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狀態(tài)是這樣的: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是有安全感的,這種安全感來自于對老師、對同學的充分信任;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是能夠自信表達的,這種表達來自于對自己觀點的一種認可與闡述;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是能夠不斷質(zhì)疑的,這種質(zhì)疑來自于對教材、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和體驗。
安全感、自信表達、不斷質(zhì)疑,要達到這樣的理想樣態(tài)不難,難的是每一位教育者是否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時空,讓學生敞開心扉,自由翱翔,發(fā)展思維,綻放心靈。課堂是師生教與學交互的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沒有思維的課堂,猶如一潭死水;如果讓思維之光照亮課堂,也就照亮了學生的前行之路。
梁漱溟先生曾經(jīng)提出思維的八層境界——“形成主見、發(fā)現(xiàn)不能解釋的事情、融會貫通、知不足、以簡御繁、運用自如、一覽眾山小、通透”。我一直在思考,教學生六年應該達到第幾層境界,細細琢磨,我們或許連第一層境界也未曾達到,這豈不是一件憾事。
讓思維之光照進課堂,需要教師的大情懷。一個有情懷的教師會想象學生學習時達到的理想境界,有了這樣的胸襟,學生便獲得了心靈的滋養(yǎng)。
讓思維之光照進課堂,需要教師的使命擔當。安于現(xiàn)狀還是放眼未來?居于一隅還是海納百川?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尤為重要,要做一個有擔當?shù)慕處煛?/p>
讓思維之光照進課堂,更需要教師的專業(yè)引領(lǐng)。扎實的專業(yè)基礎,鉆研教材的態(tài)度,開放的課堂樣態(tài),鼓勵與欣賞的目光……
讓思維之光照進課堂,還需要教師葆有學生心態(tài)。要像學生一樣充滿好奇,站在學生和教師的雙立場去思考問題,讓學習持續(xù)發(fā)生、真正發(fā)生。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讓學生有思、有悟、有獲、有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在《思維教學:培養(yǎng)聰明的學習者》一書的序中提出:“沒有思維,知識就是空洞的,是沒有活力的,沒有生命力的?!敝R型課堂向思維型課堂轉(zhuǎn)變已是大勢所趨,如何讓思維之光照亮課堂,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選擇與判斷,形成主見;喚醒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珍惜思維原創(chuàng),培養(yǎng)高階思維技能,這都是我們作為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教師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