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麗
兗礦新里程總醫(yī)院眼科,山東濟寧27350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屬于難治性青光眼,常見于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等情況,以原發(fā)性眼病基礎上虹膜發(fā)生新生血管為主要特點[1-2]。疾病發(fā)展早期,纖維血管膜會導致房水外流通道管壁,如果疾病繼續(xù)發(fā)展,會由于纖維血管膜被牽拉,致使房角關閉,并導致眼壓升高等不良后果,患者可感到明顯、強烈的疼痛[3]。造成血管形成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條。手術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常規(guī)治療方案,但單一的手術治療,治療效果往往并不理想[4]。該文提出在手術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康柏西普進行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并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該院收治的20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其臨床療效進行了分組實驗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所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中,隨機選擇200例患者為試驗對象,并由計算機系統(tǒng)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100例,患者男女比例51∶49;年齡最小值45歲,年齡最大值73歲,年齡均值(59.10±10.04)歲;患者術前眼壓27~59 mmHg,眼壓均值(47.07±11.16)mmHg。研究組患者100例,患者男女比例53∶47;年齡最小值47歲,年齡最大值72歲,年齡均值(59.51±10.52歲);患者術前眼壓28~60 mmHg,眼壓均值(47.02±12.46)mmHg。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00例患者均存在瞳孔緣色素外翻、對光反應消失、水腫、瞳孔散大等癥狀,并且虹膜表面存在數(shù)量較多的新生血管,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該組研究經(jīng)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00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了解該組研究相關內容。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性治療。對照組患者行單一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方案。具體如下:患者接受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后,觀察5~7 d,確認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多數(shù)消退后,給予患者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給予患者常規(guī)球后和球結膜下局部麻醉,使用生理鹽水和濃度為0.1%的碘伏對結膜囊進行沖洗,以角膜緣為基礎做球結膜瓣,對結膜下組織進行分離。選擇睫狀體平坦部位,以角膜緣為基礎,按4.0 mm×4.0 mm標準,做1/2厚度的鞏膜瓣,并確認分離至角鞏膜緣位置。將棉片浸入濃度為0.04%的絲裂霉素(國藥準字H33020786)中,隨后將處理過的棉片放置在鞏膜瓣下,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多次沖洗。切除大小約1.0 mm×2.0 mm的小梁組織,給予周邊虹膜切除,給予患者方形鞏膜瓣后兩角固定,分別固定兩針,兩側作可拆出調整縫線,對濾過道通暢度進行檢查,對球結膜進行間斷縫合。手術完成后,給予患者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處理和包眼處理。術后,如患者存在視網(wǎng)膜缺血問題,給予患者全視網(wǎng)膜光凝術。
研究組患者行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聯(lián)合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方案。具體如下:患者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濃度為0.5%的鹽酸丙美卡因眼液(國藥準字H20084062)進行表面麻醉,表面麻醉重復進行3次,使用愛爾碘對結膜囊進行消毒,使用開瞼器開瞼后,選擇睫狀體平坦部位,距顳下角膜緣后4.0 mm最優(yōu)位置,垂直刺穿鞏膜直至玻璃體,注入濃度為1.0%的0.05 mL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國藥準字S20130012),要注意避免對晶狀體造成損傷。注射完成后,緩慢出針,使用消毒濕棉簽給予進針口2 min的壓迫。觀察患者藥物注射后的反應,確認無不良反應后,給予3~5 d的抗生素眼液滴眼。觀察5~7 d,確認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多數(shù)消退后,給予患者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同對照組的操作方法。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
①顯效:患者停止抗青光眼藥物的使用,眼壓維持在21.0 mmHg水平以下。②有效:患者停止抗青光眼藥物的使用,眼壓維持在21.0~26.0 mmHg水平。③無效:眼壓高于30.0 mmHg標準,且使用降眼壓藥物后,仍不能達到21.0 mmHg水平以下。有效率加顯效率即為治療總有效率。
分別在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和術后3個月,檢測患者的眼壓水平,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壓的變化情況。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壓的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比較,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壓變化情況對比[(±s),mmHg]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changes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Hg]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壓變化情況對比[(±s),mmHg]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changes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Hg]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周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46.02±9.46 45.27±9.76 0.348>0.05 20.33±3.24 28.61±3.38 17.684<0.001 18.24±3.34 22.18±2.49 9.457<0.001 18.12±2.03 21.07±2.37 9.453<0.001
患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增多,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重要成因,由此可導致患者虹膜和前房出現(xiàn)大量新生血管,致使小梁網(wǎng)前纖維血管組織增生,從而造成房角堵塞、患者眼壓升高、視力障礙等不良后果[5]。如患者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和治療,隨著病情的加重,很容易由于新生血管纖維膜增生,導致小梁網(wǎng)遮蔽,前房角會在牽拉作用下管壁,眼壓將進一步升高,患者不僅會出現(xiàn)嚴重的視力障礙,還多見疼痛癥狀,并且很難通過藥物治療得到緩解[6]。對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是解決患者癥狀,降低眼壓的有效措施,但單一的手術治療并不能解決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增多的問題,因此療效很難達到理想水平[7]??蛋匚髌帐怯行У目筕ECF藥物,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8]。
該組研究中: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7.0%和80.0%,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眼壓術后1周(20.33±3.24)mmHg、術后1個月(18.24±3.34)mmHg和術后3個月(18.12±2.03)mmHg的對比結果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28.61±3.38)、(22.18±2.49)、(21.07±2.37)mmHg(P<0.05)。研究組患者在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方案基礎上,全部聯(lián)合應用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方案,并對比對照組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康柏西普的應用,可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產(chǎn)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而解決患者虹膜面和房角出現(xiàn)的新生血管問題,減少術中出血和術后出血的風險,為后續(xù)的手術治療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和環(huán)境[9];②康柏西普藥物對患者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炎癥反應也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以減少術后濾過道發(fā)生阻塞的風險,同時對于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抑制,還有助于避免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后結膜下纖維化的問題,從而保障手術效果達到理想效果[10];③康柏西普對于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抑制,可有效減少新生血管的數(shù)量,由此可從根本上解決因新生血管過多導致的視網(wǎng)膜屏障通道阻塞的問題,改善其通透性,這可以進一步加速視網(wǎng)膜內滲液的吸收,加速患者的康復[11-12]。這與周明波等[9]的研究結果:研究組眼壓術后1周(21.02±5.43)mmHg、術后1個月(16.05±2.43)mmHg和術后3個月(19.01±2.04)mmHg的對比結果均要優(yōu) 于 對 照 組 (31.34±8.89)、(25.62±1.34)、(24.76±2.45)mmHg(P<0.05),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聯(lián)合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療效確切,一方面可幫助患者穩(wěn)定眼壓,另一方面可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