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
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青年工作作為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大多數(shù)都是在青年時代就滿懷信仰和豪情加入了黨組織,并為黨和人民奮斗終身。黨的隊伍中始終活躍著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斗精神的青年人,這是我們黨歷經(jīng)百年風雨而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習近平
從一定意義上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就是青年運動的歷史。山東是全國的縮影。革命戰(zhàn)爭年代,山東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偉大事業(yè),為民族而戰(zhàn),為祖國而戰(zhàn),為人民而戰(zhàn),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山東省檔案館館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青年運動檔案2219件,通過對這些檔案的系統(tǒng)梳理,能夠以點帶面呈現(xiàn)出革命戰(zhàn)爭年代山東青年運動的歷史模樣。
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對青年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xiàn)。
山東黨團幾乎同步成立。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意識到,改變舊中國,實現(xiàn)革命理想的關鍵在青年。1922年7月,中共濟南支部成立,同年9月,即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濟南地方團。當時規(guī)定,共產(chǎn)黨員不論年齡大小都參加青年團,所以山東地方團的團員和山東早期黨組織成員是同一批人,他們基本在20歲左右,只有王盡美,年齡超過了入團的年齡,所以作為特別團員入團。
1922年9月,王盡美在濟南育英中學東樓上領導并主持成立了山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圖為育英中學東樓。
團代行黨的職能。通過對省館館藏檔案的梳理發(fā)現(xiàn),1927年7月以前的檔案,很多是山東各級團組織的文件,內(nèi)容涵蓋了黨的工作的方方面面,而黨的文件卻鳳毛麟角。這是因為當時的黨是秘密組織,而團是半公開組織,黨員又都在團里,所以當時團基本代行了黨的職能。
加強對青年工作的領導。為了廣泛發(fā)動各界青年團結起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山東各級黨組織加強了對青年工作的領導。1941年10月10日《中共山東分局關于加強黨對青年工作領導的決定》指出:
1.建立與健全各級黨委的青委會,各級青委書記必須參加同級黨的常委會……
2.大膽的大量的培養(yǎng)與提拔青年干部,吸收青年干部參加一定的黨的會議,督促其政治上的進步……
3.政府得批準青年團體有單獨之經(jīng)費,由主任區(qū)青年團體統(tǒng)一支付(政府得審查其開支),以便于開展工作,并加強青年團體上下級之密切關系。
三條規(guī)定從政治待遇、干部提拔、經(jīng)費保障三個方面加強了對青年工作的領導。這種組織領導方式一直延續(xù)到了解放戰(zhàn)爭。1948年11月3日,《山東分局青委兩年來山東青年團工作概況》指出:
各區(qū)黨委都建立了青委。魯中由區(qū)黨委組織部長董炎同志兼青委書記,而且各地委、縣委也都配備了干部。膠東也建立了青委,由趙明新(膠東區(qū)黨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兼青委書記,中心縣也都自上而下的建立了青委。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來看,黨對青年工作的重視是與生俱來,前所未有,一以貫之的。黨通過對青年組織的領導,實現(xiàn)了黨旗所指即團旗所向,讓萬千青年組織、青年同志匯聚在黨旗下,聽黨話,跟黨走,為革命事業(yè)接續(xù)奮斗。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青年團組的稱謂大體可分為,抗戰(zhàn)前的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抗戰(zhàn)時期的青年救國會、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根據(jù)不同青年群體的特點,各種青年組織蓬勃發(fā)展。如1940年8月13日,劉居英在聯(lián)合大會的報告《抗戰(zhàn)以來山東青年運動的總結及其發(fā)展的新方向》指出:
如按組織形式來說,是多種多樣的,總計起來,不下五十多種。膠東有青年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敵救國團、青年抗日先鋒隊、青年工作團、青年救國會及小學教師救國會等;魯西有青年救國會團、青年讀書會、青年鋤奸團等;魯南有青年救國團、三民主義青年救國團等;湖西有青年救國團、學生會、讀書會等。
1941年9月25日,《山東省青年抗日先鋒隊章程草案》
1941年10月10日,《中共山東分局關于加強黨對青年工作領導的決定》
1948年11月3日,《山東分局青委兩年來山東青年團工作概況》
各類青年團體以救亡圖存為己任,以不同的組織形式,將青年分類組織起來。如1939年9月29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翻印的《青年隊的組織與工作》提到青年隊的任務:
我們是活潑聰明忠實勇敢、為整個國家民族是抱定了無限的忠誠的青年、我們是抗日戰(zhàn)爭中與民族解放的青年先鋒隊,因此不但在工作上、在遵守紀律上、在軍事政治學習上、在抗日戰(zhàn)場上,成為一般的模范作用,而且要抱定為爭取抗戰(zhàn)最后勝利、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yè)而奮斗。
1941年9月25日《山東省青年抗日先鋒隊章程草案》指出:
本隊是青年自己的不脫離生產(chǎn)之半武裝組織,為民兵之堅強骨干……其主要任務為戒備鋤奸,擔任后方勤務工作及戰(zhàn)時服務工作,配合軍隊、自衛(wèi)隊對敵人作戰(zhàn),積極襲擾敵人,瓦解敵偽軍,保衛(wèi)家鄉(xiāng),保衛(wèi)抗日根據(jù)地,驅(qū)逐日寇出中國……
有志不在年高,報國沒有年齡劃線。青年救國會還領導著一個龐大的群體——兒童團。1944年7月的《山東省縣兒童團團章草案》對兒童團組織職責做出詳細規(guī)定:
兒童團員們要積極參加村中的優(yōu)抗等各種抗日救國工作;成立兒童識字班、莊戶學,小學生成立小先生隊;成立兒童劇團、秧歌隊等;動員團員積極參加家庭生產(chǎn),組織兒童訂立個人生產(chǎn)節(jié)約計劃及業(yè)余集體生產(chǎn)勞動等活動。
在山東青年運動的光輝歷程中,形式各樣的青年組織引領帶動著一群群青年,為黨爭取青年人心、匯聚青年力量作出了積極貢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革命戰(zhàn)爭年代,面對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一批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將個人理想融入國恨家仇、浴血革命,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展現(xiàn)了青春最美的模樣。
青春最美的模樣里,應該有信仰之堅。“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边@是同參加黨的一大的董必武《憶王盡美同志》的詩。王盡美、鄧恩銘是黨的一大代表,是山東早期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王盡美抱病忘我工作,立下的遺囑是:“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chǎn)主義的徹底實現(xiàn)而奮斗到底。”逝世時終年27歲。鄧恩銘被叛徒出賣被捕入獄,寫下“卅一年華轉(zhuǎn)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的詩句,在響亮的“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口號聲和悲壯的國際歌聲中,慷慨就義。他們,是用青春熱血為理想信仰而戰(zhàn)的萬千青年的縮影。
青春最美的模樣里,應該有愛國之情?!熬乓话恕笔伦儽l(fā)后,由于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東北淪陷,3000多萬父老淪為亡國奴。各地青年學生激于愛國義憤,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濟南市14所學校的學生組成濟南市學生赴京請愿團,要求蔣介石政府立即對日宣戰(zhàn),出兵收復東北失地。1932年1月26日,《山東省委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二年一月三個月份的工作總結》記敘了這一幕:
以高中發(fā)動,鄉(xiāng)師、正誼、女師、一中都起來響應,起先只有五百余人,后來不動的學生也動起來,參加請愿的有二千五百余人,其余不參加請愿的學生也起來組織宣傳隊慰勞隊……
統(tǒng)計學生在濟南車站停了兩日兩夜,請愿的與慰勞的都沒有倦容……
學生在壓迫欺騙下,在風雪中都沒有軟化下去。韓復榘看見沒有辦法,始答應備車給學生乘坐,學生于十二月十日始南下……
12月17日,濟南學生與平、津、寧、滬、粵等各地近3萬名學生舉行了聯(lián)合大示威。國民黨便衣向手無寸鐵的學生開槍射擊,死傷100余人。濟南的學生有2人被捕,10多人失蹤。這就是著名的“珍珠橋慘案”。濟南愛國學生赴京請愿活動雖未能達到迫使國民政府立即抗戰(zhàn)的目的,但其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卻對喚起民眾、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們,就是將生死置之度外萬千愛國青年的縮影。
青春最美的模樣里,應該有報國之志。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參軍報國是革命年代青年的光榮選擇?!膀T著馬來披著紅,光榮光榮真光榮。吃菜要吃白菜心,參軍要參八路軍……”這是曾經(jīng)廣泛傳唱在山東抗日根據(jù)地的歌謠,描繪了當時“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zhàn)場”的參軍場景。像1938年10月1日,景曉村在《展開山東青年抗日運動》中所說:
在目前青年無時無刻不在踴躍的參加與預備參加這保衛(wèi)祖國的偉大工作,就看在城市在鄉(xiāng)村在前線在后方,在游擊隊中,無處不盡成千成萬的青年在勇敢的奮斗著,這些活躍的青年男女,正象征著中華民族新生氣,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山東莒南縣參軍盛況
在呈現(xiàn)莒南參軍盛況的檔案圖片上,臨行的新兵披紅戴花,騎馬坐轎,村干部和群眾敲鑼打鼓,熱烈歡送。僅解放戰(zhàn)爭期間,山東解放區(qū)近百萬青年參軍。百萬山東兵北上、南下、西征,浴血奮戰(zhàn),征程遍及全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參軍報國、保家衛(wèi)國的萬千青年的縮影。
青春最美的模樣里,應該有奮力而行。山東支前名冠全國。1946年12月,魯南戰(zhàn)役前夕,為了保證參戰(zhàn)部隊搶渡沂河,郯城縣1200多名青年突擊隊員參與架橋,頂風冒雪,奮戰(zhàn)3晝夜,架起一座寬6米、承載能力3噸以上的大橋,保證了汽車和重炮的安全通過。1948年1月《膠東文化》(新年創(chuàng)刊號)里有篇文章《恨不得飛到前線去》,描述的是一個名叫進增的青年歡喜去支前的故事。進增十六七歲時多次報名參軍,都因年紀太小被減回家。聽說村里可以報名支援淮海戰(zhàn)役,剛滿十八歲的進增滿心歡喜,大喊著“這次出去可減不回來啦!”臨行前,飯也顧不得吃,整理整理這,整理整理那,急得恨不得飛到前線去!打淮海戰(zhàn)役,時值隆冬,一名支前青年民工給前線運送物資,自己的鞋子破了,他赤腳推車上了前線,物資最終送到了陣地,而他的腳卻被凍壞了。戰(zhàn)士們看著很是心疼,但戰(zhàn)士們并不知道,這位青年用小推車送來的就是給他們過冬的軍服和棉鞋!莒南縣洙邊村18歲女青年梁懷玉,在縣參軍動員大會上喊出:“誰第一個報名參軍,我就嫁給誰!”在梁懷玉的號召下,進步女青年紛紛加入到她的隊伍里來,要嫁給那些積極主動參軍的人。他們,是為革命事業(yè)奮力前行、平凡而偉大的萬千青年的縮影。
戰(zhàn)火青春別樣美,懷揣遠大理想,厚植家國情懷,奉獻青春熱血,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展現(xiàn)了最美青春的模樣。戰(zhàn)火青春也別樣痛,他們在好的年紀,遇到了壞的時局,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食不果腹,他們面臨的是救亡圖存,是生死抉擇。正是無數(shù)青年的流血犧牲、無私奉獻才鑄就了革命的勝利。我們應該給予最崇高的敬畏,給予最深切的緬懷。
青年運動浩浩蕩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應該珍惜,在好的年紀,遇到了好的時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好歷史的接力棒,用奮斗為青春上色,做勇?lián)褡鍙团d大任的新時代追夢者圓夢人,是當代青年青春最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