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小川利康
(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日本東京,169-8050)
1923年9月1日上午11點58分,日本關(guān)東平原一帶發(fā)生了震級高達8.1級的地震。震中位于神奈川縣相模灣北西海底,毀滅性的災(zāi)害遍及關(guān)東一帶,東京府、神奈川縣、千葉縣、靜岡縣等廣大地區(qū),傷亡人數(shù)超過10萬,避難人數(shù)超過190萬。周作人曾經(jīng)鐘愛的人和種種事物一瞬間都消逝了。
關(guān)東大地震造成的海嘯吞噬了鐮倉一帶的村莊,毀壞了許多房屋,正在鐮倉別墅度假的廚川白村因海嘯淹沒而亡。1號中午,地震引起的火災(zāi)因臺風而加劇,火勢蔓延,一直燒到3號上午才被撲滅,東京淺草一帶全都燒盡,造成3萬8千人死亡[1]。周作人曾經(jīng)與魯迅一同生活的本鄉(xiāng)一帶也難以幸免,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的75萬冊藏書大都遭到焚毀。在神田的三秀舍印刷廠里存放著即將發(fā)貨的文藝雜志《白樺》9月號,也悉盡被燒,該刊物就此告終。地震雖然沒有給周作人帶來直接的傷害和損失,但東京是他的“第二個故鄉(xiāng)”, 更是他文學生涯的肇始之地,正是在此地,他與魯迅共同生活了四年多的時間。
《東京百年史》的著者賽登施蒂克(E.G. Seidensticker,1927—2007)慨嘆:“下町孕育了江戶獨特文化的大部分,它代表了人們心目中的江戶印象……都因火災(zāi)而化為灰燼?!盵2]為了探尋震災(zāi)前的回憶,周作人1934年夏天攜妻重訪東京,在本鄉(xiāng)菊富士飯店逗留一個半月[3],菊富士飯店是本鄉(xiāng)一帶少見的幸免于火劫的一家飯店。自此之后,周作人頻繁提起永井荷風的《日和下駄》和《東京散策記》,回顧充滿江戶情趣的昔日東京[4]。關(guān)東大地震帶給周作人的不只是失去江戶文化的悲傷,更是一種震驚,這種震驚來自地震混亂中發(fā)生的“甘粕事件”,正是這一事件逼迫他改變了對日觀。本文擬對關(guān)東大地震中的“甘粕事件”如何改變周作人的對日觀進行詳細探討。
周作人較早得知關(guān)東大地震的發(fā)生。查《周作人日記》1923年9月3日項就有記載:“聞一日東京地震,大火”;他或許認為這是傳聞,有可能是從《晨報》得知的消息,但尚未知其詳情,想行動起來也只能作罷;到了9月4日他似乎明白了情況的嚴重性,“得吳克剛、陳東原二君函,丸山函。夜遲睡。托觀光局電羽太問詢”[5]。這里的“丸山”即指《北京周報》(當時在北京發(fā)行的日文雜志,發(fā)行期間為1922年1月—1930年9月)的記者丸山昏迷(本名幸一郎,1895-1924)。根據(jù)后文可以判斷,丸山可能去信告訴他詳細情況,周作人這才得知震災(zāi)的嚴重情形,所以設(shè)法托“觀光局”發(fā)國際電報詢問羽太信子娘家是否平安。據(jù)中島長文的考證,“觀光局”是指當時設(shè)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日本國際觀光局北京事務(wù)所”[6]。但很不幸的是,東京一帶郵局當時早已無法接收電報以及郵件了,羽太家9月10日報告家里平安無事的書信10月15日才送達北京[7]。查《魯迅日記》9月3日項上也有丸山來函的記錄。此時周氏兄弟已分居,互不通信,知情的丸山也分別發(fā)信,但《魯迅日記》中找不到后文。
《北京周報》9月9日已經(jīng)詳細報道關(guān)東大地震的情況,并發(fā)表兩篇社論:一篇以“一記者”發(fā)表的《中國國民對日本天災(zāi)的同情》,這是《北京周報》主筆藤原鐮兄(1878—1953)所寫(后收錄于《北京二十年》[8])。作為主筆,他負責每期的《來自北京》《時局大觀》等主要欄目,丸山則靈活編寫各種采訪、時尚文章,一般不寫社論,但這次破例發(fā)表兩篇社論;另一篇以“正華生”為筆名發(fā)表《未曾有的大地震與日本的積極發(fā)展》,這可能是丸山昏迷寫的?!罢A生”在文章里說:
9月2日早晨6點,電報通信社北京支局接到一通駭人驚聞的電報。說是〔日本〕內(nèi)地發(fā)生大地震云云,其內(nèi)容太離譜夸張,令人懷疑困惑,甚至不敢配送電報內(nèi)容。然而后來從〔北京郊外〕雙橋的無線電局如實傳來東京橫濱的震災(zāi)情況,于此北京的人們不禁為之愕然,驚心膽戰(zhàn),陷入惶恐不安,繼續(xù)等候后續(xù)消息,但傳來的信息越聽越慘 。[9](括號內(nèi)系著者所加說明,下同)
在此提到的“電報通信社”的“電報”大概是最早傳到北京來的震災(zāi)報道。電報通信社即日本電通集團前身,成立于1901年,該公司是靠提供新聞和廣告代理服務(wù)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在雖然無法確認電報的具體內(nèi)容,但電報最多只能寫幾十字,無法詳盡震災(zāi)情況,令人難以置信也是難免的。但1923年夏天,日本貿(mào)易公司三井物產(chǎn)成功建造了無線通信局,已開始了試驗性的通信工作,9月1日發(fā)生地震時從日本成功收到無線通信[10]。據(jù)此看來,丸山是掌握上述信息后,匆忙寫信先后通知魯迅并周作人的。
