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廳副巡視員,編著有《把脈師方——學校教育實踐案例研判》和《聆聽花開——中小學教育實踐情境案例集》等。
四個“不一樣”
打開文檔,讀到《用心引導,讓學生遠離游戲》的首段文字,首先讓我想到,學生玩手機、沉迷網絡游戲等行為已經成為很多學生家長和老師難以回避的問題、棘手的問題、令人頭疼的問題。原以為這個故事也會與自己曾經讀到過的關于管控學生手機、禁止學生玩網絡游戲的那些故事大同小異,然而讀完整篇故事卻發(fā)現,它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很大不同。
一是學生癡迷程度不一樣。故事中沒有對肖海癡迷手機和網絡游戲的程度從文字上作細致的描述,但是就從他對勸其不要玩游戲的母親“又打又罵”,其父要冒著疫情的風險將孩子送到“少管所”或無論如何要“把他趕出家門”的情況看,肖海對網絡游戲的癡迷的確非同一般。其家長已無計可施,況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必須在家上網課,老師也鞭長莫及。
二是學生學業(yè)水平不一樣。有很多學生癡迷手機或網絡游戲,一般是因為成績比較差,跟不上班級的學習步伐,為填補內心的空虛或消磨時光,才選擇將時間和精力花在手機或游戲上。肖海的成績本來不錯,處于班級的中上等,只是因為在疫情期間“失控”,返校后仍有“后遺癥”才導致學業(yè)成績在班級“擺尾巴”。這說明該生在學習理解能力方面沒有任何障礙,只要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他是有希望提升學習成績的。特別是從后面教師開展工作的情況看,肖海有將開發(fā)網絡游戲作為自身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打算,只是對開發(fā)網絡游戲所需要的知識儲備毫無了解。
三是老師解決方案不一樣。家長和老師限制或制止孩子玩網絡游戲,一般會從管控孩子的手機做起,要么收繳手機,要么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簡單地采取管控手機的辦法,通常會招來孩子的抵制、反抗,管住了孩子的手機卻管不住孩子的“心”,由此導致的極端事件時有發(fā)生。本故事中,家長沒有采取收繳手機的辦法,當然也許是因為家長不具有收繳孩子手機的權威,老師也沒有收繳學生的手機,而是采取了引導的辦法,讓學生認識到網絡游戲也需要相關知識的支撐與儲備。
當事老師一方面直面網絡游戲的弊端,正面與學生交談,同時明確表達支持學生“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無疑贏得了學生的信任,促使其耐心聽取老師講述的道理。另外一方面,老師提供相關專業(yè)書籍并借用外力引導肖海走出癡迷狀態(tài)。尤其是與肖海有過同樣癡迷游戲經歷并懂得網絡游戲編程的朋友的現身說法,對其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助其感悟到網絡游戲并非“玩”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
四是最終教育結果不一樣。盡管家長和老師都沒有收繳肖海的手機,但是一旦他認識到現實行為與未來目標的差距,尤其是了解到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的路徑后,他就被喚醒了,被點燃了!“肖海把手機主動交給了爸爸。近兩個月以來,肖海很少遲到了,每天在校認真完成作業(yè),主動找老師探討問題?!毙ずU嬲J識到自己的問題,轉變發(fā)生后就不會再有大的起伏。
用“疏”不用“堵”
看似比較簡單的四個“不一樣”,其實來之不易。這應歸功于當事老師謹慎、認真、細致、敢管的工作態(tài)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在家上網課,對孩子的監(jiān)護責任無疑落到家長的身上。但是接到家長的電話后,當事老師沒有一推了之或應付差事,而是作出了積極的反應:給肖海發(fā)送較長的信息,好言相勸;深更半夜還放不下又發(fā)短信勸說家長;面對返校后因癡迷游戲導致學習成績下滑的學生,沒有簡單粗暴地禁止等。正是這些細致的工作,才有緊隨其后的比較順暢的溝通。當然,當事老師具有的高度責任感也盡在不言中。
