家鄭振鐸編輯這份文學刊物。擔任《小說月報》編輯期間,徐調孚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結交更多的文學專家、學者,他開始關注中、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并利用業(yè)余時間從事文學、翻譯創(chuàng)作。經鄭振鐸的介紹,徐調孚又參加了文學研究會,這便極大開闊了其文學視野,進一步提升了其文學素養(yǎng)[7]154-160。直到1932年上?!耙弧ざ恕笔伦儽l(fā)后,商務印書館遭遇國難,徐調孚才被迫離開。青年時期的徐調孚在商務印書館的這段求學、工作經歷,不僅培養(yǎng)了他對編輯出版事業(yè)的興趣,而且使他對這項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編輯出版經驗,同時順利開啟了他從事文學、翻譯創(chuàng)作的道路。
正是得益于商務印書館為其提供的強大的教育、學術文化、出版資源平臺,早在20世紀30年代,徐調孚在文化教育界已經嶄露頭角,成為一名知名度相當高的專家、學者。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徐調孚撰寫英國文學學術著作一部——《英吉利文學》,并翻譯了十多本西方經典文學名著,在民國文化教育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比較有代表性的譯著主要有《英漢對照莎樂美》《木偶奇遇記》《母親的故事》《金鵝尾》《日本故事集》《女人魚》。
徐調孚是最早一批把著名的愛爾蘭籍“唯美主義”劇作家、童話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所著的《莎樂美》翻譯成中文的學者,他與田漢的譯本各有千秋,均在民國文化藝術界廣為流傳(1926年2月18日第6版《申報——本埠增刊》)。徐調孚還是把《木偶奇遇記》翻譯成中文的第一人,他的中文譯本備受廣大兒童讀者的歡迎;他是學界公認的“當代中國兒童文學專家”(1933年6月26日第4版《申報》)[8]?!艾F(xiàn)在南京大戲院及大上海大戲院開映之長篇卡通片《木偶奇遇記》,本為一意大利著名童話,早已風行全球,譯成好幾國文字。中文譯本亦早由徐調孚君譯出,在開明書店出版,行銷已十余年,凡進步的小學校莫不采用為課外讀物?!?1940年4月29日第11版《申報》)徐調孚先后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主辦的多份文學類、教育類期刊擔任編輯,并在上述期刊發(fā)表數(shù)十篇文學領域的文章、學術論文,學界對此已有論述,在此不再一一贅述。除此之外,徐調孚還被一些雜志邀請擔任編輯委員會委員或被聘請為長期特約撰稿人,主要有《復旦月刊》《國際每日文選》《文學》《春光》《人間世》《太白》《小學生》《青年界》等,上述期刊在民國文學藝術界、文化教育界均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并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力。
1935年8月,上海生活書店發(fā)行了一部由傅東華領銜主編的大部頭文學著作《文學百題》,“這是全國著名作家、學者合力撰著的一部文學百科全書”,“全書三十萬言,執(zhí)筆者六十余人,都是最勝任解答問題的權威”。徐調孚與同時代的著名作家、學者蔡元培、夏丏尊、朱自清、魯迅、郁達夫、葉圣陶、茅盾、陳望道、豐子愷等人都一同名列在“執(zhí)筆者六十余人”當中(1935年8月22日第4版《申報》)。此外,在《申報》發(fā)行60周年之際,徐調孚曾以特邀專家的身份負責《申報年鑒》之“出版”部分的撰寫工作,也是唯一一位負責此項工作的專家(1933年4月20日第12版《申報》)。
鑒于徐調孚在新文學創(chuàng)作及翻譯領域出色的表現(xiàn),他曾經先后加入多家在民國文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研究機構,并擔任要職。由鄭振鐸、沈雁冰等作家于1921年1月在北京發(fā)起創(chuàng)建的文學研究會是他加入的第一個文學團體,學界對此多有論及。除此之外,徐調孚與李石岑、鄭振鐸、謝六逸等二十余人在1927年2月16日創(chuàng)辦了上海著作人公會,他被選為“監(jiān)察委員”(1927年2月18日第14版《申報》)。他還是上海國際筆會會員,經常參加中外文學交流活動。國外文學報刊社經常向上海國際筆會來函詢問:“中國新詩壇狀況、出版新詩有譯成外國文者否;又中國舊詩及語謠有無譯成外國文者并請示以新詩人住址,以便互相通訊、切磋?!?1931年8月10日第15版《申報》)上海國際筆會長期與世界各地的筆會組織及在華的外國文學專家、學者長期保持密切的溝通、交流,并關注各國的文學研究動態(tài)(1931年8月10日第15版《申報》)。由此可見,徐調孚也為中外文學交流事業(yè)做出了一定貢獻。徐調孚還是成立于1945年12月17日的中華全國文藝協(xié)會上海分會的重要成員之一,這是一個民主、進步、愛國的文學社團組織(1945年12月18日第5版《申報》)。同年12月20日,經過會員投票,徐調孚被推選為該協(xié)會上海分會理事(1945年12月21日第5版《申報》)。
徐調孚在文學界、出版界能夠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除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的天賦及努力程度等主要因素之外,這所近代最負盛名的文化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對他的培養(yǎng)和影響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商務印書館,也許他的人生際遇將會是另外一幅歷史圖景,他的人生命運將會是另外一種結局。正是仰仗商務印書館及他在此從事的出版事業(yè),徐調孚在1940年之前逐漸達到了其學術生涯的巔峰狀態(tài)。
綜上所述,通過對有關徐調孚生平事跡若干需要澄清的問題的分析、論證,可以做出以下斷定,目前學界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對有關徐調孚何時并以何種方式、身份進入商務印書館等一系列問題表達得不夠精確和完整。準確的表述方式應該如下:
早在浙江省立第二中學讀書期間(1915—1919),徐調孚就已經與商務印書館結下了不解之緣。讀完中學二年級后,他報名加入了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社英文科,在1918年7月至1920年12月期間獲得“本科”三級畢業(yè)證書。1921年7月,徐調孚又以實習生的身份被分配到隸屬于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社英文科,主要負責日常的函授教學與管理工作。
由是觀之,弄清楚上述幾個問題對探討中學畢業(yè)之后徐調孚的人生運行軌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青年時期的徐調孚與商務印書館結下的這份不解之緣,在商務印書館這段難忘的求學、工作經歷對他的人生道路、學術生涯、職業(yè)選擇、職業(yè)道德操守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不可磨滅的影響。正是充分憑借近代商務印書館為徐調孚提供的教育資源、人脈資源、工作環(huán)境和學術平臺,徐調孚最終在文學界、出版界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筆者熱切地盼望今后學界在介紹、論及或探討徐調孚生平事跡的時候,可以瀏覽、參閱并引用這篇論文的若干觀點,澄清歷史真相,避免以訛傳訛,這也是筆者撰寫此篇論文的最大價值。
秦 云紋 鳳翔縣南古城遺址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