中國國內(nèi)的各大報社也自9月2日起報道震災(zāi)消息。上海《申報》刊登路透通訊社的新聞,題為《日本之大地震》,報道:“恐東京有重大之地震、東京大阪間電話線已斷……東京橫濱橫須賀恐均遭重大損失、東海道鐵路線有數(shù)處受重大損傷。”[11]北京《晨報》也在9月3日報道同樣的信息,但當中有不少信息以訛傳訛,今天看來誤人不淺,造禍嚴重。
原因總歸是東京主要媒體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在東京的報社當中幸免燒毀的只有東京日日新聞社、報知新聞社、都新聞社幾家,其他報社都無法幸免于難,且因大樓被毀而喪失了所有的通信手段,完全陷入癱瘓狀態(tài)。除了朝日新聞社(東京本社)9月4日起能發(fā)行號外之外,其他報社都陷入??癄顟B(tài)[12]。朝日新聞社另有大阪本社,能照常發(fā)行,但在與東京無法正常聯(lián)系的情況下,還是無法提供正確報道。加之要把報紙海運到北京起碼需要七八天,周作人雖訂有日文報,要了解震災(zāi)情況也根本來不及了。據(jù)此可以推斷,他主要參照的應(yīng)該是電報通信社或路透通訊社的新聞。
后來據(jù)周作人日記記錄,他當時曾通過觀看兩次電影來了解震災(zāi)情況。9月24日日記:“至真光觀地震影片”;9月25日重看一遍,“晚家人同永井往真光看影片”[13]。真光電影院坐落在東安門大街,當時的電影都是無聲影片,內(nèi)容以新聞為主。具體電影內(nèi)容無從查考,但可能是外國報社錄制的新聞電影[14]。周作人此刻完全理解震災(zāi)的嚴重性,也正是這時候,他為大杉榮虐殺案怒氣沖天,發(fā)表了《大杉榮之死》。
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1885—1923)在關(guān)東大地震的混亂中被殺害了。1923年9月16日,他與妻子伊藤野枝、侄子橘宗一被憲兵隊的憲兵大尉甘粕正彥等人拐走,夜里秘密殺害于東京憲兵總部,尸體被扔進老井里隱藏起來。但大杉失蹤的信息很快傳了出去,瞞也瞞不住了。在震災(zāi)混亂下,日本政府實施了戒嚴令來控制新聞發(fā)布,但20日朝日新聞(大阪)、時事新報等報社還是發(fā)行了號外,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響。甘粕正彥等5名軍人19日都被逮捕,送交軍事法庭審問。在日本當時的震災(zāi)混亂中,聽信流言蜚語的民眾殺害朝鮮人(部分包括中國人以及被誤殺的日本人,最少有1000多個人),警察殺害社會主義者的“龜戶事件”也相繼發(fā)生?!案势墒录闭窃谌毡菊?zhèn)壓言論自由的一系列密謀中發(fā)生的。
周作人得知“甘粕事件”的發(fā)生,立即發(fā)表《大杉榮之死》,尖銳批判日本破壞法治制度,對日本的前途表示憂慮。這篇文章刊登在1923年9月25日發(fā)行的《晨報副鐫》上。在日本國內(nèi)新聞都被戒嚴令所控制的情況下,他對大杉榮的哀悼比日本言論界還要早幾天。年僅20歲的巴金1924年5月發(fā)表《悼橘宗一》和《偉大的殉道者——呈同志大杉榮之靈》(詩歌),對大杉榮表示哀悼[15],但這些都沒有周作人那么及時。倒不如說考慮當時的信息傳達速度,周作人的反應(yīng)才是反常的。他寫道:
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與其妻伊藤野枝及其二子,被赤坂憲兵所甘粕大尉招至該所,由甘粕大尉指揮部下憲兵悉數(shù)殺害,這實在是日本大地震以后的最可驚心的事件。[16]
除文中云“其二子”被殺害這一點有誤之外,其他都準確無誤。在戒嚴令的新聞控制之下,日本報社9月25日才能公開報道“甘粕事件”的真相,周作人自然應(yīng)是從別處得知上述消息的。
盡管有戒嚴令的新聞控制,但知情人士很早開始憂慮大杉榮的安全,例如《朝日新聞》9月14日已在《青鉛筆》(花邊新聞)上介紹懷疑大杉榮被殺害的街談巷議[17]。接著,20日傳來戒嚴令司令部領(lǐng)導(dǎo)部的福田雅太郎(陸軍大將)、小泉六一(憲兵司令官,陸軍少將)等人突然被革職的消息。此后,報社記者開始探訪軍警各方,時事新報記者率先從憲兵隊探悉“伊藤野枝與其子被殺害”的信息,立即發(fā)行了號外(當日即遭封禁)。這里“其子被殺害”的信息有誤,被殺害的應(yīng)是“侄子”,但這份報道正與周作人所寫的內(nèi)容一致[18]。這份消息很快被官方查禁,一直到9月25日才允許公開報道,但對外提供信息的電報通訊社未遭查禁,上海《申報》9月21日就是根據(jù)電報通信社的電報進行的報道:
十六日捕到著名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即于赤坂憲兵隊留置場、獨斷將大杉榮刺死之故、大杉榮遭難事、已如前報兇手為甘柏憲兵大尉、及其部下森曹長二人、于十七日夜十時、將大杉榮及其夫人伊藤野枝及子二人捕至、初加惡罵、繼以毒毆至十八日午前二時、先將大杉榮刺死、次刺死夫人、野枝及子二人、復(fù)用報紙將尸體包裹、投于后門之彈藥庫傍丁井、至二十日午后三時、一家四人尸體、始從井中撈起、檢尸轉(zhuǎn)送軍法會議。[19]
第二天《晨報》亦有同樣的報道,周作人大概就是根據(jù)這份報道得知的大杉榮虐殺案;另外,《北京周報》記者丸山昏迷也有可能把電報通信社的信息轉(zhuǎn)交給周作人。無論通過哪條渠道,周作人都是在日本公開報道之前就得知了大杉榮被殺害的消息,才能夠提出抗議的。
