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丹蕾 楊秋雨欣
內容摘要: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顯得愈發(fā)重要。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縮影,其譯介效果對于弘揚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調研十大名著譯介效果,可以總結其在翻譯與外宣方面仍然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可供借鑒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 譯介效果 宣傳策略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一環(huán),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和前提。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牡丹亭》、《離騷》、《金瓶梅》)作為中華文化的縮影,語言大多經過千錘百煉,通過翻譯將其介紹給全世界,對弘揚中華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雖然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英譯本出版較多,但收效甚微。因此,通過調查與研究來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通過翻譯來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并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成功輸出,是將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推向世界的首要任務。
1.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國內外出版情況梳理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到2021年,國內外共出版《水滸傳》全譯本4種,影響最為廣泛的是賽珍珠的英譯本All Men Are Brothers;出版《西游記》英譯本64種、全譯本2種,1942年出版了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的節(jié)譯本《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并引起了廣泛關注;出版《三國演義》節(jié)譯本60種、全譯本2種;出版《紅樓夢》英譯本11種,其中最負盛名的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及楊憲益與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出版《西廂記》英譯本9種,199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許淵沖譯成的漢英對照本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出版《聊齋志異》英譯本6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翟理思的英譯本《聊齋志異選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出版《儒林外史》全譯本1種,1973年出版張心滄所譯的三十一、三十二兩回,該片段譯文翻譯水平較高,使西方讀者對《儒林外史》的精彩片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出版《牡丹亭》英譯本8種,由陳美林改編的英漢對照版本的《牡丹亭》于1999年推出;出版《離騷》英譯本12種;《金瓶梅》節(jié)譯本3種、全譯本2種。[1]以這些英譯本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分別有185篇、115篇、98篇、968篇、43篇、68篇、49篇、74篇、23篇、41篇,且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從對已出版的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英譯本的梳理可以看出,自這些名著面世以來,便有翻譯水平參差不齊的節(jié)譯本和全譯本陸續(xù)出版,且除中國的四大名著外,其他六部名著幾乎并未在海外引起熱烈反響。名著英譯本的出版數量與研究數量幾乎呈正相關,這也可能成為四大名著的傳播程度和影響力都要高于其他六大名著的原因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對于英譯本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也表明了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在傳播上的進步。但研究內容較為單一,多側重于不同英譯本本身的研究,極少數會涉及到文化因素對英譯的影響或是中國優(yōu)秀典籍外譯的傳播與思考。
2.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譯介效果調研
2.1調研過程簡介
調查問卷主要圍繞翻譯質量與外宣策略設計了總計10個問題,通過問卷星向100名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華外籍留學生發(fā)放問卷,深入了解他們對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英譯作品的認知程度以及這些作品的影響力。由于調查問卷問題較多,以下僅列出代表性問題進行數據分析。
2.2調研數據分析
經調查,在參與本次問卷填寫的有效人次中,有81%的人“了解原著但沒看過英譯本”,僅有10%的人看過英譯本或部分英譯內容,且大多出自《紅樓夢》與《西游記》,由此可見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的譯介效果并不樂觀,且人們更偏向于傳統(tǒng)的四大名著,這不利于全面加速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進程。
關于問題“影響名著英譯本在國內外傳播的主要因素”,受訪者將英譯本的翻譯質量、故事情節(jié)、宣傳策略列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分別占比76%、66%與64%。英譯本翻譯質量的提高是改善譯介效果的重中之重,與譯者密不可分。據調查,中西方詞匯差異、文化背景差異、譯者語言表達是影響讀者對于英譯本了解的主要因素,分別占比87%、77%、65%。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其各自所屬的語言體系在邏輯與表達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會遇到一定的障礙。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中涉及到了大量文化負載詞,譯者在翻譯時往往無法平衡“信”與“順”的關系,亦無法精準地表達原著的思想內涵。因此,譯者不能只是進行單純的文字轉換,需要在考慮文化背景、語言特點、目標讀者需求等因素后,準確地將原著的思想內涵、文化特征等表達出來。同時,還需要輔以有效的宣傳媒介,才能將中華文化帶到全世界面前。調查結果顯示,社交媒體、教師與學校的普及是人們了解名著英譯本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別占比54.95%與45.05%。在網絡盛行的時代,社交媒體使人們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利用社交媒體可以建立有效的出版?zhèn)鞑ツJ讲⑽x者的閱讀興趣。此外,學校聚集了大量適齡閱讀的青少年,合理利用學校中豐富的圖書資源與人力資源,可以實現(xiàn)譯介效果的最優(yōu)化。
關于讀者對不同譯者對《紅樓夢》中“南柯夢”一詞解釋的傾向性,在問卷中設有如下問題:
楊譯本:(腳注解釋《南柯夢》)Based on a Tang story in which a scholar had a dream of great wealth and splendor: then he woke up and found it was an empty dream.
