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奇智,閆鳳娟,甘進新,丘宇淮
2008年奧運會我國運動健兒在賽場奮勇拼搏,獲得的金牌數(shù)排名第一。盡管取得傲人的成績,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現(xiàn)在是體育大國但不是體育強國,在最近幾次的全國中小學體質(zhì)測試都表現(xiàn)出我國中小學生運動能力都弱于周邊的韓國和日本,并且還有下降的趨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小學生體質(zhì)健康的重視,體育分數(shù)也在中考總分的占比也越來越高,引體向上作為深圳市體育中考的必考項目,主要反映了學生的上肢和核心力量,但是單一的引體向上訓練是很枯燥無味的,對于一些力量較弱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痛苦的訓練過程。
攀巖運動起源于歐洲,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是自從引入我國后便迅速普及,并受到中小學生的熱愛,學校和培訓機構(gòu)也大力發(fā)展該項目。常見的攀巖運動是練習者克服自身重量通過上半身肌肉的拉扯和上肢對許多不同的手攀支點(攀巖時手可抓的東西或地方)的抓、握、掛、摳、捏、撐、推、壓等克服自身體重是身體上爬的運動,這需要有突出的手指力量,握力和上半身力量[1]。在生理方面對練習者的上肢力量、手指力量、腰腹肌力量和協(xié)調(diào)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有研究表明,8周的攀巖訓練后能使受試者手握力和上半身的力量增加[2]。在心理方面也能發(fā)展練習者不畏艱難、挑戰(zhàn)自我的意志品質(zhì),而這些素質(zhì)也是發(fā)展引體向上能力的基礎,從表象上看這兩項運動在運動技能方面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本課題通過10周的攀巖運動干預,探究攀巖運動對引體向上技能遷移效果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zhì)的發(fā)展,也為8年級學生即將面臨的體育中考尋找新的訓練方法。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深圳市龍崗區(qū)平安里學校8年級(14-15歲)學生中抽取30名男生作為受試者。
實驗前測試:對選取的30名學生進行運動干預之前的測試,測試指標主要有體重、前臂緊張圍、上臂緊張圍、平板支持時間、曲臂懸垂和引體向上數(shù)量,并將測試結(jié)果保存,以備和運動干預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3]。
研究對象分組:將這30名學生隨機的分為常規(guī)運動組(T組)和攀巖運動組(C組),每組15人。測試前向受試者監(jiān)護人詳細解釋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運動干預:T組學生進行10周(每周3節(jié)課)常規(guī)體育課訓練,常規(guī)體育課訓練包括有針對性的上肢和腰腹肌力量等方面的訓練訓練例如深蹲、臥推和俯臥撐。C組學生進行10周攀巖運動干預,具體訓練安排見表1。
表1 攀巖運動訓練安排
運動干預后測試:10周運動干預后,再次測試受試者的體重、前臂緊張圍、上臂緊張圍、平板支持時間、曲臂懸垂時間和引體向上數(shù)量等指標。
確定有效受試者:有相關(guān)文獻表明受試者的體重與攀巖水平成負相關(guān)[4],為了避免體重因素的干擾。對比運動干預前后的體重指標,剔除體重變化較大的學生指標,最終確定為C組和T組各12人。
實驗數(shù)據(jù)用SPSS2.0軟件處理,計算出平均值和標準差(±SD),干預前、后以及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分析兩兩比較分析差異顯著性。統(tǒng)計學顯著性水平為P<0.05,極顯著水平為P<0.01。
表2 學生前臂緊張圍變化情況
C組學生運動干預后前臂緊張圍雖然有一定的增加,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T組學生前臂緊張圍的增幅較小,也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3 學生上臂緊張圍變化情況
C組學生運動干預后上臂緊張圍雖然有一定的增加,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T組學生上臂緊張圍的增幅較小,也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4 學生平板支撐時間變化情況
C組學生運動干預后平板支撐時間有很大的增加,并且有顯著性差異。T組學生平板支撐時間有所增加,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5 學生曲臂懸垂時間變化情況
C組學生運動干預后曲臂懸垂時間有很大的增加,并且有顯著性差異。T組學生曲臂懸垂時間有所增加,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6 學生引體向上數(shù)量變化情況
C組學生運動干預后引體向上數(shù)量有很大的增加,并且有顯著性差異。T組學生引體向上增加的并不明顯,并且沒有顯著性差異。
在攀巖的過程中上肢肌肉的力量對攀巖的成績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攀巖過程中手臂根據(jù)支點的不同,采用的用力方法也不同,如拉、掛、撐、推、壓等都是在攀爬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動作。而這些動作都是需要上臂的肌肉收縮來完成的。在陶磊等人的研究中也指出[5],攀巖和其他運動不同的是,攀巖主要依靠手臂的拉、抓、掛等動作來支撐身體的重量,所以在攀巖過程中對手臂的專門力量要求較高。需要重點發(fā)展攀巖者的上臂和前臂的肌肉力量。高峰也在他的研究中指出[6],上肢力量是攀巖運動員專項水平中的一個重要身體素質(zhì),在訓練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的發(fā)展上肢肌肉的力量。