據(jù)山下恒夫考證,1906年丸山昏迷高等小學畢業(yè),之后輾轉(zhuǎn)工作了幾年,中間參與過社會主義運動(因資料短缺,具體活動情況不詳),丸山幸一郎和李大釗都掛在“日本社會主義同盟會員”名單上,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丸山的政治立場[20]。
石川禎浩指出,丸山屢次給李大釗提供日文社會主義文獻,認為他扮演了引導(dǎo)李大釗走向社會主義的向?qū)Ы巧玔21]。丸山在他的同鄉(xiāng)藤原鐮兄的幫助下,大概1919年來北京任《新支那》(日文日報,1913—1917)記者。丸山和藤原都是日本長野縣東筑摩郡麻績村人,1921年藤原創(chuàng)辦《北京周報》,丸山自然隨他過去了。來北京不久,恰逢五四運動,丸山就依據(jù)他的經(jīng)驗發(fā)表了《關(guān)于支那社會主義》[22]一文。可見,他對社會主義的信仰仍無改變。
《周作人日記》1920年2月2日有記載:“丸山君函,又《新支那》二枚?!盵23]他們大概是這時候認識的。后來在創(chuàng)刊不久的《北京周報》(第6期,1922年2月)上,丸山昏迷采訪周作人,整理發(fā)表了《支那的新思想界》一文(署名為周作人)[24]。 周作人也從1922年5月開始陸續(xù)翻譯介紹葉圣陶、冰心、魯迅、成仿吾等人的短篇小說,這是他最早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系統(tǒng)地介紹給日本讀者,這些譯介工作也可以說是丸山與周作人在中日文化交流上的一個貢獻。丸山1923年底離開北京,第二年夏天在家鄉(xiāng)病逝。周作人珍惜與他的交情,鄭重地把“亡友丸山幸一郎君紀念”這行字印在了自己的譯作《狂言十番》的扉頁上[26]。
日本社會主義同盟名單 [25]
丸山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得知“甘粕事件”的發(fā)生,以滿腔怒火發(fā)表評論。他在《北京周報》(10月7日號)用正華生的筆名發(fā)表了《大震災(zāi)以上的大災(zāi)害:甘粕事件與日本的損失》一文:
這次東京大震災(zāi)對日本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我們要比大震災(zāi)帶來的災(zāi)害更為悲痛的就是隨著災(zāi)害發(fā)生的一樁事件。其中一個是朝鮮人事件,另一個則是甘粕事件。前者雖說是一時誤解所造成的誤報,但最近似有報道未必可以一筆抹消的誤報。但總沒有澄清事實,頻頻傳播流言蜚語,暫不能輕輕論斷。然而甘粕事件已經(jīng)由權(quán)威的當局發(fā)表,事件真相已大白,愈揭露事實,罪行愈不可容忍,我們則不可忽視的。[27]
這篇評論認為:對日本來說,隨著災(zāi)害發(fā)生的朝鮮人虐殺事件與“甘粕事件”,都比大震災(zāi)的災(zāi)害更為嚴重。日本遭受天災(zāi)一定會引起世界人民的關(guān)注和同情,不會遭到任何指責,但“甘粕事件”在日本這個國家的名譽上留下了巨大的污點。他尤其指出,正因為這樁事件,日本在國際社會上一定會喪失一個法治國家所應(yīng)得到的信任:
日本國民中,如果有被拘留的嫌疑犯沒有經(jīng)過任何法院審理而被殺害,那么世界對日本的信任完全要瓦解了。何況像幾個世紀前的陋習那樣,如今居然對三親等內(nèi)的親屬都處以死刑的話,日本國民何以對得起世界人民呢?[28]
在評論中他指出,日本是有法院、法律制度的法治國家,即使遇到百年不遇的惡霸也得通過法院審理才可以懲罰;即使不顧法治精神,也起碼應(yīng)該按照日本武士道精神處事;即便對方是個仇敵,也不能像甘粕那樣從背后扼殺大杉,對這類卑鄙行為絕對不能容忍[29]。丸山最后如此總結(jié)他的文章:
大震災(zāi)留下的災(zāi)害盡管極嚴重,但往后十多年的努力一定能恢復(fù)好的。甘粕某人干的一樁事件在日本光榮歷史上留下的大污點永遠無法抹消的。我們與其為了大地震災(zāi)害哭泣,寧要為了甘粕某人給日本留下的損失流下萬斛之血淚。[30]
丸山文筆之尖銳實實在在地展現(xiàn)出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立場,但在此展開的邏輯不只是丸山一個人的,周作人也使用同樣的邏輯批判“甘粕事件”。我認為,丸山是在周作人的影響下提出如上看法的。
我們再一次回到《大杉榮之死》,與丸山的文章邏輯進行比較。如上所說,周作人介紹大杉榮被虐殺之后,對大杉給予很高的評價:
我與大杉并無一面之交,他的著書,除了《民眾藝術(shù)論》《互助論》和法布耳的《昆蟲記》幾種以外,也不大看見過;但我覺得他是一個思想明白的人,現(xiàn)代日本有他們存在,雖然是當然的,卻不能不說是日本的光榮之一。[31]
兩個人確實沒見過面,但對周作人來說,大杉是非常親近的存在。1907年前后,周作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曾在《天義》發(fā)表過有關(guān)克魯鮑特金的文章,與主編何震、劉師培都有過交流,需要指出的是,何劉二人所接受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正是來自幸德秋水、大杉榮等日本社會主義者[32]。1908年大杉榮在劉師培家里教世界語時,錢玄同等人都聽過課[33]。俄國詩人愛羅先珂被逼迫離開日本東京到北京八道灣來做客,也是因為與日本無政府主義者的聯(lián)絡(luò)和交往。這些人都或多或少與周作人有關(guān)聯(lián)。
