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沖, 崔方博, 周怡東
(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省由于地形復雜、 交通閉塞, 傳統民居呈現出多元多變、 工匠流派眾多的地域特點, 結構面臨的問題比北方多, 因此呈現靈活多變的處理. 與北方的抬梁式不同, 福建合院式傳統民居雖是中國南方穿斗體系的重要分支之一, 但各地區(qū)做法明顯存在差異. 正廳作為合院式傳統民居的核心空間, 是民居中等級最高的使用空間[1].
現有研究成果中, 關于民居平面類型及其演變量化的研究較多, 而對于木構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個特定地區(qū)或城市, 缺少對整個福建省的系統梳理和研究. 傳統民居平面空間組織的類型和演變, 能夠準確反映居民的生活習慣, 而木構架的結構做法更能體現營建的工匠流派[2].
本研究通過梳理《營造法原》[3]《魯般營造正式》[4]的木構架樣式類型, 結合實地調研、 測繪和分析, 以正廳的橫剖面木構架為對象, 系統性地對其類型化, 厘清各地區(qū)正廳木構架演變規(guī)律和地域特征, 揭示各類型正廳木構架的分布特點. 以期為福建傳統民居類型的譜系研究和工匠流派的體系研究提供基礎信息.
圖1 福建省測繪案例分布圖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cases in Fujian Province
研究樣本選取福建省五大地區(qū)(閩東、 閩西、 閩南、 閩北、 閩中)[5]的100棟合院式傳統民居(三合院、 四合院)[6](分布及信息見圖1、 表1), 從對《魯班經》《營造法原》的解讀入手, 結合實際調研成果, 提出新的分類方法.
與北方相比, 南方的抬梁架大都用于園林、 寺觀等建筑[7], 架構從三、 五、 七、 九, 一直可以用到十一架, 即全架有三、 五、 七、 九和十一根檁條, 每檁即稱一“步架”或簡稱“架”, 檁與檁之間的水平長度稱“步”[8-9]. 南方傳統建筑中常用穿斗式, 穿斗又稱穿逗, 與抬梁架的最大區(qū)別是傳力系統的不同. 抬梁架的屋面荷載, 從上而下, 通過望板、 椽條和檁條, 再經由層層橫梁, 最后傳遞到立柱, 柱子直接承檁條, 前后各柱組成排架, 聯結排架各柱的橫向構件稱為“穿枋”[10]. 相比之下, 穿斗式木構架用料小, 整體性強, 但柱子排列密, 只有當室內空間尺度不大時(如居室、 雜屋)才能使用; 而抬梁式木構架可采用跨度較大的梁, 以減少柱子的數量, 取得室內較大的空間.
表1 測繪民居信息表
本研究對象為傳統民居, 關于福建區(qū)域內的木構架分類, 沒有系統的研究成果, 通常借鑒《營造法原》《魯班經》①論. 此外, 《園冶》[11]《工段營造錄》《居室部》也均有談論建筑架構式樣, 但這些典籍主要是記錄江南建筑的結構特點[12].
圖2 蘇州民居與福建民居正廳案例Fig.2 Dwellings main hall cases in Suzhou City and Fujian Province
《營造法原》記錄了蘇州地區(qū)香山派的營造技法[13], 與福建地區(qū)存在差異(見圖2). 首先, 《營造法原》中根據房屋規(guī)模大小和使用功能的不同, 將房屋分為平房、 廳堂和殿庭. 平房構造簡單, 界深通常為四到六界, 一般用于普通居民. 廳堂檐口更高, 進深更深, 前廊均設有軒, 木構架規(guī)模更大, 結構更復雜, 有扁作廳、 圓堂、 貢式廳、 回頂、 卷棚、 鴛鴦廳、 花籃廳、 滿軒等多種做法(見圖3). 殿庭多用于宮殿、 官衙和寺廟、 道觀以及一些具有紀念先賢型制的建筑(家廟、 家祠)中, 規(guī)模比廳堂更大, 不用于民居. 其次, “正貼”和“邊貼”的做法和結構不同. 正貼位于明間, 邊貼位于次間山墻側. 正貼為抬梁式構造, 大梁為五架梁, 脊柱不落地(稱“脊童”)而由山界梁支撐. 邊貼脊柱落地, 為穿斗結構. 這種做法稱為穿斗抬梁混合結構, 一方面在明間(正廳)用抬梁結構減少落柱, 增大空間, 另一方面在次間用穿斗式, 節(jié)省用料. 這與福建民居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福建地區(qū)民居正廳木構架無論正貼邊貼都是穿斗結構, 脊柱落地, 橫向由穿梁相接. 最后, 《營造法原》用“界”(柱間稱之為界)來描述建筑剖面方向的進深, 而福建地區(qū)則稱為“步”, 或慣用“架”(檁條)來表達進深. 平房通過屋架的界深為分類依據, 以六界屋架、 七界屋架、 八界屋架順序遞增. 后廊的做法是影響界深的主要原因. 由上可知, 《營造法原》所述正廳大木構架的類型與福建地區(qū)的存在明顯差別, 只能做為參考, 并不能直接用于對福建地區(qū)正廳大木構架的研究.