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10周的攀巖運動干預后C組學生的曲臂懸垂時間明顯增加,而T組學生的曲臂懸垂時間沒有顯著性增加??梢钥闯雠蕩r運動通過克服自身重力向上攀爬的過程相對于傳統(tǒng)的俯臥撐、臥推等抗阻訓練對上肢力量的訓練更加有效。在張油福等人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7],攀巖與抗阻力訓練相比較,攀巖能更好地促進訓練者的上半身力量。但是在本研究中10周的攀巖運動干預之后對受試者前臂和上臂的緊張圍都沒有明顯的增加。受試者肌肉力量雖然增加但是肌肉的橫截面積沒有增加,這可能與受試者攀巖的類型和攀爬的方式有關(guān)。并且本研究中攀巖干預采用的是速度攀爬的方式,受試者單次在攀巖墻上運動的時間很短。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主要依靠細胞的無氧代謝提供能量,肌肉的無氧代謝對增加肌肉質(zhì)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8]。在郭峰等人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9],速度攀巖運動員在攀巖過程中是以ATP-CP功能為主,并伴有部分糖酵解功能。所以在本實驗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攀巖運動干預后肌肉質(zhì)量大幅度增加的現(xiàn)象。
核心力量主要用于控制身體的重心穩(wěn)定以及傳導上下肢的力量等作用,在上下肢的力量傳遞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身體整體發(fā)力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其中腰腹肌肉力量是核心力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絕大多數(shù)的運動技能都要依靠核心力量的作用才能完成,攀巖也不例外,在攀爬過程中訓練者在核心肌肉群的協(xié)同下通過四肢肌肉的力量支撐才能使身體穩(wěn)定并向上攀爬。在本研究中10周的攀巖運動干預后學生的平板支撐時間顯著性增加。這可能是因為攀巖運動對訓練者的核心力量要求較高,長時間的攀巖運動使受試者的核心力量得到鍛煉,表現(xiàn)為要腹肌肌肉力量的增加。之前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10-11],核心力量在攀巖過程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力量素質(zhì),通過一段時間的攀巖訓練可以使受試者的核心力量明顯增加。
引體向上主要是通過手臂發(fā)力來克服自身重力從而完成其技術(shù)動作。標準的引體向上對練習者的上肢力量要求較高。在本研究中通過10周的攀巖訓練干預后C組的引體向上個數(shù)有了很大的提高,而T組的效果卻并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10周的攀巖運動干預使學生的上肢力量得到增強,在本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10周的攀巖運動使學生的曲臂懸垂時間得到顯著性增加,并且也有文獻表明[12-14]攀巖運動對增加練習者的上肢力量效果非常好。除此之外,練習者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也可能對引體向上的遷移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引體向上訓練本身就是枯燥無味的,在練習過程中甚至會磨破手掌的皮膚,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單一的引體向上練習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攀巖運動卻不同,很多練習者在攀巖過程中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攀巖的高度或者是其他方面,練習者在不知不覺中就鍛煉了手臂的力量,還有攀巖本身也是一個堅持不懈、不斷挑戰(zhàn)的過程,這些都能練就練習者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之前也有文獻[15-17]表明攀巖對練習者的心理或意志品質(zhì)都有很大的影響。攀巖所激發(fā)出來的堅強意志品質(zhì)對于引體向上的練習者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值得注意的是,與常規(guī)的引體向上技術(shù)不同的是,深圳市體育中考允許學生在引體向上過程中身體隨意擺動。在本研究中引體向上測試也采用的身體擺動后的引體向上。單次的引體向上過程也就是身體重心從下往上移動的過程。練習者腰腹肌發(fā)力送髖然后收腹后,身體重心在垂直面上也會較之前上升,這對于引體向上過程中重心的上升來說,也幫助減少了少部分的距離,從而為練習者節(jié)約了一部分的力量。并且在本實驗中10周的攀巖運動干預后也發(fā)現(xiàn)練習者的平板支持時間有了明顯的提高,所以本實驗中練習者腰腹肌力量的提升對引體向上數(shù)量的增加也可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10周的攀巖運動干預可以增加練習者腰腹和上肢肌肉的力量并且對引體向上的遷移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