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摘 要】一些教師的生物教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只有教師給出學習任務,學生才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面對學生的“被動學習”,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方式入手,合理應用問題導學,進一步提升生物的教學效率。筆者基于初中生物教學實踐,思考如何借助問題構建高效初中生物課堂。
【關鍵詞】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10-0154-02
初中生物課程將理性知識與情感同步納入教學指導體系,是一門集科學性、思辨性于一體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應依靠理論知識、學習方法兩大板塊的互相配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科情感及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借助問題將生物學科的特性展示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思維與學習方法。
1 ? 帶著問題去預習,降低學習壓力
問題教學是根據(jù)當前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起的深度探究,在問題的帶動下,學生能夠對為什么要學習、如何進行學習、學習哪些內容等重要問題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進而完成問題的解答、應用等任務,在正視問題的同時主動解決生物學習問題。在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中,問題往往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價值,成為教師考查學生、檢驗學生技能的手段[1]。在當前的生物教學中,不少教師開始對課前預習活動投入重視,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加入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使其主動對問題進行深層探究,進而完成理論知識的預先整理,降低授課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壓力。
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我們周圍的生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掌握生物的概念,探究生活環(huán)境中有哪些生物。學生需結合預習與生活經驗作答,在思考問題的同時重新整理生物知識。部分學生會從具體的生物入手,解答相關概念,給出“昆蟲”“鳥”等答案;還有部分學生會從歸納的角度出發(fā),圍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作答,解答關于生物的概念。在這一問題中,學生會對“生物”的判定標準進行反思,部分學生認為,能夠運動的、具有生命的個體才能夠叫做生物。對于植物,其沒有基本的生物反應,不會動,也無法與外界侵害抗爭,不屬于生物。部分學生認為,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能夠生長、繁殖和死亡,微生物、植物都屬于此列。在圍繞問題開展預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新的學習問題:生物的特性有哪些?并在分析有關問題的同時,對已有的生物知識進行加工、整理,進而從更深層次對問題進行探討。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間有效的表達與交流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學生借教師的問題萌生出新的求知欲望,進而主動對生物知識進行探究。
2 ? 借助問題講理論,活躍教學氛圍
以往的初中生物課堂遵循著“中規(guī)中矩”的授課原則,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比較保守,教師希望借助教材完成教學任務,注重理論授課,并不重視學生的求知欲[2]。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長遠發(fā)展,導致學生求知欲得不到滿足,應用理論知識的積極性較差。只有當教師在教學中合理應用問題講授生物知識,提出“天馬行空”的生物問題,才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生物熱情。
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人體的消化與吸收”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思考問題,借由數(shù)學運算說明人體消化吸收的特點。教師可對學生提問:人的一生要攝入多少食物?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作答:一頓要吃2兩米飯和一些菜,一天大約消耗500克食物,一年大約是180千克食物……一生以75歲計算,大約要消耗13.5噸食物。這一答案出現(xiàn)后,巨大的數(shù)字會直接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造成沖擊:如此多的食物在進入人體之后去了哪里?人體是否有消化如此多食物的能力?此時教師可導入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結合“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授課。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又會繼續(xù)提問:堅硬的機械設備尚且有損耗、報廢的時候,人的胃、小腸如此脆弱,是否也會出現(xiàn)“損耗”問題?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這種“損耗”會加速?由此可見,在學習基本的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學生也在嘗試針對人體健康的維護進行提問。在教學中,教師借由問題導入教學知識,學生也在利用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深挖”,依靠問題,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不再局限于課堂,整體的學習熱情會隨之提升。