注: 傳統工匠營造時所用度量尺稱為“曲尺”或“魯班尺”. 福建各地木工曲尺長度合公分制不同, 如三明、 福州和福安地區(qū)1尺=30 cm, 泉州地區(qū)1尺=29.7 cm, 漳州地區(qū)1尺=29.8 cm, 武夷山地區(qū)1尺=27.8 cm圖3 《營造法原》《魯般營造正式》中的木構架Fig.3 Timber frame in Yingzaofayuan and Lubanyinzaozhengshi
相較之下, 《魯班經》中正廳大木構架的類型則更貼合福建民居. 陳耀東極為概念地將民居的木構架分為14類[14], 大抵以三架、 五架、 七架、 九架的遞增方式分類(如圖3). 正三架和正五架受制于尺度, 多用在門廳和廂房, 不用在正廳. 因此, 除去五架和七架, 剩下的9種類型是魯班經中正廳的標準做法. 在實際調研中, 極少出現與《魯班經》中完全一致的木構架類型, 當地地理氣候、 經濟水平、 工匠流派等是導致不同地區(qū)木構架做法和類型不同的原因. 因此, 本文以這9種木構架類型作為分類的重要參考, 展開對福建地區(qū)合院式傳統民居的正廳木構架研究.
圖4 正廳空間的組成Fig.4 Formation of the main hall
通過對福建傳統民居的大量考察, 民居正廳可以認為由前廊、 廳、 后廊3個空間組成. 此外對相同構件的名稱叫法也不同, 這大多與不同的工匠流派和地區(qū)方言有關, 這些叫法至今依然被當地大木匠師使用(見圖4).
《魯班經》中, 廳的部分由前后斗(孔)、 前后半斗(孔)組成. 以脊柱為中心, 廳的兩側壁的稱謂不同. 兩根柱子之間如果作立有童柱, 稱為斗(孔), 若無童柱, 則稱為半斗(孔). 大小不同的廳, 斗(孔)的數量不同[15]. 因此, 由前步柱-脊柱-后步柱形成的空間是民居正廳木構架的核心空間. 《營造法原》將前后步柱之間的五架空間, 稱“內四界”, 與《魯班經》中的前斗(孔)和后斗(孔)所組成的空間對應. 雖然廳可以由多個前后斗(孔)和前后半斗(孔)組成, 但位于正廳脊柱兩側的前斗(孔)和后斗(孔)的梁架型制和構造做法, 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正廳的木構架的型制特點. 因此, 本研究借用《營造法原》中“內四界”命名廳中的這一空間.
即使在相同村落或區(qū)域內, 前廊和后廊(主要是后廊)也會根據房屋的宅基地大小、 建筑等級、 大木做法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但內四界的特征往往呈現一定的相似性. 前廊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前檐柱和步柱之間的川②的做法上. 平房采用普通的廊川, 廳堂則設有軒梁, 并形成軒廊. 也有直接在前廊設草架的做法. 后廊的變化較前廊更加多樣、 復雜. 參考《營造法原》中以步數命名后廊的方法, 可以用 “后用川”(單步)、 “后用雙步”、 “后用三步”區(qū)別后廊. 許多民居會“借用”原本屬于廳(內四界)的其中一個后斗(或后半斗), 在兩個后斗(或后斗與后半斗)之間設太師壁[16], 劃分正廳與后廊的空間. 這種做法增大了后廊空間(形成后廳), 但沒有改變正廳木構架的類型, 因此歸為同類.
