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方元
有關西周的“周樂”,《詩經(jīng)》《尚書》《左傳》和“三禮”等文獻的記載不少,據(jù)此自可管中窺豹,但若想深識,則需再做精研。歷史研究,總體觀照總有裨益,但基點仍離不開基本的史事。周初的三重史事——商周更代、姬周人當政和周公“制禮作樂”與西周“周樂”形成了三重的關聯(lián)。而需留意的是,此三事主角皆為“姬周”之人,這意味著理解西周“周樂”,“姬周”之人不可視之不見。
若此,言“商周更代”,便是說周革殷命,新朝繼起,歷史翻開又一頁,周朝與前商朝有了很大不同,這是從社會時間特殊蘊涵上說的。王國維曾就此發(fā)表過意見。他在《殷周制度論》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雹偻鯂S著:《觀堂集林》卷一〇《殷周制度論》,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51;453頁。他是說,商周更代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次根本轉(zhuǎn)折。言“姬周人當政”,是說隨姬周人開新,王朝更替,王朝主體族群亦隨之變更。自西周始,姬姓周人成為王朝“國族”,同時也成為“天下”的主導族群,這是說社會主體族群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王國維所云更是一針見血,他指出:“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zhuǎn);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雹谕鯂S著:《觀堂集林》卷一〇《殷周制度論》,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51;453頁。他想說的是,此時王朝更替的核心因素是族群,族群是那時制度興廢和文化傳遞的終極推手。言“周公制禮樂”,是說西周“周樂”是由攝政者周公姬旦為重建新王朝并實現(xiàn)其社會政治理想而做出的一項重大的制度努力,它為歷史轉(zhuǎn)折時期“周樂”的特定社會屬性定了調(diào)。作為周公成功的政治生涯的一部分,《尚書大傳》總結道:“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雹鄯鼊僮悏垤鬏嬓#骸渡袝髠鳌肪硭摹堵逭a》,四部叢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此處“制禮作樂”,是在周初王朝經(jīng)過突發(fā)震蕩后開始走向穩(wěn)定時所創(chuàng)設的一項政治措施,它既是周代“禮樂制度”的起點,也為西周“禮樂”注入了特定的社會內(nèi)涵??梢姡髦堋爸軜贰钡某霈F(xiàn)有時代政治、社會構成和文化歸屬等方面的深刻原因,而其中的“禮樂”架構則既是周初王朝制度革新的社會體現(xiàn),也是姬周王朝社會和文化走向的最終定位和定性。按王國維氏所云,此即“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的具體舉措,易言之即是西周政體中有關社會制度的重大歷史變革。在此之中,姬周人始終扮演著最為關鍵的角色,而西周“周樂”自然也就無法脫離開歷史的這一特定情境。
由此可以說,上述歷史事件在與整個王朝的社會互動中摶凝成“周樂”三重的特質(zhì),即時代性、族群性和制度性。也就是說,鑒于周朝的時代、族群和政治制度等社會基座的文化開新,西周“周樂”自然也同過去的商樂拉開了距離,而西周之初便是其開端,其基本的文化意涵也于此被大致框定。故可以如是說:西周“周樂”是以西周禮樂世界為中心和以姬周人音樂為主體的一種新興音樂。這樣的一種新興音樂,與它之前之后的音樂在其社會屬性和文化樣態(tài)方面的差別,即是本文關注的焦點。
西周“周樂”研究,“時代”和“制度”備受關注,惟“族群”的因素長期無人問津,更無“姬周”名義下的文化考察和探究。本文的所做不同,擬從“姬周人”角度切入和考察,率先考察的是周初的一個重要社會現(xiàn)象——姬周人的己群認同。
“族群”現(xiàn)象,離不開族人及其認同。有關周初姬周人的“己群”認同,征諸載籍,有西土之人、詩樂記憶、周人尊夏和周人貶商等現(xiàn)象,頗值得重點關注。
1.西土之人。姬姓周人祖居中原以西,周初時多以“西土之人”自居,此事史籍所載不少?!渡袝つ潦摹吩疲骸皶r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雹苋钤?蹋骸妒?jīng)注疏·尚書正義》卷一一《牧誓》,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82–183頁?!渡袝た嫡a》載:“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雹萑钤?蹋骸渡袝x》卷一四《康誥》,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03頁。又《逸周書·商誓解》謂:“昔在我西土,我其齊言,胥告商之百無罪,其維一夫。”⑥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卷五《商誓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55頁。及《史記·周本紀》:“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⑦《史記》卷四《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6頁。蔡模撰:《孟子集注》卷七《離婁上》“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注云:“西伯,即文王也。紂命為西方諸侯之長,得專征伐,故稱西伯?!本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第20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在先周歷史上,姬周人有不少的徙居地,《詩》《尚書》《國語》《史記》等文獻都有記載,自母系先祖姜嫄至武王滅商前即有邰、戎狄地、豳、周、程、豐、鎬等地,這些居地無一例外皆在中原以“西”。“邰”,《詩經(jīng)·大雅·生民》云:“誕后稷之穡……即有邰家室?!雹嗳钤?蹋骸睹娬x》卷一七之一《大雅·生民》,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530頁。《史記》張守節(jié)正義:“《括地志》云:‘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雹帷妒酚洝肪硭摹吨鼙炯o》,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2;112–113;113頁。即今陜西武功縣。后來,先祖不窋“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間”,其居地按《史記》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所云:“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雹狻妒酚洝肪硭摹吨鼙炯o》,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2;112–113;113頁。即今甘肅慶陽一帶。再后,公劉遷“豳”地,而其子慶節(jié)立國于“豳”,《史記》裴骃集解云:“徐廣曰:‘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睆埵毓?jié)正義:“《括地志》云:‘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詩》豳國,公劉所邑之地也?!?《史記》卷四《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2;112–113;113頁。即漢代扶風栒邑,今陜西旬邑縣西南。再往后,古公亶父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史記》裴骃集解云:“徐廣曰:‘岐山在扶風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同注⑨,第114頁。即今陜西寶雞岐山縣。到了文王和武王,又遷都“豐”和“鎬”,皆今西安一帶。地理方位表明了周人先祖、先公、先王祖居之地皆中原(商朝核心區(qū)域)以西。姬周人勝殷后,以居地為分剖,自稱“西土之人”(與商人居地方位對舉),當離不開己群族性認同,“西土”之地理方位,便成為早期姬周族群凸顯自身最為鮮明的一種文化標識。在周初“天下”的坐標中,方域之地對應以天上之星宿,這種對應實有文化身份的區(qū)分和確認之意。故姬周人挑“方域”以明之,當為姬周“我群”認同的自我強化,用以區(qū)分和切割西土外之殷商等“他群”住民。地域表象背后,實族群意識使然。
