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凱
鄉(xiāng)村被此起彼伏的雞鳴喚醒,鄉(xiāng)間的雞垂暮是要飛往墻頭或者梧桐枝的。有幾家的煙囪開始青煙裊裊,勤勞的婦女已經(jīng)披衣,操持一家老少的早餐,連同雞鴨豬狗的飼料。
做豆腐的二順趕早,推了自行車,車后架木盒里盛著鮮嫩的豆腐,很快,胡同里蕩漾起“豆腐來,誰打豆腐”的吆喝。豆腐小半晌就賣光了,燉白菜粉條怎能不斬兩方乳白的豆腐呢?再者,把豆腐放屋外凍一凍,風(fēng)味更加獨特。撈不到買的還嗔怪二順今日做得太少,囑咐明日專門為自己預(yù)留。
給老人端去熱水擦臉,把蜷縮在被窩里的孩子強(qiáng)拽起來,餐桌上粗瓷碗舀的地瓜粥熱氣騰騰,地瓜,秋日從沙地刨出,儲藏進(jìn)地窨子。待食用時,用麻繩拴個敏捷的孩子鉆洞拾撿。菜蔬呢?照例一盤腌漬的雪里蕻,或者一碟醬黃豆。
倒懸的冰凌晶瑩剔透,銀光閃閃,頑童持竹竿敲落,權(quán)當(dāng)威風(fēng)的“冰器”。過一會兒,手中的融化;日攀柳梢,屋檐下殘留的也消融,“滴答滴答”濺濕地面。
大街小巷人跡稀少,要么圍爐烤火,要么躲屋斗牌,要么田野牽狗逮兔子。正是一年難得的懶散時光,若沒什么急慌的事,誰樂意跑街巷喝涼風(fēng)。冬日的鄉(xiāng)村算靜態(tài)的風(fēng)景,哪怕室內(nèi)土炕燒得再熱,爐子生得再旺,鍋灶的湯汁再“咕嘟咕嘟”,你到戶外一瞧,便察覺萬物失去了以往的熱鬧和生機(jī)。棗樹凋謝了綠葉,黑色的虬枝棲息著兩三只灰蓬蓬的麻雀,凍僵似的一動不動。一壟壟麥苗覆蓋著雪被,在寒風(fēng)中瑟瑟。遠(yuǎn)處的老趙王河封凍,見不得奔涌的水流。
挨至晌午,清暉沖淡了凜寒,大街才平添了些生氣。冬日,何處的陽光充足,何處成為自發(fā)扎堆的場所。暖陽灑落在小廟的石壁、門前的碾盤和閑人懶洋洋的臉上。閑人以上歲數(shù)的老漢居多,裹緊厚厚的褐棉衣,墻根曬曬暖兒,整年勞作的身骨,由疲倦變得酥軟,輕省,陶醉。話匣子輕松打開了,陳芝麻爛谷子的舊事一一翻出,有時還因爭執(zhí)而面紅耳赤。貓兒狗兒也來湊趣,冷不防被人捉弄,還沒被揪住尾巴便跳躍逃竄了。張大嬸子來軋辣椒了,炊帚掃凈磨盤,將曬干的紅辣椒用滾動的石碾軋碎,回家制作辣椒面。辣椒面頗受歡迎,不但驅(qū)寒,還下飯。張大嬸子正忙碌,二奶奶顫著“三寸金蓮”也來了。碾盤大多時候很寂寞,碰巧了偏偏“吱吱呀呀”響許久。
午飯索性端外邊吃,就那么蹲著,帶馬扎講究,石頭、枯木、門檻……皆可隨意坐。一個大白饅頭,一碗湯菜,對于鄉(xiāng)民來說,吞咽倒也滿足。肉片平日不怎么吃,年底殺了豬,宰了雞,管夠。
溫暖的區(qū)域隨光線的移動而變換,西斜之后,無論如何依戀,也不用家人來尋,大家逐漸離散。只剩貓狗打架,晚霞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