將100棟測繪案例進行歸類, 對測繪案例正廳木構架分類(見圖5). 圖中正廳剖面圖是每種類型的代表案例. 整體上, 將民居正廳木構架分為穿斗式、 擱檁式和混合式3種屋架結構. 橫向代表后廊的類型, 后廊依照其做法特點分5類(A~F). 縱向有兩列, 第一列是廳(內四界)的類型, 是區(qū)別正廳屋架的核心要素. 以廳(內四界)的核心部分(脊柱的前后斗所組成的五架空間)的做法為依據, 分為8種不同類型(I~VIII). 第二列是前廊的類型, 以是否設置軒為分類依據, 將正廳分為平房(二層稱樓房)和廳堂(二層稱樓廳). 前廊的類型會影響正廳房屋型制, 并不會對空間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圖5 福建合院式傳統民居正廳分類Fig.5 Classification main hall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Fujian Province
2.1.1 廳(內四界)
圖6 廳(內四界)的類型Fig.6 Types of the hall
廳(內四界)可分為8類(見圖6). 類型I~VII為穿斗式結構. 類型I是最常見的廳(內四界)做法, 視為 “基本型”. 部分民居在步柱和童柱之間增設短川, 為帶短川的基本型. 類型I也可用于二層正廳. 類型II是類型I的變型, 梁從兩根增加至三根, 童柱落于中間的大梁上. 同樣可以在步柱和童柱之間增設短川. 類型II并不用于二層正廳.
類型III是帶草架的廳(內四界), 在類型I的基礎上增設草架, 同樣也可以用于二層正廳. 圖6中草架的脊檁的位置不同, 但依然歸為一類. 類型IV是一種簡化的木構架結構, 步柱、 金柱、 脊柱全部落地, 且縱向只有兩根橫穿的大梁. 類型V、 VI、 VII只出現在了二層正廳中. 類型V稱攢金式, 廳(內四界)中后金童柱落地成為金柱. 類型VI稱七架之格. 類型VII在步柱和脊柱之間設兩根童柱, 形成“六界”空間.
類型VIII屬于擱檁式結構, 正廳外墻承重, 檁條直接擱置在外墻上. 擱檁式出現時間較晚, 多為民國末期到建國初期, 特點是沒有傳統的梁柱結構, 檁條和墻體共同受力.
2.1.2 前廊
前廊可分為a、 b兩種類型(見圖7), 以是否帶軒為分類依據. 類型a為不帶軒的平房(樓房), 有單步前廊和雙步前廊; 類型b是帶軒的廳堂(樓廳), 調研案例中多為卷棚軒樣式. 此外, 還有一種僅存在于二層正廳的做法, 稱為副廊. 副廊亦可根據是否帶軒, 分為副廊式和副軒廊式. 這種做法只出現在部分二層正廳中, 統一納入類型a、 b之中考慮.
2.1.3 后廊
后廊分6類(A~F), 如圖7所示.
圖7 前廊、 后廊類型Fig.7 Types of front porch and back porch
類型A~E為穿斗式結構. 類型A是原型, 包括單步后廊、 雙步后廊和三步后廊. 后步柱與后檐柱之間設一短梁, 短梁稱為川, 或者廊川, 形成單步后廊. 在此基礎上, 增設川童(瓜筒)[17]將使之稱為雙步梁, 形成雙步后廊. 再增加一根川童, 形成三步后廊. 類型B是類型A的變型. 在民居建造時, 工匠并不會照搬原型, 而是因地制宜. 類型B與A相似, 區(qū)別在于: ① 類型B是在類型A的基礎上增加落柱, ② 部分類型B是幾個類型A的疊加組合. 類型C是帶草架的后廊. 通過增設草架, 使后廊空間變成后廳. 后廊草架的基本結構與廳(內四界)中的類型I很相似. 類型D是帶軒的后廊, 或稱后軒廊. 后軒廊的做法和前軒廊相對應. 類型E為特殊型, 包括兩種. 第一種是樓厝式, 分布于閩東地區(qū). 樓厝式又稱橫頭厝, 即所謂“橫頭假正厝”. 正廳與后厝屋脊方向相反, 通過后廊相連. 第二種如圖5中a+I+E, 在正廳后做與正廳屋脊相垂直的屋脊, 極大拓展了后廊的空間, 形成后廳, 僅出現在閩北浦城地區(qū). 類型F屬于擱檁式結構.
廳(內四界)、 前廊和后廊類型在福建省的分布如圖8所示. 廳(內四界)以類型I為主, 分布在閩中、 閩南、 閩北、 閩西地區(qū). 類型II集中分布在閩東地區(qū). 類型III分布于閩中閩西地區(qū). 類型IV主要在閩北地區(qū). 類型V、 VI、 VII都為二層正廳, 集中出現于閩東和閩中地區(qū). 類型VIII僅在閩南出現2例.
