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玲,李 霞,何 薇,褚洪毅
(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醫(yī)院超聲科,四川 成都 611730)
肺動脈高壓是由于肺部循環(huán)阻力因素引起肺動脈收縮壓持續(xù)性升高的一種病理生理綜合征,其可能是一種單獨的疾病存在(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也可能是因其他基礎疾病引起的疾病(繼發(fā)性肺動脈高壓),此病往往伴隨不可逆性的肺血管重構,隨著病情不斷進展可損害右心系統(tǒng)功能[1]。資料[2]顯示,肺動脈高壓病因多樣且病情復雜,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往往因肺血管重塑導致肺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改變,嚴重者則引起右心衰竭,危及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因此,早發(fā)現、早治療對提高此類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效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肺動脈高壓病變早期通常無特征性癥狀表現,部分患者僅表現為原發(fā)疾病的相關癥狀特征,發(fā)展至中后期時,由于患者肺動脈壓力明顯升高且其血管出現一定損傷而引起一些非特異性癥狀,如心絞痛、腹脹、昏厥等;如患者存在右心衰竭,則還可能出現下肢水腫、肝腫大、頸靜脈怒張等癥狀[3-4]。目前,右心導管檢查是診斷肺動脈高壓病變的“金標準”,不過此項檢查是一種有創(chuàng)性、侵入性操作,檢查時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痛苦,且檢查成本高,不利于臨床推廣應用[5]。故需要尋找一種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簡便快捷、便于臨床推廣的診斷方法。對此,本研究以近年收治的疑似肺動脈高壓病變患者為觀察對象,均給予超聲心動圖及右心導管檢查并進行對比分析,分析超聲心動圖的診斷價值,同時以健康人群為對照組進行對照分析,總結肺動脈高壓病變患者的超聲心動圖特征。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病變組為本院2016年3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疑似肺動脈高壓病變病人,共87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內容,遵循自愿原則,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氣促(活動后加重)、胸痛、暈厥、頭暈心慌、四肢水腫等癥狀表現;③病人精神及意識狀況良好,能夠正常配合研究工作。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異常者;②癥狀嚴重無法配合研究工作開展者。87例患者中男51例,女36例,年齡41~70歲,平均(55.6±4.1)歲;另選擇同期在本院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群60例作為健康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2~68歲,平均(56.3±4.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開始實施。
1.2方法:①右心導管檢查方法:病變組患者均接受右心導管檢查,取仰臥位接受檢查,頭部朝向穿刺點對側,右側鎖骨終點下方2 cm處左右作為穿刺點,以同側胸鎖關節(jié)為穿刺方向;從鞘管將漂浮導管置入,然后依次進入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動脈,對患者的心輸出量、舒張壓、收縮壓進行測量;同時在患者的右心室、右心房和肺動脈等部位各取少量血樣送檢進行血氣指標檢測。②超聲心動圖檢查方法:病變組及健康組均行超聲心動圖檢查:①儀器采用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查前受試者不能做大量活動或劇烈運動,需安靜休息15~30 min;②取左側臥位或仰臥位接受檢查,保持平靜呼吸狀態(tài),然后快速探查其胸骨旁第3~4肋間、各房室、主動脈、大動脈短軸、心尖兩腔、心尖三腔、心尖四腔、心尖五腔、左室短軸切面、右室流入、下腔靜脈長軸切面等部位;③測量各房室腔大小、室間隔及左/右室壁厚度、大血管內徑;測量其三尖瓣反流頻譜數值、肺動脈瓣反流頻譜數值;④觀察瓣膜結構及活動情況以及各室壁運動情況;⑤注意觀察受試者的瓣膜血流方向,并注意查看其房室水平及大動脈水平有無異常分流;如發(fā)現分流,則要觀察缺損部位的分流方向并測量其大小、速度等[6]。
1.3影像學判定及觀察指標:以右心導管檢查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評價超聲心動圖檢查對肺動脈高壓病變的準確度、特異度及敏感度。超聲心動圖的圖像分析由本院2名資歷深厚、工作經歷豐富的診斷醫(yī)師來進行,分析總結肺動脈高壓病變患者的超聲心動圖特征。
2.1右心導管檢查結果:本研究87例病變組患者經右心導管檢查,其中83例確診為肺動脈高壓病變,包括41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相關性肺動脈高壓、30例左心疾病相關性肺動脈高壓、7例血栓性肺動脈高壓、5例動脈疾病相關性肺動脈栓塞。
