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
【關(guān)鍵詞】語淺情深,王維,抒情詩
統(tǒng)編教材的精讀課文中,共選了三首唐代詩人王維的詩。除了《山居秋暝》以外,另兩首詩并非傳統(tǒng)教材所側(cè)重的山水田園作品,而是表現(xiàn)親情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年級下冊)和表現(xiàn)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六年級下冊)。這兩首絕句,于淺顯的語言中暗藏深情,可謂語淺情深,很能體現(xiàn)出王維詩抒情方面的特點。
一、語淺情深的王維詩
盛唐詩壇上,王維是一位極負盛名的詩人。與當時詩壇上同樣大放異彩的詩人李白相比,二人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李白的詩情感狂放而執(zhí)著,抒情奔放飄逸,常借長風巨浪、流云飛瀑等意象抒發(fā)自己磅礴的氣勢與情感。而王維則恰好相反,他常借樸素的語言,常見的意象,表達出含蓄深雋的情味。宋人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曾評價王維詩:“詞不迫切而味甚長?!眲⒋蠼軇t評價王維的詩:“在這些詩里,作者善于用淺顯的詩歌語言,表達深厚的感情,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一種抒情詩中獨有的美感。”陳鐵民也說:“由于主觀的情完全溶解于客觀的景中,幾乎無跡可尋,所以這類作品,更顯得蘊藉含蓄,意趣悠遠。我們只有使整個心靈沉浸到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之中,才能探察到詩人深層的情感潛流?!?/p>
具體到世人熟悉的作品,劉拜山曾經(jīng)評價《相思》道:“借紅豆表己之相思,愿人之毋忘,風神搖曳,韻致纏綿。托物抒情,言近意遠,是右丞五絕獨造之境。”的確,“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短短十個字,語言樸實無華,但細想來,主人公不送物件,不說祝語,卻將一片離情都寄托在大自然中的紅豆上,這是多么的超然脫俗。也只有紅豆,能在寄托鄉(xiāng)思和友情的同時,以它的顏色美象征感情的熱烈,以它的自然美象征感情的純潔。又如,劉大杰曾評價《雜詩三首》(其二):“這一首,是可以作為抒情詩的。他抒的情,是那么恬淡,那么超然,真有一種特妙的理趣?!笔堑?,“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女主人公能清晰地記得自己故居窗上雕刻的精美花紋,能記得窗外有梅樹,又能在心中默默推算來人來時的日期,再將一片心思放在窗前梅花開與不開之上。這體現(xiàn)出她的一顆真心、一片癡意。不難想見,女主人公不僅思念故里,她更在意的是自己未出閣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四季的景物變化,以及四季輪轉(zhuǎn)中自己慢慢成長所帶來的美好回憶。這種復(fù)雜而細膩的女性心理,詩人僅透過一段淺白的問話,便將其表現(xiàn)得如此深刻。
以上的例證說的其實都是王維詩語淺情深的特點。針對這個特點,本文分別圍繞統(tǒng)編教材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之親情及《送元二使安西》之友情來進行解析。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親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客居長安時寫下的,詩中寫道: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句中的“獨”字強調(diào)詩人孑然一身的境況,寫出了孤獨的感受,為后面的“思親”作第一層鋪墊?!爱愢l(xiāng)”之“異”不僅寫出了詩人身在他鄉(xiāng)的寂寞,還暗藏比較之意,“異”字具有“不同的”“奇怪的”意思,所以“異鄉(xiāng)”與“他鄉(xiāng)”不同,“異”字暗含作者對長安這個大都市的排斥心理,這為后面的“思親”作第二層鋪墊?!爱惪汀敝爱悺?,一方面是對前一個“異”字的強化,再次強調(diào)自己的寂寥;另一方面,它也體現(xiàn)出在詩人心中,自己并不被長安所接納。在當?shù)厝说难壑?,他一直被看作外來的“異類”。這又為后面的“思親”作第三層鋪墊。這句詩的妙處在于作者寫出了兩方面的感受,從自己這一方來說,“獨在異鄉(xiāng)”,身心孤獨;從長安一方來說,自己“為異客”。兩處著筆,更將詩人心理上的孤獨加深了數(shù)層。