前廊的2個類型中, 類型a數量最多, 其中閩北和閩西地區(qū)的前廊類型主要是不帶軒的單步前廊. 類型b主要分布在閩東和閩中地區(qū). 福建地區(qū)的后廊類型主要以類型A、 B為主. 其中類型A分布在閩西和閩北, 類型B主要分布在閩中. 帶草架的后廊分布在閩中和閩東地區(qū). 閩西和閩東地區(qū)存在著特殊的后廊(類型E).
圖8 福建省廳(內四界)、 前廊、 后廊類型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the types of the hall(inner four boundary), front porch and back porch in Fujian Province
基于上述分類與分布, 明確了不同地區(qū)不同做法木構架之間的關聯和區(qū)別, 結合正廳木構架的步架數, 歸納出正廳木構架的演變方式(見圖9).
圖9 正廳木構架演變圖Fig.9 Evolution diagram of main hall timber frame
正廳的基本木構架是正七架, 是正廳木構架樣式的基本型, 也是福建合院式傳統民居中最常見的木構架形式之一. 正廳木構架基本上沿著正七架、 正九架、 正十一架到正十三架的演變規(guī)律, 不斷增加架數, 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深空間和更高的內部空間.
在測繪案例中, 正七架有a+I+A和a+II+A兩種類型. 為了獲得更多的后廊空間, 一種方法是通過增加后廊步數, 發(fā)展成七架后拖一架(七拖一)和七架后拖二架(七拖一), 另一種則是在后廊做草架, 使后廊空間成為后廳. 由于七架屋的尺寸并不大, 因此, 在后廊做草架的方法只是個例, 更多的是采用增加后廊步數來解決. 同樣, 由于七架屋的進深空間不大, 因此也沒有發(fā)展成二層正廳.
九架屋相較于七架屋, 進深更大, 空間更多, 因此其演變路徑也是最多的. 正九架有a+I+A和a+II+A兩種類型. 正九架的發(fā)展方式與正七架類似, 通過增加后廊步數, 形成九架后拖一架(九拖一)和九架后拖二架(九拖二). 在九架屋中, 草架變得更為常見. 通過在廳內設置草架而形成a+III+B和b+III+B兩種類型. 在廳帶草架的基礎上, 在后廊設置于廳相連續(xù)的草架, 即a+III+C. 這些九架屋架大多為較為富有的家庭建造, 許多正廳的前廊都帶軒. 宅基地占地面積固定, 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 為獲得更多空間[18], 正九架、 九拖一、 九拖二和九架正廳設草架都發(fā)展成二層正廳.
正十一架在案例中并未出現, 但可以推測出, 正十一架通過正九架前后增架單步廊川形成. 在閩東地區(qū), 出現十一架后拖二架(十一拖二)和十一架后設軒廊、 十一架后設草架的做法. 十一架廳都為廳堂, 前廊設卷棚軒. 正十三架是案例中最大的正廳木構架, 是帶卷棚軒的廳堂, 坐落于閩東地區(qū).
從時間上看, 傳統民居正廳的大木構架經歷了“由簡入繁再到簡”變化. 在測繪的樣本中, 正七架和正九架最早在明朝中期就已出現, 這些屋架嚴格按照《魯班經》中的型制. 七拖一、 七拖二、 九拖一、 九拖二等正廳型制最早出現在明末清初時期. 福建地區(qū)正廳大木構架的型制最為豐富是在清朝中后期(以乾隆、 康熙年間為主), 出現了十一架、 十三架, 正廳中設草架也是在這時出現. 從民國到建國后一段時間, 正廳的屋架重新“由繁入簡”. 七架到十三架的民居, 大多建于明末清初, 為穿斗式結構. 在民國時期, 民居的結構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 出現了一些特殊的正廳木構架, 如a+IV+A的簡化結構和VIII+F的擱檁式結構. 前者的后廊依舊采用雙步, 但是廳的做法已經極為簡單; 后者的廳完全沒有穿斗結構, 將檁條擱置于墻上.
圖10 福建省正廳木構架類型分布圖 Fig.10 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hall timber frame types in Fujian Province
根據現有樣本的分類統計, 福建合院式傳統民居正廳為七架木構架的數量最多, 九架木構架次之, 同時也存在少數十一架和十三架木構架在七架木構架中, 正七架木構架的數量最多, 集中出現在閩西、 閩中和閩北地區(qū). 在九架木構架中, 正九架木構架的數量最少, 而九拖二木構架的數量最多, 分布于閩中、 閩南和閩北片區(qū). 由于架數的增多導致木構架高度的增加, 許多民居在正廳中設草架, 多集中于閩中和閩西地區(qū). 與此同時, 九架屋中也也現了二層結構, 主要分布于閩中和閩東交界的桂峰村和閩中的巖前鎮(zhèn). 現有樣本中并沒有正十一架木構架, 但出現了十一拖二木構架, 位于閩東地區(qū). 樣本中唯一的正十三架木構架也位于閩東(見圖10).