3 ? 圍繞問題互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為幫助學生更為透徹地掌握生物知識,教師必須與學生構建更科學、自由的多元互動機制,在發(fā)起互動活動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短板,針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落實針對性、科學性較強的教學指導方式。以往的教學互動強調“教師聽,學生說”,互動活動的整體效率偏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能夠讓學生主動開口,實現(xiàn)學生說、教師聽的轉變,便能在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的同時,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對學生來說,在生物知識與主觀情感的共同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的生物學習興趣,對教學材料萌生一定的學習欲望。在教學指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借助學生提出的教學問題與其開展互動,升華生物課堂。
以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生物的無性生殖”的教學為例,由于學生對“無性生殖”不甚了解,教師可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無性生殖事例作為本課講解的突破口。如一些學生家里會種植吊蘭,他們會發(fā)現(xiàn)吊蘭的莖上會生長出新的植株,如果將其取下種植,它便能長成一棵新的植物。教師可以此為例子,使學生了解到吊蘭利用莖進行繁殖,而這種繁殖就被稱為“無性生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也可以通過莖來繁殖。通過這兩個生活中常見事例的介紹,學生對于“無性生殖”會有基本的認識,這給后續(xù)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完成答疑之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其他問題:除植物外,還有哪些生物能夠進行無性繁殖?請對其進行說明。結合教師給出的生物知識,學生會繼續(xù)對后續(xù)的教學內容進行探究。依靠問題,教學重點在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傳播,學生獲得了新的學習機會。
4 ? 依靠問題和經驗,回顧教學過程
借助問題對已經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整理分析,能幫助學生重新歸納生物課程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初中生物課程中,理論知識較為復雜,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比較緊密,借助問題強調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能逐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對生物教學來說,問題不應該只是一種教學材料,教師更應強調問題的互動價值,利用問題整理重點,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以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昆蟲的生殖與發(fā)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學生學過的知識向學生提出問題:根據(jù)你所學的知識回答昆蟲是如何實現(xiàn)生殖與發(fā)育的?由于對昆蟲知識缺乏了解,學生會從所學知識中搜集經驗,嘗試回答:首先,雌性昆蟲與雄性昆蟲進行交配,產下受精卵,接著受精卵開始發(fā)育。結合“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等概念,一些學生會提出新的問題:所有的昆蟲都是有性生殖嗎?昆蟲可以無性生殖嗎?一些學生還會結合生活經驗提出新的思考問題:以蝴蝶為例,幼年時期是毛毛蟲,但在進入成年期后,其變成了蝴蝶,對這種發(fā)育方式該如何解答?這樣學生就能借助問題重新整理所學知識,依靠問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可對昆蟲的繁殖與發(fā)育特點進行講解,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專業(yè)的生物知識。通過問題導入新課,在問題中帶領學生利用已知的生物知識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習熱情。
5 ? 借由問題講復習,實現(xiàn)溫故知新
問題還能夠在生物復習中發(fā)揮作用,借由系統(tǒng)性、綱領性較強的生物問題,學生能夠直接對生物知識進行理性分析,進而在學習中完成互動等任務,實現(xiàn)教學要求。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可適當拓展生物問題的適用范圍,將生物問題帶入復習活動,借由問題講解生物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習熱情。
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分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互動問題:生物可以分為哪幾類?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學生會給出答案:生物可分為動物、植物、微生物。教師再追問:對于動物、植物等生物,如何繼續(xù)對其進行細致分類呢?以動物的分類為例,學生會開始對有關知識進行理性分析:陸生動物、水生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等。學生的分類原則并不嚴謹,部分學生甚至根據(jù)“寵物”“野生動物”等概念對生物進行分類。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繼續(xù)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如果生物學家也借由這種方式對生物進行分類,是否科學?借由教師的深入引導,學生會了解自己的生物分類方法存在不足,進而主動對“生物的分類”的有關知識進行學習。教學中,教師導入界、門、綱、目等細致的分類概念,學生會主動對比自己的生物分類方式與專業(yè)的生物研究理論存在的差別,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借由問題分析知識,能使學生以更高的積極性參與生物學習活動。教師可將問題應用到預習、互動、復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問題的概念與價值進行理性分析,借由問題強調當前的教學重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椰然.“問題導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才智,2012(15).
[2]王瀟琛.初中生物“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