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意大利奧古斯都陵墓首次對公眾全面開放。
2021年3月1日起,位于羅馬臺伯河畔的奧古斯都陵終于面向公眾開放,這座千古帝王陵在經(jīng)歷了多個世紀的廢棄和磨難之后,終于開始了一段與其身份相稱的新歷史。羅馬市長驕傲地說道:“這是全人類歷史遺產(chǎn)中的一顆明珠,我們現(xiàn)在將它回饋給全世界?!笔姓€決定,該遺址向羅馬居民免門票開放至2021年年底。在剛開門的這天,意大利媒體便爭相報道:7月前的門票都已經(jīng)預訂一空了!
戎裝的奧古斯都雕像,公元1世紀,現(xiàn)藏于梵蒂岡博物館。
俯瞰今日的奧古斯都陵。
在將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徹底擊敗、結(jié)束了長達17年的羅馬內(nèi)戰(zhàn)后,凱撒的養(yǎng)子屋大維掃清了一切阻礙其獲得最高權(quán)力的絆腳石。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將“奧古斯都”這個以往冠以天神宙斯的稱號贈與屋大維。后者在其《功業(yè)紀》中寫道:“在那之后,我的權(quán)威至高無上,但我的權(quán)力不高于任何一位司法部門的職員。”意大利當代歷史學家圭多·克萊門特如此概括這幅復雜的政治圖景:“在共和國的頂端,巋然不動的只有一個人,他擁有模糊但無邊的權(quán)力,實際上他就是一個君主?!币簿褪钦f,奧古斯都獲得權(quán)力的這一刻,便意味著共和時代的悄然結(jié)束,也是帝國時代謹慎而又不可避免的開始。
次年,奧古斯都便著手為自己和家人修建陵墓。他選址在了軍事集結(jié)場所——戰(zhàn)神廣場的北側(cè),臺伯河與弗拉米尼大道之間的區(qū)域。當時這里還未有民宅,但早已被用作達官貴人們的長眠之地。幾年前,奧古斯都曾在埃及拜訪過亞歷山大大帝的陵墓,深受啟發(fā)。這座第一帝王的陵墓由5道同心環(huán)形墻組成,直徑為87米,墻體之間連接有走廊和一些封閉空間,陵墓內(nèi)部曾被稱作“迷宮”。根據(jù)當時生活在羅馬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博記載,奧古斯都陵是一個坐落在石灰石方形地基上的巨大圓柱形建筑,最高處為土丘,上面種滿了常青樹,樹林中央矗立著一根大理石柱子,頂端是奧古斯都的戎裝青銅雕塑。陵墓的正門朝南,門外一左一右矗立著兩座從埃及運來的花崗石方尖碑,陵墓入口還有《功業(yè)紀》的銅制碑文。
這座陵墓雖被命名為奧古斯都陵,但卻是許多人物的共同陵寢。公元14年,77歲的奧古斯都在統(tǒng)治了41年后與世長辭,他的遺體從南部小城諾拉運回羅馬,火化后葬于此地。陵墓內(nèi)最中央的圓形空間便是奧古斯都的墓室,與外頂部的青銅雕塑處在同一垂直點上。墓室的墻壁上有3個矩形的壁龕,里面放置著羅馬帝國無數(shù)風流人物的骨灰甕:提比略、克勞狄、維斯帕鄉(xiāng)和涅爾瓦這幾位皇帝,而卡里古拉和尼祿則因被判“紀錄抹殺”而未能在此陵中。此外,奧古斯都的家人也安息于此:他的父母、妻子利維婭、姐姐屋大維婭、侄子馬切洛、女婿兼政治助手阿格里帕等。然而,在這些名字中,并沒有奧古斯都唯一的女兒大茱莉亞和孫女小茱莉亞,她們均因為行為不檢而被皇帝本人流放??梢?,埋葬在這個陵墓中意味著對死者權(quán)力和身份的認可,而排除在外則是對其在道德上或政治上的懲罰。
在梵蒂岡拉斐爾客房的壁畫《十字架圣愿》(Croce diCostantino)中,想象中的奧古斯都陵和塞斯提伍斯金字塔作為羅馬的地標象征而出現(xiàn)在了背景中。
早在帝國時代,陵墓周圍的空間便隨著城市的擴張而越來越狹窄。從帝國滅亡到公元10世紀,歐洲的所有文獻中再未出現(xiàn)過關(guān)于這座陵墓的只言片語。由于官方維護中斷,蠻族多次入侵,很可能就在這幾個世紀的黑夜里,奧古斯都陵遭到了無數(shù)次盜掘,徹底被拋棄、被遺忘,留到今天的僅有一些破損石碑,以及唯一一個屬于屋大維婭的骨灰甕。
