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瀅
行進式報道是媒體圍繞某一重大報道選題和某一備受關注的新聞現(xiàn)象,借助于各種運行的工具,在有限的時間、明晰的行進路程、不同的空間,在各類節(jié)目形態(tài)中完成的具有明確主題思想和連續(xù)性,多種節(jié)目形式參與并循序漸進的報道方式。近年來,行進式報道被越來越地用在了脫貧攻堅、環(huán)境保護、轉型發(fā)展等等各種大型主題式報道當中。而“Vlog平實、簡明,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記錄真實場景、傳達拍攝者情感、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與身份認同”,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了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作品中。把Vlog運用到行進式報道的表達中,不僅能提升記者出鏡表達的感染力,重塑主流媒體生產(chǎn)者和接受者間的身份認同與情感共鳴,而且能形成“娓娓道來講故事”、“循循善誘說成就”的傳播效果。本文所指的行進式報道,多指基于音視頻文本、包括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傳播載體在內的融媒報道。
1.報道的行進式要求記者表達隨時“在線”
行進或運動狀態(tài)是行進式報道的主要特征之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前期采訪,后期寫稿、剪輯的報道方式,不能滿足行進式報道的快節(jié)奏、高頻次的運動特征。由于時間有限,空間跨度較大,行進式報道往往在策劃方案設計上,就要求記者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定空間的跨越。記者在馬不停蹄的完成路程奔波的同時,也需要一到達目的地甚至是路途中就開展報道組織。尤其在融媒體傳播的時代要求下,記者要集“策劃組織、觀察采訪、即時生產(chǎn)、隨時傳播”能力于一身,隨時隨地展開新聞生產(chǎn)。與傳統(tǒng)按崗位分工——“寫稿、攝影、攝像”等多崗位需要多人協(xié)作相比,一組兩人(出鏡記者和攝像)用簡潔、生動的現(xiàn)場表達描述行動,也自然而然成為了行進式報道中最方便最常用的表達方式。
2.報道的伴隨式要求記者表達即時“在場”
包括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元素的不斷變化,是行進式報道的特征之一。融媒體時代,當這種變化通過技術手段(如網(wǎng)絡直播)同時呈現(xiàn)在新聞當事人、新聞生產(chǎn)者和受眾面前時,“伴隨式”體驗隨即產(chǎn)生了。這時,處于新聞生產(chǎn)者的記者表達,絕不在是“我說你聽”的傳統(tǒng)填鴨式,而是因環(huán)境地點、采訪場景、受眾反饋而隨時切換的伴隨式方式。2020年6月,湖北廣播電視臺組織了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行進式報道《大山的回答》主題活動。在恩施鶴峰,采訪組拍攝的行進式新聞《主播進大山 變身村播扶貧帶貨》當中,主持人需要與“村播”一同到鄉(xiāng)間收貨、稱重、談價、網(wǎng)上賣貨,體驗“電商掃村”的全過程。主持人不僅需要完成vlog拍攝,也需要參與到線下采訪體驗、線上電商賣貨的各種場景。這就要求主持人根據(jù)不同場景隨時切換角色,和鄉(xiāng)親們交談多用家常話,對網(wǎng)友用網(wǎng)絡直播的表達方式,面對鏡頭又需要回歸記者角色。扎實的基本功,造就了毫無違和感的表達“隨場切換”。
3.vlog的人格化表達重塑身份認同
Vlog多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展現(xiàn)不同的場景,通過自己的所思所看所感來生產(chǎn)內容,鮮明的人格化表達更接近于人際交流的親切感。而近年來,“主流媒體在vlog中的語態(tài)也體現(xiàn)著從居廟堂之高轉向親民眾之心,由以往的嚴肅說教轉向親和明快?!北磉_和語態(tài)的變化,也帶來了新聞生產(chǎn)傳播者和受眾在身份認同上的變化。在行進式報道中,主持人或記者借鑒vlog的人格化表述,如向導般親切、如領隊般平實,減少了“高高在上自說自話”的尷尬,讓受眾能感同身受,才愿意關注報道并參與互動、反饋。如湖北經(jīng)視2021年新春推出的行進式報道《坐著城鐵看湖北·武仙城際篇》,記者體驗武仙城鐵與公交無縫轉乘,記者不禁感嘆“太方便啦,武漢通在這邊直接可以刷卡!我們在這邊選一個陽光充足的位置,出發(fā)!”;記者品鑒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chǎn)沔陽三蒸,感嘆“我不忍心把它戳破!”“那個肥肉太到位了,恰到好處,鮮甜!”。這些表達直接用老百姓的語言,不僅鮮活了現(xiàn)場,而且一下子把拉進了與觀眾的距離,讓主題報道接地氣、冒熱氣。
