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杜景海
(朝陽市第四醫(yī)院肝病二科,遼寧 朝陽 122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1]。若病情控制不當,部分患者肝組織會逐漸出現纖維化,進而演變成肝硬化及肝癌。降低肝炎性壞死、肝纖維化、代償性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的風險,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目標[2-3]。對于慢性乙型肝炎一般采用異甘草酸鎂進行治療。異甘草酸鎂通過對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和血清T輔助1(Th1)細胞因子的保護作用來達到對肝臟的保護[4],但是異甘草酸鎂的不良反應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因此對于異甘草酸鎂的使用具有局限性[5]。由于以往的研究[6-7]中除對異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除臨床療效、不良反應之外并未擴大其他臨床方面及作用機制的研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選擇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該院治療的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旨在探討異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前后HBVDNA轉陰率、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水平、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等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該院治療的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中性別比例為男∶女=56∶34;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為(42.11±0.46)歲;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26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2.43±3.23)kg/m2;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4±1.04)年;乙型 肝 炎 表面 抗 原(HBsAg)10 189~10 734 IU/mL;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BV-DNA)6~9 Ig/mL。對照組中性別比例為男∶女=54∶36;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為(41.91±0.45)歲;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9~27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3.03±3.21)kg/m2;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6±1.03)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0 186~10 735 IU/mL;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BVDNA)6~9 Ig/m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相關診斷標準[8];②年齡18~66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⑤近期沒有使用過抗病毒的藥物。
排除標準:①對甘草酸鎂或恩替卡韋過敏的患者;②不配合該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的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礙患者;④試驗前存在大出血或者感染的患者;⑤惡性腫瘤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異甘草酸鎂治療。異甘草酸鎂注射液(連云港潤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41;規(guī)格:0.05 g)靜脈滴注,0.1 g/次,1次/d,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釋后靜脈滴注,若病情嚴重,可以增加劑量,但最多不超過0.2 g/d,連續(xù)治療6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恩替卡韋片(長治市三寶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327;規(guī)格:0.5 mg)口服,0.5 mg/次,1次/d,連續(xù)治療6個月。
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治療前后HBVDNA轉陰率、肝纖維化水平、血清AST、ALT、TBil水平、Child-Pugh評分、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
①臨床療效包括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為治療后患者病情穩(wěn)定,肝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為治療后患者病情好轉,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為治療后患者病情嚴重或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9-10]。
②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眩暈、疲勞、惡心。
③Child-Pugh評分[11]最低分為5分,最高分數為15分,分數越低,患者狀況越好。
采用 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方面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相較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6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不良反應方面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9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
HBV-DNA轉陰率方面比較,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兩組差異相近(P>0.05),治療6、12個月后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V-DNA轉陰率比較(%)
肝纖維化水平方面比較,觀察組HA、Ⅳ-C、PⅢ NP、LN相較于對照組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256、64.260、65.341、23.322,P<0.05),見表4。
血清 AST、ALT、TBil水平方面比較,觀察組血清 AST、ALT、TBil水平相較于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123、25.224、34.557,P<0.05),見表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水平比較[(±s),ng/m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水平比較[(±s),ng/mL]
