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苗族歷史悠久的圖騰文化促使了刺繡文化的產(chǎn)生,至今仍是苗族人民心中最尊崇的符號。獸類、蝴蝶等等都是在苗繡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圖騰,都是苗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崇敬,對美好事物的超時空歸納。苗族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上古歷史緊密相連。
關鍵詞:苗繡;圖騰文化內涵
一、引言
“圖騰”一個名字的概念來自于北美的印第安語,本旨主要是起源于奧吉布瓦人阿爾貢金部落的一種地方語言“奧圖特曼”,其宗旨主要是“兄妹親屬關系”。舉世聞名的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稱其“意指一個氏族的標志或族徽”[1]。而我們傳統(tǒng)的“圖騰文化”正是從這種“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在世界和人類史上持續(xù)著的時間最長、也可以說是最為奇特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圖騰概念是一個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它這個文化的基本內涵即是對圖騰概念的描述。圖騰思想受到啟迪并且充分激發(fā)了中國本土先民們的思考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并逐步發(fā)展了圖騰神話、圖騰標識、圖騰禁忌、圖騰禮俗、圖騰生育信念、圖騰藝術。
苗族刺繡文化是圖騰文化歷史長河中發(fā)展出來的產(chǎn)物,是苗族歷史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苗族人民運用雙針鎖繡、縐繡、辮繡、破紗繡、絲絮貼繡、錫繡等等的刺繡技巧把他們心中對原始生活的認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加以大膽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繡在布料上。圖騰對于他們而言是神圣的,是一個特殊的情結。所以他們就會用刺繡的方式表現(xiàn)出民族的文化符號,讓民族傳統(tǒng)文化能傳承下去。而從中我們也能窺探出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歷史文化符號。
二、獸紋
苗族刺繡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龍、麒麟、獅子、鹿、猴子、狗等等的圖案。緣于苗族已經(jīng)是一個在歷史上很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組成這個氏族的各個部落數(shù)量有很多,而且在很早以前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遷徙后,便逐漸形成了一個分散居住、互不同屬的現(xiàn)實狀況。后來他們都以某種野生動物或者其他植物為家庭的代表,裝扮自己,為的就是尊敬、銘刻自己的保護神,或者區(qū)別本氏族內部的每一個氏族。所以根據(jù)裝飾的不同紋樣,各地的氏族都會擁有各自的文化和主體。通常的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為:蠻氏族以鳳龍為主體,戎氏族以龍、犀為主體,夔氏族以麒麟、獅子為主體,盤氏族以狗、獅為主體。
而在苗繡手藝人眼中,龍是形態(tài)最美,精氣神最飽滿的。龍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代表著莊嚴、威望,具有很強的地位和等級特征。它與其他獸類圖騰都不一樣,它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最獨特的存在。其他動植物圖騰都能在大自然界尋找到它們的蹤跡,但是龍這種生物卻不能尋得。因為龍是古時期神話傳說里的其中一只神獸,是民間虛構出來的一種生物。所以它也只存在于圖騰中,自然中并不能尋到它的蹤跡。龍是由多種生物結合出來的,它最初是由蛇演變而來?!吧哳愔凶罱咏埖氖球撸捎隍呤巧哳愔凶铋L、最大的蛇,是蛇中之王,且又奔走如飛,無毒,古時候便以為它是神蛇、善蛇,奉之為圖騰。后來,蛇圖騰被神化,成為今天所知的龍[2]。”何星亮在《中國圖騰文化》中這樣寫到。
在苗族刺繡中也許會有許多苗族龍紋,但卻肆意地去創(chuàng)造和對它進行了重新設計改寫,自由地用它們刻畫到了你的衣角裙邊。苗龍自由地隨意添加了各種牛頭、鳳頭、蛇身、魚體、鳥身、蟲足甚至各種水生植物,苗龍因而自然擁有了類似水牛的鳳龍、雞頭龍、魚龍、蠶龍、葉花、魚尾龍、蜈蚣龍、人頭龍,這些人頭龍少了霸氣、少了些許的距離,似乎這些人頭龍本身就是現(xiàn)在社會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都會看到的各種事物。而這些龍除了能夠寄寓著春天能夠驅除的霧霾和降雨給中國老百姓生活帶來平安,健康之外,還同時代表著它是女性的一個重要生殖器官,象征著對于整個人類的一扇健康生命幸福之門,因此才會產(chǎn)生經(jīng)久不衰的對于女性生殖器官龍的崇拜。苗族農(nóng)家婦女根據(jù)自己對苗族龍的基本認識具體理解和基本藝術認識,繡制了許多各種形狀多樣可以使它進行集體組合的大型龍紋,如“鳥龍”“魚龍”等各種形狀的組合龍紋,代表一種不分雌雄的集體性交器,表示著它們雄性生命的長期和永久延續(xù)。除此之外,苗族的民主政治和苗族人民還對于人與牛性交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特別的和神圣化的信仰崇拜,他們都非常希望把苗族男性的性外生殖器進行轉變塑造成像一頭牛角那樣強壯有力。由此我們不僅可以清楚地清晰看到,苗族傳統(tǒng)刺繡作品中的苗族文化象征符號和傳統(tǒng)中華文化之間仍然存在著緊密密切相連的血緣關系。
三、蝴蝶紋
在我國苗族傳統(tǒng)刺繡中,蝴蝶開花圖案紋飾既是苗族永恒不變的一種藝術紋飾圖案,又是最重要的一種藝術圖案紋飾。苗繡作品中的各種蝴蝶紋極其豐富,寫實的,虛幻的,具象的,抽象的都可謂是應有盡有,人臉、鳥足、鳳尾、花翅都多得可以說真的是無奇不生。這些靈活多彩而又十分富于驚人創(chuàng)造力的彩色蝴蝶開花圖案們在藝術品中所呈現(xiàn)給我們的卻是一種“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崇高博大的精神境界。
