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鋒,韓秋風,魏鸚鸚
(1.魯中礦業(yè)有限公司醫(yī)院 山東濟南 271113;2.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近年來,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隨著社會進入老齡化而逐年增加,其中急性腦梗死(ACI)占腦卒中患者的50%以上,病死率高達65%,已成為目前我國首位致死原因,在幸存者中約70%的ACI患者會遺留一定程度的機體功能障礙[1-2]。ACI常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微栓塞形成等,引起腦部缺血缺氧、組織壞死等病理改變,為急診患者群的常見病。ACI發(fā)病急驟、病勢進展快、治療轉歸差,如未能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及良好的護理干預,其致殘率高,可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下降。目前,對ACI的治療大多采用急癥靜脈溶栓術,盡快恢復梗死區(qū)腦組織的血液供應,消除梗死部位腦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恢復腦組織的功能、減輕腦神經損害程度。關鍵是對溶栓治療的時間要嚴格控制,如超出溶栓治療的黃金時間窗,梗死腦血管的再通率下降,并且增加腦出血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預后[3]。為解決上述問題,急診護理中應當盡量縮短院前急救及各種操作時間,優(yōu)化護理流程,以獲得最佳預后。本文選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3月1日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療的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優(yōu)化后的護理流程對ACI患者的急救價值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療的ACI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神經病學》關于ACI 的診斷標準[4]者;②依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評分≥4分者;③發(fā)病時間< 4.5 h,符合溶栓治療指征者; ④心肺功能基本正常,無智力障礙者;⑤病例資料齊全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智力、語言障礙者;②腦出血者;③合并顱內腫瘤者;④心肺功能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將80例ACI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2~75(55.55±10.45)歲;從發(fā)病至入院間隔時間0.6~3.5(2.15±0.45)h;大面積腦梗死5例,中度面積腦梗死17例,小面積腦梗死18例。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41~76(55.75±10.55)歲;從發(fā)病至入院間隔時間0.5~3.7(2.21±0.35)h;大面腦積梗死6例,中等面積腦梗死17例,小面積腦梗死17例。兩組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及梗死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預先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溶栓治療方案由同一資質的醫(yī)生完成并進行評估。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急救護理流程,患者入院后做好病史采集、病情評估、心電監(jiān)護及吸氧治療;配合醫(yī)生完成患者術前檢查及檢驗項目;明確診斷ACI后,積極配合溶栓治療、監(jiān)護圍術期病情變化、記錄好溶栓治療過程;術后將患者安全轉至病房并進行心電監(jiān)護。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優(yōu)化護理流程進行干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成立針對ACI的溶栓護理小組。事先對小組人員進行培訓,掌握ACI相關救護知識及前沿護理方法,對ACI優(yōu)化護理流程進行演練,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和護理的配合度。②應急預案。接到“120”反饋電話后,立即通知介入醫(yī)生、介入室做好準備,同時安排EICU病房,準備清理呼吸道、吸氧、輸液、監(jiān)護等設備,做好術前準備。③術前優(yōu)化護理。入院后急診評估患者病情,幫助實施CT檢查,明確病情后立即送往介入手術室治療,床旁辦理入院手續(xù)。提前備好溶栓所需要的各種材料、儀器設備,監(jiān)測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患者及家屬的情緒變化,協(xié)助他們解除焦慮、恐懼的心態(tài),告知患者如何配合醫(yī)生的治療,盡力保障溶栓治療能夠順利進行。④優(yōu)化后溶栓護理流程。在急診溶栓完成后,護理小組根據患者出現的具體情況向家屬詳細地介紹溶栓治療后的各種注意事項,采取個體化的心理輔導消除其思想負擔[6]。正確執(zhí)行醫(yī)囑,保持呼吸道、輸液管、鼻飼管、導尿管暢通。加強基礎護理,監(jiān)測出凝血時間,預防溶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康復訓練,包括語言訓練及肢體訓練。