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促進了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的改革,也促進了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的變化。同時,其指出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即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強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行之有效的課外拓展,能夠保證良好的信息來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一、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要關注的幾個方面
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并不是給學生規(guī)定閱讀內容和數量,而是一種科學的方法。首先,要注重學生自主性,注意讓學生發(fā)揮自身潛能?,F代教學注重以人為本,呼喚學生的主體性張揚和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學生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差異是必然的。課外拓展,就是要教師有的放矢,讓學生圍繞《標準》所規(guī)定的多元學習目標來選擇內容和形式,積極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積極性,挖掘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和潛能。其次,注重實踐性。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極其豐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自然世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都是語文教育的有效資源,迅猛發(fā)展的新科技又明顯加快了知識更新的速度,“無限的書籍增長量與有限的時間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課外拓展的重要任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著眼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廣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另外要注重趣味性。課外拓展,應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有效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注重引導學生不拘泥于課本所學,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思維的發(fā)展。同時,語文是美學的載體,課外拓展要重視學生的審美體驗,調動學生的審美激情,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原作、查找資料、處理學習信息,使對語文作品產生濃厚興趣。同時還要注重多樣性。為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外拓展要極力避免抄寫詞語等機械簡單的作業(yè)方式,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確定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習目標,采用多樣性的學習形式,在夯實語文教學內容的知識基礎的同時,把相關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效率的幾點做法
(一)創(chuàng)設課前演講制度,提高學生聽、說、寫、評的能力。課前演講制度是一種補充性的聽說訓練,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話題,事先在課外準備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語文課伊始的短時間內在班內交流演說,然后由集體評價打分。其主要特征為面向全體、面向社會、講究效率?!懊嫦蛉w”是指這是全體學生參加的演講活動,不僅要求人人參與演講,還要求人人參與評價,是鍛煉全班學生口才、膽量、寫作能力的一次綜合訓練?!懊嫦蛏鐣笔侵笇W生演講的話題來自生活、來自社會。如指導學生看好書、學好人:如“我與好書”“榜樣在我心中”等;指導學生關心時事、觀察生活的,像“我看新聞”、“班級有了新動向”“讓我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培養(yǎng)學生情感類:像“我愛爸媽”“我的好老師”等;另外還有說說鄉(xiāng)土民俗、家鄉(xiāng)風貌、童年趣事、自我介紹等。這些演講內容既充實又有效?!爸v究效率”是指學生在有限的演講時間內完成有較高質量的說話訓練,學生演講前有充裕的時間做準備,他們通過查閱資料、相互切磋、反復修改等程序,使內容十分精煉,也使演講時條理清晰、不慌不忙?!把葜v”的內容和要求,都要有由淺入深的坡度,要從有準備的演講過程到只列提綱式的演講,從語速較慢、篇幅較短的演講過渡到語速適中、內容具體有條理的演講,直至最后發(fā)展到有獨立見解、能旁征博引的境界。同樣,評議也要從低要求向高標準逐漸過渡,讓學生從內容、聲音技巧、儀表等全方位進行評議,先說優(yōu)點再指缺點,以表揚鼓勵為主,批評要誠懇婉轉。課前“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口語交際能力有了進一步增強,在集體場合講話怯場的同學明顯減少,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也得到大大加強。
(二)加強預習指導,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傳統(tǒng)的預習方法是,老師布置讀課文、寫生字詞、思考課后問題等,但證明實踐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一是學生思想上不重視,預習時走馬觀花;二是教師指導過于籠統(tǒng),有的學生還是認為預習難;三是檢測力度不夠,由于這樣的預習只能檢測生字詞的抄寫,一部分學生因此“偷工減料”,漏了“讀”和“思考”兩個更重要的任務。為了讓學生科學合理地預習課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根據課標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預習框架,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預習菜單自主地預習課文的方法。首先,讓學生預習生字新詞;其次,讓學生通過動筆做好課前準備,如標小節(jié)號碼、畫好詞佳句、畫出疑難句等;第三塊是讓學生思考課文主要內容、課后問題,提出不懂問題,運用網絡查找資料等。這樣的預習體現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重要思想。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按照自己的預習能力,自主完成預習內容;教師從學生的預習資料中,可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水平,從而在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樣做,既克服了預習時“沒有內容、蜻蜓點水”的隨意現象,又改變了“過于具體、面面俱到”的“保姆”現象,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積極主動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著作,奠定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生只有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才能掌握運用語文的能力。而且,《標準》要求五、六年級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出閱讀要求,做好好書的推薦工作,告訴學生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中外名著(青少版)等都是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同時提醒學生可從多種途徑去看到這些好書。提醒學生讀書時注意“感受為主,理解為輔”,不要強調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言的感悟力,提高文學修養(yǎng)。
(新疆和田地區(qū)和田縣布扎克鄉(xiāng)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