2.2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經超聲心動圖檢查,82例診斷為肺動脈高壓,其中假陽性1例,假陰性2例,診斷準確度為96.6%(84/87),特異度為75.0%(3/4),敏感度為97.6%(81/83),詳見表1。
表1 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與右心導管檢查結果(例)
2.3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病變分類準確性: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肺動脈高壓患者病變分類的準確率達93.9%,與右心導管檢查準確率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式對肺動脈高壓病變患者病情分類情況[例(%)]
2.4肺動脈高壓病變患者與健康人群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比較:病變組的肺動脈壓高于健康組,其肺動脈內徑、右房縱徑/橫徑、下腔靜脈內徑均長于健康組,右室壁厚度短于健康組,數值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3 肺動脈高壓病變患者與健康人群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比較
近年來,我國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這可能與人口老齡化、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改變、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有關[7]。對于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臨床對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8],而關于繼發(fā)性肺動脈高壓,研究者認為此病多由于肺周圍血管阻力增加及肺靜脈壓力升高引起[9]。研究表明,肺動脈高壓患者從起病至出現明顯相關癥狀需要較長時間,約2年左右[10],故此病早期無特征性臨床癥狀導致其難以在早期被檢出,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進展至中后期,病程長、病情重且較為復雜,從而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如何提高肺動脈高壓病變的早期檢出率無疑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尤其是對于患有肺動脈高壓相關性基礎疾病者,如能及早診斷并采取干預措施將對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本研究觀察分析了超聲心動圖在肺動脈高壓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變組經右心導管檢查83例患者確診為肺動脈高壓,經超聲心動圖檢查,82例診斷為肺動脈高壓,其中包括假陽性1例,假陰性2例,診斷準確度96.6%,特異度75.0%,敏感度97.6%,且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肺動脈高壓病變分類的準確率達93.9%,這提示超聲心動圖在肺動脈高壓的診斷中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與文獻結果基本一致[11]。從工作原理來看,超聲心動圖通過超聲測距來實現對目標部位的檢測和測量,脈沖超聲波能夠透過人體軟組織及胸壁對肺動脈內徑、各心室、右房縱徑/橫徑、瓣膜、下腔靜脈內徑、心壁等結構進行觀察和測量,從而呈現心室瓣膜的運動狀態(tài)、各個心室的血流狀況以及各個結構的時間及活動曲線[12],為診斷醫(yī)師觀察了解心室及肺動脈狀態(tài)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研究者指出,超聲心動圖利用超聲的物理學性質來實現無創(chuàng)性檢查,為診斷醫(yī)師呈現大血管、心臟等的功能狀態(tài)及解剖結構[13],其無創(chuàng)性、準確性、簡便快捷等優(yōu)勢獲得多數臨床醫(yī)師的青睞和認可。劉娟娟等研究表明,超聲心動圖可對肺動脈高壓患者進行病因篩查,從而為判斷引起肺動脈高壓病變的原發(fā)疾病提供依據[14]。本研究還比較分析了肺動脈高壓病變者與健康人群的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結果發(fā)現病變組的肺動脈壓高于健康組,其肺動脈內徑、右房縱徑/橫徑、下腔靜脈內徑均長于健康組,右室壁厚度低于健康組,且兩組參數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提示相比于健康人群,肺動脈高壓病變者的超聲心動圖有其突出特征,即發(fā)生病變者出現了明顯的肺動脈擴張、室間隔增厚及運動異常等改變,從而為診斷醫(yī)師判斷及預測肺動脈高壓及其嚴重程度提供了參考依據[15]。
綜上所述,在肺動脈高壓病變診斷中應用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準確度及敏感度較高,同時超聲心動圖可清晰呈現肺動脈高壓病變患者的肺動脈及心臟狀況并與健康人群加以區(qū)分,且此檢查方式簡便、價廉、無創(chuàng),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