2.詩樂記憶。“詩樂”“史詩”一類文化活動,歷來是族群辨識和己群認同的手段,古今無二。就《詩經(jīng)》言,亦不乏大量的史詩性詩樂,如《商頌》中《那》《烈祖》《玄鳥》為商“史詩”,《大雅》《周頌》中則多姬周“史詩”。從內(nèi)容看,這些“史詩”反映出商、周族群不同的生活和歷史,其文化的歸屬當列在商人或周人名下。這表明,“樂歌”確實是商、周族群用以維系其先祖記憶并達成其文化認同的有效載體。由此可知《商頌》即為商人歌樂,而《雅》《周頌》則為周人歌樂。下以“周樂”《大雅》三例示其大意。(1)《生民》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即有邰家室?!薄对娦颉吩疲骸白鹱嬉?。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同注⑧,第528、530頁。(2)《緜》云:“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薄对娦颉吩疲骸拔耐踔d,本由大王也。”?阮元??蹋骸睹娬x》卷一六之二《大雅·緜》,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509-510頁。(3)《文王》云:“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薄对娦颉吩疲骸拔耐跏苊髦芤病!?阮元??蹋骸睹娬x》卷一六之一《大雅·文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502-504頁。這些姬周詩樂納入到西周“周樂”中,被子孫傳唱詠歌,后又結集于“詩文本”之中,終不斷亡。周人“詩樂”己族認同目的,就是讓姬周人子子孫孫長久記住其先祖?zhèn)兊钠D辛創(chuàng)業(yè)史和歷史功績。這正是《禮記·檀弓》所云“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卷七《檀弓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鄭玄注:“言其似禮樂之義?!钡?281頁。之義。鄭玄甚至說此即“禮樂”之本義。?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七《檀弓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鄭玄注:“言其似禮樂之義。”第1281頁。這表明,“周樂”的核心價值反映了它與本族群的系連及族群文化使命的延續(xù)。故“詩樂記憶”背后,實族群意識和身份使然。
3.周人尊夏。周初周人尊夏,多自稱“夏人”,此非尋常?!吨茼灐r邁》中有載:“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阮元??蹋骸睹娬x》卷一九之二《周頌·時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 589頁?!渡袝ち⒄芬嘣疲骸暗蹥J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阮元??蹋骸渡袝x》卷一七《立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31頁。甚至《君奭》中見“有夏”“有周”并提:“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阮元??蹋骸渡袝x》卷一六《君奭》,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23–224頁。,等等。而且這種親“夏”之舉,還同周人斥“商”的做法形成對照。據(jù)文獻所載,在周人歷史記憶中,夏、周關系良好?!秶Z·周語上》載西周穆王時祭公謀父言:“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徐元誥撰:《國語集解》第一《周語上》(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頁。又《史記·周本紀》云:“(棄)及為成人,遂好耕農(nóng),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nóng)師……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同注⑨。在周人的歷史記憶中,從堯至夏初是該族群最早的一段興盛歷史,周祖棄還親歷過夏禹治水,只是晚至夏太康之時,周人才隱沒于戎狄之地而遠離了主流社會。后在商代,周人的記憶是受制于商人。直至武王之世翦商立國后,商、周關系才根本逆轉(zhuǎn),此后姬周人站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渡袝分兄苋朔Q“周”為“夏”,或與他們早前的那段歷史有關。《康誥》云:“王若曰:‘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同注⑤?!读⒄吩唬骸暗蹥J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同注?。這種夏、周互稱現(xiàn)象,為后來的學者如朱東潤、孫作云、葛志毅等人所注意。他們對此的解說,雖有血(姻)緣說、地緣說和政治說等不同,但多肯定夏、周二族存在某些特殊的關系。朱東潤氏看重周人之自稱,他在《詩三百篇探故》中說:“周部族與夏部族之血統(tǒng)關系,其中故不可盡考,然據(jù)周人所自言,則同為一部族。”?朱東潤著:《詩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5;67頁。他特別強調(diào)《周頌》中“時夏”(《時邁》)與“時周”(《般》)的對舉,稱此“為夏、周二名互稱之例”?朱東潤著:《詩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5;67頁。。孫作云氏則以為,西周王畿是夏人故地,周人居之;而夏、周又有通婚,故周初人常自稱夏人。?孫作云著:《說雅》,載《詩經(jīng)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第332–342頁。而葛志毅以為,血緣說、地緣說有擬設推測、論之泛泛之嫌,其“周人稱夏”實多政治的考慮。?葛志毅著:《“周人尊夏”辨析》,《求是學刊》,1984年,第3期,第84–87頁。盡管學者具體的解說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并未否認夏人、周人的歷史聯(lián)系。其實,周人尊夏的原因不會是簡單或單一的,不僅可以有地緣、政治和姻緣的因素,亦不乏文化的因素等多重的歷史關聯(lián)。上古時代,人多遷徙而或有交集,不同族群或因遷徙為鄰,甚或居地上有所重疊,故因其地緣而姻緣或又有政治聯(lián)屬等情形亦非罕見,夏、周二族當類此。早在夏初,后稷即為禹臣,故夏、周人政治關系密切,《史記》稱“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可知周人步入黃帝系的“堯舜禹”集團始于唐堯之時。棄由堯“舉為農(nóng)師”,舜時又“號為后稷”,并延續(xù)至夏初;后又有姻緣的關系,如文王娶有莘國夏人女子?《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載文王娶太姒生武王之說。劉向撰:《列女傳》卷一《母儀傳·周室三母》云:“大姒者,文王之妃,武王之母,禹后有姒氏之女也?!鄙蜿枺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頁。“”,即“莘”。孫詒讓撰:《墨子閑詁》卷二《尚賢中》“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引畢云:“莘,《漢書》作。”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8頁。等等??梢?,周人“尊夏”原因當有多重。此外,文化方面的因素亦不可忽視。周初周人所稱之“夏”,即是用夏、周人可通的方言。揚雄《方言》稱:“秦晉之間,凡物壯大謂之嘏,或曰‘夏’?!贬屧b云:“‘夏’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而愛偉之謂之‘夏’,周鄭之間謂之‘假’。”?錢繹撰集:《方言箋疏》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1、27頁。秦、晉,亦原夏之故土,而周初周人又復采夏、周二族都能聽懂的方音“夏”來作為己群之自稱,其中所反映出來的“夏”“周”關系,特別意味深長。今學人王力說:“其實,‘雅言’?筆者按:周人稱自己的宗周方言為“雅言”。阮元校刻:《論語注疏》卷七《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焙侮碳庖嵭⒃疲骸白x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義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482頁。就是‘夏言’。夏族最初在陜甘一帶。”?