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華臻
又是一年畢業(yè)季,論文“查重”再次成為焦點。不少學生大呼被“查重”“掏空錢包”,也有人涌到某個曾深陷論文抄襲丑聞的演員微博下,痛斥其學術不端風波導致論文“查重”急劇加壓。這樣那樣的情緒宣泄,可謂滿滿焦灼。
論文是學生學業(yè)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影響其畢業(yè)的關鍵指標。如今學術資料浩如煙海,僅憑老師個人的確很難全面甄別有無抄襲,引入相關系統(tǒng)予以輔助是務實之舉。但凡事過猶不及,過于倚重“機器把關”,也導致一些學校的論文“查重”逐漸走向極端,合格線越壓越低,標紅處不看實際內(nèi)容,忽視學科差異“一刀切”等等。有醫(yī)學生無奈“專業(yè)術語就是很長,我能怎么辦”,法學生則苦惱“法律詞條幾十個字,自己也不能瞎造”……
抱怨雖多,但從現(xiàn)行規(guī)定看,查重率不達標的論文將被“一票否決”,個人不但會留下污點,還無法如期畢業(yè)就業(yè)。于是,學生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關鍵詞匯進行同義替換,主動語態(tài)變?yōu)楸粍诱Z態(tài),文字表述換成圖片展示。一番削足適履,將論文寫作變成了文字與軟件的游戲。
此外,一些商家瞄準學生“剛需”,趁機推出“查重”“降重”服務,且隨著淡旺季及高校要求的收緊“坐地起價”,據(jù)報道僅今年個別商家“查重”服務的價格就漲了10倍。為牟取暴利,一些人還盜竊倒賣正規(guī)機構的“查重”賬號。如此這般,原本防止抄襲的策略,反倒促成了一樁樁應付過關的買賣,完全違背了學術規(guī)范的初衷,也苦了大多數(shù)勤勤懇懇寫論文的學子。
“剽竊抄襲”與“合理引用”間的界限到底在哪兒,理應因“科”制宜、全面評估。唯指標論、唯技術論,首先反映出一種管理的惰性和僵化。一些學校幾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論文查重率上,一旦過了這道坎兒,師生都長舒一口氣,反倒對論文本身的質(zhì)量不那么在意了,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論文質(zhì)量的判斷權、論文過關的決定權,不能也不應完全交給機器。如何構建更加專業(yè)、多元且科學的評價維度以評判論文,值得相關部門及各大高校思考。
端正科研學風,提升學術誠信,需要守住學術論文的初心。這個初心,不是和一兩個標紅指標較勁兒,而是對研究規(guī)律的真正遵循。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對“查重”服務的監(jiān)管,釋放更多額度滿足正常且合理的檢測需求,不能讓“查重”成了商家的牟利工具。
◎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