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王海珠,張 彬,王曲惠,范 杰,鄒永剛,馬曉輝
(長春理工大學 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 長春 130022 )
半導體激光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功耗低等方面的優(yōu)勢,近幾年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其中近紅外波段更是研究的重點[1-2]。在近紅外的870~1 100 nm波段,對于GaAs基半導體激光器來說,有源區(qū)需要采用InGaAs應變量子阱得以實現(xiàn)。發(fā)光波長越長,量子阱結構需要越小的帶隙材料。In含量的增多意味著存在較大的晶格失配,高應變會使薄膜更容易產生缺陷[3],進而影響晶體質量,甚至影響器件的性能和壽命。前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InxGa1-xAs量子阱中In含量大于0.25時,其外延生長中會出現(xiàn)層-層生長模式向層-島生長模式的轉變[4],而對于獲得高質量的外延材料來說,二維臺階流生長模式是首選的生長模式[5]。
對于高應變InGaAs量子阱外延生長的研究,多采用應變補償?shù)姆绞綔p小或消除應力的影響,其中InGaAs/GaAsP應變補償多量子阱結構被設計并廣泛應用在光電半導體器件領域[6-7]。為了獲得高質量的InGaAs量子阱外延材料,利用GaAsP拉伸應變材料作為勢壘層,抵消高In組分InGaAs的壓縮應變,降低材料的平均凈應變,可以避免由于應變積累引起的晶格弛豫和三維生長。同時,GaAsP材料有更高的帶階,對載流子具有更好的限制作用和高溫特性[8-9]。在InGaAs高應變量子阱外延生長研究方面,國內外文獻都有報道。2005年,Sass等[10]報道,對于具有晶格失配Δa/a=9.3×10-3和臨界厚度15 nm厚度的In0.13Ga0.87As/GaAs(001)體系,外延層超過4.5倍的臨界厚度時開始弛豫。2010年,日本東京大學Wang等[11]在通過原位表面反射率監(jiān)測In0.217-Ga0.783As/GaAs0.616P0.384多量子阱生長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應變平衡不完全時,多量子阱(Multiple quantum wells,MQWs)的表面反射率會下降,表明晶格弛豫會降低晶體生長質量。2014年,長春理工大學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戴銀等[12]利用低壓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技術生長高應變InGaAs/GaAs單量子阱,通過改變生長速率、優(yōu)化生長溫度和Ⅴ/Ⅲ,改善量子阱樣品的室溫光致發(fā)光特性。2019年,美國伯利恒理海大學Sun等[13]在高應變InGaAs量子阱的厚度接近臨界厚度時,研究了GaAsP拉伸約束勢壘對InGaAs/GaAs MQWs中部分應變弛豫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見,關于GaAsP材料應變補償?shù)难芯抗ぷ鬟€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因此,本文針對大失配InGaAs量子阱半導體激光器外延生長技術的需求,開展InGaAs/GaAsP MQWs外延生長的研究。為了探究不同應力下InGaAs量子阱的外延晶體質量,通過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技術,優(yōu)化有源區(qū)多量子阱整體平均失配狀態(tài),分析對外延樣品晶體質量的影響,并獲得了外延晶體質量較好的生長參數(shù),為改善高應變InGaAs量子阱的應力積累提供技術支撐。
為了研究大失配下薄膜材料的生長參數(shù),設計了InGaAs/GaAs應變多量子阱結構,量子阱個數(shù)為3,其中阱壘層厚度分別為9 nm和13 nm。利用Crosslight軟件進行前期模擬,并結合前期的實驗結果,調整InGaAs量子阱中In的組分,使其發(fā)光波長在1.04 μm附近。保持InGaAs阱層材料In的組分、厚度以及壘層厚度不變,搭配不同P組分的GaAsP壘層材料,探索GaAs(P)壘層材料對量子阱發(fā)光的影響。同時,通過調整GaAsP材料中P的組分,進而改變了整個結構系統(tǒng)的累積應變狀態(tài),觀測其對外延生長質量的作用。本文選取三周期的InxGa1-xAs/GaAs1-yPy(x=0.274;y=0,0.128,0.184,0.257)應變補償多量子阱(以下簡稱多量子阱)結構進行實驗對比。并通過模型固體理論[14-16]對量子阱能帶的帶邊能量進行計算,獲得了導帶和價帶的帶階,如公式(1)和(2):