苗族地區(qū)人民對于苗族蝴蝶非常十分敬佩,對于苗族蝴蝶文化紋章的非常欣賞和十分珍惜,都普遍認為他們應該返本歸根究古代的苗族蝴蝶文化圖騰和精神崇拜。苗族的大多數(shù)古老先民們歷來都真的是為了生活和活動居住在江淮南北淮河一帶,那里的山河江湖都已經(jīng)變的是緊密聯(lián)系分布,河道縱橫交錯,而且這里依然還有許多桃花楓木正在生長,彩蝶翩翩飛翔野花紛飛。我國古代苗族歷史上一直有一個極具民族性的傳說,苗族人的先輩們最早認知可追溯至古代我國中原地區(qū)原始社會鼎盛時期活躍的"九黎"氏族的一部落酋長首領,該酋長原名白應炎。他曾與炎帝交戰(zhàn),并且大敗于炎帝。后來,炎帝和黃帝聯(lián)手再次來華大戰(zhàn)蚩尤。炎帝和黃帝聯(lián)合來戰(zhàn)蚩尤。犀牛被黃帝所欲斬殺,帝王欲斬其首而將白龍葬之,首級被轉化為一片血楓林,所以這片片血楓木葉上附著著帶有一種宓妃花的靈氣。所以楓木附有蚩尤靈氣。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下,源于一種原始的人類精神崇拜心理,先民們在思想上也在潛意識里已經(jīng)對繁茂的落葉楓木和大量的的彩蝶開花產(chǎn)生了一種求同的心理認親與精神崇拜。之后他們對它們都分別進行了一些認為極具裝飾效果和富有功利性的外形裝飾和色彩美化,并且大大增加了它們與各種楓葉、蝴蝶之間的一種血緣文化聯(lián)系。苗族的原始人民祖先姜央認為,人類的一切原始民族祖先姜央實際上就是因為緣于從一棵高大的原始楓木中逐漸演變成長過來逐漸發(fā)展成長形成了一只新的原始蝴蝶,再由于這只新的原始蝴蝶也就是從其中逐漸成長繁衍出來發(fā)展成長起來的,然后才也就有了我們苗族,所以,蝴蝶也可能就是我們苗族的一切原始民族祖先姜央心目中的蝴蝶母親。在《苗族古歌》就曾經(jīng)有人這樣說過說白鶴族的宇鳥是能代替一只蝴蝶的能孵12個大的小雞蛋的卵,苗族對其的喜愛尊敬不言而喻。
蝴蝶像母親一樣守護著自己的后裔和兒女,在苗繡中,蝴蝶的圖騰通常都被認為是繡在苗族婦女的衣服兩袖和圍腰上,它們具有不可替代的裝飾功能,它所呈現(xiàn)出的既僅僅是一種視覺化的苗族宗教文化和對蝴蝶圖騰的崇拜,也是一種代表了苗族關于這個世界歷史起源的一種哲學思想。
而緣于生物界中蝴蝶是從蝶生卵,卵成蟲,蟲變成蛹,再由蛹化成蝶這樣的循環(huán)再生。正因為這樣,促使了養(yǎng)蠶業(yè)的產(chǎn)生。古書中曾經(jīng)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是羌尤氏的部落在歷史上究竟他們是如何成功創(chuàng)造和開始飼養(yǎng)蠶的,《繹史》卷五記載說:"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從這里我們已經(jīng)可以清楚地明顯看出正因為這些也就是蚩尤部落傳說中的一位蠶神向黃帝貢獻了一種又被稱為精制蠶絲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工藝手段,才能促使當時屬于中國的傳統(tǒng)絲綢工藝產(chǎn)業(yè)在歷史上已經(jīng)得到了較早且廣泛的發(fā)展進步,并因此進而衍生了代表中國美麗的一種傳統(tǒng)絲綢工藝文化。所以也就是說,苗族人對于飼養(yǎng)蝴蝶這種信仰的確是功不可沒[1]。
四、結束語
苗族是我們56個民族之一,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苗族的民族圖騰符號都源于苗民對大自然的崇拜,對大自然生物的認知與了解。無論是獸類,蝴蝶,鳥類還是花草類的圖案,苗民們都會對此進行藝術的夸張結合處理,將它們全都繡在布料上,再制成民族服裝。表達了古代苗族古老先民對于自覺尊重各種自然生命文化形式和民族人格價值意識的深刻認同,體現(xiàn)了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生活觀,希望把最美好的苗族人生觀和愿望都永遠遠地寄于一起,表達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未來持續(xù)發(fā)展幸福生活的強大自信心。在刺繡圖騰中,這種荒誕的圖案,也表現(xiàn)出苗民天馬行空的想法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
萬物有靈、萬命同源,眾生平等、和諧相處的思想,不僅在苗繡上體現(xiàn),這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思想。圖騰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文化符號,是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它還漸漸融入到現(xiàn)代文化當中,時刻警示著眾人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要有感恩之心。不僅體現(xiàn)在苗繡上,這還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理念。圖騰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文化符號,是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它還漸漸融入到現(xiàn)代文化當中,時刻警示著眾人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要有感恩之心。
參考文獻:
[1]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國學,2014,2,7-12.
[2]何星亮(1990)中國圖騰網(wǎng)絡文化簡介.云南大學,2,33-392,33-39.
作者簡介:
李文希(1999,11.10——),女,漢族,籍貫:廣東廣州人,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院,18級在讀本科生,學士學位,專業(yè):攝影,研究方向:苗繡圖騰文化內涵
(廣西省北海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