王力著:《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45頁?!犊嫡a》將“我區(qū)夏”同“我西土”對舉,更凸顯夏、周二族關系的不同尋常。另據(jù)《逸周書·獻俘解》,武王克商后在獻俘祭典上,周“籥人”奏《大武》,亦奏《崇禹開生》。?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卷四《世俘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28–429;428頁。劉師培指出:“‘崇禹’即夏禹,猶鯀稱崇伯也。‘開’即夏啟?!冻缬砩_》當亦夏代樂舞。”?劉師培撰:《周書補正》卷二《世俘解第四十》,載《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第744頁。在姬周族群建國的盛大禮典中,獻演“周樂”外的“夏樂”很不尋常,亦耐人尋味,至少可知這其中夏、周人關系的特殊一面,或可以說周人是諳熟夏文化的,亦愿接近和接受?!抖Y記·表記》中一段話即可佐證,其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五四《表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641–1642頁。對照此即知,在對待“鬼、神、人”的文化態(tài)度方面,周人都是近“夏”而遠“商”的。這表明,周人立國后在面對夏、商文化時,親近和選擇的多是前者。這在先秦文獻中不乏只例。如西周“周樂”多《九夏》之樂。陳旸和王應麟都以為《九夏》之名,夏代已有。陳旸《樂書·雅部·舞》云:“禹奏《九夏》而王道成。”?陳旸撰,張國強點校:《〈樂書〉點?!罚嵵荩褐兄莨偶霭嫔?,2019年,第860頁。王應麟《玉?!ひ魳贰吩疲骸白杂砹?,名多以夏名,如《九夏》者?!?王應麟輯:《玉?!肪硪哗柫兑魳贰ぶ芫畔摹?,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第1973頁。除此之外,《史記·周本紀》中還留有一段后稷“別姓姬氏”特殊的歷史記憶,此亦是姬周人想象中的有同夏人一樣的黃帝血緣:“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及為成人,遂好耕農(nóng),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nóng)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同注⑨,第111–112頁?!靶铡保⌒毂尽墩f文·女部》云:“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女、生,生亦聲。”?徐鍇撰:《說文解字系傳》卷二四《女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247頁。鄭樵《通志·氏族》又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鄭樵撰:《通志二十略》第一《氏族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頁。可見,三代前之“氏”“姓”,跟男女性別有特殊的聯(lián)系,周祖棄得姓氏過程亦此。據(jù)《周本紀》:棄出生不言“姬”姓,成人后入帝堯集團,仍未言其姓,至舜時才“別姓姬氏”。司馬遷此記述(棄姜原所生,姜原帝嚳元妃)存二疑點:一、棄既為姜原所生,按三代之前“因生以為姓”(姓從母),當“姜”姓;二、姜原帝嚳元妃,嚳黃帝曾孫、玄囂孫。按《五帝本紀》,黃帝子玄囂姬姓,玄囂子蟜極(嚳父),“嚳祖本與黃帝同姬姓”?《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司馬貞索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46頁。,故棄本當“姬”姓。然《周本紀》未言棄生時何“姓”,只是到舜時才說賜其“別姓姬氏”。而此為“別姓”,非“正姓”;所云“姬氏”,亦非“姬姓”。此關乎三代前“姓”“氏”之別。太史公說棄“別姓姬氏”,或暗示棄原非“姬”姓?!抖Y記·大傳》云“系之以姓而弗別”鄭玄注“始祖為正姓,高祖為庶姓”?這里“始祖”“高祖”皆指男性祖先。阮元??蹋骸秲x禮》卷三〇《喪服》“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鄭玄注云:“始祖者,感神靈而生,若稷、契也?!北本褐腥A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106頁。又《禮記》卷三二《喪服小記》“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鄭玄注:“小宗有四:或繼高祖,或繼曾祖,或繼祖,或繼禰,皆至五世則遷?!钡?495頁。孔穎達疏云:“姓,正姓者,對氏族謂正姓也?!?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三四《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507頁。庶姓,即他姓非親者?!蹲髠鳌る[公十一年》“薛,庶姓也”杜預注:“庶姓,非周之同姓?!?阮元??蹋骸洞呵镒髠髡x》卷四《隱公十一年》,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735頁。又《詩經(jīng)·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孔穎達疏:“庶姓,與王無親者。”?阮元??蹋骸睹娬x》卷九之三《小雅·伐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411–412頁??梢?,“系之以姓”之部族內(nèi)部,仍有“正庶”之分?!皠e姓”,或部族內(nèi)再分建族姓。因之,舜時“別姓姬氏”意味著“姬”之姓族內(nèi)部的再分。棄之“姬”,為“氏”非“姓”。按楊希枚“姓”“氏”有別說法,此或反映“姓族”“氏族”之別。?楊希枚:《論先秦姓族與氏族》,載《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97–210頁。以鄭樵說三代之前“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來理解,棄原為姜姓族群之男性首領,加入黃帝集團后,至舜時始“別姓姬氏”。至此棄進入姬姓集團,但稱“姬氏”,不稱“姬姓”。在整個“姬”之族性集團中,棄或只能是“氏族”,而非“姓族”,因為棄之“姓族”源頭為其母(姜原)之“姜”(“因生以為姓”)。促成棄姓氏轉(zhuǎn)變的關鍵在帝舜。他做了三件事:“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封地”,即將原屬姜原國之邰易與其子?同注⑨,張守節(jié)正義云:“毛萇云:‘邰,姜螈國也,后稷所生。’”。,邰地歸屬關系變更。即“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預注云:“報之以土而命氏。”按孔穎達說是:“封之以國名,以為之氏?!?阮元校刻:《春秋左傳正義》卷四《隱公八年》,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733;1734頁。即“姓”與出生(母姓)有關,而“氏”則與“土”(封賜)有關?!懊枴?,舜時棄以“后稷”為號名世,為世人所知。而“別姓姬氏”,此舉最終意味著:“棄”所在族群之社會形態(tài)完成從母系到父系的轉(zhuǎn)換。自此,周“祖”(棄)因賜封而有其土,亦從“母系”轉(zhuǎn)從“父系”,并以“后稷”名號社會。此三事當基于棄加盟堯舜(黃帝嫡系)聯(lián)盟這一歷史事件。此處“姬氏”,似可理解為:舜或賜棄從其父(帝嚳)姓,即歸入“姬姓”血緣系統(tǒng),從而脫離其母“姜姓”血緣系統(tǒng)。與此同時,為擺正同原黃帝“姬姓”系統(tǒng)的內(nèi)部關系,故而棄只能“別姓”“姬氏”了。至此,棄之族群成為“姬姓”血緣集團中之一支——“姬氏”。此亦《周本紀》“棄為周,姓姬氏”裴骃集解引鄭玄《駁許慎〈五經(jīng)異議〉》所云“姓者,所以統(tǒng)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也”?同注?,第46頁。之義。而孔穎達《左傳·隱公八年》“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疏認為“黃帝之后,別姓非一……后稷別姓姬,不是因黃帝姓也”?阮元??蹋骸洞呵镒髠髡x》卷四《隱公八年》,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733;1734頁。,同樣有此意思。司馬遷這里的“姬氏”之稱,也反映和彌合了三代“男子稱氏,婦人稱姓”的傳統(tǒng)?;蚩梢哉J為,在舜之時,棄之族群以“別姓姬氏”而拉近了與黃帝一系的關系,也為靠近黃帝嫡親之姬姓“夏禹”多了層所謂的“血緣”關系。當然,“夏周”關系因資料闕佚瑣散,多為記憶之說,其歷史面目粗疏模糊,仍難識辨,至司馬遷《史記》亦此。不過,此中的蛛絲馬跡(如上述族群、地域、政治、文化等信息)不可輕易放過,它們于模糊中仍透出夏、周間的特殊聯(lián)系,于碎片中依稀可見史實之素地?!爸苋俗鹣摹北澈?,實周人與夏人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lián)。
