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生, 吳慧瑩, 周成, 劉鴻圣, 徐文彪, 鹿連偉, 李建明, 劉玉濤
胸膜肺母細胞瘤(pleuropulmonary blastoma,PPB)是兒童肺內最常見惡性腫瘤。PPB生物學行為獨特[1],年齡較小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囊性(Ⅰ型),經過2~4年進展為囊實性(Ⅱ型),再發(fā)展成全部實性(Ⅲ型)腫瘤;隨著惡性程度增高,腫瘤實性成分增多。先天性肺氣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s,CPAMs)是兒童下呼吸道罕見發(fā)育畸形[2],同時也是兒童最常見先天性肺發(fā)育畸形[3]。Stocker[4]將CPAM分為5類(0~Ⅳ型)。0型具有致命性,胎兒多在宮內死亡[5];Ⅲ型為類似于細支氣管和肺泡管的實性腫物,故0型、Ⅲ型不列入本文討論范圍。與0型、Ⅲ型不同,Ⅰ型、Ⅱ型及Ⅳ型CPAM均為囊性病灶。Ⅰ型PPB及囊性CPAM是兒童期常見肺內良惡性囊性病變,影像診斷及鑒別診斷困難。本文結合Stocker[4]分型,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學證實145例囊性CPAM及9例I型PPB臨床及影像資料,與病理學結果相對照,總結兒童常見的肺內囊性病變臨床及影像學特征,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9年1月經手術病理證實154例(9例I型PPB及145例CPAM)兒童肺部囊腫臨床及影像資料,其中男90例,女64例,年齡1個月~6.2歲,平均年齡(33.8±39.1)月,總結兒童常見肺部囊性病灶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特征,比較二者在臨床及影像上的異同。
2.檢查方法
154例患兒全部行胸部CT平掃加增強掃描檢查。檢查不合作患兒以0.5 mL/kg體質量10%水合氯醛口服鎮(zhèn)靜,熟睡后檢查。檢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 排或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機,層厚0.8 mm,電壓120 kV,電流25~30 mAs,矩陣512×512。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對比劑(優(yōu)維顯),劑量為1~3 mL/kg。掃描后原始數(shù)據傳至后處理工作站,以標準算法重建,重建層厚1 mm,行MPR、VR等后處理。
3.結果分析
Pearson卡方檢驗;#年齡和囊最大徑不符合正太分布,統(tǒng)計使用Kruskal-Wallis檢驗,表格內為中位數(shù)(四份位數(shù));*各型囊性CPAM與I型PPB比較;a,b為兩兩比較結果,且a>b(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產前診斷史,臨床癥狀及是否伴隨其他畸形。由2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yī)師對154例患兒的CT圖像進行重新閱片,分析囊腫位置(左/右肺),囊腫最大徑,重點觀察囊壁結節(jié),是否合并肺炎、縱膈移位、氣胸等。
4.統(tǒng)計方法
計量資料(性別,產前診斷史,臨床癥狀,合并畸形率,位置(左/右肺),合并炎癥、氣胸,縱隔移位等)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Bonferroni校正因子(P<0.00833)校正事后多重比較后的顯著性水平。年齡和囊腫最大徑等計數(shù)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若年齡及囊腫最大徑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ANOVA比較差異;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H檢驗)比較。若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則進行事后多重比較(校正P)。以囊腫的最大徑作為鑒別兒童良性(Ⅰ、Ⅱ及Ⅳ型CPAM)惡性(Ⅰ型PPB)囊性病變的指標,繪制ROC曲線并進一步計算曲線下面積和、截距及約登指數(shù)(Youden index)。