霍譯本: Grandmother Jia was silent. She knew that The South Branch likes the world to an art-heap and tells a tale of power and glory which turns out in the end to have been a dream.(采用增譯)
調查結果顯示,有52%的人選擇了楊譯本,48%的人選擇了霍譯本。楊譯本用腳注解釋偏向直譯,雖然破壞了原文的流暢性卻更為簡明;而霍譯本根據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采用增譯,更貼合語境,卻未能將“南柯夢”的寓意完整表達出來。而對于《紅樓夢》的兩種英譯標題“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譯本)及“A Dream of Red Mansions”(楊譯本),調查發(fā)現(xiàn)更多人傾向于后者。這反應在翻譯策略中,國外的譯者對于中國的習俗典故更愿意采用簡化、增譯、歸化等方法,易于西方讀者的理解;中國的譯者則更傾向于忠實地傳遞民族文化意象及文化內涵。而讀者在閱讀時更傾向于以楊譯本為代表的異化翻譯法,即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點,使讀者能夠通過譯文了解到時代特征,進而豐富本民族的語言表達。[2]
3.對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譯介效果的反思
3.1提高譯本翻譯質量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盡管人們對于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的譯介效果持樂觀態(tài)度,但在閱讀名著英譯本的過程中,讀者會由于中西方詞匯差異、文化背景差異、譯者語言表達等因素影響理解。例如中國特有的典故俗語,如何在不破壞文化色彩的情況下用英語完整無誤的將意思翻譯出來,這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翻譯機制,通過創(chuàng)立翻譯工作坊等相關平臺來集合高質量的譯者群,從內容的選擇到翻譯到校閱形成一條流水線,與各出版社合作打造品牌化的譯著作品,從而避免粗制濫造的英譯本流入海外市場。此外,在大數據時代,還可以建立文化負載詞的數據庫,為以后其他名著的翻譯打下基礎。[3]
3.2選擇目標讀者群
經典文學名著在傳播過程中,選擇目標受眾十分重要。由于人們的閱讀需求各不相同,出版商需要仔細研究海外讀者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規(guī)律,為名著選定合適的讀者群,有針對性地進行推介。[4]尤其要注重在校內及孔子學堂等教授中文的學府宣傳漢英對照的英譯本。青少年是祖國的棟梁,對各國青少年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能夠打破文化壁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此外,名著英譯本應不止局限在英語國家傳播,可以出版具有不同閱讀難度的英譯本,同時輔以插畫,讓更多擁有中低等英語水平的人也能進行閱讀。這就需要譯者具有世界性、開放性、包容性的眼光。
3.3制定有效的宣傳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lián)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宣傳時應抓好這個宣傳渠道。出版商應與國內外的線上閱讀平臺及電商平臺,例如當當網、亞馬遜等合作,方便讀者以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模式閱讀并購買英譯本;以新媒體為媒介進行宣傳,通過公眾號、YouTube等聚集大量人群的平臺,將名著片段改編成雙語視頻或電影,吸引國內外的注意,進而使觀看者產生閱讀興趣[5];以專家名家的評論推薦為宣傳點,刊印在書籍封面上,或以易拉寶的形式展示在書店、圖書館中等。與此同時,尤其要重視學校的宣傳作用。向海外學校推薦,在閱讀書目中列入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讓漢英對照的名著片段走進中文教學課堂,使學生在感受中國古典文化魅力的同時提高中文學習的水平與閱讀能力。
4.結論
英譯本的傳播進步仍然需要社會政府等各個方面的合作支持。近年來,國家打造了一批具有出版?zhèn)鞑ヒ饬x的英漢對照版名著,出版社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獲得了圖書出版專項基金,制定了一系列的名著出版計劃。目前使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走出去”任重而道遠,不能一蹴而就,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在外宣過程中,應該對十大名著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頗,才能使更多讀者感受到多元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張義宏.明清小說英語譯介與傳播研究述略——以學術專著的出版為中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28(10):96-99.
[2]劉云虹,胡陳堯.論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外譯的生成性接受[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9(02):1-7.
[3]孫銘慧.我國經典名著的出版?zhèn)鞑パ芯俊运拇竺鵀槔齕D].吉林師范大學,2013.
[4]黃新炎,吳迪.中國優(yōu)秀典籍的外譯與思考——以上海外與教育出版社漢英對照版四大名著為例[J].出版廣角,2018(21):64-66.
[5]劉濤,季珊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現(xiàn)代傳播途徑[J].名作欣賞,2020,(33):16-18.
基金來源:2020年山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202014277024)。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