4.周人貶商。周初,與“周人尊夏”形成對照的,是周人貶商。武王伐紂后,姬周人竭力貶低商人。又因有三監(jiān)之亂,周人對商人的警惕更是有增無減,進一步在政治、文化上同商人切割,分辨“我群”“他群”,擺脫其影響。這成為周初商、周關系的又一種寫照。對照《史記》中五帝、夏、商、周《本紀》文本,仍可見此意識之印記。在司馬遷相關敘事中,“五帝”“禹”之血脈同“商”“周”始祖之身世,出現(xiàn)了兩種相區(qū)別的“話語”模式:其一是“……父曰……”“……生……”“……之子(孫)”(包括兩個角度:“父”之角度或“子”之角度)。該敘事模式可稱之為“父子”模式。其“話語”模式。(見表1)
表1
據(jù)此可知,司馬遷講述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故事,從黃帝始,其血緣是父系的,并延續(xù)至“三代”之夏“禹”。
禹之后,《商本紀》《周本紀》繼續(xù)述說“商”“周”二祖。此時,司馬遷敘事出現(xiàn)了另一種話語模式:即“……生……”“……母曰……”“其母……”,此或可稱之為“母子”模式。(見表2)
表2
對照上二表,司馬遷講“五帝”,使用“父曰”一語,講帝嚳時溯其祖至黃帝,講帝舜時,也溯至黃帝子昌意,再對照夏禹看,司馬遷也一直追溯到元祖黃帝。然而在講商祖契及周祖棄時,其敘事中不見了“父曰”,卻出現(xiàn)“母曰”一語;同時,另“生”一語也源自“簡狄”或“姜原”之母系,而非“黃帝”“昌意”等父系了。在這里,司馬遷述說商、周之始祖,不同于“夏禹”或“五帝”,而別用了另一種話語模式——“母子”模式。
上述對周人的敘事(以及黃帝世系的整個敘述)或有周人歷史記憶的基礎(參見《大雅·生民》等),此處可留意兩點:其一,姬周人以為,血緣上周人跟商人一樣,屬“母子”系統(tǒng),與“五帝”至“禹夏”一脈之“父子”系統(tǒng)不同。黃帝世系自黃帝始已是父系社會,而商、周族群至帝嚳時代仍處母系社會末期;其二,盡管司馬遷以“帝嚳之妃”將商、周二族扯上同黃帝一系的關系(或他信息來源就如此),但不僅時間上有疑點難以自洽,而其母系系統(tǒng)依舊無法回避。對此古人早有質(zhì)疑之聲。司馬貞索隱引譙周云:“契生堯代,舜始舉之,必非嚳子。以其父微,故不著名。其母娀氏女,與宗婦三人浴于川,玄鳥遺卵,簡狄吞之,則簡狄非帝嚳次妃明也?!庇忠S周以為:“‘棄,帝嚳之胄,其父亦不著’,與此記異也?!盵51]《史記》卷三《殷本紀》,第91-92頁;《周本紀》卷四,第111頁。又,王逸《楚辭章句》不提帝嚳,而云:“姜嫄之生后稷,乃禋祀上帝于郊禖,而得其福?!盵52]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天問章句第三》,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12頁??梢?,他們皆懷疑契、棄與帝嚳的關系。而司馬遷,于此不僅在血緣上閃爍其詞,更在姜原、簡狄為“嚳妃”和商、周二祖“非嚳出”二事上自相抵牾,難以圓通。至少,所謂的“感生”說是被商、周族人唱入了自己史詩的——《商頌》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53]阮元??蹋骸睹娬x》卷二〇之三《商頌·玄鳥》,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622頁。,《魯頌》曰“赫赫姜嫄……是生后稷”[54]阮元??蹋骸睹娬x》卷二〇之二《魯頌·閟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614頁。,但“嚳妃”說卻不見于族群記憶。這表明,倘若商、周二祖非嚳生難以更改,那么商人周人自然就非黃帝一系了。姬周人的糾結還不僅于此,還關涉商、周各自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商、周之際,權力更迭,但對周人來說血緣之合法性終究是一困擾。在姬周人眼中,商人,子姓,與黃帝一系關系并不明朗,而周人自己也一樣,雖有出母系(姜姓)之實,然畢竟還撈上個“別姓姬氏”的說法。由此,周人通過虞舜尤其是通過夏禹來拉近同黃帝一系的關系,以此從血緣上拉開與商人的距離,而使周王朝在血緣上具有合法性。此舉或乃姬周人政治考量之選項。可見,現(xiàn)實政治要求姬周人去重造一種歷史和重建一種歷史觀念,以重述族群自身的歷史和相關故事(亦包括夏、商)?!妒酚洝窋⑹?,或反映出一種歷史目的性,即周人得攀上黃帝這層關系(盡管或非直系)?;蛟S這就出現(xiàn)了《史記》中姜原、簡狄與帝嚳間“元妃”“次妃”這層關系和又非“自嚳出”這種矛盾的記述,以及契和棄之歸屬于母系集團抑或父系集團這層不甚明朗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去完成姬周人尊夏、親夏而貶商的政治企求:即想說明盡管周人、商人血緣上同黃帝一系無關之事實,但又要放大周人“別姓姬氏”和歷史上同“夏”人的和睦關系以及血緣上與其有聯(lián)系的這層關系,以攀上黃帝之后嗣[55]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一文,討論了黃帝作為華夏民族想象始祖和中國國族的歷史建構問題。文中他說:“黃帝出現(xiàn)在中國文獻記憶中,較可靠的時間大約是在戰(zhàn)國時期。西周金文中追美祖先,最多及于文王、武王;春秋時的齊國器叔尸鐘,才提到成湯、禹。戰(zhàn)國時齊國器,陳侯因咨簋,其中才出現(xiàn)‘高祖皇帝’之語。在成書于戰(zhàn)國至漢初的‘先秦文獻’中,黃帝逐漸廣泛被提及;其多元本質(zhì)也在這些相關述事中出現(xiàn)、展開。起先,他在許多文獻中都是一古帝王,與伏羲、共工、神農(nóng)、少皞等并舉,并未有各個氏族或部族共同祖先之意。然而到了漢初司馬遷寫《史記》時,黃帝已成為他心目中信史的第一個源始帝王,且為夏、商、周三代帝王家系的共同祖先了。”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本3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fā)行,2002年,第587頁。。由此可知,“周人貶商”,亦實姬周我群意識及周初政治使然。
總起來說,周初姬周人的種種表現(xiàn)諸如西土之人、詩樂記憶、周人尊夏和周人貶商等,根本上說即是貶抑和排斥商人并強化己群認同,以及設法同黃帝一系相勾連的政治意圖。姬姓周人的“我群”意識及其如此歷史,當是理解西周“周樂”的一個基本前提。
接下來考察的是有關西周“周樂”的歷史記述。周代典籍,“六經(jīng)”地位顯要,“六經(jīng)”中“禮”“樂”資料更是先秦社會重要現(xiàn)象的歷史記錄,而“禮”“樂”資料尤以“三禮”記錄更為集中[56]文本主以“三禮”的考察,而其他先秦文獻如《左傳》《國語》等中有關“周樂”的資料則大體不出“三禮”的范圍,故本文選擇以“三禮”中的“周樂”資料為重點研究對象。。盡管“三禮”成書或靠后,亦不及《左傳》等書時間坐標明晰,然其中或反倒可能隱含有西周的歷史信息[57]過常寶《制禮作樂與西周文獻的生成》以為:“《周禮》《儀禮》和《禮記》等,其文本的外在形態(tài)不能算是西周的,但其中部分內(nèi)容,如儀式、理念、制度等,出現(xiàn)于或創(chuàng)始于西周時期,是西周制禮作樂的最為重要的成果?!北本褐袊鐣茖W出版社,2015年,第124頁。,“樂名”或“詩樂”的記載更是如此。因此,本文再聚焦“三禮”中所載“樂名”和“引詩”,希望通過考察這宗“周樂”資料來揭示或被此前研究所忽略的一些歷史文化信息。下面是以書為單位對“三禮”中“周樂”的考察。
1.從《周禮》所載“樂名”看“周樂”
《周禮》一書,是制度角度的“禮樂”書寫,其中“周樂”的“樂名”可理解為曾作為“禮樂制度”的具體內(nèi)容而施用于禮儀之中?!吨芏Y》所載“周樂”樂名,可以周公“制禮作樂”為界分為前后兩組:一組是西周禮樂制度建立前已有的所謂“古樂”[58]此“古樂”借用《呂氏春秋·古樂》篇之語。該篇將《大武》歸入“古樂”之列。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第284-286頁。;一組是西周禮樂制度建立后姬周人用作為“禮樂”之樂。為簡明起見,茲列下表簡要示之。(見表3)
表3
前一組“周樂”為“六代之樂”,《周禮·大司樂》云:“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编嵭⒃疲骸按酥芩媪畼??!庇衷疲狐S帝樂曰《云門》《大卷》?!洞笙獭?,《咸池》,堯樂也?!洞蟆罚礃芬病!洞笙摹?,禹樂也?!洞鬄C》,湯樂也?!洞笪洹?,武王樂也。[59]阮元??蹋骸吨芏Y注疏》卷二二《春官·大司樂》,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787頁。這表明該組“周樂”基于歷時關聯(lián)和歷史積淀。其中《大武》最晚,見于周初?!兑葜軙な婪狻酚休d:“籥人奏《武》?!盵60]同注?,第428頁。陳逢衡《逸周書補注》云:“《武》,《大武》樂?!盵61]陳逢衡撰:《逸周書補注》卷一〇《世俘解》,道光乙酉(1825)年修梅山館刊,中國書店影印本。該樂首見于武王伐紂后盛大獻俘祭祖儀式上。[62]李學勤認為,這次祭祀上帝、祖先的禮儀“《武》的演奏,可能即以此為初次”,即周朝之首演。見《〈世俘〉篇研究》,《史學月刊》,1988年,第2期,第6頁。依《呂氏春秋·古樂》所云,“六樂”為“古樂”,產(chǎn)生在周初周公“制禮作樂”之前[63]對此,古今有不同的看法,如《呂氏春秋》《今本竹書紀年》等說在此儀式之后。參見付林鵬著:《〈周頌·有瞽〉與周初樂制改革》,《古代文明》,2013年,第1期,第85–87頁。,后納入西周“禮樂制度”,成為“周樂”的組成部分。