所有統(tǒng)計分析使用SPSS 2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臨床資料
154例肺部囊性病變患者CPAM(Ⅰ、Ⅱ、Ⅳ型)145例占94.2%,Ⅰ型PPB 9例占5.8%(圖1)。 145例囊性CPAM54例(35.1%)為Ⅰ型CPAM(圖2),72例(46.8%)為Ⅱ型CPAM(圖3),19例(12.3%)為Ⅳ型CPAM(圖4)。
圖1 女,1歲8個月,上呼吸道感染就診。a) 右側胸腔多房囊性占位(箭),其內充滿液體,囊壁見鈣化; b) 囊壁見覆壁稍高密度結節(jié)(箭); c) 增強掃描見間隔增厚、強化。病理診斷:右側胸腔I型PPB。 圖2 男,3個月,產前發(fā)現(xiàn)右肺囊腺瘤畸形,生后3個月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a) 右肺下葉巨大多房囊性病變; b) 囊壁菲薄,未見結節(jié)影; c) 增強掃描病灶未見強化。病理診斷:右肺下葉先天性肺氣道畸形I型。
圖3 女,10個月,孕24周發(fā)現(xiàn)右肺囊腫。a) 右肺下葉見多房小囊狀結構; b) 增強掃描軸面見主動脈異常供血(箭); c) 增強冠狀面示主動脈異常供血血管(箭)。病理診斷:右肺下葉隔離肺并先天性肺氣道畸形Ⅱ型。 圖4 女,4個月,上呼吸道感染就診。a) 左肺上葉多房囊性占位; b) 囊壁及間隔菲薄,未見覆壁結節(jié),占位效應顯著,氣管右移; c) 增強掃描囊壁可見輕度強化(箭)。病理診斷:先天性肺氣道畸形Ⅳ型。
154例兒童肺部囊性病灶中Ⅰ型,Ⅱ型及Ⅳ型CPAM平均年齡分別為40.6±6.0月,32.7±4.2月,26.9±10.1月,I型PPB平均年齡18.3±18.6月。其中男(90例)占58.4%,女(64例)占41.6%。
126例(81.8%)兒童因出現(xiàn)癥狀而接受手術。臨床癥狀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13/154,73.4%),氣促(22/154,14.3%)和發(fā)紺(3/154,1.9%),1例(1/154,0.6%)出現(xiàn)腹痛嘔吐。各型囊性CPAM與I型PPB在手術年齡(未遵循正態(tài)分布,采用H檢驗)、性別及臨床癥狀(Pearson卡方檢驗)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Ⅰ型PPB與囊性CPAM臨床與CT特征比較(n=154)
31.8%(49/154)病例有產前診斷肺內囊性病變史,其中11例(22.4%)為Ⅰ型CPAM,37例(75.6%)為Ⅱ型,1例(2.0%)為Ⅳ型,未見I型PPB病例。產前診斷史在兒童常見肺部良惡性囊腫比較中具有統(tǒng)計差異(P=0.000)。進一步多重比較(Bonferroni校正因子)提示Ⅱ型CPAM產前診斷率高于Ⅰ型PPB(P=0.003)。Ⅰ型(P=0.136)及Ⅳ型CPAM(P=1.000)在產前診斷率方面與I型PPB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0.1%(31/154)的肺部囊性病灶兒童存在合并畸形。最常見的合并畸形是肺隔離癥(bronchopulmonary sequestration,BPS)(17/154,11.0%),漏斗胸(10/154,6.5%)和先天性心臟病(5/154,3.2%),其次是支氣管囊腫(2/154,1.3%)。兒童良、惡性囊性病變在合并畸形率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但進一步多重比較提示,Ⅰ型PPB與Ⅰ型(P=0.161)、Ⅱ型(P=0.453)及Ⅳ型(P=0.095)CPAM在合并畸形率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
1例PPB兒童具有家族史,哥哥為Ⅱ型PPB(本院手術確診),姐姐為Ⅳ型CPAM(外院手術本院會診病理確診)。
154例兒童術后隨訪時間從2個月到11年,平均隨訪4.5年。所有兒童均存活,未見復發(fā)、轉移病例。
2.CT表現(xiàn)
位置:左肺受累71例(46.1%),右肺受累83例(53.9%)。151例(151/154,98.1%)位于單個肺葉,4例(4/154,2.6%)累及一側多個肺葉,未發(fā)現(xiàn)同時累及雙肺病變。各型囊性CPAM與Ⅰ型PPB在病變位置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767)。
