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霜喜
中國武術中的一招一式,都有十分明確的攻防目的。如沖拳擊胸,栽拳擊腹,上沖拳和下勾拳擊頭;低踹擊膝蓋以下,平踹擊頭頸;指出點穴,掌出截腕,膝出打陰,胯出擠靠;回掌摟帶,勾手防踢,矮身防撲,閃身防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每出一招,非攻即防,攻防兼?zhèn)?,均有為而發(fā),目標都是對手身體的具體部位。
武林有句名言叫作“起腿三分險,好腿不過膝”,即實戰(zhàn)搏擊時起腿攻擊對方易被阻截或被接腿摔倒,故此歷代武人對腿法的練習多以低腿彈踢、勾掛連環(huán)為主要練習方法。古代的武功練習方法是以實戰(zhàn)為基本目的,常專門練習別人不注意的技法(奇招怪術),實戰(zhàn)時出奇制勝,冷不防攻擊對方的要害。
古少林搏擊拳法的腿法練習,既講究手法的變化,又注重腿法的勾絆彈踢之法,實用時以攻擊對方的致命穴位為基本要點。低腿暗踢有腳打人不知的優(yōu)勢,通過身法的變化可攻擊對方前后腿的支撐點,以點打面,令對方防不勝防,可謂虛實交替,變化莫測。
古少林拳法中有十八路少林羅漢拳法,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搏擊腿法。通過十八路羅漢拳的風格特點來分析羅漢拳的內在神意,即十八羅漢性格怪異,有癡有癲,有瘋有狂,有大悲大喜,有慈眉善目,有虛實奸詐,亦有逍遙自在,好似神仙下凡。凡此種種皆形意兼?zhèn)?,實為誘敵亂象而生,在實戰(zhàn)搏擊時達瞬間制敵之功。再從十八路羅漢拳的形態(tài)上分析羅漢拳法的外在形象,其中有震腳羅漢,即出手發(fā)勁皆以震腳發(fā)力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通過人體與地面的相合之力發(fā)放整勁。震腳是一大的概念,其中包括跺腳、踏步、碾步、闖步,長久練習有震經通脈、貫通人體十二經脈氣血之效。實戰(zhàn)制敵時前腳可踩擊對方腳踝骨致其傷殘,后腳的震步發(fā)力可促勁前行,臨陣對敵有助威亂陣之功。
從十八路羅漢拳的形態(tài)學分類,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赤腳羅漢,此羅漢赤腳,行拳走勢時前后腳左右不停地換位,猶如地上荊棘扎腳一般,時而起伏時而縮身,大有舉手投足不知所措之勢,然動作上又不失動靜和諧之美。有時如醉漢之蹣跚邁步,亦有如金剛羅漢踏腳跺步之威猛之勢,還有前后交替的勾腳掛腿之雞形三角步,可謂形神盡顯,異常精彩。赤腳羅漢步法的修煉本意是取山路多崎嶇,路面有荊棘藤條怕刺傷其足而邁步循圓,尋找空隙之處行路的一種搏擊的步法形式。長久習練再與實戰(zhàn)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赤腳羅漢步法。
本文講解的低腿暗踢技法,便是赤腳光足羅漢步法的經典實用步法。其根本則源自金剛心意把的起把與落把功法,即勾腳提打與踩腳跺地,碾步闖勁與合力蹬踹的綜合性實用腿法。意念上取意于赤腳羅漢之心意,即古少林拳譜記載:“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心一動,四肢百骸皆聽命于心也。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揮如意之勢。”做到“意之所動,氣即赴之”“心在先,身在后”。要求“心動形隨”,以意念協(xié)調統(tǒng)一周身內外,四肢百骸,手、眼、身、法、步;神、聲、氣、力、意,以意領氣,以氣促力,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神形合一,內外一體。故有名心意拳、心意把是也。如此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心意合則手腳、肘膝、肩胯自然能合。這樣就可形成橫豎交叉、虛實多變的六合縱橫整勁。
