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賢良
【摘 要】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點任務。借助于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妙趣橫生的課堂練習和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而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既能夠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也能夠開展妙趣橫生的課堂練習,還能夠進行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能夠助力學生數學能力全面、持續(xù)、穩(wěn)步的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 助力 學生 數學能力 發(fā)展
數學能力,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發(fā)展與形成的一些能力,具體包括: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計算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數學課堂,是發(fā)展學生數學能力的“前沿陣地”。無論是數學課堂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還是數學課堂中妙趣橫生的練習環(huán)節(jié),抑或是數學課堂中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都是孕育學生數學能力的良田沃土。
然而,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或因為部分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不夠形象,或因為部分教師設計的練習環(huán)節(jié)不夠有趣,或因為教師實施的教學評價不甚有效,導致教學情境、課堂練習以及教學評價在孕育學生數學能力方面的作用并不顯著。筆者以為,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設計妙趣橫生的練習題目以及實施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據此真正讓教學情境、課堂練習及教學評價成為孕育學生數學能力的良田沃土。
一、創(chuàng)設逼真情境,在情境中孕育數學能力
以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為觸機,可以觸發(fā)學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以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為窗口,可以展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為沃土,可以孕育學生良好的數學能力。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方面,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是煞費苦心、竭盡所能。事實上,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快捷、準確地從教育信息化平臺中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聲、光、影”資料。利用這些“聲、光、影”資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
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內容為例,在上課伊始,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從前面、側面、上面展示不同的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和衣柜。在此基礎上,筆者還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將同一臺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和衣柜的“三視圖”連接起來。顯然,這種教學情境,不僅能將“三視圖”這一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關聯到一起,還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會有意無意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觀察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和衣柜等生活用具。
再以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的內容為例,同樣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辛勤勞作的蜜蜂、惟妙惟肖的臉譜、各種各樣的標志……信息技術手段的巧妙運用,不僅向學生動態(tài)展示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還向學生靜態(tài)展示了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從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就好比是一扇窗口,既讓學生領略到了數字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現實版”的軸對稱圖形,也讓學生理解了“理論版”的軸對稱圖形。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也能夠得到逐步發(fā)展。
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既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也能夠卓有成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二、設計趣味練習,在練習中孕育數學能力
課堂練習,是引領學生進一步理解、運用數學知識的橋梁。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練習有層次性、目標性以及趣味性,而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就可以將課堂練習變得趣味無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愈發(fā)高漲,課堂練習的實效性也會隨之提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乘法的簡便運算”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為熟練地運用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進行簡便運算,筆者巧妙地利用“希沃白板”教學軟件中的課堂活動,設計了一項類似于“連連看”的課堂練習。該練習界面主要分為左右兩列,左列呈現的是一些算式,右列呈現的是這些算式的得數。左列中的算式都是可以簡便計算的一些算式。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必須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左側的算式與右側的得數準確無誤地連接起來,才能順利通關。此外,在該練習中,筆者還配上了營造緊張游戲氛圍的音樂。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時中的一些簡便運算法則之后,筆者又利用“希沃白板”軟件精心設計了一些練習。該練習界面呈現的是“運動會比賽”的場景,當參與比賽的兩個學生,答題速度與準確率提升的時候,場景中的“運動員”奔跑速度就會加快。反之,“運動員”的奔跑速度就會“減慢”。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十分濃厚,練習也特別有實效,學生的運算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
由此可見,趣味練習,既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練習的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
三、實施動態(tài)評價,在評價中孕育數學能力
在培養(yǎng)、孕育學生的各種數學能力方面,教學評價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及時有效的評價,能夠指引學生數學能力發(fā)展的方向,能夠觸發(fā)學生發(fā)展數學能力的動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采取的評價方法不太合理,評價措施不夠得力,所以導致評價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教學評價的效果不理想,那么,其在孕育學生數學能力方面的作用也就不太明顯。
事實證明,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使得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更加合理、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加顯著。與此同時,教學評價在孕育學生數學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更加明顯。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優(yōu)化大師”對學生的各種課堂實際表現進行動態(tài)、持續(xù)、有效的評價。首先,教師可以在“班級優(yōu)化大師”中導入學生的姓名。之后,教師可以在“班級優(yōu)化大師”中設計一些個性化的評價語言,如思維活躍、表現積極、黃金思維、善于合作、樂于助人、思路新穎、回答正確等。緊接著,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適時給予他們相應的評價。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該教學軟件進行自我評價或者互相評價。該教學軟件不僅會完整記錄課堂中的每一次評價結果,還會對評價結果進行自動統(tǒng)計,并形成一個“光榮榜”。最后,當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光榮榜”,讓每一個學生了解自己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手段的巧妙運用,能夠優(yōu)化、改進、升級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式以及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效果。而隨著課堂教學評價效果的提升,教學評價在發(fā)展學生數學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會穩(wěn)步提升。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趣化課堂練習、優(yōu)化評價方式等,都是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具體表現,也是教師依托信息技術助力學生數學能力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曹娟.對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的思考[J].讀天下(綜合),2020(6).
[2]李莉.信息技術助力小學生數學思維發(fā)展[J].吉林教育,2017(14).
[3]胡木玲.巧借信息技術助力,促進直觀想象能力發(fā)展[J].課程教育研究,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