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惠,段愛民,覃杰
(1.西藏民族大學附屬醫(yī)院放射科,陜西 咸陽 712082;2.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廣州 510630)
冠心病由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或血栓栓塞引起心肌缺氧、缺血,具有起病急、發(fā)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1]。近年來西藏高原地區(qū)冠心病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危害駐藏工作者的身體健康。因此若在冠狀動脈病變治療前盡早準確診斷其病變位置、范圍、粥樣斑塊性質成份及所致血管狹窄程度,對治療前預測治療效果,及時確定治療方案有積極意義。冠狀動脈CT成像是現(xiàn)階段主要的影像檢查方法[2]。目前國內(nèi)外應用CTA檢查對進入高原前后冠狀動脈病變變化的研究仍較少,本研究回顧分析48例冠心病患者駐藏前后的冠狀動脈CT造影檢查資料,旨在為臨床醫(yī)療診治工作提供參考。
收集我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因新發(fā)癥狀、癥狀加重或臨床醫(yī)生對患者隨訪行兩次CCTA檢查的60例藏漢族冠心病患者,駐藏時間為(1.5±1.0)年,兩次CCTA的間隔時間為(2.0±1.4)年。分為參照組及病變組,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齡34~66歲,平均42歲。受試者符合冠脈CTA相關檢查適應證,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者,且CTA血管顯示良好,邊緣清晰,無影響分析的偽影。
1.2.1 冠狀動脈CTA檢查
使用西門子SomatomDefintionAs128層CT掃描儀,取仰臥位,掃描序列參數(shù):采集層厚128×0.6mm,螺距1.2,旋轉時間0.5s,管電壓120kV,管電流140mAs,重建層厚1.0mm、間隔0.7mm??刂菩穆剩?0次/min,注射對比劑碘普羅胺注射液80mL(注射速度為3.5mL/s)。
1.2.2 冠脈CTA圖像重建
選擇最佳時相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積再現(xiàn)技術(VR)重組和多平面重建(MPR)輔助鈣化積分、有色技術及冠狀動脈探針技術。對三大主支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左冠狀動脈回旋支(LCX)及右冠狀動脈(RCA)分別觀察病變斑塊分布、管徑測量,統(tǒng)計管腔狹窄率及面積。對非病變的左冠脈主干(LM)及右側冠脈主干(RCA)近端直徑進行測量。依據(jù)CT值對斑塊進行分類。由我院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鑒別完成CTA圖像。
1.2.3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及斑塊評估標準
參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4》[3]中分級情況:Ⅰ級:無狹窄;Ⅱ級:輕度,管徑狹窄≤50%;Ⅲ級:中度,管徑狹窄50%~75%;Ⅳ級:重度,管徑狹窄≥75%;Ⅴ級:完全閉塞。在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深吸氣末心臟舒張期圖像進行測量[4]。直徑狹窄率=(參照血管近端直徑 -病變最狹窄處直徑 ) /參照血管近端直徑;斑塊的分類:將斑塊分為鈣化斑塊、非鈣化斑塊兩大類,非鈣化斑塊包括纖維斑塊、脂質斑塊及纖維脂質混合斑塊。將CT 值高于119 Hu認定為硬斑塊,CT 值 低于50 Hu認定為軟斑塊,50Hu~119 Hu定義為中間斑塊[5]。
采用SPSS 13.0 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8例冠心病患者中病變分布:單支病變23例(47.9%),雙支病變18例(37.5%),三支病變7例(14.6%);共計病變83處,累及左前降支的有36處(43.4%),累及左回旋支的有20處(24.1%),累及右冠狀動脈的有27處(32.5%);管腔狹窄程度:輕度狹窄有51處(61.5%),中度狹窄有20處(24.1%),重 度 狹 窄 有9處(10.8%),完 全 閉 塞 有3處(3.6%)。局 限 性 斑 塊55處(66.3%),彌 漫 性 斑 塊28處(33.7%)。左冠脈主干LM直徑寬約(3.25±0.30)mm,右冠脈主干RCA直徑寬約(3.30±0.25)mm。
48例冠心病患者中單支病變13例(27.1%),雙支病變25例(52.1%),三支病變10例(20.8%);共計病變119處,累及左前降支的有50處(42%),累及左回旋支的有28處(23.5%),累及右冠狀動脈的有41處(34.5%);管腔狹窄程度:輕度狹窄有63處(52.9%),中度狹窄有34處(28.6%),重度狹窄有15處(12.6%),完全閉塞有7處(5.9%)。局限性斑塊76處(63.9%),彌漫性斑塊43處(36.1%)。左冠脈主干LM直徑寬約(4.15±0.50)mm,右冠脈主干RCA直徑寬約(4.20±0.40)mm。
圖1
人體從平原地區(qū)在進入高海拔高原地區(qū)(海拔高度大于或等于2500m),由于高原地區(qū)海拔高,大氣壓低,機體易缺氧所致的生理反應會隨之改變,高原低氧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導致心率增快,血壓上升。另一方面低氧性紅細胞增多,血液緩滯,外周阻力增加,舒張壓明顯上升且持久,繼而可出現(xiàn)冠狀動脈狹窄、阻塞以及痙攣,造成心肌缺血甚至梗死,冠狀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的剝落、破裂導致的血栓可致使冠心病患者猝死發(fā)生,嚴重危及生命。
CT冠狀動脈造影成像技術 (冠脈CTA)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安全無創(chuàng)性、費用較低、操作簡便、檢查時間短及臨床診斷率高等特點,近十年來在全國各大醫(yī)院逐漸應用普及,已成為臨床檢查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方法,甚至可替代選擇性冠狀動脈導管造影。其強大的后處理系統(tǒng)可以有效檢測出冠狀動脈心肌橋、斑塊主要成份和病變血管的狹窄程度,不僅可觀察斑塊的形態(tài)、位置及數(shù)量,還可根據(jù)CT密度值的不同鑒別鈣化斑塊、混合斑塊和軟斑塊類型,對提高冠心病診斷準確性及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目前冠脈CTA對高原反應相關冠心病追蹤觀察和診斷、預后評估方法還少見文獻報道。覃杰[6]等研究報道CT檢測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靈敏度為 90.6% ,特異度為 91.4% ,陽性預測值為 86.7% ,陰性預測值為 94.8%。還可根據(jù)CT值的不同判斷斑塊主要成分,推斷斑塊穩(wěn)定性, 是臨床診治評估的有效檢查方法。
朱友義[7]報道高原地區(qū)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度狹窄比例遠高于平原地區(qū)患者。國內(nèi)有文獻報道[8]通過對冠脈平均直徑研究表明高原地區(qū)冠心病患者冠脈近端的平均直徑較平原地區(qū)大。本研究結果顯示,駐藏一段時間后冠脈病變較前增多,易累及左前降支,雙支或三支冠脈病變多見等特點,局限性斑塊及彌漫性斑塊均增多,病變管腔狹窄程度較前增加(如圖中所示),而非病變冠脈管徑增粗,這與有關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探究病變加重原因,可能與高原低壓缺氧慢血流環(huán)境導致心率增快,血壓上升,冠狀動脈管腔增粗代償,冠脈血氧飽和度降低,繼而可出現(xiàn)冠狀動脈狹窄、阻塞以及痙攣,最終導致心肌缺血甚至梗死,可能源于不同環(huán)境因素帶來的差異有關[9],還需要更大樣本研究來闡明高原環(huán)境對冠心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