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波
摘 要:通常情況下人們將工業(yè)建筑與民用建筑統(tǒng)稱為工民建,由于工民建與社會民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在建筑結構設計上要考慮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抗震設計就是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建筑物抗震性可以提高整體建筑的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保證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工民建;抗震;結構設計
0 引言
隨著城市發(fā)展不斷進步,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產業(yè)領域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建筑行業(yè)在新的市場態(tài)勢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城市規(guī)模愈來愈大,建筑愈來愈高是當前發(fā)展中已經出現的現象,然而為保障這些高大的建筑物站穩(wěn)站好,需要不斷提升建筑結構設計,優(yōu)化建筑構成。抗震設計是保證建筑結構有效抗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工民建結構設計中要加強對抗震設計的重視。
1 建筑物抗震能力影響因素
在對工民建建筑結構抗震性的研究中發(fā)現建筑物抗震性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在抗震設計中要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首先是建筑物整體的結構體系,建筑物的整體安全與建筑結構體系是具有直接聯(lián)系的,在面對抗震設計時一定要謹慎考量。從建筑物整體方面考慮,在抗震設計上要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設計上一定要保證建筑結構留有一定的余度,這樣一旦某一局部位置發(fā)生損壞時,建筑的整體抗震性不受影響,能夠保障大部分的建筑安全[1]。從建筑架構部件方面需要考慮建筑部件的剛度與強度的平衡,一定要保證兩者之間的分配均衡,一旦建筑結構部件剛強度不合格,將直接導致在震中建筑物無法發(fā)揮抗震屬性,造成嚴重的損失。其次是建筑場地的影響,在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中要將建設用地的土質結構考慮進去,發(fā)生地震時如果地表土層軟或疏松,在地表發(fā)生位置變化時建筑受到的震損將變大,因此,在對建筑結構進行抗震能力的設計時,要充分考量地質結構對建筑的影響[2]。
2 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依據
2.1 以基礎構造作為設計依據
當前建筑工程在結構上主要應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在進行抗震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混凝土結構的影響因素,對影響混凝土結構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對所有因素的影響程度進行測算,通過檢測結果逐漸調整設計方案,加強抗震性的設計。另外,如果工民建使用磚混結構,那么在設計時會在樓高或建筑整體高度上進行限制;如果是縱橫墻結構,則會通過設計構造柱和防震縫等實現抗震目標。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工民建工程抗震性設計也逐漸得到完善,進一步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安全[3]。
2.2 以建筑用地穩(wěn)定性為依據
在工民建工程中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建筑規(guī)劃用地,不同地質條件對建筑工程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因而在對工民建結構進行抗震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施工場地的地質穩(wěn)定情況。在考慮建筑物外觀要求的同時要對相鄰建筑之間的間距進行準確計算,確保建筑間距的合理性。在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施工場地地質情況是建筑抗震的直接影響因素,而建筑物周圍的情況也是影響建筑工程能否順利進行的因素,在實際工作中要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詳細調研,保證建筑項目進行的合法合規(guī)。
2.3 以建筑結構性能為依據
在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讓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時抵御地震危害,平穩(wěn)度過地震期。因此設計過程中要以抗震的性能目標為依據,在了解建筑地區(qū)以往的地震周期、等級情況后,科學計算、合理應用。
3 工民建筑抗震設計提升措施
3.1 謹慎選擇建筑場地
在我國,建設用地在使用前要根據防震減災法,對可能發(fā)生地震災害的規(guī)劃用地進行安全性評價,并嚴格按照劃分標準進行抗震設防工作。當前設防類別主要為甲乙丙丁四大類,以甲類為最重要的,通常指那些重大的且易發(fā)生次生災害的建筑。建筑抗震首先要考慮在能夠有效降低地震影響的地質環(huán)境進行,盡可能避免那些地質松軟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地區(qū),一旦地質較軟,造成地基軟弱液化,將降低地基能力甚至導致建筑物發(fā)生傾斜或倒塌[4]。除建筑本身區(qū)域外還有對周遭環(huán)境進行調研,要確保一旦發(fā)生地震災害建筑物不會對周圍建筑造成二次傷害,將災害區(qū)域限制在固定范圍。
3.2 科學設計結構形式
隨著建筑美學表現形式愈發(fā)豐富,各種各樣具有不同外觀特性的建筑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這些建筑的結構形式也各有不同,常見的有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磚混結構。不同建筑物根據其建造要求會選擇合適的建筑結構,而建筑結構對建筑物抗震性能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建筑抗震設計中,要考慮不同結構形式帶來的抗震作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被廣泛應用在建筑工程中,緣于其具有較好的承載力和抗變性,抗震效果較好,當然在建筑結構類型的選擇上還要結合實際需要,科學合理進行。同時在面對高度較高的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量側移量的影響,建筑越高側移量越大,在面對地震等情況時要承受更大的荷載,因而在建筑抗震設計中要科學合理的選擇結構形式,保證建筑使用安全。
3.3 提升砂漿強度和剛度
一個科學合理的強度結構體系是直接影響建筑空間穩(wěn)定的直接決定因素,因此為保證建筑的抗震性需要合理提升砂漿強度和剛度,為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提供基礎。以民用建筑為例,在設計中采用現場澆筑的鋼筋混凝土樓板屋蓋提升建筑物的整體強度,建立完善的內外部荷載力傳遞體系,進一步提升建筑物的剛度,保障建筑的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
4 結束語
工民建工程的抗震能力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對民生發(fā)展有重要推進作用。因此,在對建筑進行抗震設計時要提高對建筑物抗震性能重要性的認識,秉持嚴謹、科學的原則,進行合理的設計工作。抗震設計要充分考慮建筑物內部結構與外部環(huán)境因素,結合實際建筑需要以及未來發(fā)展情況,在規(guī)劃用地、建筑結構形式、外觀等方面綜合分析,制定完善的抗震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胡靖.高層建筑結構分析與抗震設計探究[J].智能城市,2020,6(22):24-25.
[2]任維君.房建結構設計體系選型及抗震設計分析[J].建筑技術開發(fā),2020,47(16):6-7.
[3]周靜.淺談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要點分析[J].居舍,2020(22):105-106.
[4]王萬才.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