搏擊時腿法的變化可隨勢而變,切不可局限于固定之形式。虛實變化的搏擊你踢我打,膽氣固然重要,而最關鍵的仍是步法的巧妙移動,避正打斜,以實擊虛??此普鎿舸?,實則移步換位從側面突擊;距離貼近時以躍手抽打對方面門是假象,實則低腿暗踢一二三連環(huán)擊打,令對方眼花繚亂,手忙腳亂,顧上不顧下,顧左不顧右。若遇強悍之敵則佐以發(fā)聲助威,令對方心驚膽戰(zhàn),有時一個哆嗦勁就能讓對方跌出丈外。這種功夫的實際效應是從無數(shù)次的實戰(zhàn)中積累的實踐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學者可從金剛心意把的修煉之中體悟勁力發(fā)放的勁路變化,再模擬練習搏擊功夫的基本招式。
下面是古少林搏擊拳法金剛心意把搏擊武功經典招式的圖解動作,每一動作實戰(zhàn)之前均以遞手式為其起式,以使讀者更直觀地學習到古少林搏擊拳法低腿暗踢的實用技法。
一、勾踢腿
甲、乙雙方均以右式遞手成戒備式,遞手時身法之重心均在后腳,含胸收腹,以虛靜為上。目視對方雙肩,余光掃四末。(圖1)
甲方速以前手抓捋乙方右手腕管控住其梢節(jié)的勁力,同時上步以后腳管住乙方的前腿膝關節(jié)與踝關節(jié),左手抓乙方左肩關節(jié)處。(圖2)
接上式,甲方前手與前腳交叉相合發(fā)橫勁,勾踢乙方腳后跟,令乙方仰面倒地。(圖3)
二、進步踩腳
甲、乙均以右式遞手成戒備式。(圖4)
甲方捋手控制乙方前手腕關節(jié),速上后腳于乙方后腿之腳踝關節(jié)處,甲方腳后跟著地,同時甲方左手與左腿成交叉剪刀勁,控制乙方的胸肋部與大腿后側,甲方重心在后腿。目視乙方肩部。(圖5)
上動不停,甲方后腳蹬地,身法重心前移,以前腳掌踩擊乙方后腳內側之踝關節(jié),令其疼痛難忍。以身法重心的前沖勁向前撞擊,形成上下一體的整體縱行勁道。(圖6)
三、踩腳擊面
甲、乙均以右式遞手成戒備式。(圖7)
作為主動進攻的甲方,其前、后手位置的變化是相當靈活的,可在左右上下的縱橫之線上隨勢而動。甲方以后腳蹬地,抬前腳踩乙方前腳腳背,意為封住其進退之路,同時以左手管控住乙方之肘臂向后拉力,速以右掌搓擊乙方面門。前、后手的分力破壞乙方的平衡身法,瞬間的寸勁令其眼冒金星。(圖8)
四、進步踩腿
甲、乙均以右式遞手成戒備式。(圖9)
甲方前、后手向下捋乙方之手臂令其失去重心,同時直接起前腿屈膝踩踏乙方之前腿股骨正面,真正發(fā)力時可令乙方股骨斷裂。甲方以纏絲手法管住乙方之前手肘臂之勁,形成手法向后拉、腿法向前踩踏的合勁。(圖10)
五、正蹬腿
甲、乙均以右式遞手成戒備式。(圖11)
甲方以前手抓捋住乙方之前手腕關節(jié),同時以后手從乙方手臂內側行云手式,意在換手擒抓乙方手腕。上動不停,速起后腿屈膝上提以腳掌向前下方蹬擊乙方胸或腹部。(圖12、圖13)
六、掛腿踹膝
甲、乙均以左式為戒備式,氣沉丹田,虛靈頂勁,目視對方眼神,察彼此之虛實變化。(圖14)
乙方以后鞭腿擊甲方前腿大腿后側,甲方觀乙方之肩動時速起前腿之掛腿式,以腳后跟之跟骨掛住乙方之前腳踝關節(jié),有沾黏之意。(圖15)
上動不停,甲方后腿向前擰旋半步,同時身法旋轉屈膝下沉,以前腿之寸勁踹擊乙方膝關節(jié)內側,致其倒地。(圖16)
七、捋手踹膝
甲、乙均以右式遞手成戒備式。(圖17)
甲方主動進攻乙方,甲方以前手抓捋乙方前手腕關節(jié),同時重心后移,前腿屈膝上提。目視乙方雙肩關節(jié),察其動向。(圖18)
甲方前手抓住乙方右手腕向后拉帶,同時前腿斜向下踹擊乙方右膝關節(jié)外側,致其傷殘。(圖19)
八、捋手踹肋
甲、乙均以右式遞手成戒備式。(圖20)
甲方以前手佯攻乙方,借乙方之僵力順勢以前手捋帶乙方手臂,同時重心后移,速起前腿成羅漢睡覺式。(圖21)
甲方支撐腿向內側旋轉,以腰馬之合力傳勁于前腿,狠踹乙方肋骨處。(圖22)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