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微信朋友圈已變成一個擾人的虛擬空間。
前幾年微信剛興起時,我們視之為一種朋友間的“半私密”空間,經(jīng)常是隨時想到什么、拍到什么就隨手往微信上一發(fā)。后來微信好友漸多,無論關系好不好的,都是一通猛加,故此,工作上的事情漸漸不愿意在朋友圈提及了,怕得罪人。這成為微信生活“虛偽”的起點。
隨后,單位領導也加了微信,“暢所欲言”的空間更小。再往后,微信加的好友日積月累,從家里的親屬到飯桌上認識的酒肉朋友,從學生到企業(yè)家,可謂魚龍混雜、物種豐富。發(fā)展至此,至少我已經(jīng)在朋友圈中徹底放棄了“自我展示”,干脆每天就轉(zhuǎn)發(fā)一些雞湯段子,不能說大部分人喜歡,但至少誰都不得罪。
不得不說,呈現(xiàn)在微信圈中的自己距離真實的自己,已漸行漸遠。我們?nèi)找媸炀毜乩镁W(wǎng)絡和移動端平臺來偽裝自己、討好別人、謀求人際資本……微信朋友圈真的讓我們變得更“虛偽”了嗎?
如果答案是一個簡單的“是”,那么未免有些流俗。實際上,不妨反問,在微信出現(xiàn)以前,我們的生活真的要比現(xiàn)在“真實”,或者說“不虛偽”得多嗎?這個問題是值得深入討論的。過去,受技術所限,人與人的交流,必須“面對面”。然而,近距離交往時,我們其實也有著微信朋友圈一樣的“虛偽”,比如刻意的著裝、說話比平時溫柔一萬倍、脾氣變得極好、健談、慷慨,但說穿了,你自己明白,生活中當你獨處之時,以上的“美德”你其實統(tǒng)統(tǒng)都不具備。只有當需要為了人際關系而“表演”時,你才會成為一個稱職的生活的演員,一個更“好”的人。
在特定社會場景下,我們的“真人表演秀”幾乎也是和微信朋友圈一樣的模式化。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中,將我們在生活中的表演稱之為“前臺”,為了特定的目的,人們總是在生活中為自己涂脂抹粉,培養(yǎng)各種禮儀和談話技巧,通過閱讀和學習來獲得談資,凡此種種,構(gòu)成了我們對外的“公共人格”。這種“公共人格”就是我們?nèi)松晕艺故镜囊粔K廣告牌。我們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過它被周圍的人知曉,從中,我們積累下了人際資本,博得了其他人的好感,為自己獲得機會并維持這一形象。這便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常態(tài)的一個重要方面,很難說它是不虛偽的。
在微信朋友圈的“綁架”下,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臉,每去一個地方都打卡簽到,時而低調(diào)炫富,時而轉(zhuǎn)發(fā)看似寓意深刻的雞湯文。在這八萬四千六百秒的時間內(nèi),每一秒鐘幾乎都貢獻給了此類廉價的表演。
俗話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移動時代,這句話更是絕對真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自我修養(yǎng)》里描寫過一段表演者在后臺的真實經(jīng)歷:“打開燈,端詳著自己。我看見了完全不是我期待的形象。我在工作時找到的姿勢和手勢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而且,鏡子暴露了我以前不知道的身上的那些不協(xié)調(diào)處和那些不美觀的線條。因為這樣的失望,我全身的熱情一下子消失了。”在我看來,要想使這種表演的熱情不至于消失,最佳的辦法莫過于讓后臺消失,進而讓這面映照了自我的鏡子消失。那樣,生活的演員們將永遠處于在線的狀態(tài),永遠滿懷熱情,永遠成為一個他所不是的人。
詭異之處在于,我們已經(jīng)習慣甚至愛上了這樣的狀態(tài),自己卻渾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