周作人與大衫榮之間有著很多思想上的共同點。上面周作人列舉的《互助論》即指大杉1917年在春陽堂出版的日譯本[34]。在這本書中,克魯鮑特金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否認優(yōu)勝劣敗的生存競爭,認為同類生物個體彼此相助才有望保存種類,主張相互互助才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周作人1917年12月購得大杉榮的日譯本,當時他對新村主義極為共鳴,他讀此書的目的是參考如何建設(shè)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社會。1921年出版的《民眾藝術(shù)論》(羅曼·羅蘭原著)是一本戲劇文藝評論,此書依據(jù)托爾斯泰的《藝術(shù)論》批判貴族精神,主張要找回古代戲劇擁有的生命力。這本書雖不見于《周作人日記》,但理論上與《平民文學》(1919)很接近[35]。除上述這些之外,周作人陸續(xù)購得大杉榮所譯《昆蟲記》(1922)[36]、《自然科學的話》(1923)[37]等書,可以說他幾乎收全了他的譯作,還從《昆蟲記》抽出一部分進行翻譯,題為《蝙蝠與癲蝦蟆·土之盤筵(4)》[38]發(fā)表。對大杉的譯作進行了介紹之后,在《大衫榮之死》一文中,周作人對憲兵隊干預(yù)殺人案極為遺憾:
現(xiàn)在被政府的軍官公然的謀殺,而且據(jù)說憲兵司令戒嚴司令都有關(guān)系,那更是最可駭怪的了。我想,關(guān)于這件事如沒有公平的辦法,至少于日本的名譽上有若干關(guān)系。[39]
為了對有關(guān)“日本的名譽”這一論斷進行說明,他在文中介紹了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者弗蘭西斯科·費雷爾(Francisco Ferrer Guardia, 1849-1909)及其相關(guān)事件。1909年7月西班牙發(fā)生加泰羅尼亞(Catalonia)工人暴動后,費雷爾被看作煽動工人暴動的主犯,逮捕后被立即處決了,這次事件被稱為“悲劇之周”。消息一傳出去,歐洲媒體就對此進行譴責,西班牙國內(nèi)也發(fā)起了廣泛的抗議運動,最后導(dǎo)致西班牙的政黨統(tǒng)治體制(保守黨與自民黨)走向崩潰。周作人在憂慮:像西班牙的兩大政黨體制走向崩潰那樣,日本的政黨統(tǒng)治體制也要失去民眾的信任,走向法西斯主義了。今日回望彼時之后續(xù)歷史,日本果然印證了周作人的憂慮。
我希望大杉一案不要變成匪勒耳〔今譯費雷爾〕事件第二,這不僅為日本計可以保存名譽,實在也為世界有識者計,省得大家又發(fā)生不快之感。[40]
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與正華生的文章相同的邏輯結(jié)構(gòu):他們都認為大杉榮虐殺事件惹起的問題不只是傷害無辜生命的問題,而是影響日本這個國家尊嚴的問題。9月24日周作人發(fā)表文章,10月7日正華生接著發(fā)表文章,他們的寫作日期離得很近,而且他們前后兩次見過面,丸山有可能受教于周作人[41]。
此后不久,周作人的憂慮就部分兌現(xiàn)了。甘粕殺害無政府主義者的消息一傳出去,日本國內(nèi)各方面涌現(xiàn)出了為甘粕要求減刑的運動。退役軍人會以及早稻田大學的右翼分子“縱橫俱樂部”要求為甘粕減刑,組織聯(lián)署請愿,簽署人次竟達65萬[42],數(shù)目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另有一個記錄顯示,為甘粕辯護的律師團在東京四谷區(qū)征集了5萬人的簽署,并向法院提交[43]。正華生發(fā)表論說之際,大概已對日本國內(nèi)的情況有所了解。
10月8日軍事法庭開審之后,媒體才開始報道事件的詳細情況,輿論方向也隨之改變。媒體報道被憲兵隊拘留而殺害的不只大杉一個人,還有伊藤野枝、幼兒橘宗一也都被甘粕所殺;而且憲兵隊企圖隱蔽罪行,尸體都扔進老井。這些消息一傳出去,輿論的同情就轉(zhuǎn)向大杉一家了?!陡脑臁?1923年11月號)、《婦人公論》(同年11月,12月合并號)都發(fā)行了追悼大杉榮的特輯,激烈批判甘粕正彥[44]。
但周作人10月17日在《晨報副鐫》上發(fā)表《大杉事件的感想》時,似乎還來不及看到日本媒體的報道,因此周作人對日本輿論的憤激更為強烈了,文章開頭如下:
我相信,大杉事件于日本國家的名譽極有關(guān)系,因了它的裁判的結(jié)果而定。倘若依照普通的“主人殺”,公平的判決一個死刑,別的便沒有什么問題。我對于死刑常是懷疑,但在希圖藏匿罪跡殺害七歲的橘宗一的兇手甘粕正彥之處死刑,我毫不躊躇的贊成,而且覺得是人道正義上的要求。
倘若政府把甘粕釋放或減了刑,而日本國民沒有什么抗議,那么這是日本全國的恥辱,即使人家不絕交,也難以恬然廁身于文明國家之列吧 。[45]
周作人如此強烈的譴責日本非常少見。這些話語里表現(xiàn)的不只是對一個法治國家的日本失去信任——甘粕為了隱蔽罪行連幼兒都不放過——他對這種違背人性的罪行極為憤激,甚至迫使他贊同本不認同的死刑制度之執(zhí)行。如上所述,他已經(jīng)了解到日本右傾的情況,語氣更為激烈:
這個只要等判決時便知分曉,此刻不必多說。但我很懷杞憂,因為我見報上載有“縱橫俱樂部”的六團體,號稱五萬人,替甘粕請求減刑,并且投函威脅裁判官,這不免使我替友邦很抱悲觀。那些受著大學教育的縱橫俱樂部員難道竟以甘粕的殺人為是,而且居然公許“嬰兒殺戮”么?[46]
