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你打疫苗了嗎?”這句話已經(jīng)成為時下一些人的問候語。4月2日,在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上,要求“機關單位帶頭、黨員干部帶頭”接種新冠疫苗。此舉有利于人們建立對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信心,從而產(chǎn)生“要打”“早打”的動力。
沒有疫苗的時候,人們盼呀盼呀等疫苗,有了疫苗盼著產(chǎn)量上來能輪到自己,可當疫苗大規(guī)模推廣了,到了免費接種的時候,一些人又舉棋不定。究其原因,還是對疫苗的使用及特點缺乏科學認知,致使有些人對疫苗接種還存有疑慮,擔憂副作用,認為不安全。顯然,對普通民眾而言,與新冠疫苗所涉的相關理論知識相比,機關黨員干部帶頭接種的一針,遠勝于專家抽象的說教。
要實現(xiàn)“應接盡接”目標,黨員干部帶頭是個好辦法。根據(jù)最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至今國產(chǎn)滅活疫苗接種為13380.1萬劑次,死亡率為0,絕大多數(shù)不良反應可在接種后1-3天消除,試問,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把安全性保障做到如此程度呢?其實,我國的疫苗經(jīng)過了嚴格的臨床試驗,是非常安全的,否則,還能遠銷國外1億支嗎?我們應該相信國家的實力,相信科學的力量,讓打疫苗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無論是哪一種傳染性疾病,接種疫苗都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茖W研究表明,對于各類傳染性疾病,只有疫苗接種人數(shù)達到相當量級,才能真正形成“群體免疫”。我國生產(chǎn)的疫苗,在國際、國內(nèi)疫苗接種絕對數(shù)雙雙過億劑,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相對數(shù),疫苗接種的人口只占總?cè)丝?%,遠遠沒有達到70-80%的保護人群比例。
毋庸諱言,除去安全性顧慮、接種推廣速度等因素,對于疫苗接種存在的遲疑,很大程度上就只剩下了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既然全國疫情普遍得到控制,既然局部地區(qū)反彈不發(fā)生在自己這里,自己所在的城市還是“低風險”地區(qū),也就沒有必要費事去接種。太自信也好、怕麻煩也罷,其實都違背了一個科學常識。把目前的相對安全當作絕對安全,且認為安全來得輕而易舉、理所應當、無需維護,這可以說是大謬不然。
的確,當前國內(nèi)疫情防控形勢穩(wěn)定,中國是全球的“安全高地”,但這份安全,建立在常態(tài)化防控之上,建立在對境外輸入嚴格控制的基礎之上,背后付出的是相當大的社會成本。然而,一個開放的中國不可能長期“關門”,人員的流動不可避免。疫情之下,無人能獨善其身。身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絕對安全;只有接種疫苗,才能擁有良好的保護“盔甲”。在群體免疫局面形成前,新冠疫情隨時可能由點及面再次傳播開來。云南瑞麗疫情突如其來,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提醒和警示。
群體免疫局面的形成,是生活和生產(chǎn)恢復常態(tài)的前提。而生活和生產(chǎn)常態(tài)的形成,是當下社會治理的重要目標。說到底,接種疫苗,是私事,是個人權(quán)利,更是公事,事關社會公共利益。打疫苗不僅僅是關乎個人健康的私事,也是利人利己利國的好事,更是承擔社會責任、踐行使命擔當?shù)墓?。比起隔離、居家等方式防控疫情,打疫苗可謂是容易又有效做法;與其事后亡羊補牢,不如事前做好準備,打上疫苗,這是保護自己的最簡單方式。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關鍵就在于全民參與。
唯有擔當,方顯忠誠。國家為全民提供了疫苗全免費的福利。響應號召、做到應接盡接則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接種疫苗是保護自己,也是在保護他人。對于黨員干部來說,更要發(fā)揮帶頭作用,在“知情”方面下功夫,在服務工作上做加法,讓群眾放心接種,樂意接種。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
“中國還要開放,世界必將打開,我們有更好的屏障嗎,除了肉體?”張文宏醫(yī)生在微博這樣發(fā)問。只有每個人都對此做出正確的回答,才能守住“免疫優(yōu)勢”和“免疫高地”。
(責任編輯:于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