特征:9例I型PPB中1例(1/9,11.1%)囊壁出現(xiàn)鈣化(圖1a),2例(2/9,22.2%)出現(xiàn)囊壁結節(jié)(圖1b)。145例囊性CPAM病例中未發(fā)現(xiàn)囊壁鈣化及囊壁結節(jié)病例。
囊腫:囊腫存在于所有病例CT圖像中。囊腫最大徑范圍從0.5~12.7cm,平均為(4.0±3.1)cm,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為3.1(5.9)cm。 其中,Ⅰ型,Ⅱ型和Ⅳ型CPAM及Ⅰ型PPB囊腫最大徑分別為(4.7±2.0)cm,(1.6±0.8)cm,(7.9±2.8)cm和(9.2±2.9)cm。囊腫最大徑值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及事后多重比較。囊腫最大徑在各型囊性CPAM及Ⅰ型PPB之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
Ⅱ型CPAM囊腫最大徑最??;Ⅰ型CPAM,Ⅳ型CPAM與Ⅰ型PPB在囊腫最大徑存在重疊。進一步多重比較顯示,Ⅱ型CPAM囊腫直徑較I型PPB小(P=0.000)。Ⅰ型(P=0.079)、Ⅳ型(P=1.000)CPAM與I型PPB在囊腫最大徑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圖5)。
圖5 囊腫最大徑箱圖。 圖6 囊腫最大徑鑒別良惡性病變ROC圖。
以囊腫最大徑為檢驗變量,繪制以囊腫最大徑判斷良性(Ⅰ、Ⅱ及Ⅳ型CPAM)及惡性(Ⅰ型PPB)囊腫的ROC曲線(圖6)。ROC曲線下面積0.916,標準誤0.033,具有較高診斷價值(曲線下面積>0.9),提示囊腫越大惡性可能性越大。當截距(囊腫最大徑)為5.2cm時,約登指數(shù)(Youden index)為0.741,鑒別良、惡性囊腫敏感度100%,特異度74.1%。
感染:44.2%(68/154)兒童在CT圖像上顯示肺炎, 其中11例(29.6%)為Ⅰ型CPAM,39例(54.2%)為Ⅱ型,8例(42.1%)為Ⅳ型,5例(55.6%)為Ⅰ型PPB。兒童良惡性囊腫中合并肺炎發(fā)生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45)。進一步兩兩比較提示,Ⅰ型PPB與Ⅰ型(P=0.127)、Ⅱ型(P=0.937)及Ⅳ型CPAM(P=0.505)在合并感染頻率方面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縱隔移動及氣胸:兒童肺部囊腫表現(xiàn)為縱隔移位和氣胸的比例較小,發(fā)生率分別為20.1%及3.9%。
31例(20.1%)出現(xiàn)縱膈移動,其中7例(13.0%)為Ⅰ型CPAM,4例(5.6%)為Ⅱ型,14例(73.7%)為Ⅳ型,6例(66.7%)為Ⅰ型PPB。兒童肺部良惡性囊腫的比較中縱膈移動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進一步兩兩比較提示,縱隔移動在Ⅰ型、Ⅱ型CPAM中發(fā)生率與Ⅰ型PPB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P=0.000),Ⅰ型PPB 縱膈移動的發(fā)生率高于Ⅰ及Ⅱ型CPAM;但Ⅳ型CPAM與Ⅰ型PPB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32)。
6例兒童出現(xiàn)氣胸,其中5例(5/6,83.3%)為Ⅳ型CPAM,1例(1/6,16.7%)為Ⅰ型PPB。Ⅰ型、Ⅱ型CPAM未見合并氣胸病例。兒童囊腫合并氣胸頻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進一步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Ⅰ型PPB與Ⅰ、Ⅱ及Ⅳ型(P=0.143,P=0.111和P=0.144)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概述