“縱橫俱樂部”是早稻田大學教授青柳篤恒(1877-1951)領(lǐng)導(dǎo)的學生組織。青柳專攻中文與遠東外交史,1923年5月在大學里組織學生成立了軍事研究團。大會成立之際,他在校園里與反對學生之間發(fā)生了爭吵,當時“縱橫俱樂部”出面,以暴力制止了反對派學生[47]。面對日本法西斯主義的蠢蠢欲動,他語氣淡然,但很堅決:
倘若縱橫俱樂部的目的果然達到,中國的排日氣氛會興盛起來,其根據(jù)卻比政治的外交的要更為確實堅固,——這便是對于什么縱橫俱樂部等公許“嬰兒殺戮”的反感。我想,懷著反感的一定不少,這于日本未必便有害,然而決不是很有利的。衰弱無力的中國——其中又是衰弱無力的知識階級的友誼,于日本或者并不希罕,但是我可以聲言,日本或能擔受朝鮮全分和中國大多數(shù)人的怨恨,但如失了這僅存的微少的友誼,那么日本國民在東亞民族里可以說是真正孤立了。[48]
與日本軍部殺害大杉榮相類,他在結(jié)尾說及震災(zāi)中的朝鮮人虐殺案,周作人認識到,日本人民如果對這些惡性事件毫無愧疚,那么包括自己在內(nèi),“這僅存的微少的”“知識階級的友誼”也必然會消失,這將意味著,“日本國民在東亞民族里可以說是真正孤立了”。日本后來也一直不肯聽從這些真摯的忠告。
文中提到的“嬰兒殺害”是指新約圣經(jīng)《馬太福音》里的故事(第2章)。希律王得知猶太人之王誕生于伯利恒,差人把伯利恒城里的兩歲以下的男孩都殺盡了。幼兒耶穌聽從夢中天使的指示逃往埃及得以幸免厄運。周作人對殺害橘宗一的憤激也多少與以前屢次提及的“嬰兒殺害”有關(guān)。
在《關(guān)于兒童的書》(1923年8月)一文中,周作人首次提到“嬰兒殺害”,文中他以示威運動中許多小學生在大雨中拖泥帶水艱難行走為例,指出不應(yīng)該逼迫沒有判斷能力的孩子參加政治運動,他說:“我因此想起中古的兒童十字軍來;在我的心里,這衛(wèi)道的‘兒童殺戮’實在與希律王治下的‘兒童殺戮’沒有什么差別。”[49]這些小學生雖無喪失生命之憂,但與橘宗一之死相同,都是國家強權(quán)對毫無抵抗力量的大眾運動之弱者的殘暴壓迫,在弱肉強食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上二者并無不同。
1923年9月,周作人出于同樣的憤激,翻譯了斯威夫德的原著《育嬰芻議》。如英文原題所示,這篇小說為了“免使愛爾蘭窮人的兒女為其父母及國家之累,更使其有益于社會”,提倡把周歲的愛爾蘭嬰孩供地主富豪食用[50],這篇富有諷刺意味的文章毋寧說是一個“嬰兒殺害”的變相。周作人自己也承認通過翻譯這篇文章,“有時又忽然愛好深刻痛切之作,仿佛想把指甲盡力的掐進肉里去,感到苦的痛快”,借以別扭的快樂來緩解自己的抑郁[51]。
伊藤德也指出,這時期周作人面對國家主義與群眾運動的威脅感到無奈之余,領(lǐng)會到“相互理解的困難”,覺得“語言文字畢竟無力的”[52],因此有了如此的感悟。他后來在《元旦試筆》(1925年1月)一文中表示:“以前我還以為我有著‘自己的園地’,去年便覺得有點可疑”,并且“老實自認是一個素人,把‘文學家’的招牌收藏起來”了[53]。
1911年1月24日,周作人在東京拿到報社號外,得知“大逆事件”的主犯幸德秋水等12名犯人被處決了。“大逆事件”是日本政府以“圖謀暗殺天皇”的嫌疑為借口,逮捕日本社會主義先驅(qū)幸德秋水等人的一件冤案[54]。暮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提及此事說,“給我一個很大的刺激”,他同時提到大杉榮虐殺案,并指出:
日本明治維新本來是模仿西洋的資本主義的民主,根本是封建武斷政治,不過表面上還有一點民主自由的跡象,但也逐漸消滅了。[55]
他雖然講過“日本留學生活平穩(wěn)無事”,沒有遇見“如魯迅所碰到的日俄戰(zhàn)爭中殺中國偵探的刺激”[56],其實不盡然。從1911年的“大逆事件”開始,經(jīng)過1923年的“甘粕事件”,他對日本的認識一貫保持著嚴厲的批評態(tài)度。例如1925年3月,針對殘殺14名外國乘客的主犯江連力一郎只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他發(fā)表了《日本的海賊》一文,諷刺日本的法西斯化:“日本是法治的文明國……照我們半開化的思想推測,至少江連一個總應(yīng)該正法了,殊不知這是近于野蠻的思想,在文明國是決沒有的?!盵57]在此他也順便提到甘粕正彥已經(jīng)私下里放免,指出這次的主犯將來不久也可以放免的。1926年1月,他又發(fā)表《李完用與樸烈》一文,介紹了以“大逆罪”為名被逮捕的樸烈與金子文子兩個人的法院審問情況,然后指出:“樸烈是對于日皇謀逆的一個朝鮮人,所以被問了大逆罪,將來審判的結(jié)果,自然也像逆徒難波或幸德一樣的消為刑場之露”,對朝鮮人的命運滿懷同情[58]。
我認為:周作人一以貫之的對日觀一直延續(xù)到1934年。1934年周作人重訪日本,初次閱讀永井荷風的《江戶藝術(shù)論》,才得知永井荷風因?qū)Α按竽媸录钡恼痼@而對日本的近代化產(chǎn)生懷疑,決心放棄歐化的“文學家”的地位,寧要做江戶時代那樣身份低賤的“戲作者”。面對“大逆事件”,周作人發(fā)現(xiàn)自己和永井有著非同一般的共鳴。
自此之后,如《關(guān)于命運》一文中所寫,周作人開始深信“命運”。在此文里,他摘譯了永井荷風《江戶藝術(shù)論》中的一段文字:
這暗示出那樣暗黑時代的恐怖與悲哀與疲勞,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正如聞娼婦啜泣的微聲,深不能忘記那悲苦無告的色調(diào)。我與現(xiàn)社會相接觸,常見強者之極其強暴而感到義憤的時候,想起這無告的色彩之美,因了潛存的哀訴的旋律而將黑暗的過去再現(xiàn)出來,我忽然了解東洋固有的專制的精神之為何,深悟空首正義之不免為愚了?!F(xiàn)在雖云時代全已變革,要之只是外觀罷了。若以合理的眼光一看破其外皮,則武斷政治的精神與百年以前毫無所異。[59]
周作人原先也有“強者之極其強暴而感到義憤”的時期,早已看穿“(日本的)根本是封建武斷政治”,但后來讀到《江戶藝術(shù)論》后,“深悟空首正義之不免為愚了”,這是因為他領(lǐng)悟“命運”的緣故。他說:
我說命,這就是個人的先天的質(zhì)地,今云遺傳。我說運,是后天的影響,今云環(huán)境 。[60]
所謂“命運”并不只是傳統(tǒng)觀念上的命運。周作人基于對進化論的理解,深悟東洋人都肩負著遺傳基因所導(dǎo)致的特質(zhì)。因此,他把永井所說的“東洋固有的專制的精神”和“命運”結(jié)合起來,認清日本、中國都患上專制的遺傳病。到此刻,他對日本的憤激逐漸沖淡起來,被悲哀乃至達觀所替代了。如此對“遺傳”以及“專制”的認識之下,周作人才在《懷東京》里提出“東洋人之悲哀”:
中國與日本現(xiàn)在是立于敵國的地位,但如離開現(xiàn)時的關(guān)系而論永久的性質(zhì),則兩者都是生來就和西洋的運命及境遇迥異的東洋人也。日本有些法西斯中毒患者以為自己國民的幸福勝過至少也等于西洋了,就只差未能吞并亞洲,稍有愧色,而藝術(shù)家乃感到“說話則唇寒”的悲哀,此正是東洋人之悲哀也,我輩聞之亦不能不惘然。[61]
我們要知道,周作人所說的“悲哀”起源于對日本“大逆事件”的憤激,他的“悲哀”不單是死心,而是在達觀“遺傳”所導(dǎo)致的東洋人的特質(zhì)的前提之下,洞察一切的態(tài)度。
*本文系日本科學研究費基金項目JSPS KAKENHI【20K00375】“《語絲》雜志與周氏兄弟的歧路”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吉村昭『関東大震災(zāi)』、日本東京:文藝春秋社、2011年、77頁。
[2] E. G. Seidensticker,LowCity,HighCity:TokyofromEdototheEarthquake, New York, Knopf: 1983, p. 4.中譯本參見愛德華·賽登施蒂克:《東京百年史》,謝思遠、劉娜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第12頁;日譯本參見エドワード·サイデンステッカー『東京下町山の手1867-1923』、安西徹雄訳、日本東京:TBSブリタニカ、1886年、8頁。
[3] 據(jù)《周作人日記》,周作人攜妻子1934年7月11日出發(fā),15日抵達日本神戶,同日乘坐火車抵達東京,16日投宿于本鄉(xiāng)菊富士飯店,8月28日離日回國。逗留期間約為一個半月。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下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646~669頁。
[4] 自1935年起周作人頻繁提起永井荷風,例如《關(guān)于命運》(1935年4月)、《東京散策記》(1935年5月)、《地圖》(1935年6月)等,均見于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59、582、642頁。
[5] 據(jù)《周作人日記》1923年9月3日、4日。吳克剛原是愛羅先珂在北京逗留期間做助手的學生。陳東原亦于北京大學預(yù)科讀書。書信已佚,但他們大概料想愛羅先珂9月會回北京來,從上海寫信來詢問愛羅先珂的情況。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中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324~325頁。
[6] 據(jù)《周作人日記》1923年9月4日。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中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325頁;亦可參見中島長文「羽太重久は何を見たのか」、『飆風』第51號、2012年12月、79~86頁。
[7] 據(jù)《周作人日記》1923年10月15日:“得重久函,尚系九月十日所發(fā),云全家無恙?!眳⒁娭茏魅耍骸吨茏魅巳沼洝分芯恚嵵荩捍笙蟪霭嫔?,1996年,第331~332頁。據(jù)『朝日新聞』(大阪)1923年9月18日夕刊2面,9月18日起才重新開始受理電報。并據(jù)『朝日新聞』(東京)1923年9月23日朝刊2面,22日起重新開始投遞信件。周作人的國際電報也可能18日后才送到的。
[8] 藤原鎌兄『北京二十年』、平凡社、1959年。
[9] 正華生「未曾有の大地震と日本の積極的発展」、『北京週報』1923年9月9日號、北京:極東通信社、1104~1106頁。
