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華 王占宇 孫紅偉
膠州市人民醫(yī)院綜合內科 266300
肺栓塞主要是指由血栓堵塞動脈及其分支而導致的肺動脈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的情況,該疾病在臨床中的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呼吸困難、胸痛劇烈甚至咯血等的情況,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胸部干濕啰音、胸膜摩擦音、胸腔積液甚至休克等癥狀[1]。當肺動脈的分支或主干受到內源性以及外源性栓子的堵塞時,患者在臨床中就會出現(xiàn)肺循環(huán)障礙的情況,因此稱之為急性肺栓塞,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僅次于冠心病以及高血壓,同時由該疾病導致的死亡率也相對較高[2-3]。急性肺栓塞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漏診以及誤診的情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4]。在目前對肺栓塞進行診治的過程中主要采用溶栓治療,為確保治療效果,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注重護理干預的有效實施[5]。本研究主要探討責任制護理干預在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溶栓治療中的作用以及對患者呼吸動力學的相關影響。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該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52.9±10.4)歲。對照組男19例,女26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53.1±10.5)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胸部CT以及胸片等的檢查均確診為急性肺栓塞,所有患者均存在胸悶、呼吸困難以及咯血等的臨床特征,兩組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要功能器官嚴重障礙的患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療,將50~100 mg的愛通立(rt-PA)放入50~100 ml的生理鹽水中,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用輸液泵對靜脈滴速進行控制。采用溶栓治療完成后的4 h內對患者的凝血酶時間以及活化凝血酶時間進行檢測,并根據(jù)檢測的內容對患者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的治療,1次/12 h,連續(xù)進行5~7 d的治療。注射治療的第3天指導患者進行華法林的抗凝治療,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對用藥量進行調整。
1.2.1對照組 在溶栓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注意,叮囑患者臥床休養(yǎng),依據(jù)溶栓治療的用藥量、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講解,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療的過程中密切注意心電圖的變化情況,若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出現(xiàn)牙齦出血等的不良反應情況應及時告知主治醫(yī)師進行相關處理。
1.2.2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責任制護理干預。首先依據(jù)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專業(yè)知識以及工作年限等劃分專門的責任護理小組,每個小組主要由3名護理人員以及1名護士長組成,每組成員針對相應的患者,每天進行護理工作的總結,有特殊病情的患者應做好交接,相關負責人將工作的具體內容進行落實,并定時檢查或抽查相關人員工作內容的實施情況,對于排班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安排。責任制護理的具體實施內容為:①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療前:叮囑患者盡量臥床休養(yǎng),使翻身以及搬動身體的次數(shù)盡量降低,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針對溶栓治療的具體措施、用藥類型以及安全性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講解與說明,使患者明確治療的具體內容,同時鼓勵患者家屬積極配合患者接受臨床治療。術前做好相應的實驗室物品的檢查,準備好有關的急救物品。②對患者在溶栓治療過程中的護理:相關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注意,準確掌握患者接受溶栓的時間,對患者出現(xiàn)惡心以及瘙癢等的毒副作用進行及時記錄并做好相關處理[6]。③對患者進行溶栓后的護理:對患者各項凝血功能的指標進行及時監(jiān)測,密切關注患者的注射部位、口腔以及消化道的臨床特征,若有異常情況發(fā)生時應及時告知主治醫(yī)師采取相應的治療[7]。④有效的心理干預:由于該疾病發(fā)病迅速知病情嚴重等的特點,往往會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悲觀以及恐懼等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護理人員應給予及時的安慰與鼓勵,密切關注患者情緒的變化,并給予及時有效地心理疏導便于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⑤出院后的指導。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出院后大多仍需服用抗凝類的藥物,護理人員應以及持續(xù)用藥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患者進行詳細講解,教會患者在出血傾向方面的自我檢測,出現(xiàn)異常時應當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叮囑患者進行合理的恢復鍛煉,防止下肢靜脈血栓情況的出現(xiàn),同時叮囑患者在服藥期間定期回醫(yī)院接受復查。
1.3.1評估兩組患者焦慮以及抑郁的情況,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抑郁以及焦慮的情況進行評估,每個量表均包含20項內容,分為4個等級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的患者表明抑郁患者焦慮的情況越嚴重。
1.3.2根據(jù)醫(yī)院的護理質量評價表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主要的評估內容有:護理書寫規(guī)范、溝通能力、基礎護理質量、護理責任心以及應急能力五個方面,每項內容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越高。
1.3.3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呼吸動力學指標,主要為胸肺順應性(CT)、氣道峰壓(Ppeak)以及氣道阻力(Raw)。
1.3.4分別提取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空腹靜脈血,檢測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PLT)、纖維蛋白原(Fbg)以及抗凝血酶(AT),其中纖維蛋白原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焦慮、抑郁的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以及抑郁的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各項護理質量的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CT水平與對照組比較顯著較高,Ppeak及Raw水平于對照組比較顯著較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呼吸動力學指標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PLT、Fbg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AT水平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LT、Fbg及AT的指標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生活習慣的轉變,急性肺栓塞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而導致該疾病引發(fā)的主要栓子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同時該疾病早期的臨床特征不明顯并且患者的體征表現(xiàn)較為復雜,導致該疾病的誤診率較高,急性肺栓塞的發(fā)病過程較為迅速,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預后產生嚴重影響[8-9]。采取及時有效的溶栓治療是降低急性肺栓塞患者死亡率的主要措施,該治療能夠對溶栓部位進行選擇性的用藥,有效的降解患者的纖維蛋白酶,同時不會對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產生任何影響,因此采用溶栓治療的效果較為顯著,對于溶栓性出血的情況能夠有效降低[10-11]。研究表明,對溶栓治療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焦慮、抑郁的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研究組患者的各項護理質量的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充分說明責任制的護理干預模式有助于急性肺栓塞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護理質量得到提高有利于護患關系的良好發(fā)展。此外,經過對兩組患者呼吸動力學以及血小板等相關指標的對比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CT水平與對照組比較顯著較高,Ppeak及Raw水平于對照組比較顯著較低;研究組患者干預后PLT、Fbg均優(yōu)于對照組,AT水平差異不顯著。由此表明,責任制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的呼吸動力學指標得到明顯改善,能夠使患者的血小板、纖維蛋白原以及抗凝血酶水平有效降低,對于患者的預后有積極作用[12]。責任制護理干預是一種強調以患者為中性的新型護理模式,促進護理人員工作主動性以及積極性的有效提升,從而有效地促進服務水平以及護理質量的提高,確保患者能夠接受針對性的以及科學的護理。在近年來的臨床護理中逐漸采用責任制的護理干預,并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13]。該項護理模式與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不同,主要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從而開展的優(yōu)質化服務,通過明確護理目標從而有助于護理工作的落實,提升護理人員積極性的同時有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進而促進整體護理質量的提高[14]。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在經過溶栓治療后,骨髓由于刺激而導致血小板的大量產生,從而使患者缺血的風險增加。在本研究中通過采用責任制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了解,溶栓治療的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各項指標的變化,從而有效地降低溶栓情況的出現(xiàn)[15]。責任制護理的有效實施能夠促進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以及健康宣教,患者通過對治療方式的詳細了解,有助于緩解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使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在溶栓治療后通過有效的生活以及飲食干預,有助于患者舒適度的提升;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并進行定期的復診,有利于對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從而促進護理滿意度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肺栓塞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采用責任制護理干預,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患者的呼吸動力學指標以及血小板等參數(shù)得到相應的改善,利于患者預后。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