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倡導物理教學中應注重加強物理與生產、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能力。本文以“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從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生活中取材、知識應用、課外實踐作業(yè)等方面,對生活化理念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和運用進行了分析,為提高課堂實效和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生活化理念;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10-0136-02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感知事物到認知規(guī)律的過渡階段,他們能準確地捕捉事物的表象及特點,但對較系統的、抽象的、陌生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容易理解不到位、認識不深刻、思維過程不完善。為了順應學生的心理認知和發(fā)展特點,筆者認為,物理教師應以新課標中提出的“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為引導,在教學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了解物理知識,掌握物理規(guī)律,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同時,在教學設計中融入生活事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探索能力,增強學生的自
信心。
1 ? 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1.1 ?設置生活化情境導入新課
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入手,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思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使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快速地融入課堂學習中,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如在導入“變阻器”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出示調光臺燈或帶調音旋鈕的收音機等實物,并當堂演示臺燈亮度的變化或收音機音量的變化,在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提出問題:“它的亮度(音量)有什么變化?改變亮度(音量)的原理是什么?”繼而引出對變阻器原理的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再如在導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jié)課時,可采用音頻播放的形式,讓學生聆聽、感受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了解聲音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進而提出問題:“這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它們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階段,便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1.2 ?課堂中融入生活小實驗,增強課堂趣味性
在教學中,教師展示趣味性的物理小實驗,讓學生領略物理學科的魅力,可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增強課堂互動,也提升學習氛圍,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教學相長,彼此成就[1]。同時這樣能有效地補充實驗課程資源,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在講解“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時,可展示“靜電章魚”實驗,用摩擦過的塑料棒去接觸摩擦過的塑料條,塑料條瞬間張開,如同章魚一般,學生的學習熱情會立刻被點燃,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下完成相似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可向學生展示“天女散花”,用吹風機吹塑料管上方的空氣,塑料管下方放著五顏六色的紙片,請學生猜測會出現的現象。當看到紙片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從塑料管上方飛出飄散在空中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會立刻被激發(fā)起來。在學習“浮沉條件”時,教師可演示把雞蛋放入水中,并不斷往水中加鹽,請學生觀察雞蛋的浮沉情況,引導學生思考上浮的原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 ?結合生活實例,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在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教學中,教學內容應盡量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學習物理知識,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從實踐中聯系理論的意識,有效地緩解學生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產生持久記憶[2]。如在初三總復習時,可以“自行車”為例,將與自行車有關的物理知識點串聯起來講解,如自行車上的摩擦知識:“自行車的外胎為什么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紋?”“自行車為什么能前進?剎車后自行車為什么能停止?”“自行車哪些地方安有鋼珠?為什么安鋼珠?”自行車上的杠桿知識:“自行車上有哪些杠桿?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自行車上的壓強知識:“自行車載人或物體后,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自行車上的光學知識:“自行車上的紅色尾燈有什么作用?原理是什么?”自行車上的慣性知識:“騎快速行駛的自行車,如果突然把前輪剎住,后輪為什么會跳起來?”自行車上的能量知識:“騎車上坡時,人們往往加緊蹬幾下就容易上去,這是什么能轉化成什么能?”等,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拓展思維。再以“一堂物理體育課”為例,教師可帶領學生到操場上一節(jié)與物理有關的體育課,感受操場上蘊含的物理學知識。如跑步涉及的知識點有速度計算、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慣性、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跳高、跳遠、鉛球涉及的知識點有力的作用效果、慣性、功和能量的轉化等,單杠雙杠涉及的知識點有杠桿、功和能的轉化及計算等。教師可以通過一堂生動的物理實踐課,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所學知識,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 善于從生活中取材,豐富課堂內容
生活中的很多物體都可以作為物理課上的教學素材,如鉛筆、眼鏡、噴水壺、果凍、氣球、橡皮泥、大米、礦泉水瓶等,這些物體都取自日常生活,就在學生身邊,既方便獲得又經濟實惠。同時,借助熟悉的物體講解物理知識,便于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規(guī)律。如在引入“壓強”這個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直觀感受,可讓學生用兩只手指用力壓同一只鉛筆,觀察兩只手指的凹陷程度。再如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時,用沙子、橡皮泥、大米等常見物體代替海綿,同樣可以起到良好的實驗效果,為學生探究式學習提供豐富的素材。在探究“光在氣體和液體中的傳播路徑”時,可用噴水壺向空中噴水或用激光筆照射果凍,以便清晰顯示光路。在講解“透鏡”這個概念時,可讓學生摘下自己的近視眼鏡,觀察它屬于哪類透鏡。教師要隨時隨地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學習物理知識的觀念,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
3 ? 應用課堂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新課標強調,物理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掌握應用物理技能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不良情緒,助力高效物理課堂的生成[3]。如學完“物態(tài)變化”的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現象奧秘的興趣。再如學完“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后,可讓學生分析家用電器、節(jié)日彩燈、交通紅綠燈等電路連接情況,學會設計生活中常見的電路,包括冰箱照明燈、聲光控開關和安全帶等的電路,同時教師要通過對控制電路的分析,提倡學生節(jié)約用電,滲透安全教育。
4 ? 加強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
學生的課后實踐作業(yè)中應盡量創(chuàng)設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的物理情境,習題材料應盡量貼近生活,情境設計盡量符合實際情況。這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課后學習任務方式實現,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4]。如在預習“質量”這節(jié)課時,可讓家長鼓勵學生去市場買東西,并錄下學生買東西的視頻,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物理“原形”,拉近生活與物理的距離,為后面物理回歸生活打好基礎。再如學習“電能”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課前調查活動,調查家里所有電器一個月總共使用的電能,并計算家用電費,還可以讓學生用電能表測量電視機在待機狀態(tài)下消耗的電能,估算一個家庭一年由此浪費的電能,從而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用電的意識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得到革新,才能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改深化實施的具體要求[5]。“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的落實不應停留在口號,而應在教學中,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要讓學生深切感受物理就在身邊,要善于觀察和發(fā)現。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服務于社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能力及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峰.融入生活化理念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初探[J].科技風,2020(36).
[2]鄭世山.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知識文庫,2020(22).
[3]趙成峰.結合生活化內容引導 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啟迪與智慧(中),2020(12).
[4]徐莉.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83).
[5]杜秋萍.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0(34).
【作者簡介】
王明慧(1986~),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初中物理教師。研究方向: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