(1)
(2)
此外,計算了平均失配,給出了平均應變計算公式:
ε=(nwTwεw+nbTbεb)/(nwTw+nbTb),
(3)
其中,nw、nb分別表示阱、壘材料的層數(shù),Tw和Tb分別表示阱、壘的厚度,εw、εb分別表示阱、壘材料與襯底的失配度,ε表示量子阱的平均失配度。獲得的具體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理論結果:無應變時的材料帶隙(300 K)、帶邊能量(導帶、重空穴帶、輕空穴帶)、導帶和價帶的帶階、平均應變Tab.1 Theoretical results:material band gap(300 K),band edge energy(conduction band,heavy hole band,light hole band),band offset and average strain
根據(jù)阱壘材料不連續(xù)的能量位置,繪制了不同P組分的InGaAs/GaAsP應變補償量子阱的能帶連接圖,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P含量InGaAs/GaAsP應變補償量子阱的能帶連接圖Fig.1 Energy band connection diagram of InGaAs/GaAsP strain compensation quantum wells with different P contents
從表1和圖1均可發(fā)現(xiàn),隨著勢壘P組分的增加,導帶和價帶帶階也會增加,從而可以增強對載流子的限制作用。并且,較于GaAs(y(P)=0)作壘,GaAsP應變補償層的引入減小了整個樣品的凈壓應變,使樣品的平均失配減小且平均失配隨P組分增加而減小。
同時,在應變系統(tǒng)中產生缺陷的臨界厚度也被參考用于設計外延層結構中?;贛atthews-Blakeslee理論[17]和設計的InGaAs/GaAsP量子阱參數(shù)信息,計算了InGaAs/GaAsP量子阱的平均應變和臨界厚度的關系。具體平均應變可以通過公式(3)算出,臨界厚度hc也可以通過下列公式得到:
(4)
其中,a為應變層的晶格常數(shù);系數(shù)k在應變層超晶格、單量子阱和單應變層三種情況下分別為1,2,4;ε=Δa/a為失配度;ν為泊松比,ν=c12/(c11+c12)。
如圖2所示,其中In0.274Ga0.726As/GaAs0.743-P0.257和In0.274Ga0.726As/GaAs0.816P0.184多量子阱厚度在臨界厚度以下,而In0.274Ga0.726As/GaAs0.743-P0.128和In0.274Ga0.726As/GaAs的厚度分別在三周期、兩周期時超過臨界厚度。而當外延層厚度超出臨界厚度時,外延晶體質量將會大幅度降低。為了進一步驗證InGaAs/GaAsP多量子阱的生長質量,我們利用MOCVD生長技術,從實驗方面進行了更加詳細的研究。
圖2 InGaAs/GaAsP量子阱的平均應變和臨界厚度Fig.2 Average strain and critical thickness of InGaAs/GaAsP quantum wells
利用德國AIXTRON公司的200/4型MOCVD設備開展大失配InGaAs/GaAsP多量子阱外延生長研究,以TMIn、TMGa和AsH3、PH3為Ⅲ 族源和Ⅴ族源,H2作為載氣,在反應室壓力保持在10 000 Pa(100 mbar)條件下進行生長實驗。同時,量子阱材料的生長溫度為600 ℃,InGaAs和GaAs(P)的Ⅴ/Ⅲ分別為51和115。在前期生長速率的實驗方面,我們已經(jīng)獲得了InGaAs和GaAs(P)兩種材料生長速率分別為0.244 nm/s和0.175 nm/s,P組分0,0.128,0.184,0.257對應的氣相體積比PH3/(AsH3+PH3)為0%、65%、73%、80%。選取5.08 cm(2 in)(001)取向的n型GaAs 0°偏角襯底,首先生長300 nm GaAs緩沖層,接著生長3個周期InGaAs/GaAsP多量子阱(阱層和壘層厚度分別為9,13 nm),最后生長50 nm GaAs蓋層,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應變補償量子阱外延結構Fig.3 Strain compensation quantum wells epitaxial structure
