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祁曼塔格加里東褶皺系屬于塔里木-華北板塊(Ⅰ)南部,柴達木微陸塊(Ⅱ)南緣地帶,也是若羌縣喀拉喬喀地區(qū)分布所在,阿爾金斷裂帶是其北界,相鄰于阿爾金陸緣地塊。昆中斷裂帶作為其南界連接東昆侖南秦嶺褶皺系。該區(qū)屬于華北、華南兩大板塊兒重要的增生帶。在東昆侖北側區(qū)域上分布阿爾金斷裂帶,并通過東昆侖山的中部,構造背景以東西向為主,斷裂隆起構造帶以北東向構造為主導,長沙-茫崖構造蛇綠混雜巖帶是區(qū)內的主斷裂帶,同時還發(fā)育鴨子泉構造混雜巖帶和白干湖斷裂等刺激構造帶。中元古代這些斷裂歷經多次開合,同時由于次級斷裂因素影響,區(qū)內發(fā)育強烈的構造作用以及頻繁的巖漿活動,具有復雜的地質體,成礦作用也非常突出,是一個城礦優(yōu)越的礦化密集區(qū)(見圖1)。
圖1 新疆東昆侖大地構造略圖
(1)地層。構造混雜巖是區(qū)內的主要地層特征。祁曼塔格群(奧陶系)與油砂山組(新近系)和第四系坡積物在區(qū)內分布零散,礦區(qū)的中部地帶分布構造混雜巖,中酸性火山噴發(fā)沉積出露在地表,中基性侵入巖在后期階段發(fā)生侵入,地質體在韌脆性構造當中非常發(fā)育,具有廣泛的分布面積,達到70km2,巖性為暗綠色,主要包括輝石巖、石英輝長巖、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等巖體,同時還發(fā)育安山巖、玄武巖以及凝灰?guī)r等殘留體。硅化、綠泥石化以及綠簾石化呈現廣泛的分布特點,孔雀石化分布不均勻,含銅石英脈較少,斷層接觸上覆地層[1]。隱爆角礫巖筒四處表現為橢圓形,分布于礦區(qū)中北部,其成分非常的復雜,輝長巖、輝長玢巖以及花崗巖和花崗斑巖等是其主要組成,角礫大小不等,有次圓形,次棱角形和棱角形,巖脈膠結是主要的膠結物,花崗斑巖、硅質霏細巖在隱爆角礫巖中等角礫沒有在圍巖當中有相應的延時被發(fā)現,認為隱伏的酸性巖體存在于巖筒深部,巖石都發(fā)育硅化,孔雀石化星點狀不均勻分布在局部,在引爆角礫巖筒中產出的17-21號金銅礦體有著最大規(guī)模,分布特點為脈狀。
(2)斷裂構造。礦區(qū)當中主要的斷裂構造帶,為北東向展布的構造混雜巖帶將區(qū)內橫貫,展布方向為北東向,而且該區(qū)南西、北東兩側都沒有封閉,約為3km~10km寬,輝長巖和石英閃長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還有玄武巖、安山巖等一些殘留體共同組成,在該構造混雜巖帶中有銅金礦(化)體分布,構造混雜巖帶具有十分強烈的片理化,片理呈現南東傾向特征,保持在48°~60°角度。在喀拉喬喀地區(qū)石英閃長巖兩側區(qū)域上,有兩條韌性剪切帶分布特點為北東向,將礦區(qū)縱貫,約為300m~500m寬,綠簾石綠泥石化在帶中非常的強烈,各段角礫巖化與片理化表現為不同特征,共同構成擠壓片理化帶,該帶呈現北東70°方向傾斜,角度為48°~60°。
(3)巖漿活動。巖漿活動在礦區(qū)當中非常的強烈,二長花崗巖、輝長巖、石英輝長巖、橄輝巖、輝長玢巖等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礦區(qū)的南部分部二長花崗巖,具有較小的出路面積,在石英輝長巖中表現為巖株狀侵位。
礦區(qū)的中部分布輝長玢巖以及輝長巖和石英輝長巖,有著較大的出露面積,總體上表現為巖墻狀,向凝灰?guī)r與玄武巖中侵位,呈現北東走向,不同巖體之間有著相變接觸特征,銅礦化與片理化分布在巖體邊部,碳酸鹽化、綠簾石化以及綠泥石化、鉀化、硅化等是主要的礦化蝕變,Au、Cu礦(化)體主要見于巖體與接觸帶斷裂當中,在巖體當中分布1:1萬巖屑異常,通過這些進行分析研究,巖體門框條件非常好,具有金銅礦找礦的良好前景。一處橄輝巖體在礦區(qū)的南西部區(qū)域上被發(fā)現,分布特點為不規(guī)則狀,堆晶結構分布在局部,巖體和圍巖表現為侵入接觸的特征,橄輝巖體和1:1萬巖屑異常內鎳高值點比較吻合。流紋巖、石英脈以及輝綠巖是該區(qū)當中出露的主要脈巖,有的達到幾米,有的達到上百米。
(4)變質作用。祁曼塔格群(奧陶系)和白干湖組(志留系)是該區(qū)出露的主要變質巖,都是由于區(qū)域動力變質因素下形成,祁曼塔格群(奧陶系)主要是以區(qū)域變質因素為主,歷經晉寧期等不同時期變質因素影響,然而在變質程度上不是很深,主要表現為中淺變質巖系,片巖、石英巖、碳酸鹽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方解石、綠泥石、絹云母、長石等是其主要的變質礦物,巖石構造主要為片狀、粒狀變晶、鱗片變晶結構特征[2]。變長石砂巖與絹云石英片巖是白干湖組淺變質巖主要特點,絹云母是主要的變質礦物,變晶結構是其主要結構特點,同時還有變余結構
