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侯向萍,龔河軍,周 鳳,王瑞萍
(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醫(yī)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結核病是當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呼吸道疾病之一,而我國又是世界上22個結核病高發(fā)國家之一,每年因結核病死亡的病例高達13萬例。結核病是一種傳染病,其致病菌為結核分枝桿菌,雖然該疾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病情發(fā)展較慢,但容易累及患者全身各個系統(tǒng),且在診斷過程中極易發(fā)生漏診,最終造成患者死亡[1]。根據(jù)流行病學分析,我國結核病感染的人數(shù)超過5億,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及生命安全[2]。當前,臨床常用結核病感染的檢測方法主要有結核培養(yǎng)、抗酸涂片等,但這些方法都有著較低的陽性率、敏感度及特異度以及較長的檢測周期[3]。因此,快速診斷及治療結核病是當前控制結核病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選取2019年7月—2020年11月阿拉爾片區(qū)就診的289例疑似結核患者,分別進行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T-SPOT試驗)、抗酸桿菌涂片染色鏡檢,分析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阿拉爾片區(qū)結核病診斷中的運用效果,現(xiàn)將研究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本次289例疑似結核患者來源于本院自2019年7月—2020年11月就診的。納入標準:臨床完整資料可收集者;有咳嗽、咳痰、咯血或者午后低熱等癥狀者;完全知曉本研究的內容并自愿參與者;具有較好依從性者。排除標準:嚴重心、腎功能性疾病者;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凝血障礙者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精神病者及意識障礙性疾病,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不愿配合檢測、拒絕參加研究者。男性167例,女性122例;年齡(14~87)歲,平均年齡(48.89±4.11)歲。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
抗酸桿菌涂片染色鏡檢:根據(jù)CDC規(guī)定的方法圖片,由CDC培訓后專職進行涂片技術人員來負責。將涂片自然干燥后,置于染色架上;加熱固定;滴入石碳酸復紅溶液蓋滿玻璃片,染色10 min;流水自玻璃片一端輕緩沖洗,沖去染液,晾干;再滴入酸性酒精溶液蓋滿玻璃片,脫色1~2 min;采用流水沖洗玻璃片10~20 s;瀝干;加入亞甲藍溶液30~60 min;采用流水清緩沖洗玻片一端,將染色沖洗掉,瀝干,待鏡檢。
T-SPOT試驗:清晨空腹抽取患者5 mL靜脈血,分離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于被抗IFN-γ抗體微量板的4個孔中,加入不同的陽性對照物。再一次向每孔中加入2×105濃度的PBMC,將其放在37℃的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內進行20 h的孵育。在PBS溶液洗脫后再加入堿性磷酸酶標記抗體及干擾素抗體,于室溫下孵育2 h。采用PBS溶液終止反應,計算斑點數(shù)。陽性診斷標準:比陰性對照多5個點。
比較兩種試驗方法檢測的特異度、靈敏度、假陽性、假陰性。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shù)×100%。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89例疑似結核患者中,確診98例,確診率33.91%,其中肺結核病患者73例,占74.49%,肺外結核病患者25例,占25.51%。
T-SPOT試驗的特異度為83.77%、靈敏度為84.69%,準確率為84.08%;抗酸桿菌涂片鏡檢的特異度為56.54%、靈敏度為31.63%,準確率為48.10%。兩種試驗的結果經(jīng)對比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試驗方法與金標準診斷結果比較
結核病是由于結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能侵入到全身各個器官,多侵犯患者肝臟。通常情況,潛伏期周期為4~8周,約有80%的患者發(fā)生在肺部,故肺結核在結核病中占有較大比重[4]。隨著環(huán)境污染的日益嚴重,結核發(fā)病率日益升高,除了少數(shù)發(fā)病急促外,多部分患者呈現(xiàn)慢性發(fā)病過程,且伴隨有低熱、乏力及咳嗽、咯血等癥狀,但多數(shù)不具有典型性,容易造成漏診或者誤診。因此,選擇合適的試驗方法對提高結核病診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細菌學試驗是診斷結核病較為準確的方法,但該檢測方法需要較長檢測過程,且檢測過程較復雜,容易出現(xiàn)假陰性,不利大規(guī)模的結核病檢測[5]。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抗酸桿菌涂片鏡檢、T-SPOT在結核病診斷中得到應用??顾釛U菌涂片鏡檢是當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方法,其對于發(fā)現(xiàn)傳染源、確定診斷和制定化療方案、考核療效、評價防治結果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我國人群卡介苗接種率相對較高,導致結核菌試驗假陽性率偏高,加上容易受到機體自身免疫狀態(tài)的影響,進而限制了該試驗方法的應用[6]。T-SPOT是由酶聯(lián)免疫斑點發(fā)展而來的檢測方法,主要是使用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刺激分離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通過細胞因子干擾素分泌檢測抗原特異性T淋巴細胞應答反應情況,進而判斷結核感染狀態(tài),有著較高特異度及敏感度,更為重要的是其敏感度并不受到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影響[7]。我國石衛(wèi)武等[8]學者通過選取658例結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接受檢測患者在抗結核之前均進行T-SPOT檢測,比較疑似結核病、非結核病患者的試驗結果,結果顯示結核病、疑似結核病、非結核病患者T-SPOT的陽性率分別為85.71%,72.31%,28.63%,均具有顯著差異,表明T-SPOT試驗在活動性肺結核病診斷中有著較高輔助價值。而本研究選取2019年7月—2020年11月阿拉爾片區(qū)就診的289例疑似結核患者,分別進行T-SPOT試驗、抗酸桿菌涂片染色鏡檢,分析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阿拉爾片區(qū)結核病診斷中的運用效果。結果顯示:T-SPOT試驗的特異度和靈敏度明顯高于抗酸桿菌涂片染色鏡檢結果(P<0.05)。表明T-SPOT試驗用于結核病診斷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但也應認識到T-SPOT試驗也存在一些不足,檢測步驟較繁瑣,價格較昂貴,對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有較高要求,從而限制了其在基層醫(yī)院的應用[9-10]。此外,該試驗方法尚不能完全檢測結核病是否為陳舊性或者活動性類型,因此,在后期研究中,應明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后的免疫反應與結核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
綜上所述,阿拉爾片區(qū)結核病診斷中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有較高應用價值,可提高結核病診斷水平,可進行臨床應用。但在本次研究中,樣本量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將擴大樣本量,對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阿拉爾片區(qū)結核病診斷中的運用評價進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