同時,這也反映了當事老師區(qū)別不同情況、分辨不同成因、采用不同措施、善于管理的教育實踐能力。講述者在故事中并沒有明確羅列針對肖海的“四個不一樣”所開展的工作,但是筆者有理由相信當事老師一定經過了深入的分析,這才使得引導勸說工作奏效。值得一提的是,當事老師用“疏”而不是用“堵”的教育理念值得肯定。
不久前,筆者與一位教育專家聊起子女教育的問題,這位專家專門講述了他兒子成長的故事。其子在中學階段,青春期叛逆非常明顯,對網絡游戲“走火入魔”,父子之間經常發(fā)生矛盾與對立。父親靜心思考后,沒有強行禁止兒子玩網絡游戲,而是改變了策略,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玩網絡游戲不算本事,自己開發(fā)游戲能吸引別人玩才算真本事。”這句頗具“激將法”特征的話,在兒子身上發(fā)揮了激勵作用。不久后,其子拿回一本專業(yè)雜志在父親面前顯擺,他的一篇關于游戲開發(fā)的文章刊載其中。后來,這個孩子成長為航空領域的高級專業(yè)人才。這位教育專家教育兒子的辦法與當事老師引導肖海為自己的興趣儲備知識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講述者在故事的結尾處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也許這不僅意味著現在少了一名癡迷游戲的學生,還意味著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名網絡專家或編程人才?!睆娦薪购⒆拥膼酆?,一方面很難禁得住,另外一方面也很有可能將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扼殺在搖籃之中。
我的建議
故事緣起于家長給老師的一個電話。在電話中,家長說要將自己管不住的孩子送到“少管所”,而當事老師則以疫情期間不安全為切入點,勸說家長謹慎行事,將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放在首要的位置。家長最終放棄將孩子掃地出門,這其中就有老師勸說的功勞。
但是,靜心思考關于送小孩去“少管所”一事,很明顯感到當事老師只想到勸家長留住孩子,確保孩子的安全,卻沒有對送孩子到“少管所”的理由與程序等做必要的提醒。也許家長在說要把孩子送“少管所”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沒有想清楚這意味著什么,只是想把孩子“趕出門”。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習慣,家長應該履行教育引導的責任,不能簡單地將孩子趕出家門。孩子出現問題,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盡到了教育與監(jiān)管的責任,所采取的管教方式是否妥當。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在很多情況下孩子不服管教,與家長的管教方法不當有直接關系。即使孩子有嚴重的不良行為,或管教無效,也不可貿然將其送往專門的教育機構。首先,將孩子送往專門的教育機構,需要依法履行必要的程序,而不能因家長一時不高興,或說管不住就將孩子趕出門外。其次,確實要將孩子送往專門教育機構時,要對其必要性進行專業(yè)的評估,不可感情用事。同時,必須確保孩子能繼續(xù)完成義務教育,家長和學校仍然需要堅持參與和配合相關的教育與矯正工作。第三,若選擇送往有關社會力量舉辦的學生行為矯正機構,家長還要驗證機構的有效資質。
肖海自動上交了手機,是自律的表現,也是回歸常態(tài)的舉動,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他仍然處于青春叛逆期,也許會有反復或暴露其他方面的問題。因此,老師需要繼續(xù)跟進,并相機采取必要的引導措施。另外,肖海沉迷網絡游戲居然對其母親“又打又罵”,這是不尊重長輩的錯誤行為。也許在肖海發(fā)生轉變后,其父母對孩子過去的過錯可以原諒,但是老師有責任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要教育肖海進一步加強個人修養(yǎng),學會控制情緒,無論是對待家人,還是對待同學,都需要禮貌待人,不能有粗暴的行為。同時,老師要對肖海在家的粗暴行為進行原因分析,必要時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方法指導,避免溺愛產生的負面作用。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