公元12世紀里,羅馬貴族科隆納在這座古跡上方建造了一座軍事堡壘。15世紀里,這里淪為了居民們修建房屋的就近采石場,無止境的公然掠奪使得奧古斯都陵終于坍塌。1519年,當時著名的建筑學家巴達薩爾·佩魯奇為這座帝王陵墓繪制了一系列圖紙,這些圖紙直到今天仍然是修復該建筑最重要的文獻資料。也是在同一時期,對古代遺址的濃厚興趣開始在藝術(shù)家和人文主義者之間傳播,許多藝術(shù)家將奧古斯都陵置入他們的作品中。在梵蒂岡拉斐爾客房的壁畫《十字架圣愿》(Croce di Costantino)中,想象中的奧古斯都陵和塞斯提伍斯金字塔便作為羅馬的地標象征而出現(xiàn)在了背景中。
16世紀中期,另一位貴族將奧古斯都陵納入了自己的私人花園。以風景優(yōu)美的廢墟為背景建造私人花園,并在園中展示自己的古物收藏,這是那個時代羅馬貴族們緊緊跟隨的風潮。兩個世紀后,這里甚至被改建成了橢圓形斗獸場,白日里舉行各種游戲和比賽,夜晚是煙火表演——帝王陵墓淪為了羅馬人的公共娛樂場所。英國作家司湯達在18世紀初游覽羅馬后寫道:“星期天,人們都去奧古斯都陵看斗牛,而外國人則去看那人山人海?!?/p>
意大利在1861年獨立后,奧古斯都陵又被改建成室內(nèi)音樂廳。當音樂廳老板想要繼續(xù)擴建時,醒悟了的意大利政府拒絕了這個提議,并出資將陵墓和音樂廳一起收購。1907年,羅馬市政府接管了這座已經(jīng)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的古跡。同時,冉冉上升的法西斯政權(quán)將目光聚焦在了這座帝王陵墓上。
在過去兩千年里,奧古斯都一直披著“帝國之父”的光環(huán),他是和平與盛世的締造者,也是強大的統(tǒng)治者與賢明的君主。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個角色對法西斯和墨索里尼是如此珍貴。為了鞏固剛剛獲取的新政權(quán),法西斯企圖與輝煌的羅馬帝國之間建立一種連續(xù)性,將最有利于宣傳其政治理想的古代建筑重現(xiàn)并修復,同時與創(chuàng)造一座現(xiàn)代化的、面向未來的大都市的愿望結(jié)合,來證明法西斯政權(quán)的力量:一個能夠延續(xù)古羅馬輝煌的新政權(quán)。墨索里尼帝王夢的實施便從羅馬開始,他要像奧古斯都把羅馬從泥磚之城變成大理石之城那樣,重塑羅馬。
修復后的奧古斯都和平祭壇,現(xiàn)位于奧古斯都陵旁邊的和平祭壇博物館內(nèi)。
從1926年到1930年,在法西斯獨裁政權(quán)的支持下,奧古斯都陵進行了現(xiàn)代第一次考古發(fā)掘,目的是在幾個世紀的改建后,再次恢復其原來的面貌。在這次發(fā)掘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涅爾瓦皇帝、屋大維婭和其子馬切羅的墓碑,并同時收集了大量資料,以便更準確地了解該遺址的原始布局。1934年10月,奧古斯都陵周圍建筑的拆除工程正式啟動,善于作秀的墨索里尼在人群的簇擁下,裝模作樣地爬上一座屋頂,在攝像機前工作了半分鐘。同一年里,陵墓北側(cè)緊鄰的一座宮殿以及建在陵墓上方的音樂廳均被拆除。
然而,這場考古發(fā)掘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遺址深度達到當時城市地面的7米以下,反映了羅馬兩千年的地層變化。只是,兩千年的掠奪和侵犯給陵墓造成了無法補救的破壞,以至于當羅馬人看到這座慘不忍睹的帝王陵墓時,將其戲稱為“羅馬的蛀牙”。但墨索里尼關(guān)心的只是這座遺址對其法西斯政權(quán)的宣傳價值,他下令“修復工程必須在3年內(nèi)完成”。由于時間緊促,當時并沒有對陵墓進行全面的修復和重新規(guī)劃,僅按照古代文獻的描述在陵墓上方鋪上土層,移栽了常青樹。
早在1925年,剛剛獲得權(quán)力的墨索里尼就對羅馬市長說道:“請你們將巨橡的樹干解放出來吧!把奧古斯都陵、馬切羅劇院、卡比托利歐山和萬神殿四周都清理干凈,在沒落時代建造的一切建筑都必須消失?!睆哪菚r起,羅馬市政府開始拆除包圍、覆蓋著圖拉真市場、奧古斯都廣場和凱撒廣場的所有建筑。接著,阿根廷塔廣場、馬切羅劇院和國家圣壇旁邊的中世紀和近代建筑也都被一掃而光,大量人口被迫遷離,商鋪關(guān)門,甚至很多教堂都未能幸免。所有這一切顯然是出于這樣的扭曲信念,即所有不屬于古羅馬的元素都沒有歷史價值,沒有保存下來的意義。