后一組“周樂”包括了《九夏》和《騶虞》《貍首》《采薺》《采》《采蘩》以及《豳詩》《豳雅》《豳頌》凡十八部。(1)《九夏》,凡九部,《周禮·鐘師》云:“《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鄭玄注云:“《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又引“杜子春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賓來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驁夏》?!端料摹贰斗倍簟贰肚罚^《三夏》矣。’呂叔玉云:‘《肆夏》《繁遏》《渠》皆《周頌》也?!端料摹?,《時邁》也?!斗倍簟?,《執(zhí)傹》也?!肚?,《思文》?!盵64]阮元??蹋骸吨芏Y注疏》卷二四《春官·鐘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800頁。又,《儀禮·鄉(xiāng)飲酒禮》“乃合樂”鄭玄注云:“《大雅》《頌》為天子之樂”,賈公彥疏云:“《肆夏》《繁遏》《渠》之等是也?!盵65]阮元校刻:《儀禮注疏》卷九《鄉(xiāng)飲酒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986頁。阮元也認為:“《九夏》即在《頌》中。”又說:“所謂《夏》者,即《九夏》之義?!辈⒁?jīng)書《周禮·大司樂》《禮記》之《文王世子》《內(nèi)則》《仲尼燕居》《明堂位》《祭統(tǒng)》《樂記》等篇文例說明之。[66]阮元撰:《揅經(jīng)室集·一集》卷一《釋頌》,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0頁。據(jù)此,雖《九夏》樂之總體信息籍載闕佚,然據(jù)鄭、杜、呂、阮等學者所云,知《九夏》中之《三夏》皆《周頌》樂。(2)《騶虞》《貍首》《采薺》《采》《采蘩》?!稑穾煛吩疲骸胺采洌跻浴厄|虞》為節(jié),諸侯以《貍首》為節(jié),大夫以《采》為節(jié),士以《采蘩》為節(jié)?!编嵭⒃疲骸啊厄|虞》《采》《采蘩》皆樂章名,在《國風·召南》?!盵67]阮元??蹋骸吨芏Y注疏》卷二三《春官·樂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793頁?!剁妿煛粪嵥巨r(nóng)注又云:“騶虞,神獸?!盵68]阮元??蹋骸吨芏Y注疏》卷二四《春官·鐘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800頁?!赌印とq》認為:“周成王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騶虞》?!睂O詒讓間詁亦云:“《詩·召南》有《騶虞》篇,蓋作于成王時?!盵69]孫詒讓撰:《墨子間詁》卷一《三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41–42頁。《貍首》,《儀禮·大射》鄭玄注云:“《貍首》,逸詩《曾孫》也?!盵70]阮元??蹋骸秲x禮注疏》卷一八《大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042頁?!稘h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引郭璞曰:“《貍首》,逸《詩》篇名?!盵71]班固撰:《漢書》卷五七上《司馬相如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574頁。另,《采薺》之樂,《樂師》注引鄭司農(nóng)云:“《肆夏》《采薺》皆樂名,或曰皆逸《詩》?!盵72]阮元??蹋骸吨芏Y注疏》卷二三《春官·樂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793頁。(3)《豳詩》《豳雅》《豳頌》。“豳”,地名,先周公劉遷居此地,其樂與周人有關?!痘a章》說:《豳詩》用于“中春逆暑”“中秋迎寒”,《豳雅》用于“祈年于田祖”,以及《豳頌》用于“國祭蠟”之時。[73]阮元??蹋骸吨芏Y注疏》卷二四《春官·籥章》,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801頁。
綜上可知,《周禮》中作為制度之“樂”有兩組,“六代樂舞”一組,包括自黃帝已降之先圣“古樂”,周《大武》樂列此中;另一組“周樂”,除《貍首》《采薺》為逸《詩》未曉來歷外,余皆姬周人之樂或與周人有關之樂。《九夏》,雖訓義不明,但其中的《三夏》知或為“周頌”一類。而《采》《采蘩》《騶虞》,皆《召南》樂歌。周、召之地,鄭玄《周南召南譜》云:“周、召者,《禹貢》雍州岐山之陽地名,今屬右扶風美陽縣。”孔穎達正義:“《孟子》云文王以百里而王,則周、召之地,共方百里,而皆名曰周,其召是周內(nèi)之別名也。”[74]阮元??蹋骸睹娬x·周南召南譜》,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64頁。鄭《譜》又云:文王典治南國,后作邑于豐,周、召成為了周公、召公采地,至武王伐紂定天下,六州者得二公之德尤純。[75]阮元??蹋骸睹娬x·周南召南譜》,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64頁??梢?,周南、召南是周、召以南連同“南國”江漢汝旁在內(nèi)之地區(qū),而二《南》樂歌即產(chǎn)生于這一區(qū)域,后又被姬周王公用于對該地區(qū)社會和文化的治理。而“豳樂”,則為周先公居地之樂。由此可知,此組“周樂”,皆同姬周人聯(lián)系密切(逸詩除外)。
2.從《儀禮》所載“樂名”看“周樂”
《儀禮》是儀式角度的“禮樂”記錄,重儀程與操演,為西周“禮儀”之實錄?!秲x禮》十七篇中,有“周樂”樂名者四篇,為《鄉(xiāng)飲酒禮》《燕禮》《鄉(xiāng)射禮》和《大射儀》。此四篇所見“周樂”樂名二十有五,具體情形如下。(見表4)
表4
《儀禮》所見“周樂”有三類,多“詩樂”。一是見于《小雅》的十二篇,其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由庚》《南有嘉魚》六篇為“歌詩”,而《南陔》《白華》《華黍》《崇丘》《南山有臺》《由儀》六部為“笙詩”;二是見于《周南》的三篇:《關雎》《葛覃》《卷耳》,及見于《召南》的三篇:《鵲巢》《采蘩》《采》;三是另有《陔》《驁》《新宮》《勺》四樂,但不在“《詩》三百”內(nèi),或為當時“樂詩”。它們總體情況是:(1)《小雅》共十二篇。按鄭玄《小大雅詩譜》“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豐、鎬之時詩也”所云[77]阮元??蹋骸秲x禮注疏》卷九之一《小大雅譜》,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401頁。,知當是姬周人“樂歌”。(2)《周南》和《召南》之六首。周、召二“南”之地,如上所述為岐山以南再向南輻射的南方地區(qū),前文已提及與姬周人有特殊的聯(lián)系。(3)《陔》,即《陔夏》,《儀禮·鄉(xiāng)飲酒禮》鄭玄注云:“《陔》,《陔夏》也?!盵78]阮元??蹋骸秲x禮注疏》卷一〇《鄉(xiāng)飲酒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989頁。為《九夏》之一。(4)《驁》,即《驁夏》,亦《九夏》之一?!秲x禮·大射》鄭玄注云:“《驁夏》亦樂章也,以鐘鼓奏之,其詩今亡?!盵79]同注[70],第11044頁?!毒畔摹非拔囊延兴埃蛳臉坊蛑軜?。(5)《新宮》,《儀禮·大射》“乃管《新宮》三終”鄭玄注云:“管,謂吹簜以播《新宮》之樂。其篇亡,其義未聞?!盵80]阮元校刻:《儀禮注疏》卷一七《大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034頁。又,《儀禮·燕禮》“下管《新宮》”鄭玄注云:“《新宮》,《小雅》逸篇也。”[81]阮元??蹋骸秲x禮注疏》卷一五《燕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025頁?;驗椤缎⊙拧分畼贰#?)《勺》,《周頌》樂。《儀禮·燕禮》“若舞,則《勺》”鄭玄注云:“《勺》,《頌》篇,告成《大武》之樂歌也?!盵82]阮元??蹋骸秲x禮注疏》卷一五《燕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025頁。除此之外,還有《肆夏》,亦《九夏》之一;《騶虞》,逸《詩》,前文已考,此略。