第二句詩借助第一句詩所作的鋪墊進行抒情。從字面意思考慮,“每逢”寫出了每年都會出現(xiàn)重陽節(jié)思鄉(xiāng)之情,而產(chǎn)生這種規(guī)律性情感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作者時時思念親人,這抒發(fā)出第一層思親之情?!凹压?jié)”指的是重陽節(jié),“佳”字凸顯出重陽節(jié)帶給詩人美好的回憶,而這種美好的回憶,正是濃濃的親情帶來的,這是第二層思親之情?!氨端加H”的“倍”字看似平凡,卻起到了化虛為實的作用。在客觀世界中,思念的程度是不可度量的,以“倍”字加于“思親”前,將抽象的思念具體化、形象化了,使親情不僅可觀、可感,而且能成倍增長,這抒發(fā)出第三層思親之情。另外,詩人既強調(diào)“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那反過來想,平日“未逢佳節(jié)”之時,作者也應(yīng)是無時無刻不在思親的。這又是第四層思親之情。
后兩句詩將詩人的思親之情具體化、形象化,更是全詩的精髓所在。前人往往將其與《詩經(jīng)》中中《魏風·陟岵》一篇比較。如明人唐汝詢也在《唐詩解》中認為這兩句詩“詞義之美,雖《陟岵》不能加”。清人沈德潛曾在《唐詩別裁集》中評價這兩句:“即《陟岵》詩意,誰謂唐人不近三百篇耶?”《魏風·陟岵》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日: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日: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魏風·陟岵》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開創(chuàng)性地采用了“對面著筆”的手法來寫情。從詩歌作者的角度來看,登高遠望父母兄長的行為體現(xiàn)出“我”對親人的掛念,而從其父母兄長的角度來看,他們的關(guān)懷、叮嚀又體現(xiàn)出親人對“我”的掛念。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我”會想象出父母兄長那么具體的語言?這是因為“我”從前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候,關(guān)系親密而融洽。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chǔ),才會知道他們此時此刻能和“我”兩兩相望,互訴衷腸。也就是說,能如此具體地想象出“對面”的情境,這本身就體現(xiàn)出作者的無限深情。
實際上,如果結(jié)合其他唐詩佳作來考慮,很多作品都運用了“對面著筆”的寫法。例如,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借想象中思婦之行為,寫出游子對遠方妻子的關(guān)愛。杜甫在《月夜》中寫道:“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詩人也借助想象中兒女的心理,寫出自己對他們的掛念。王維這兩句詩亦然?!斑b知兄弟”是“我”掛念“他”,這是第一層親情;“兄弟”覺得“少一人”是“他”掛念“我”,這是第二層親情;“我”能想象出兄弟登高,遍插茱萸的具體行為,這又體現(xiàn)出自己了解對方,把對方的行為習(xí)慣放在心上,這是第三層親情;更難得的是,“我”不僅能想象出對方的行為,還能了解對方為“少一人”而惆悵,這又把詩人和兄弟之間的親隋加深了一層,這是第四層親情。
值得注意的是,與《春江花月夜》《月夜》等作品相比,王維這兩句“對面著筆”的詩句,在抒發(fā)深情時卻絲毫不露痕跡?!斑b知”的“知”字,感情色彩比“想”“念”“望”“憐”等字更淡,因為它去掉了這些字暗含的主動性;對“少一人”,詩人也未加“哀”“愁”“恨”“悲”之類的感受,而是讓讀者自己體會。應(yīng)該說,在這首詩中王維是完全依靠質(zhì)樸的敘述性語言將深雋的思親之情體現(xiàn)出來的,故明人李攀龍在《唐詩直解》中評價此詩日:“詩不深苦,情自藹然,敘得真率,不用雕琢?!惫P者認為,王維詩歌語淺情深的抒情特征也正是教師在教學(xué)中應(yīng)分析并強調(diào)的。
三、《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陽關(guān)三疊》,是唐人送別時必唱的曲目。明人敖英在《唐詩絕句類選》中指出,“唐人別詩,此為絕唱”。還有詩評家認為,“送別詩要情味俱深,意境兩盡,如此篇真絕作也”。詩中寫道:
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首句常被看作尋常寫景之句,殊不知,其中暗藏機巧。第一,清晨時分,“朝雨”之前,哪來的“輕塵”?聯(lián)系詩題,不難想見,這是在暗示行人馬匹踏出的飛塵。江淹《別賦》有“驅(qū)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將“離別”與“行塵”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王維也有《觀別者》寫道:“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笨梢钥闯?,詩人在清晨下雨前便已造訪即將遠行的朋友,所以才能與朋友并駕齊驅(qū),踏出“行塵”。送別如此殷勤,可見友情之深。第二,馬匹既然踏起塵土,為何只是“輕塵”?細細想來,飛塵不重自然是由于馬匹行進緩慢,而馬匹緩行自然又是由于二人且行且敘,不忍離別。一個“輕”字再次點出二人深厚的友情。這句詩看似點綴,卻已不動聲色地在“離情”二字上傅粉兩層。
第二句從柳色人手寫離情?!傲倍种哺谥袊诺湮膶W(xué)中“折柳”的典故。因“柳”“留”二字諧音,所以柳樹的意象常被用來表示挽留之意。北朝樂府詩中有《折楊柳歌辭》,其中寫道:“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痹谕蹙S這首詩中,詩人不寫折柳相送,卻借“柳色新”三字暗示出柳枝堪折,離愁將至,這是隔了一層的婉曲筆法。清人曾指出這首詩“首句藏行塵,次句藏折柳,兩面皆畫出,妙不露骨”。強調(diào)的就是詩人抒情時筆法的含蓄婉轉(zhuǎn),不露痕跡。還須注意的是,這句詩中,詩人以“青青”二字寫客舍,以“新”字寫柳色,渲染出一片清新明麗的氛圍,目的何在?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曾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睆倪@個角度不難想見,詩人寫出美景,正是為強化后兩句詩中的離情作鋪墊。
后兩句詩看似質(zhì)樸,卻能巧妙運用煉字法造出邏輯空間,暗示數(shù)層友情。我們不妨從以下七個方面來理解。第一,為什么要飲酒?眾所周知,酒能讓人放松心情,釋放情緒。詩人朋友共同飲酒自然是因為將要分別,心下黯然。此處寫出一層友情。第二,為什么要將酒喝“盡”?如前所說,飲酒可解煩憂,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襯托出心中憂傷之多。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憂傷,則是緣于二人友情之深。此處又是一層。第三,“更盡一杯”前如何?既有“更盡一杯”的勸語,那之前雙方必然“已盡數(shù)杯”,此處反面著筆,再寫一層友情。第四,既然已經(jīng)喝了那么多,為什么還要勸對方再喝?從外在來說,只要繼續(xù)喝酒便可以與故人多處一會兒,可以與故人多說幾句話。從內(nèi)在來說,繼續(xù)喝酒則可以多釋放一些心中的愁緒。這其中的不舍和離愁又是一層友情。第五,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一杯”?不難想見,詩人已料到,不管自己如何不舍,行人終將離去?!耙槐敝荒軗Q取一點時間,只能消除一點憂愁。但詩人對這“一點”競也如此在意。此處從外寫內(nèi),又是一層友情。第六,詩題中的“安西”距陽關(guān)尚遠,為何不說“西至安西”卻說“西出陽關(guān)”?這可從兩方面來解析:從外在來說,強調(diào)“西出陽關(guān)”便已“無故人”,讀者便可以想象出從陽關(guān)到安西的漫漫長路上,友人將更增無限寂寥;從內(nèi)在來說,詩人雖未同行,但已在心里為朋友設(shè)想了一路上的關(guān)隘。此處類似于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到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種思維本身就體現(xiàn)出無限深情。此處又是一層友情。第七,“無故人”究竟是誰的困擾?從字面上看,“無故人”自然是出使安西的元二將會生出的煩惱。但此句妙在從“我”入手,為對方未來的憂慮而憂慮,為對方未來的傷感而傷感。這同“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樣,以“對面著筆”的手法寫出二人情發(fā)一心的深摯友誼,清人張謙宜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說:“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凄涼?!边@個評價放在這里也很合適。這又是一層友情。
不難發(fā)現(xiàn),《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是經(jīng)過層層渲染的,而承載這深厚友情的,竟是如此樸實無華的語言。清人吳瑞榮在《唐詩箋要》中評此詩道:“不作深語,聲情沁骨?!鼻迦它S生在《唐詩摘抄》中也認為這首詩“氣度從容,風味雋永,諸作無出其右”。他們的評價都點出了此詩語淺情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