[10] 據(jù)『朝日新聞』報道北京郊外建設(shè)的雙橋無線通信局已成功收到無線電通信。參見「三井物産の支那無電成功」、『朝日新聞』1923年8月15日、4頁;據(jù)「逓信文化70年(9)」報道1923年9月1日通過無線電通信局接到震災(zāi)消息,參見『読売新聞』1940年10月12日朝刊3面。
[11] 參見《日本之大地震》,《申報》1923年09月02日,第6版;亦可參見《空前悲慘之日本大地震》,《晨報》1923年9月3日,第2版。
[12] 吉村昭『関東大震災(zāi)』、日本東京:文藝春秋社、2011年、144頁。
[13] 據(jù)《周作人日記》1923年9月16日、24日、25日。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中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337~338頁。
[14] 至于當時的北京電影院的情況,參見李自典:《民國時期的北京電影》,《北京檔案》2014年第4期,第42~45頁。有關(guān)震災(zāi)情況的新聞電影,雖然無法確定周作人看過哪部電影,而當今網(wǎng)絡(luò)上能看當時的紀錄片,如:京都大學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システム提供「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建築學教室35mm film : 実寫 関東地方大震災(zāi)」(1923年),https://www.rra.museum.kyoto-u.ac.jp/archives/199/(2020年11月26日閱覽)。
[15] 山口守「中國からの眼差し──巴金と大杉栄」、『大杉栄全集』第12巻月報、日本東京:ぱる出版、2015年、4頁。
[16] 周作人:《大杉榮之死》,《晨報副鐫》1923年9月25日,第4版;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4頁。
[17] 『朝日新聞』(東京)1923年9月14日朝刊2面。
[18] 詳細講述參見佐野眞一:「甘粕事件 亂心の曠野」、日本東京:新潮社、2008年、65頁。時事新報社會部記者吉井顥存詳細介紹他如何探知甘粕事件的真相,參見吉井顥存:「大杉殺し事件の曝露されるまで」、『婦人公論』1923年11、12月合併號、73~88頁。
[19] 《日本大杉榮刃斃風潮》,《申報》1923年9月21日,第6版;亦可參見《大杉榮全家被害》,《晨報》1923年9月22日,第3版?!渡陥蟆穼懨餍侣剚碓词恰半妶笸ㄐ派纭?。
[20] 山下恒夫:「薄倖の先駆者·丸山昏迷」、『思想の科學』1986年10月號、81~90頁。
[21] 石川禎浩:「李大釗のマルクス主義受容」、『思想』1991年5月號、81~102頁。
[22] 丸山昏迷:「支那社會主義に就て」、『社會主義』第3號、1920年12月、16~17頁。
[23] 《周作人日記》1920年2月3日。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中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04頁。
[24] 周作人:「支那の新思想界」、『北京週報』第6期、1922年2月、163頁。
[25] 日本法政大學大原社會研究所收藏 (照片復(fù)印件),參見大和田茂「発掘·日本社會主義同盟名簿」、『初期社會主義研究』第20號、2008年、6~22頁。
[26] 參見周作人譯:《狂言十番》,北新書局,1926年。
[27] 正華生「大震災(zāi)以上の大災(zāi)害 甘粕事件と日本の損失」、『北京週報』1923年10月7日號、1233~1235頁。
[28] 正華生「大震災(zāi)以上の大災(zāi)害 甘粕事件と日本の損失」、『北京週報』1923年10月7日號、1233~1235頁。
[29] 關(guān)于大杉榮的死因鑒定書,『朝日新聞』(1976年8月26日22面)才有公開報道。大杉與野枝都生前受到折損肋骨的暴力之后死亡。參見大杉豊監(jiān)修、山川均等著『大杉栄追想/大杉·野枝·宗一死因鑑定書』、日本東京:黒色戦線社、1984年。
[30] 正華生「大震災(zāi)以上の大災(zāi)害 甘粕事件と日本の損失」、『北京週報』1923年10月7日號、1233~1235頁。
[31] 周作人:《大杉榮之死》,《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4頁。
[32] 嵯峨隆『近代中國の革命幻影』、日本東京:研文出版、1996年、121~136頁。
[33] 據(jù)1908年4月6日的錢玄同日記。參見錢玄同:《錢玄同日記》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25頁。
[34] クロポトキン著、大杉栄訳『相互扶助論──進化の一要素』、日本東京:春陽堂、1917年。據(jù)《周作人日記》,周作人1917年12月28日為錢玄同買書,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上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716頁;1918年11月21日又買一次,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上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785頁。