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壓力性損傷,進行用藥指導。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科普ACI的相關知識和后續(xù)護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分診時間和就診至靜脈溶栓的時間(DNT)。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制訂的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ACI患者神經功能的受損情況、溶栓治療前后神經功能障礙評分,得分越高提示神經受損程度越重。同時采用優(yōu)化Rankin量表(mRS)進行逐項評分,評價臨床轉歸,設定mRS<3分為良好,3~5分為殘疾,>5分為臨床死亡[7]。根據問卷調查表評價護理滿意度[2],調查內容包括分診流程、護理治療、服務態(tài)度評價3個方面,每項滿分設定10分,總分30分。得分與滿意度呈正相關。
2.1 兩組分診時間、DNT比較 觀察組分診時間(1.65±0.56)min,DNT (45.35±3.25)min;對照組分診時間(2.46±0.55)min,DNT (55.46±3.67)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護理前后NIHSS、mR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NIHSS、mR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ACI是急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病理機制復雜。在腦梗死過程中,腦組織出現局灶性缺血壞死,患者可出現肢體無力、意識障礙、中樞性高熱等癥狀[8]。未及時恢復血液供應的梗死灶會隨著時間延長而迅速擴大,最終誘發(fā)腦缺血相關并發(fā)癥,致殘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盡早確診、及時治療是救治ACI患者的關鍵。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早期靜脈溶栓法進行治療,該方法可改善因腦組織缺血引起的臨床癥狀、縮小梗死范圍、降低猝死等惡性事件發(fā)生率,對后期神經、運動功能恢復具有決定性作用[9]。有報道顯示,ACI患者靜脈溶栓的黃金時間窗為發(fā)病后2~6 h,但部分患者就診時間延遲、錯過最佳溶栓時間段而遺留殘疾,提示一旦發(fā)病及時就醫(yī),有利于術后轉歸。有學者建議,DNT為1 h,但我國目前DNT為70~150 min,超過最佳的DNT,可能是影響預后的因素[1]。所以,優(yōu)化分診及溶栓流程、縮短急診急救時間,是保障溶栓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急救分診時間、DNT均短于對照組(P<0.01),提示優(yōu)化溶栓流程可縮短ACI患者的急診、急救時間,也是改善預后的基礎,完成了ACI患者發(fā)病后2~6 h急救溶栓的要求。本研究由護理人員組成專業(yè)的護理小組,根據“循證護理”的要求,確定專業(yè)小組的管理制度及護理治療流程,縮短院前急救、患者信息交流、急救分診、溶栓準備及治療的時間,確保ACI患者能夠及時、快速地得到梗死血管的溶栓治療。結果提示,優(yōu)化護理流程可縮短ACI患者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對優(yōu)化患者的治療預后、減少肢體殘疾、獲取最佳急救效果具有重要臨床價值,與其他報道的結果相符。但是,本組資料尚少,今后在優(yōu)化溶栓護理流程需要基于臨床實踐,應用“循證護理”的理念,在護理實踐中查找不足,以不斷改進和完善。
術后第1天血壓劇烈波動將會嚴重影響臨床轉歸,而優(yōu)化護理流程在圍溶栓期心理護理期間,可消除患者恐懼、焦慮情緒,避免由于血壓升高誘發(fā)腦出血。同時,優(yōu)化護理流程可預防及早期發(fā)現術后腦血管痙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優(yōu)化護理流程后,觀察組NIHSS評分、m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該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ACI患者溶栓治療的預后。本組通過實施優(yōu)化護理流程后,可在黃金時間窗內進行急診溶栓治療,早期恢復腦梗死部位的血供,有效減輕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損傷,并有利于后期神經、運動功能的恢復,避免遺留殘疾[10]。另外,對專業(yè)小組護理人員進行“循證護理”知識培訓,修訂溶栓護理流程,可體現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個體化護理治療,有效救治急性腦梗死,減輕腦神經損傷,促進患者神經及運動功能的康復,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醫(yī)療成本,減輕社會負擔[11],同時也獲得患者及家屬的認可。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治療、分診流程及服務態(tài)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可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綜上所述,優(yōu)化護理流程可縮短ACI患者的溶栓治療時間窗,提高ACI患者急診急救的成功率,減少肢體殘疾的發(fā)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