總起來看,《儀禮》中所見“周樂”樂名,皆施用于儀式之樂。這些“樂名”包括有《小雅》之樂,二《南》之樂。它們或姬周人之樂,或因與姬周人有關而被姬周人使用之樂,后又錄在《風》詩中[83]其實自宋代始,人們對二《南》的性質(zhì)便另有新說,視其為獨立的一類樂歌,而有別于其他的《風》詩。宋人蘇澈在《詩集傳》卷一三《鐘鼓》中始將《雅》《南》并立,各為一體,云:“《雅》,二雅也;《南》,二南也。”《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0頁。王質(zhì)《詩總聞》卷一上《南一》云:“南,樂歌名也?!本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第197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一》亦云:“蓋《南》《雅》《頌》,樂名也,若今樂曲之在某宮者也?!薄对娬撊酚衷疲骸爸苤嗉?,自《云》《韶》等類兼采異代以外,其當代之樂,惟《南》《雅》《頌》三者,隨事配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2頁。后清人顧炎武著(黃汝城集釋)《日知錄》卷三《四詩》中明確說:“《周南》《召南》,《南》也,非《風》也?!鄙虾#荷虾9偶霭嫔?,2006年,第130頁。崔述《讀風偶識》卷一《通論二南》亦云:“《南》者,乃詩之一體?!w其體本起于南方,北人效之,故名以《南》。……自武王之世下逮東周,其詩而《雅》也,則列之于《雅》;《風》也,則列之于《風》;《南》也,則列之于《南》;如是而已?!北本褐腥A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1985年,第12頁??梢姡赌稀反_有與一般《風》詩不同的特別之處。;另有逸詩,或也為《雅》《頌》篇什。此外,幾無他樂。
3.從《禮記》所載“樂名”看“周樂”
《禮記》所載,是從多個維度對“周禮”涵義的解說,包括釋“樂”在內(nèi)。該書所見“周樂”樂名較前二書要多。筆者翻檢和通觀諸“樂名”后注意到兩種情況:一是直接記錄其“樂名”,二是摘引《詩》樂之章句。接下來先梳理前者,其總匯如下。(見表5)
表5
此表載“周樂”樂名24部(首),總體情形如下:
對照《周禮》《儀禮》知,《禮記》所載“周樂”樂名同于上二書者凡12部,即《咸池》《韶》《大夏》《大武》《清廟》《肆夏》《勺》《采薺》《采》《采繁》《騶虞》《貍首》。其中“六代樂舞”4部,闕黃帝《云門》和商《大濩》二樂;另有《周頌》3部:《清廟》《肆夏》(依呂叔玉說)《勺》;《召南》3部:《采》《采繁》《騶虞》;逸詩2部:《采薺》《貍首》(以上前文已考)。余12部(首)略考如后:
(1)《大章》,或《大卷》樂?!抖Y記·樂記》“《大章》,章之也”鄭玄注云:“堯樂名也,言堯德章明也,《周禮》闕之,或作《大卷》。”[84]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三八《樂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4頁。(2)《南風》,舜樂?!抖Y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鄭玄注云:“夔欲舜與天下之君共此樂也。南風,長養(yǎng)之風也……夔,舜時典樂者也?!盵85]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三八《樂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4頁?!渡袝に吹洹吩唬骸百?,命汝典樂……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盵86]阮元校刻:《尚書正義》卷三《舜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31頁。(3)《武宿夜》,周初武王樂。《禮記·祭統(tǒng)》云:“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于祼,聲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编嵭ⅲ骸啊段渌抟埂?,武曲名也?!笨追f達疏引皇侃曰:“師說《書》傳云:武王伐紂,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因名焉?!盵87]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卷四九《祭統(tǒng)》,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604頁。(4)《象》,其舞樂有二,“武王”之《象》舞和“文王”之《象》舞。[88]此說見賈海生著:《周公所制樂舞通考·象舞與酌舞》,載《周代禮樂文明實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35–142頁?!段耐跏雷印贰跋鹿堋断蟆贰编嵭⒃疲骸啊断蟆?,周武王伐紂之樂也?!盵89]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二〇《文王世子》,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410頁。又《明堂位》鄭玄注云:“《象》謂《周頌·武》也,以管播之?!盵90]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卷三一《明堂位》,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489頁。而《維清·詩序》“奏《象》舞也”陳奐傳疏謂:“《象》,文王樂,象文王之武功曰《象》。”[91]陳奐撰:《詩毛氏傳疏》卷二六《周頌·維清》,《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7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396頁。(5)《宵雅》,“小雅”樂章?!抖Y記·學記》:“《宵雅》肄三,官其始也?!编嵭ⅲ骸跋孕∫?;肄,習也。習《小雅》之三,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盵92]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三六《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522頁。(6)《雍》,《周頌》樂?!墩撜Z·八佾》云:“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馬融注云:“《雍》,《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于宗廟,歌之以徹祭?!盵93]阮元??蹋骸墩撜Z注疏》卷三《八佾》,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465頁。(7)《振羽》,《周頌》樂?!抖Y記·仲尼燕居》“客出以《雍》,徹以《振羽》”鄭玄注:“《雍》《振羽》,皆樂章也?!笨追f達疏:“《振羽》即《振鷺》詩,亦樂章名也?!盵94]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五〇《仲尼燕居》,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614頁。又《周頌·振鷺》云:“振鷺于飛,于彼西雍?!笨追f達疏云:“美威儀之人臣而助祭王廟亦得其宜也。”[95]阮元??蹋骸睹娬x》卷一九之三《周頌·振鷺》,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594頁。(8)《南》,南土之樂?!抖Y記·文王世子》“胥鼓《南》”鄭玄注:“《南》,南夷之樂也。胥掌以六樂之會,正舞位。旄人教夷樂,則以鼓節(jié)之?!对姟吩疲骸浴堆拧芬浴赌稀?,以籥不僭?!盵96]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二〇《文王世子》,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405頁。(9)《昧》和(10)《任》,東夷之樂和南蠻之樂。《詩經(jīng)·鼓鐘》毛傳云:“東夷之樂曰《昧》,南夷之樂曰《南》?!盵97]阮元??蹋骸睹娬x》卷一三之二《小雅·鐘鼓》,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467頁?!缎⒔?jīng)鉤命決》亦云:“東夷之樂曰《昧》,持矛助時生。南夷之樂曰《任》,持弓助時養(yǎng)?!盵98]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孝經(jīng)鉤命決》,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2頁??