同時,另一座與奧古斯都有關(guān)的古跡“和平祭壇”也成為法西斯政權(quán)關(guān)注的焦點。公元前9年,羅馬元老院為剛剛從西班牙凱旋歸來的奧古斯都修建了一座和平祭壇,為其歌功頌德。和平祭壇原址位于弗拉米尼大道,祭壇前矗立著高達30米的埃及方尖碑作為日晷。20世紀初,在地面8米以下埋藏了20個世紀的祭壇終于被找到。為了在奧古斯都誕生兩千年慶典中將這座祭壇展示給公眾,墨索里尼下令要在一年內(nèi)將其修復。于是,收集來的碎片被強行拼合,重新制作的祭壇浮雕十分粗糙,游客們看了都要發(fā)笑。1937年,他將修復后的祭壇遷到了奧古斯都陵外專門修建的博物館中,保存至今。
1937年,在慶祝奧古斯都誕辰兩千年之際,羅馬展覽宮舉辦了一場法西斯政權(quán)授意下的奧古斯都專題展覽,策展人公開地阿諛逢迎,稱贊墨索里尼是“再生的意大利帝國”的“新一代奧古斯都”。之后一年,墨索里尼被他所控制的議會授予“最高帝國元帥”,帝王夢幾近實現(xiàn)。在重建羅馬的工程中,還包括古羅馬廣場中間通往國家圣壇的帝國大道。大道兩側(cè)矗立著包括凱撒和奧古斯都在內(nèi)4位皇帝的青銅雕塑?!拔宜篮?,你們將奧古斯都的雕像挪去,換上我的雕像!”墨索里尼的狂言令人驚駭。
1940年,意大利緊隨德國加入世界大戰(zhàn),入侵北非、巴爾干半島和希臘,墨索里尼企圖將意大利變?yōu)橐粋€像羅馬帝國一樣地跨三大洲的“地中海帝國”。但他對戰(zhàn)爭的狂熱為意大利帶來了慘痛的代價:1943年,盟軍登陸意大利,對大部分城市進行了地毯式轟炸,藝術(shù)古跡被毀滅殆盡。在巴黎、倫敦、柏林這些歐洲都市紛紛遭遇炮彈摧毀時,羅馬在各方勢力的斡旋下宣布為“不設(shè)防城市”,古城中心才僥幸免遭炮轟。兩年后,四處鼠竄的墨索里尼被憤怒的意大利民眾殺死,暴尸街頭,其帝國夢凄慘收場。
讓我們回到現(xiàn)在。2007年至2021年期間,由羅馬市政府和意大利文化部提供資金支持,對荒廢已久的奧古斯都陵遺址進行了長達14年的保護性修復;其博物館建設(shè)則由一家意大利企業(yè)投資,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參觀路線,包括各種數(shù)字技術(shù)的應(yīng)用和專供殘疾人使用的電梯。從終日熱鬧的科爾索大道轉(zhuǎn)進來,奧古斯都帝王廣場一片寧靜,周圍的建筑依然帶著明顯的“法西斯痕跡”,記錄著那段瘋狂的歷史。廣場中央的那片殘垣斷壁便是奧古斯都陵,它終于獲得了一座陵墓應(yīng)有的命運:安寧。
在短暫開門一個星期后,奧古斯都陵又因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惡化而暫時關(guān)門。人們期待著,在4月21日羅馬生日這天,能夠再次走進這座保守兩千年滄桑的帝王陵墓。
從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稱帝,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后一位皇帝凄慘退位,羅馬帝國共經(jīng)歷了105位皇帝。帝國早期的皇帝多葬在羅馬,但留存至今的帝王陵墓屈指可數(shù)。
公元139年,另一位羅馬皇帝哈德良按照奧古斯都陵的外觀,在臺伯河對岸修建了另一座皇家陵墓,即如今的圣天使古堡。哈德良皇帝、繼任的安敦寧·畢尤、馬可·奧勒留、康茂德、卡拉卡拉等皇帝及家人都葬于哈德良陵。由于靠近梵蒂岡,哈德良城堡在中世紀里被改造成軍事城堡,接著披上了基督教的色彩,今天已是羅馬最壯觀的景點之一。除了以上兩座最著名的皇家陵墓之外,羅馬另一座帝王陵墓是位于東南郊外的亞歷山大·賽維魯皇帝陵,如今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土丘。
除了這些遺址可考的陵墓之外,大多數(shù)羅馬皇帝的長眠之地只流傳在古人留下的只言片語中:弗拉維王朝的皇帝均葬于如今總統(tǒng)府所在的山丘上;帝國后期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則埋葬在梵蒂岡山或當時的康斯坦丁堡;更多亂世中的皇帝們葬在不起眼的家族墓地中,有的完全消失在了歷史的硝煙中。
1946年,意大利通過全民公投廢除了君主制,最后一任國王倉皇逃離羅馬,和家人一起被驅(qū)逐出意大利。羅馬,這座無數(shù)帝王曾大興土木、對其滿懷夢想的“永恒之都”仍舊繁華,但帝王們的神話已遠去。羅馬更需要的是和平,而非“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