圖4給出了不同P組分的多量子阱樣品的室溫PL測試結果。在圖4中,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在室溫條件下,所有被測樣品的發(fā)光峰都在1 043.6 nm附近。并且隨著GaAsP材料中P組分增加,發(fā)現(xiàn)被測樣品的發(fā)光波長略有藍移但不明顯。而且,在950 nm波長附近觀察到一個發(fā)光強度較弱的峰。通過相關文獻的研究報道,考慮應該是導帶第一子能級和價帶輕空穴帶第一子能級(c1-lh1)能帶之間躍遷所致[18-20]。
圖4 不同P組分多量子阱的光致發(fā)光測試結果Fig.4 Photoluminescence test results of multiple quantum wells with different P components
同時,為了進一步比較差異,我們對不同P組分的多量子阱樣品的室溫PL光譜測試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從發(fā)光強度的角度進一步考慮,如果GaAsP材料中P組分越高,勢壘就越高,對載流子的限制能力越強,相應地就會增強InGaAs/GaAsP多量子阱的發(fā)光強度。從圖5中我們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不同P組分的多量子阱的發(fā)光強度確實隨P組分增加而增強。隨著GaAsP材料中P組分從0.128增加到0.257,發(fā)光峰的半峰寬依次為37.8,29.9,31.4 nm,而相同生長條件下外延的InGaAs/GaAs多量子阱樣品的發(fā)光峰半峰寬是39.1 nm。從樣品測試的半峰寬可以分析出,相較于GaAs作壘(y(P)=0),InGaAs/GaAsP 多量子阱樣品的發(fā)光峰半峰寬有一個明顯的減小,盡管P組分為0.257略微增加,但半峰寬整體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從發(fā)光峰半峰寬減小的角度可以推斷出,隨著GaAsP應變補償程度的增加,阱壘材料的異質界面粗糙程度在變小,減少了界面質量對發(fā)光譜的展寬影響。通過強度、半峰寬與P組分的關系的綜合對比發(fā)現(xiàn),樣品In0.274-Ga0.726As/GaAs0.816P0.184多量子阱的PL光譜半峰寬最窄,In0.274Ga0.726As/GaAs0.743P0.257多量子阱的PL光譜發(fā)光強度最高。與GaAs(y(P)=0)勢壘相比,GaAsP勢壘可以提高樣品的光學性能。
圖5 不同P組分與光致發(fā)光半峰寬和強度關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 components and photoluminescence half-width and intensity
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推斷,我們又對InGaAs/GaAsP多量子阱樣品的生長質量進行了進一步表征。圖6給出了不同P組分(0,0.128,0.184,0.257)的InGaAs/GaAsP多量子阱樣品在ω-2θ搖擺曲線測試條件下的XRD測試結果,其中,曲線強度最高最尖銳的峰對應于GaAs襯底(004)的Bragg衍射峰,并且均出現(xiàn)了多級衍射峰。通過公式(5)可以計算多量子阱周期厚度:
圖6 不同P組分的XRD測試結果Fig.6 XRD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P components
T=λ/(2Δθcosθsub.),
(5)
其中T代表周期厚度,λ為X射線波長,Δθ為多量子阱衍射峰角間距,θsub.為GaAs襯底的Bragg 衍射角。結合對XRD測試結果的計算,我們可以計算出P組分為0,0.128,0.184,0.257時,InGaAs/GaAsP多量子阱樣品的周期厚度分別為21.5,22.1,21.8,22.3 nm,基本符合預期厚度。
