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梅 陳雅卓 姚寧 徐俊青 焦晶茹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工作生活壓力增大、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口腔、喉癌、下咽癌等晚期頭頸部腫瘤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患者進食困難、營養(yǎng)缺乏,當癌癥病灶生長侵犯到呼吸道時還會引起呼吸困難[1]。頭頸部腫瘤外科手術(shù)治療還可能導(dǎo)致語言、視覺等局部功能喪失,影響患者生理、情緒、容貌、社交功能。癌癥本身的病痛及愈后不確定性給患者身心、家庭、社會等帶來的痛苦,但目前針對頭頸部腫瘤尤其晚期癌癥患者的安寧療護嚴重不足,也給患者身心帶來了二次傷害。有研究顯示[2],癌癥患者對于生命意義的尋求、希望、宗教以及寬恕等需求較高,患者渴望擺脫痛苦和困境,尋求生命價值,這也正是患者的靈性需求。安寧療護也可稱之為臨終關(guān)懷,是指對生命<6個月患者進行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全面護理,以減輕其癌性癥狀,心理痛苦,延緩癌癥進展,使臨終患者能安寧、舒適地走完最后時光,進而提高臨終病人的生命質(zhì)量[3]。相關(guān)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盡管近年來安寧療護一直在臨床實施,但效果差強人意[4]。因此,護理人員有必要對患者安寧療護前真正的靈性護理需求進行評估,以提高患者生命質(zhì)量。
選取2019年6—12月本院住院治療的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為調(diào)查對象,納入條件:經(jīng)醫(yī)院確診為晚期頭頸部腫瘤,并對自身病情知情;年齡不小于18歲;意識清醒,具備正常溝通能力;預(yù)計生存時間小于6個月;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條件:有嚴重并發(fā)癥;合并嚴重軀體性疾病。
(1)采用我院自行設(shè)計的臨床資料問卷收集入選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病程、配偶情況、工作狀態(tài)、對死亡恐懼程度等。
(2)采用中文版靈性護理需求量表評價患者的靈性照顧需求,該量表由英文翻譯而成,并經(jīng)過適當?shù)膭h減和合并,共保留1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滿分為12~48分,輕度:12~24分,中度25~36分,重度37~48分;量表經(jīng)3位專家3次修訂,Cronbach’sα=0.87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由研究人員統(tǒng)一發(fā)放,對于不懂或者有疑問的條目,研究人員給予解釋,當場發(fā)放、填寫、收回,研究人員進行統(tǒng)計。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60份,剔除無效問卷,收回154份,回收率為96.25%。
采用 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4例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平均得分為34.80±8.33分。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年齡、配偶情況、工作狀態(tài)的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低、病程長、對死亡恐懼程度大的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得分高于無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病程短、對死亡恐懼程度小的患者(P<0.05),見表1。
表1 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的單因素分析
以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得分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差異的因素(有無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病程、對死亡恐懼程度)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病程、對死亡恐懼程度是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由于承受身體的疼痛、內(nèi)心的煎熬、對病情的擔憂、家庭的愧疚以及死亡的恐懼,常常處于緊張、焦慮的情緒中,其對靈性照顧需求較高,尤其是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普遍對生活失去信心,極度的絕望恐懼,因此靈性照顧需求更高[3]。本研究中,154例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平均得分為34.80±8.33分,處于中等偏高水平。靈性需求是指無論個體有無宗教信仰都有探討以及尋找人生目的、意義以及價值觀的需求和期望,有研究顯示[4],患者的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狀態(tài)與靈性照顧需求存在關(guān)聯(lián),因此對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影響因素的探討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命質(zhì)量。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病程、對死亡恐懼程度是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的影響因素,有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低、病程長、對死亡恐懼程度大的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其靈性照顧需求更高。分析原因為:信仰宗教的人是在尋找一種信念支撐和歸屬感,其本身就是一種靈性的表達,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其平時就常常通過各種宗教活動或者儀式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對靈性照顧需求的愿望比無宗教信仰的患者更加強烈,因此當其患病時,靈性照顧需求也更高[5]。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自身收入相對低,其對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明顯降低,患病后經(jīng)濟負擔加重,可能很大程度上也負擔不了治療的費用,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對家庭的虧欠感,致使其希望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和幫助,靈性照顧需求也更高[6]。病程越長的患者,其經(jīng)受病痛的折磨也越久,人的耐性都會有一定的限度,當這個承受限度被擊破時,患者心理容易崩潰,導(dǎo)致對護理的需求也更強烈。對于死亡恐懼程度大的患者,其焦慮、抑郁、悲傷、絕望的心理問題會更嚴重,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更多的照顧,加強患者對生老病死的理解,使其能夠正確面對死亡[7]。
安寧遼護也被稱作臨終關(guān)懷,其由英國人首創(chuàng),在我國臨床護理的現(xiàn)階段并不常見,其具體是指對生命期較短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生理、心理、社會活動等的全面護理,使患者有尊嚴、舒適、安寧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8]。有研究顯示,采用安寧遼護舒適護理的方式為存在靈性照顧需求的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措施可以改善其生命質(zhì)量,因此本研究根據(jù)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的影響因素提出以下護理策略[9-10]:①基于宗教信仰的死亡教育:護理人員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宗教信仰,并根據(jù)不同的教派進行靈性護理及死亡教育,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死亡,并對其釋然,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②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個性化護理:文化程度低的患者主要是對于治療費用的擔心,護理人員可以給患者講解醫(yī)療報銷政策,使其詳細了解醫(yī)療保險的減負作用,并指導(dǎo)其通過自身資源和募捐平臺籌集醫(yī)療費用,以緩解其對醫(yī)療費用的壓力;同時,耐心傾聽其對家屬的虧欠心情,增加同理心,并引導(dǎo)家屬給予更多的家庭溫暖,為患者建立起積極的心態(tài),正面面對問題。③環(huán)境護理:加強對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進行環(huán)境管理、疼痛護理、排泄物護理等,為患者提供一個整潔、安靜的病房,以使患者身心均處于較舒適的狀態(tài);住院期間,指導(dǎo)患者正確使用止痛藥,使其消除顧慮,養(yǎng)成遵從醫(yī)囑用藥的習慣。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引導(dǎo)并傾聽其對過往美好事物的回憶,增強其對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其更有耐心的對待癌癥的治療。綜上所述,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靈性照顧需求與其自身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患病病程以及對死亡恐懼程度有關(guān),臨床應(yīng)針對以上因素給予合理的安寧遼護措施,以改善生命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