PPB是一種罕見胚胎惡性腫瘤,占肺部原發(fā)性惡性腫瘤0.25%~0.5%,是10歲以前兒童最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6]。PPB與胚胎發(fā)育不良有關,由不同分化程度腫瘤性上皮管腔和胚胎性間葉成分構成,呈囊性或囊實性,容易累及胸膜。Dehner等[7]把PPB分為3型:Ⅰ型(多囊型)、Ⅱ型(多囊伴實性結節(jié)型)和Ⅲ型(實體型)。Ⅰ型PPB為單純囊性腫物,是與先天性肺氣道畸形(CPAM)相關的、最常見的兒童肺部惡性腫瘤。CPAM又稱先天性囊腺瘤樣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s,CCAM),占胎兒期及兒童期全部肺部先天畸形的25%[8]。CPAM發(fā)病率為1/8300~35000活嬰[5],近年來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7]。Mut等[9]發(fā)現(xiàn)PPB可由先天性肺囊腫轉化而來。Dosios等[10]報道1例CT診斷為“肺囊腫”患兒,8年后原有“囊腫”被腫塊替代,術后證實為PPB。Nasr等[11]統(tǒng)計129例術前診斷為先天性囊性腺瘤樣畸形(CCAM)的病例,其中2.3%術后證實為Ⅰ型PPB。Laberge等[12]報道肺囊性病變發(fā)展為惡性腫瘤發(fā)生率8.6%。尚不明確CPAM囊性病變從一開始就代表PPB,還是完全獨立實體[13]。但可以確定的是Ⅰ型PPB處于從發(fā)育正常的肺囊腫演變成腫瘤過渡階段。根據胎肺的起源,發(fā)育和病理學特征,Ⅳ型CPAM更被認為是Ⅰ型PPB相同病理實體。遺傳學研究發(fā)現(xiàn)PPB患者常伴有雙等位Dicer1胚系基因突變。Dicer1胚系基因突變及其導致的Dicer1蛋白缺失被認為是家族性PPB發(fā)生機制[14]25%患兒親屬有相同病癥[15]。本研究1例PPB兒童具有陽性家族史(哥哥為Ⅱ型PPB,姐姐為Ⅳ型CPAM),與文獻報道相似。為此,筆者建議所有具有CPAM家族史兒童應在條件許可條件下盡早手術。目前,我國尚未常規(guī)檢測Dicer1胚系基因,影像學檢查仍然是兒童肺部囊腫鑒別診斷首選且最為重要的手段。
CPAM平均發(fā)病年齡為7個月,男女發(fā)病率相當,主要表現(xiàn)為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2]。Ⅰ型PPB的平均發(fā)病年齡為10個月,大部分在2歲以前被發(fā)現(xiàn),臨床上亦是以咳嗽、呼吸困難等上呼吸癥狀為主,與CPAM的臨床表現(xiàn)非常相似。氣胸被認為是Ⅰ型PPB一個相對特異的臨床癥狀[16]。筆者資料中80%的氣胸病例為Ⅳ型CPAM,20%為Ⅰ型PPB,暫未發(fā)現(xiàn)Ⅰ型及Ⅱ型CPAM兒童并發(fā)氣胸病例。這可能與Ⅳ型CPAM和Ⅰ型PPB為外周肺泡組織/胸膜組織發(fā)生巨大囊性病變有關。病灶位于肺外周且體積較大的囊腫相對容易導致氣胸。18% CPAM可合并其他先天異常[17]。合并的先天異常包括膈疝、肺隔離癥(BPS)、腎發(fā)育不全以及心血管異常等且在Ⅱ型更為常見[18]。Priest等[19]發(fā)現(xiàn)12例PPB患者父母或年輕家屬患有PPB或其他發(fā)育不良,瘤樣變,惡性變如肺囊腫、腎囊腫、髓母細胞瘤、惡性生殖細胞瘤,霍奇金病非白血性白血病和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等。雖然在合并畸形在Ⅱ型CPAM與Ⅰ型PPB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Ⅱ型CPAM合并畸形(如膈疝,BPS等)與Ⅰ型PPB合并家族性疾病及發(fā)育不良的疾病譜不同,使得二者容易區(qū)分。本研究數(shù)據提示Ⅱ型CPAM的產前診斷率高于Ⅰ型PPB,推測可能是由于Ⅱ型CPAM的發(fā)病率較Ⅰ型PPB高的緣故;亦可能是由于Ⅰ型PPB還處于Ⅳ型CPAM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的緣故。本資料表明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方面,囊性CPAM與Ⅰ型PPB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即筆者無法從臨床資料上對兒童肺部良惡性囊腫進行鑒別。
CPAM兒童接受手術切除病灶的年齡最具爭議。普遍認為CPAM的手術年齡必須權衡肺的代償性生長[20],合并感染[21],最為重要的是避免進一步發(fā)展為Ⅰ型PPB[2]的可能性。臨床工作中Ⅰ型PPB與CPAM存在諸多重疊,極易誤診及漏診。Ⅰ型PPB患兒臨床治愈率高達80%~95%;若任其發(fā)展為囊實性(Ⅱ型)或實性(Ⅲ型),其治愈率降至45%~60%[22-23]。鑒于Ⅰ型PPB治愈率較高的特點,兒童肺部良惡性囊性病變的鑒別診斷的臨床意義顯得尤為重要。當兒童被確診為Ⅰ型PPB或在病理上無法與Ⅳ型CPAM相鑒別時,鑒于其復雜的生物學行為,應術后的第3個月、6個月、1年復查1次胸部CT且持續(xù)時間至少為36個月。本院154例兒童肺部囊腫病例,術后隨訪時間從2個月到11年,未見惡變及復發(fā)病例。