通過對InGaAs/GaAsP多量子阱樣品衛(wèi)星峰的半峰寬數(shù)據(jù)分析,得到P組分在0,0.128,0.184,0.257時,GaAs主峰左側(31.5°~32.5°)相同級次的衛(wèi)星峰半峰寬分別約為324,270,241,238 arcsec。半峰寬越小表明InGaAs/GaAsP多量子阱樣品具有越好的晶體質量。P組分在0.184和0.257時有較小半峰寬,其質量較好,并且與圖5中PL光譜半峰寬分析的測試結果一致。另外,對于樣品測試的衛(wèi)星峰可以分析出,P組分在0,0.128,0.184,0.257時,GaAs主峰左側分別含有5,6,8,7個衛(wèi)星峰;P組分為0和0.128時,最左側(31°~31.5°)高階衛(wèi)星峰不明顯。對比P組分0.184和0.257衛(wèi)星峰可以發(fā)現(xiàn),理論上相鄰衛(wèi)星峰間距是相等的,但在P組分0.257時,31.2°附近衛(wèi)星峰明顯缺級,猜測可能是界面粗糙導致的。對4組樣品的XRD測試信息(衛(wèi)星峰數(shù)量和半峰寬)進行比較,P組分為0.184的多量子阱結構有較好的晶體質量,這與之前PL光譜半峰寬的測試結果一致。
為了進一步分析樣品的外延質量,我們還對不同P組分的樣品進行了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測試,結果如圖7(a)~(d)所示,其表面形貌顯示為InGaAs/GaAsP多量子阱樣品的生長模式。當P組分為0時,樣品平均失配率最大,達到0.8031%,如圖2臨界厚度結果給出那樣,超過臨界厚度過多,此時臺階邊緣彎曲,并在臺階邊緣出現(xiàn)二維(2D)小島,如圖7(a)所示。此時AFM測試結果的粗糙度較大,達到0.171 nm。如圖7(b)所示,當引入GaAsP作為勢壘層后,P組分在0.128時,總壓應變有所抵消,二維小島有所減少,但臺階形狀仍沒有改善,此時粗糙度為0.168 nm,數(shù)值略有減小。與圖2給出的臨界厚度的理論計算結果一致,圖7(a)、(b)中樣品的多量子阱結構外延厚度均超出了臨界厚度,不均勻應變使其形貌上呈現(xiàn)出二維小島,說明已經(jīng)發(fā)生晶格弛豫,生長的多量子阱外延層局部高應變區(qū)域以形成2D小島的方式得到釋放。同時隨著繼續(xù)生長,吸附原子為了降低材料體系的表面能,傾向于在2D小島的臺階邊緣而不是頂部成核,因此,島嶼將橫向增長[21]。
而當P組分為0.184時,臺階邊緣近乎平行,臺階高度均在0.36 nm以內,為一個分子層(Monolayer,ML)高度,可以認為是臺階流生長模式,如圖7(c)所示。通過AFM的測試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此時粗糙度最小,粗糙度為0.130 nm。隨著P組分繼續(xù)增加,在P組分為0.257時,粗糙度為0.148 nm,如圖7(d)所示。結合之前的PL、XRD分析結果,推斷是隨著生長時PH3的流量增加,在InGaAs外延層上生長GaAsP材料后的異質界面,更多的P擴散以及In的表面偏析[22-23]使異質界面變得粗糙。總體來看,P組分0.184時表面形貌最好,0.257次之,0.128,0較差。并且可以分析出,P組分為0.257時,盡管相較0.184粗糙度有所增加,但仍比整體存在較大應力的P組分為0和0.128時晶體質量要好,說明更高的P組分的應變補償有助于緩解應力積累,獲得較好的表面形貌。
圖7 不同P組分樣品的AFM測試結果。(a)y(P)=0;(b)y(P)=0.128;(c)y(P)=0.184;(d)y(P)=0.257。Fig.7 AFM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P components samples.(a)y(P)=0.(b)y(P)=0.128.(c)y(P)=0.184.(d)y(P)=0.257。
本文采用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的方式,利用MOCVD生長技術,開展了大失配InGaAs/GaAsP多量子阱外延生長技術的研究。通過保持量子阱的InGaAs組分和厚度參數(shù)一定,調整壘層GaAsP材料的P含量,進而改變InGaAs/GaAsP多量子阱結構的應力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在GaAsP材料中P含量分別為0,0.128,0.184,0.257時,樣品的室溫PL發(fā)光峰強度隨著P組分的增加而明顯增強,PL發(fā)光峰的峰位略微藍移,半峰寬整體有減小趨勢。樣品的XRD測試結果顯示,隨P組分增加,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高階衛(wèi)星峰。樣品的AFM測試結果顯示,超出臨界厚度會出現(xiàn)層-島生長模式,而合適的應變補償有助于緩解應力積累,可以獲得較好的表面形貌。當GaAsP材料中P組分為0.184時,PL半峰寬為29.9 nm,其XRD有多級衛(wèi)星峰且半峰寬較小,AFM粗糙度0.130 nm,表面形貌顯示為臺階流生長模式,生長質量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