[35] ロメン·ロオラン『民衆(zhòng)蕓術(shù)論』、日本東京:アルス、1921年。這本不見于《周作人日記》。
[36] アンリ·ファーブル『昆蟲記』、日本東京:叢文閣、1922年。
[37] アンリ·ファーブル『自然科學の話』、日本東京:アルス、1923年。
[38] 周作人:《蝙蝠與癲蝦蟆·土之盤筵 (4)》,《晨報副鐫》1923年8月4日,第2版;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85頁。
[39] 周作人:《大杉榮之死》,《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4頁。
[40] 周作人:《大杉榮之死》,《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4頁。
[41] 據(jù)《周作人日記》1923年9月16日上記載,丸山、張鳳舉、山川早水(《奉天日報》記者)、澤村專太郎、沈尹默等人一起用餐。10月4日上記載丸山訪問周作人。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中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327~330頁。
[42] 佐野眞一『甘粕正彥 亂心の曠野』、日本東京:新潮社、2008年、70頁。
[43] 吉村昭『関東大震災(zāi)』、日本東京:文藝春秋社、2011年、276頁。
[44] 『改造』11月號、11月10日出版;『婦人公論』11月12月合併號、11月17日出版。
[45] 周作人:《大杉事件的感想》,《晨報副鐫》1923年10月17日,第4版;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1頁。
[46] 周作人:《大杉事件的感想》,《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1頁。
[47] 早稲田大學大學史編集所「軍事研究団事件」、『早稲田大學百年史』第3巻第6編第12章,https://chronicle100.waseda.jp/,早稻田大學人名數(shù)據(jù)庫,http://www.enpaku.waseda.ac.jp/db/wsdjinmei/「青柳篤恒」項。
[48] 周作人:《大杉事件的感想》,《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2頁。
[49] 周作人:《關(guān)于兒童的書》,《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93頁。
[50] 原田範行『召使心得 他4篇 スウィフト諷刺論集』、日本東京:平凡社、2015年。
[51] 參見周作人譯:《育嬰芻議·譯文附記》,《晨報副鐫》1923年9月9日,第1~2版;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02頁。
[52] 伊藤徳也「第十章 沸騰する國家主義と群衆(zhòng)運動に抗して」、『「生活の蕓術(shù)」と周作人──中國のデカダンス=モダニテ?!坏?部、日本東京:勉誠出版、2012年、224頁。
[53] 周作人:《元旦試筆》,《語絲》第9期,1925 年1 月12 日,第8版;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9~10頁。
[54] 關(guān)于“大逆事件”參見小川利康:《周氏兄弟與大逆事件》,《社會科學輯刊》2017年第3期,第159~166頁。
[55] 據(jù)周作人的文章《大逆事件·知堂回想錄(90)》,1961年6月,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15頁。
[56] 據(jù)周作人的文章《觀察的結(jié)論·知堂回想錄(70)》,1961年6月,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48頁。
[57] 周作人:《日本的海賊》,《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0頁。
[58] 周作人:《李完用與樸烈》,《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89頁。
[59] 周作人:《關(guān)于命運》,《大公報》1935年4月21日,第11版;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60~561頁。
[60] 周作人:《關(guān)于命運》,《大公報》1935年4月21日,第11版;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60~561頁。
[61] 周作人:《懷東京》,《宇宙風》第25期,1936年9月16日,第21~26頁;亦可參見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