組別 時間 HA Ⅳ-C P Ⅲ NP LN觀察組(n=90) 治療前 217.73±16.71 273.15±20.96 64.30±6.04 335.25±26.26治療后 119.02±15.25 131.86±21.53 26.30±5.84 185.67±25.79 t值 28.943 31.175 29.819 26.956 P值 <0.05 <0.05 <0.05 <0.05對照組(n=90) 治療前 216.34±15.89 272.62±24.19 63.44±6.77 339.45±26.15治療后 154.28±14.15 181.20±22.11 41.05±5.96 275.16±25.69 t值 18.861 18.268 16.177 11.497 P值 <0.05 <0.05 <0.05 <0.05 t治療后值 8.256 64.260 65.341 23.322 P治療后值 <0.05 <0.05 <0.05 <0.05
表5 兩組患者血清 AST、ALT、TBil水平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血清 AST、ALT、TBil水平比較(±s)
組別 時間 AST(U/L) ALT(U/L) TBil(μmol/L)觀察組(n=90)治療前 135.83±10.91 159.15±11.04 47.13±7.94治療后 29.02±10.75 31.16±21.23 16.85±7.24 t值 46.341 53.762 18.631 P值 <0.05 <0.05 <0.05對照組(n=90)治療前 132.04±11.22 152.62±12.10 45.44±8.77治療后 46.48±10.62 51.73±10.94 29.25±8.03 t值 36.315 40.540 8.987 P值 <0.05 <0.05 <0.05 t治療后值 6.123 25.224 34.557 P治療后值 <0.05 <0.05 <0.05
Child-Pugh評分方面比較,治療后觀察組Child-Pugh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371,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Child-Pugh評分比較[(±s),分]
表6 兩組患者Child-Pugh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時間 Child-Pugh評分觀察組(n=90)治療前 9.03±1.61治療后 5.22±1.45 t值 11.683 P值 <0.05對照組(n=90)治療前 9.14±1.22治療后 7.54±1.51 t值 5.693 P值 <0.05 t治療后值 47.371 P治療后值 <0.05
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方面,治療后觀察組CD3+、CD4+、CD4+/CD8+水平相較于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0.186、13.133、12.775,P<0.05),見表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全球3億多人,是肝病和肝癌的常見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科的成員,是一種小型DNA病毒,具有與逆轉錄病毒相似的異常特征。HBV通過RNA中間體復制并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12]。HBV感染導致多種肝病,從急性(包括暴發(fā)性肝衰竭)到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急性HBV感染可以是無癥狀的,也可以是有癥狀的急性肝炎[13]。大多數感染了該病毒的成年人都可以康復,但是有5%~10%的人無法清除該病毒并成為慢性感染。許多慢性感染者患有輕度肝病,幾乎沒有或沒有長期發(fā)病率或死亡率。其他患有慢性HBV感染的人發(fā)展活動性疾病,可能會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癌[14]。因此對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15],異甘草酸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抑制炎癥因子,保護肝臟,減少損傷。但是經調查使用過異甘草酸鎂的患者有的會出現心悸、頭暈等。近年來,對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不斷深入,劉峰等[1]學者在其研究《恩替卡韋膠囊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得出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降低傳染力,改善患者肝功能。
恩替卡韋是2′-脫氧鳥苷的核苷類似物,其胞內三磷酸形式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復制。對于未接受過HBeAg陽性或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初次接受核苷酸治療的患者,推薦將恩替卡韋作為一線單藥治療方案[16]。恩替卡韋的作用機理可分為3個步驟:在持續(xù)治療期間,它可以保持對病毒抑制作用,并有90%以上的機會檢測不到乙型肝炎病毒DNA,改善肝臟組織學,并降低肝衰竭或肝細胞癌發(fā)展的風險[17]。
以往研究一般是研究兩藥聯(lián)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在以往的研究基礎上,采用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擴大了研究范圍,重點研究了治療前后HBV-DNA轉陰率、提高免疫機能、改善生活質量等,更加全面。
表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CD3+(%) CD4+(%)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90) 49.05±5.23 62.26±6.54 26.25±3.12 40.13±4.24 1.11±0.15 1.65±0.19對照組(n=90) 48.68±5.21 56.22±6.35 25.84±2.98 32.22±3.83 1.14±0.11 1.34±0.13 t值 0.476 40.186 0.828 13.133 1.530 12.775 P值 0.135 <0.05 0.409 <0.05 0.128 <0.05組別
本研究中采用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相較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P<0.05)。趙艷[18]學者在其研究《異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對乙肝肝硬化的治療作用研究》中發(fā)現異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恩替卡韋組(P<0.05),結果相似。說明異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顯著,明顯高于單一的異甘草酸鎂的療效。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肝纖維化水平方面比較,觀察組各方面相較于對照組更優(yōu)(P<0.05)。與劉斌[19]學者在其研究中《恩替卡韋與異甘草酸鎂聯(lián)用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肝功能的影響》觀察組患者肝功能指標中TBil測得值下降程度相較于對照組幅度更大(P<0.05)的結果一致。說明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對于肝組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長期使用恩替卡韋最佳治療持續(xù)時間尚不清楚,未來將會從此研究方向進行審讀研究,以期為臨床提供研究的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甘草酸鎂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