2.Ⅰ型PPB與囊性CPAM的鑒別診斷
CT是兒童肺部性病變診斷及鑒別診斷首選的檢查方法,在CPAM的陽性率及準確率高達100%及95.1%[24]。李航等[25]報道PPB有左側好發(fā)的趨勢,但本研究暫未發(fā)現(xiàn)CPAM及Ⅰ型PPB存在左側優(yōu)勢。Hill等[21]發(fā)現(xiàn)對PPB具有診斷意義的原始胚瘤樣細胞呈局限性分布且分布不均勻,認為局限性隔膜增厚對診斷很有幫助。為此,充分病理取材也是診斷Ⅰ型PPB的關鍵。由于Ⅰ型PPB與Ⅳ型CPAM在病理上存在重疊,不推薦穿刺活檢。CT分隔增厚及囊壁結節(jié)被認為是惡性囊腫的特征,但陽性率低(22.2%)且如何量化分隔厚度亦存在困難。部分結節(jié)還可能由于密度過低而出現(xiàn)漏診。筆者認為細致讀片和多窗寬窗位觀察對發(fā)現(xiàn)囊壁增厚及結節(jié)很重要。2006年,PPB國際研究組織病理學家發(fā)現(xiàn)PPB還有一種新的類型即Ⅰ型退化型[23]。Ⅰ型退化型具有無惡性細胞的纖細間隔,可有非原始的星狀細胞及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灶。但8%的退化型PPB可發(fā)展為Ⅱ型及Ⅲ型PPB[5]。筆者在1例PPB的囊壁中觀察到鈣化(11.1%)且145例囊性CPAM未見囊壁鈣化病例,推測囊壁鈣化可能提示為退化型PPB,是Ⅰ型PPB另外一個重要的CT特征。
Ⅱ型CPAM由大小較為一致的小囊腫組成,且當囊腫最大徑<2.5 cm時[26],Ⅱ型CPAM的可能性最大;而Ⅰ型、Ⅳ型及Ⅰ型PPB均表現(xiàn)為肺內多房性大囊腫,鑒別診斷困難。考慮到囊腫大小、合并感染及惡變的幾率均是兒童肺部囊腫手術的重要指征,而較大的囊腫理論上也更容易合并感染、氣胸等并發(fā)癥。若不能從影像征象(囊壁增厚、結節(jié))中對兒童肺部良惡性囊腫進行鑒別,筆者可以以囊腫最大徑為依據,同時考慮到臨床癥狀發(fā)生率、合并癥及惡性幾率等,綜合指導兒童肺部囊腫的手術時間,最大程度上減少并發(fā)癥及降低惡變?yōu)镻PB的幾率。本研究81.8%的兒童出現(xiàn)臨床癥狀而行CT檢查;20.1%發(fā)現(xiàn)縱隔移位和3.9%出現(xiàn)氣胸。若筆者以囊腫直徑>5.2 cm作為手術切除囊腫的閾值,診斷Ⅰ型PPB的敏感度高達100%,特異度74.1%,同時亦具有較高的癥狀陽性率及較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以作為臨床兒童肺部囊性病灶手術切除的閾值。
鑒于放射劑量的考慮,大部分兒童胸部CT不建議增強掃描。但在兒童肺部良惡性囊腫的鑒別診斷中,增強掃描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增強掃描可以更好地區(qū)分肺炎、實變肺組織和壓迫性肺不張。合并感染是兒童肺部囊性病變常見的CT征象之一,發(fā)生率約44.2%。與Ⅳ型CPAM相似(平均值為7.9 cm),Ⅰ型PPB的囊腫最大徑較大(平均值9.2 cm)且好發(fā)于周圍肺泡組織或胸膜組織,較Ⅰ及Ⅱ型CPAM更容易出現(xiàn)壓迫性肺不張、縱膈移位等繼發(fā)征象。其次,增強掃描可以發(fā)現(xiàn)囊壁內是否存在強化的間隔或結節(jié),這也是兒童肺部良惡性囊腫較為重要征象之一。當然,良性囊腫合并感染時囊壁亦可以增厚強化,但囊腫合并感染很少出現(xiàn)囊壁結節(jié)。此時,短期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最后,增強掃描可以更好地檢測肺內并發(fā)畸形如BPS、支氣管囊腫等。而肺內囊性病變合并相關畸形是Ⅱ型CPAM的可能性更大。為此,筆者建議在兒童肺部囊性病變CT診斷需要進行至少1次增強掃描。
Ⅰ型PPB及囊性CPAM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肺部囊腫。胸部CT是診斷兒童肺部囊腫最重要的方法。囊壁出現(xiàn)鈣化及囊壁結節(jié)時應高度懷疑Ⅰ型PPB的可能。鑒于Ⅰ型PPB與囊性CPAM在臨床癥狀、影像表現(xiàn)及病理診斷均很難鑒別,筆者建議當兒童肺內囊腫直徑>5.3 cm時,應積極處理,降低囊性CPAM發(fā)展為Ⅰ型PPB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