追f達疏《明堂位》云:“周公德廣,非唯用四代之樂,亦為蠻夷所歸,故賜奏蠻夷之樂于庭也?!U夷則唯與二方也?!盵99]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三一《明堂位》,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489頁。(11)《萬》和(12)《籥》,皆樂舞名?!抖Y記·檀弓下》載:“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100]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卷一〇《檀弓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310頁。春秋《三傳》亦載此事。舊注說《萬》是干舞,《籥》是籥舞。[101]阮元??蹋骸洞呵锕騻髯⑹琛肪硪晃濉缎四辍罚本褐腥A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281頁。似釋之以形態(tài)。不過二舞另有一面,即:《萬》是商舞,《籥》則周舞?!度f》,甲文中已見,為商樂無疑[102]參見王維堤著:《萬舞考》,載《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四輯,第179–194頁;陳致著:《“萬(萬)舞”與“庸奏”:殷人祭祀樂舞與〈詩〉中三頌》,載《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九十二輯,第35–64頁。。在春秋戰(zhàn)國,用《萬》舞者僅魯、宋、楚、齊諸國[103]文獻中所載《萬》舞,僅見于侯國之域,如魯國“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左傳·隱公五年》),又“壬午,猶繹,《萬》入去《籥》”(《公羊傳·宣公八年》),又“將禘于襄公,《萬》者二人。其眾《萬》于季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又楚國“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cè)而振《萬》焉”(《莊公二十八年》),又齊國“昔者齊康公興樂《萬》,《萬》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墨子·非樂上》);而《詩經(jīng)》亦有三詩見《萬》舞:《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碩人俁俁,公庭萬舞”;《商頌·那》“庸鼓有斁,萬舞有奕”;《魯頌·閟宮》“萬舞洋洋,孝孫有慶”。又有商樂《桑林》,亦見于宋國“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左傳·襄公十年》)。所有這些《萬》舞和商舞,全都見于原東土的商奄等地,而非在周王畿和周王室中。,原皆商土之地,而無關于王畿和王室“周禮”用樂。“籥”舞,則“周禮”之樂。據(jù)《周禮·籥師》“籥師,掌教國之舞羽龡籥”賈公彥疏:“此籥師掌文舞,故教羽籥。若武舞,則教干戚也?!盵104]阮元校刻:《周禮注疏》卷二四《春官·籥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801頁?!抖Y記·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孔穎達疏云:“籥,笛也?;a聲出于中,冬則萬物藏于中?!朴鸹a,籥舞,象文也?!盵105]同注[89],第1405;1404頁。又“籥師學弋”鄭玄注云:“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盵106]同注[89],第1405;1404頁。而《小雅·賓之初筵》“籥舞笙鼓,樂既和奏”毛傳云:“秉籥而舞,與笙鼓相應?!盵107]阮元??蹋骸睹娬x》卷一四之三《小雅·賓之初筵》,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485頁。《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108]阮元??蹋骸睹娬x》卷一三之二《小雅·鐘鼓》,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467頁。同時,孔穎達還明確指出周王室籥師等樂官皆與《萬》舞無涉,在《邶風·簡兮序》疏中他稱:“《周禮》掌舞之官有舞師、籥師、旄人、韎師也?!段鑾煛吩啤惨拔瑁瑒t皆教之’,不教國子。下傳曰‘教國子弟’,則非舞師也。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則不教《萬》舞。經(jīng)言‘公庭《萬》舞’,則非籥師也。旄人、韎師皆教夷樂,非《萬》舞,又不教國子?!盵109]阮元校刻:《毛詩正義》卷二之三《邶風·簡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308頁??梢姡痘a》舞周“學政”所用,王室設“籥師”掌教,為“國子”必備之樂,故《籥》舞當周舞無疑,而并無商舞《萬》,《萬》亦與國子無關?;a師不教《萬》舞,國子亦不習《萬》舞,則清楚說明周樂中無《萬》舞,而《萬》亦本非周樂。故可認為,上述魯國宣公“事大廟”而“《萬》入去《籥》”混用二舞,非意在形式,而在乎其政治象征。按周禮,卿(公子遂)死,宣公當不“繹”祭。然宣公做出兩個異常的舉動:一是“猶繹”;二是“《萬》入去《籥》”?!豆騻鳌氛f此舉針對的是公子遂:“仲遂卒于垂。仲遂者何?公子遂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為弒子赤貶。”[110]同注 [101],第2280頁。這里一連問了三個“為什么”,魯國卿之死,被如此低調(diào)處理,使其銷聲匿跡,本已令人費解,然宣公卻繼以“繹祭”,還做出匪夷所思的“《萬》入去《籥》”之舉。這其中隱含了兩層意思:“遂死而繹”,貶其國卿地位并羞辱之,也是對其公子(國子)地位的否定;而“入《萬》去《籥》”,則去除其姬周符碼,從族屬上否定,暗示剝奪其姬周身份,將其剔除姬周族群之列(國子本不習《萬》舞商樂)。所以,《谷梁傳》顯白地說:“此公子也,其曰仲,何也?疏之也。何為疏之也?是不卒者也。不疏,則無用見其不卒也。”[111]阮元??蹋骸洞呵锕攘簜髯⑹琛肪硪欢缎四辍罚本褐腥A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413頁?!笆琛?,即疏離、洗滌、清除之義??鬃勇勂涫潞髮ζ浞嵌Y行為提出嚴厲的批評:“‘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仲尼曰:‘非禮也,卿卒不繹。’”[112]同注 [100]。這也意味著,孔子明確表明周禮用商樂即是“非禮”之舉。我們知道,《公羊》《谷梁》二傳之可貴在于它們能闡發(fā)《春秋》的微言大義,而孔子也是從“復禮”的立場發(fā)聲的。由此可以說,《公羊》《谷梁》二傳從另一角度揭示了《萬》舞為商舞這一歷史的性質(zhì)。
總體看,《禮記》所錄“周樂”樂名,亦“六樂”和“詩樂”兩類。“六樂”中不見《云門》《大濩》二舞,而另有《武宿夜》《象》《籥》《萬》4樂?!霸姌贰眲t有《周頌》之《清廟》《肆夏》《勺》3部,《小雅》之《宵雅》1部,及《召南》之《采》《采繁》《騶虞》3部,余有逸詩之《采薺》《貍首》2部。由此可見,《禮記》所見“周樂”之樂名,亦主以姬周人之樂。此外,“六樂”獨無商樂《大濩》亦值得關注,而商樂《萬》則是以“非禮”的方式出現(xiàn)和提到的,當不在西周“禮樂制度”的“周樂”之列。
再看《禮記》引《詩》,所錄凡100見,包括風、雅、頌三體:引《風》詩23首(次),有周南、邶、鄘、衛(wèi)、鄭、齊、秦、曹、豳九國風詩;引《雅》詩63首(次),有《小雅》27首(次),《大雅》36首(次);引《頌》詩10首(次):有《周頌》6首(次),《商頌》4首(次)。另有引逸詩4首?!耙姟彼觥对娊?jīng)》篇名和所出《禮記》篇目情形如下。(見表6)
表6
據(jù)上表,《禮記》“引詩”100首(次)??傮w看,此“引詩”最多者為《雅》詩(《大雅》更多于《小雅》),其次《風》詩,再次《頌》詩,末為逸詩;見于《禮記》49篇中之15篇:《檀弓下》《禮運》《禮器》《大傳》《樂記》《祭義》《經(jīng)解》《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大學》《射義》《聘義》?!耙姟保ㄊ住⒋危┳疃嘀?篇依次是:《緇衣》(22)、《表記》(18)、《中庸》(17)、《坊記》(14)和《大學》(12)。余諸篇引詩除《孔子閑居》(4)、《樂記》(3)、《祭義》(2)、《射義》(2)外,所剩6篇皆各1首?!抖Y記》所引“詩句”無“詩篇”名[113]作者按:上表所見“篇名”,只是筆者查實后為閱讀和研究方便所加,而個別地方不乏亦有異文的情形。,重在斷章取“義”[114]春秋時期,“詩樂”之“斷章取義”已是比較流行的一種現(xiàn)象了,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就說:“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對照《禮記》中的“樂名”與“引詩”,知這兩種涉樂資料“語境”有別。凡錄“樂名”者,通常伴有儀式用樂的情形,而“引詩”則不然。試觀前者文例:
《禮記·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征,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jié),祭先師先圣焉……始之養(yǎng)也。適東序……反,登歌《清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盵115]同注[89]。
《祭統(tǒng)》:“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盵116]同注[87],第1607頁。
《仲尼燕居》:“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武》,夏籥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規(guī),還中矩,和鸞中《采齊》,客出以《雍》,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盵117]同注[94]。
此處“樂名”皆伴有儀式活動,也就是說,這些“樂名”體現(xiàn)的是“周樂”在具體儀式中使用的情況,皆以“禮儀”為中心。
而引《詩》情況有不同。引《詩》時的具體語境,基本與“禮典”或儀式無關。其所引“辭句”關注的是其現(xiàn)實隱喻而非“禮典”活動本身,且為“說理”之用,重“辭章”之“義理”。試觀以下用例:
《檀弓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晉人之覘宋者,反報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說,殆不可伐也?!鬃勇勚唬骸圃找棁酰 对姟吩疲悍裁裼袉?,扶服救之。雖微晉而已,天下其孰能當之?!盵118]同注 [100],第1315頁。
《坊記》:“子云:‘利祿,先死者而后生者,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則民可以托?!对姟吩疲骸染迹孕蠊讶??!源朔幻?,民猶偝死而號無告?!盵119]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卷五一《坊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619頁。
《中庸》:“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对姟吩疲骸タ路タ?,其則不遠?!瘓?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盵120]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五二《中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627頁。
由此可知,引《詩》皆為“說理”之用,主要出現(xiàn)在無儀式背景的說理場合,以詩之“辭義”來增強其說理分量,故焦點不在儀式“音聲”,而在文辭之“義理”?!抖Y記》中,《緇衣》《表記》《中庸》《坊記》《大學》5篇“引詩”的總量高達全部“引詩”的八成,其典型句式是:“子曰-詩曰”,即孔子言說在先,引《詩》辭句在后,重“辭章-義理”義,而非“儀式-樂章”的禮儀本身??梢姡皹访迸c“引詩”這兩種用樂的現(xiàn)象完全不同,分別對應于不同的“禮儀”活動,不可同日而語?!耙姟钡某霈F(xiàn),或當為周代“禮樂”儀典中“樂”“儀”分離后出現(xiàn)的一種“禮樂”現(xiàn)象。
需再提及的是,《禮記》中有“樂名”者13篇,有引《詩》者16篇,二者同見于一篇的情況不多,僅《禮器》《樂記》《射義》和《檀弓下》四篇,所涉“引詩”亦不多,僅7首。分析此四篇可知,前三篇“引詩”皆引《雅》詩和《頌》詩[121]具體為:《禮器》引《大雅·文王有聲》1首;《樂記》引《大雅》之《皇矣》《板》和《周頌·有瞽》3首;《射義》為《小雅·賓之初筵》1首(另有逸詩1首)。?!堆拧吩姾汀俄灐吩姳尽岸Y儀”之樂,而此時則已無關于儀式。如《禮器》:“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对姟吩疲骸烁锲洫q,聿追來孝。’(《大雅·文王有聲》)”[122]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二三《禮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431頁。又如《樂記》:“子夏對曰:……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嗣骺祟?,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大雅·皇矣》)此之謂也。”[123]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三九《樂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540頁。而同時,此三篇所載“樂名”包括《夏》《武》(“六樂”類)和《采》《采繁》(“詩樂”類)[124]具體為:《禮器》之《肆夏》1部;《樂記》之《南風》《大章》《咸池》《韶》《夏》《武》《貍首》《騶虞》8部,以及《射義》之《騶虞》《貍首》《采》和《采繁》4部。。必須指出的是,盡管這些原本為儀式之用樂,但在此文本語境中則已遠離儀式操演,而重在義理了。如《禮器》:“一獻質(zhì),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大饗,其王事與?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蓋重禮也?!盵125]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二四《禮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442頁。又《射義》:“《騶虞》者,樂官備也,《貍首》者,樂會時也;《采》者,樂循法也;《采繁》者,樂不失職也?!盵126]阮元??蹋骸抖Y記正義》卷六二《射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1686、1687頁。另一篇《檀弓下》,所引《邶風·谷風》1首,直接為“子曰-詩曰”典型句式,更無儀式的語境。其云:“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詩》云:凡民有喪,扶服救之。雖微晉而已,天下其孰能當之。’”[127]同注 [100],第1315頁。由此可知,“樂名”、引《詩》同見一篇的這四篇,雖錄有“樂名”,但其實已無儀式語境,而同于引《詩》,皆強調(diào)其義,重在釋樂之意義了。從性質(zhì)看,此四篇因無儀式性,故仍可劃歸于強調(diào)意義的引《詩》的這一類。除此四篇外,《禮記》其余有涉樂文字的各篇,或只錄“樂名”,或只有“引詩”,互不疊交;載錄“樂名”的9篇無“引詩”,“語境”同儀式有關;而載錄“引詩”的其他12篇則無“樂名”,語境亦與“儀式”無關,尤多“子曰-詩曰”之典型句式??芍^二者涇渭分明,似兩股道上跑的車,各行其道?!耙姟鳖愔杏小白釉弧币徽Z表明,其文所載樂事及其語境的時限范圍,最早也只能是在春秋中晚期。反過來,記錄“樂名”而無“子曰-詩曰”的篇章,所記樂事的時間或早于有“子曰-詩曰”的篇章,甚至可能反映的是西周時的狀況。上文提到的“樂名”、引《詩》同見一篇的這四篇,亦當為晚出之作,從與儀式無關的情況看,即是出自于“樂”“儀”分離后的“禮樂”現(xiàn)象。就此看,《禮記》文本中有關“周樂”的資料,仍然可視之為與儀式有關的“樂名”和與儀式無關的“引詩”這兩大類。
以此看來,《禮記》49篇的涉“樂”文字,其實隱含了“樂名”和“引詩”的兩種用樂系統(tǒng),它們分別對應兩種意義上的“禮樂”活動,或亦聯(lián)系著前后兩個不同的“禮樂”歷史階段:前者依存于西周禮樂儀式的操演活動,而后者則為春秋已降“禮樂崩壞”以來出現(xiàn)的“樂-儀”分離且強調(diào)義理的說理活動。也可以認為:最晚在春秋早中期,西周“禮樂”出現(xiàn)了一種“樂”“儀”疏離的新情況以及相應的“以樂說理”的新的禮樂活動。其后,隨著孔子“刪詩”、教育和文化下移、“詩文本”流傳以及將“詩樂”用于教育活動等新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反過來它們又加速促成著“詩樂”與儀式的分離。尤其“詩文本”在儀式外的教育天地和諸侯國外交中被大量使用,則有了無“儀式”背景的“引詩”活動和以“儀式”為背景的用“樂”活動這兩種禮儀活動同時并存的歷史事實。而專講“義理”的無儀式之樂尤其是如“子曰-詩曰”這類經(jīng)典的句式也被記錄在像今本《禮記》(《周禮》《儀禮》無)一類的歷史文獻的相關篇章中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