1.敘述式(陳述/點評):在敘述式表達中,記者直面鏡頭(或自拍),進行陳述、過渡或者總結。Vlog敘述式表達既可以是對報道概況、背景資料、行動方案等內容進行開篇(轉場過渡)介紹,又可以是對此次(集)行進式報道的意義宗旨、感觸啟發(fā)等進行結尾點評。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的是借vlog的形式消弭傳統(tǒng)新聞出鏡“套路式”、“缺溫度”的問題,不是全套照搬一些私人vlog日記流水賬式的介紹。出鏡主持的基本功加上扎實的內容,更是做好行進式報道出鏡的重點。如在湖北廣播電視臺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行進式報道《大山的回答》恩施鶴峰采訪中,報道小組第四天進入石龍洞村,探訪當?shù)氐穆糜畏鲐殹蟮篱_場主持人用敘述式vlog出鏡:“……雖然很充實,但確實把人累的夠嗆。今天好不容易放松一天,我?guī)Т蠹胰ヒ粋€風景怡人的地方,我們看看那到底有怎樣的商機和生機?!痹诳此啤巴虏邸碑斨校@段敘述性表達直接點明了此行的主題。主持人在探訪后又用敘述性表達總結道:“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保護讓這里的村民嘗到了甜頭……雖然是好山好水但也是好無奈,現(xiàn)在隨著觀念的轉變、視野的開闊以及交通的發(fā)展,這里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焙唵吸c評提煉了主題要義,并且直接呼應了這則行進式報道的標題《青山綠水藏金銀》。
2.體驗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播報式,vlog的體驗式表達更契合行進式報道的實際。由于行進式報道的運動性和變化性,如果沒有深入調研,記者報道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記者身體力行參與某些實踐環(huán)節(jié),真正融入到當?shù)厣?、此時事件,不僅是踐行記者“四力”的具體要求,挖掘好新聞、尋找好故事的重要方式,而且能夠避免了“只說不做”、“只看不動”的流于表面的報道尷尬。如《主播變身土家農(nóng)夫 端午深山采箬葉》,主持人帶上草帽體驗采摘箬葉,一邊勞動一邊表達此時此刻自己的體驗感受(vlog):“怎么采呢?我試試!”“有沒有更快的辦法?”“我想用新方法把它們薅在一起,我發(fā)現(xiàn)薅不了”“所以干什么事都有學問、都有講究。”這段表達配合上現(xiàn)場記錄畫面和音效,直接將觀眾帶入到了端午土家族的真實勞動場景中。
3.對話式:對話式出鏡,是指記者和采訪對象以輕松的、拉家常等方式,圍繞泛主題進行現(xiàn)場交流和對話。運用對話式表達,記者與采訪對象不僅“同框”——兩者在同一畫面中出現(xiàn),展現(xiàn)出平等性、現(xiàn)場統(tǒng)一性,而且“同場”——記者、采訪對象和觀看者(受眾)在同一個場景當中,傳遞出正在發(fā)生的真實感和零距離傳播的代入感。對話式表達區(qū)別于傳統(tǒng)訪談式采訪的最大不同點是,前者更接近于日常的人際交流,可信程度更高。例如《一根懸鎖滑出大山未來》,主持人和被訪問者在懸鎖的吊籃上,隨著吊籃滑動進行對話——“天哪!這個高度我已經(jīng)有了心理建設,沒想到是這么高!下面那個河是有多寬?(十幾米)十幾米寬,那從這個高度看起來就像一條線??!我們這個索道是哪年建的呢(1997年)一根嗎?(對一根)那還是很危險的!風大一點晃動比較嚴重……”一問一答的對話交流間,不僅講述了懸鎖的特點、歷史,還傳遞出主持人真實的體驗感受。
4.(被)紀錄式:(被)紀錄式表達,指的是記者在行進式報道當中沒有刻意準備的,自然而然發(fā)生的行為、表情、舉動,完全由攝像師紀錄下來的人物出鏡畫面。例如走路、觀察、沉思。(被)紀錄式出鏡的畫面可以用于行進式報道的轉場、過渡、環(huán)境交代等,是構成行進式視頻報道畫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qū)別于真人秀,(被)紀錄式表達一定是真實的、不做作的,是因記者采訪新聞性的而自然發(fā)生的,是行進式視頻報道“行進”的直接體現(xiàn)。例如湖北經(jīng)視《新春走基層:大別山深處的高鐵人》,記者隨著高鐵護路工人在大別山中巡線,走進高鐵連接橋梁中,在山里巡視鐵路護坡旁每一塊帶編號的危石……“手和腳要配合,要不哪一個下慢了,就會摔倒”。這些記錄式表現(xiàn)和表達,鮮活、真實,直接展示了高鐵護路工人艱辛工作的平凡而偉大。
1.新聞事實為先
真實客觀和新聞事實是行進式報道的成篇之本。踐行記者“四力”,要求在行進式報道中,多用到“腦力、筆力、眼里、腳力”來挖掘好新聞。運用vlog是在記者實踐“四力”基礎上的一種表達方式,或者說是記者在行進式報道中用vlog的表達方式進行新聞生產(chǎn),堅決杜絕把記者做vlog當成行進式報道本身,堅決杜絕報道變成記者“真人秀”。
2.服務內容為本
形式永遠為內容服務。在行進式報道中,記者用vlog出鏡是錦上添花,不是說記者vlog式出鏡越多越好,更不是說行進式報道一定要做成vlog。另外,該用鏡頭表達的交給鏡頭,該適合用配音、旁白等畫外音的地方就去使用。有時候記者隱于畫面之外,給報道適當“留白”,更能提升作品的張力。
3.靈活運用為實
如果使用到了vlog豐富出鏡,那么敘述式、體驗式、對話式和(被)紀錄式等不是全部都需要才合格。切忌一種方式從頭用到尾,如敘述式過多顯得絮叨、浮于表面、不接地氣,體驗式過多顯得主題缺失、個人印記過濃,對話式偏重像訪談、新聞性較弱,(被)紀錄式過多則像紀錄片風格了。四種表達方式是根據(jù)主題內容需要,有選擇有取舍地分別使用,不刻意不造作,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用vlog豐富行進式報道的出鏡表達,不僅僅是融媒體時代對行進式報道增強傳播力、感染力的要求,更是傳統(tǒng)出鏡記者(主持人)業(yè)務理念和技能的轉型嘗試。vlog只是各種表達方式的一種,更多的經(jīng)驗和方法有待新聞從業(yè)者在實踐中予以摸索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