區(qū)內東西向和北東向次級斷裂構造與石英閃長巖巖體對礦體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2、17號金銅礦體具有較大規(guī)模,其特征如下:2號銅金礦體主要在北東部礦區(qū)分布,地表約有5020m被控制,礦體處于0.49m~1.88m寬度范圍,呈現北東向展布特點,向南東方向傾斜角度為31°~67°,Cu處于0.56%~36.64%品位水平,平均在0.77%;金伴生礦體,Au最高達到27.0×10-6。17號銅金礦體在礦區(qū)的中部區(qū)域上分布,有1310m在地表被控制,主要處于0.50m~3.99m寬度范圍,礦體呈現近東西向展布,向南傾斜,角度為55°~65°,輝長玢巖以及輝石閃長巖是礦體的主要圍巖。孔雀石化蝕變巖是礦石的主要類型,碳酸鹽化和鐵礦化以及孔雀石化是礦化蝕變特征,近東西向與北東向斷裂對其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
交代結構以及自形-半自形粒狀是礦石的主要結構特點,塊狀構造與脈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是主要的構造特征。黃銅礦為主要的礦石礦物,紫黃銅礦、斑銅礦、磁鐵礦相對次之,孔雀石與褐鐵礦是主要的次生礦物。石英是主要的脈石礦物,高嶺土、綠泥石和長石絹云母等相對次之。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硅化是主要的圍巖蝕變。
經過綜合研究和分析,新疆若羌縣喀拉喬喀地區(qū)金屬礦找礦標志主要為:①引爆角礫巖筒在礦區(qū)中北部發(fā)育,是重要的找礦標志,結合其分布特征,可以將找礦范圍有效縮小,利于對礦化源頭進行追索。②蝕變閃長玢巖與蝕變閃長巖和灰黑色蝕變粉砂巖是礦區(qū)當中最為重要的賦礦巖石巖性,黃鐵礦化石英細脈以及褐鐵礦化賦礦巖石,這種巖性是礦區(qū)當中最為重要的地質特征與找礦標志。③礦區(qū)中含Au礦石在氧化之后表現為紅褐色,具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與強烈硅化的特征。絹云母化與黃鐵礦化以及硅化與綠簾石化和綠泥石化在巖石上比較多見,黃鐵礦化、褐鐵礦化以及硅化可以作為找礦的間接找礦標志。④礦區(qū)當中有著異常復雜的組合特點。Au、As、Sb異常濃集中心和As疊加Cu異常位置,對于找礦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該礦主要在構造混雜巖中產出,呈現50°的方向展布,約有0.5m~8.0m寬,達到幾十上百米的延長,該區(qū)北東向構造對礦床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加里東期和該礦成礦有著密切的聯系,變安山巖與輝長巖是礦體主要產出部位。祁曼塔格成礦帶而言,構造混雜巖帶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奇門塔格成礦帶歷經非常強烈的造山作用,如張裂擠壓作用因素影響,促進多金屬礦造山形構造成礦帶形成,有層控改造型礦床以及夕卡巖型-斑巖型-巖漿熱液型礦床形成。其成礦系列演化、類型和實現時限都與我國典型礦床具有類似的特征,資源潛力非常巨大,晚華里西-印支期是斑巖型銅礦集中成礦期,特別是三疊紀末期階段的印支運動,非常強烈,完全封閉了特提斯洋,使祁曼塔格地區(qū)進入到陸內演化時期,在此過程當中,板塊不斷出現匯聚、碰撞,遷移活化金屬元素,并為其富積創(chuàng)造了非常有利的空間。構造混雜巖以斷層接觸其他地層塊體,走滑構造,推覆構造、大面積隆起形成在斷塊之內,由于強烈的造山運動,導致火山噴發(fā)作用非常廣泛,更有利于遷移匯集銅多金屬礦產。
結合前人研究的巖石化學特征,以及微量元素和形成環(huán)境等,島湖環(huán)境市區(qū)內構造混雜巖帶形成的重要環(huán)境條件。也是志留紀祁曼塔格洋北側俯沖削減過程當中,促進柴達木南緣火山巖漿帶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新疆地區(qū)東昆侖祁漫塔格山系當中的古洋殼殘片在此形成,共同組成祁曼塔格早古生代島弧重要組成部分,泥盆紀地層與志留紀地層Au、cu、As、Mo、Bi元素在祁漫塔格早古生代島弧呈現出明顯的富集,金銅礦化存在很多顯示,所以金銅礦床在斷裂構造以及巖漿侵入部位找礦前景優(yōu)越。
結合板塊學說,找礦指導方向,應當對活動大陸板塊邊緣地帶加強研究,尤其是深斷裂區(qū)域對內生礦床的尋找非常有利。在上述理論支持下,構造混雜巖呈北東向展布是銅多金屬礦產成礦的重要遠景區(qū),成礦地質條件與構造背景具有斑巖+夕卡巖型+熱水噴流型礦床特征,和世界上很多斑巖銅礦產出島弧(陸緣弧)與撞造山環(huán)境相同。
總之,在全面研究的前提下,通過地物化遙等各種手段,應當對與之相關的淺成酸性含銅斑巖體加強尋找力度,同時對超基性巖相關的銅鎳礦礦產尋找給予充分重視,該區(qū)有望達到大型銅金礦床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