從單個區(qū)域來看, 閩西地區(qū)合院式傳統民居的木構架以正七架為主, 且其主要類型為a+I+A, 木構架結構相對簡單, 有少量的九架屋, 由此可以推斷, a+I+A型正七架木構架為閩西地區(qū)最為普遍和典型的正廳木構架做法. 閩中地區(qū)合院式傳統民居的木構架多為七架和九架, 且類型多樣. 樣本中閩中地區(qū)的九架木構架多帶有草架. 另外, 二層木構架集中于閩中地區(qū)(部分位于閩中閩東交界的桂峰).
閩北地區(qū)合院式傳統民居的木構架以正七架為主, 其中正七架數量最多, 其次是七拖一. 閩北地區(qū)也有少量正九架. 與閩西地區(qū)比較相似, 閩北地區(qū)的木構架也大多為a+I+A的正七架, 但是閩北地區(qū)存在七拖二等其他類型木構架, 也存在后廊設草架的a+I+C類型. 兩地區(qū)的廳(內四界)都為類型I, 但是閩北地區(qū)正廳木構架上的變化比閩西地區(qū)顯著. 閩南地區(qū)統合院式民居的木構架多為九拖二. 閩東地區(qū)統合院式民居的木構架中, 十一架木構架較多, 為十一拖二. 同時也存在七拖二、 正九架、 十三架等木構架, 正廳尺度相比其他區(qū)域更大. 閩東地區(qū)廳(內四界)多為類型II, 其后廊變化明顯.
通過對福建合院式傳統民居正廳木構架分類和演變的研究, 得到以下結論.
1) 福建的正廳木構架做法雖然呈現多樣形式, 但廳(內四界)和后廊、 前廊的類型有明顯的類型特點, 分布規(guī)律與正廳木構架類型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2) 福建傳統民居正廳木構架中, 前廊以不帶軒的廊川為主, 帶草架的前軒廊主要集中在閩東和閩中地區(qū). 廳(內四界)的類型以原型(類型I)為主, 主要分布于閩中、 閩西和閩北地區(qū), 閩南地區(qū)的廳多為類型II. 后廊的做法豐富多變, 單步、 雙步和三步廊川以及其變型是本地區(qū)傳統民居正廳的主要做法.
3) 正廳木構架沿七架、 九架、 十一架、 十三架的路線遞增. 正七架和正九架主要通過增大后廊進深來增加正廳的進深, 主要通過增加后廊步數、 在后廊設草架或后軒廊的手法. 在九架正廳中, 由于后廊的增大, 使廳更高, 因而部分民居在廳中設置草架.
4) 七架和九架屋是福建數量最多的民居正廳. 七架屋又以正七架和七架后拖一架的數量最多, 主要集中于閩西和閩北、 閩中地區(qū). 九架屋的變化最為豐富. 十一架和十三架屋只出現在閩東地區(qū), 同時閩東地區(qū)的屋架數要略大于其他地區(qū).
通過研究正廳木構架的類型與演變, 可以反映出福建傳統民居的地域特色和譜系. 而對于正廳木構架類型演變的原因、 以及木構架尺度的差異性等, 還尚待研究.
注釋:
① 《魯班經》是流傳于中國古代南方的一部建筑營造典籍, 對我國古代南方民居建筑的營造具有深遠影響. 《魯班經》最早成于明代, 成書已不可考, 最主要記錄江南一帶做法, 流行于江浙閩廣一帶. 《魯般營造正式》全稱為《新編魯般營造正式》天一閣藏本, 一般被認為是《魯班經》的前身之一. 除此之外, 《魯班經》更有30多種不同的版本(包括善本、 影印本等), 一般歸類為“續(xù)四庫本”、 “北圖本”、 “故宮珍本”三大類. 本研究以《魯般營造正式》為基礎, 閱讀并結合參考了其他主要版本的《魯班經》.
② 川位于檐柱于步柱之間, 承接檐(廊)步屋頂上檁木所傳荷載的橫梁. 《營造法原》中有廊川、 雙步、 三步之分. 廊川為單步的川, 即一界. 雙步為兩界, 其做法為在雙步的川上, 以川童為支撐, 再設一根短川, 并于川童上設檁條, 用于承載屋頂的重量. 三步的做法與雙步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