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摘要:作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宣傳畫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通過食品形象可以洞察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們的食品生產和社會觀念。本文主要探討中國的宣傳海報是如何表現與食物有關的形象的以及從形式上和意識形態(tài)上如何影響與改變公眾對現實的認知。
關鍵詞:食物;宣傳畫;意識形態(tài);視覺特點
1.文獻綜述
從概念界定上說,宣傳畫是這樣一種視覺藝術形式:它并沒有具體的商業(yè)要求,其藝術性服務于社會與政治需要,是一種“以宣傳鼓動、制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一般帶有醒目的、號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標題”。相較于其他歷史時期的招貼藝術,社會主義初期的政治宣傳畫具有以下特征:(1)發(fā)行量、流通量大 ;(2)簡單明了、易于辨識,利于教育程度較低的受眾群體;(3)圖像主題集中明確,集中反應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場景 ;(4)大量政治話語介入,具有強烈的政治傳播功能。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視覺文化現象,宣傳畫成為一種載體,反映對當時的社會主流問題關注、呈現人們生產生活現狀,并折射潛在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走向。選擇1949年-1956年的宣傳畫主要基于兩點,首先,從歷史的角度看該時期正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tài),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性質。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日常生活、視覺文化、思想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歷史的特殊性。其次,從圖像創(chuàng)作角度看,該時期的宣傳畫包含了大量“食物”主題的相關內容,將食物作為線索進行主題梳理,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
中國學術界對政治宣傳畫相關的論題研究尚未投諸應有的關注與熱情,現有研究成果并不算豐富。直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宣傳畫主題中出現了大量食物圖像,并有呈現勞作、豐收、烹飪、進食等食生產、食生活場景。本文以食物圖像作為線索,擬以圖像分析為方法手段,通過文藝美學與人類學及傳播學的交叉視角,結合歷史資料與社會調查,試圖逐次分析以下問題:食物圖像對現實農事生活的再現;食物圖像何以為廣大觀者所接受;以及食物圖像作為政治意識形態(tài)表征的視覺效力。
2.食物圖像對現實的“再現”
藝術作品是生活的客觀反映,生活體驗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藝術源于對生活的模仿?!皥D像可以讓我們更加生動地‘想象過去。當圖像的作用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認知,圖像作為歷史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與合法性得到越來越多的確證。根據食物圖像對現實再現的逼真性,這一歷史時期的宣傳畫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歷史場景的“再現”,對食物相關主題的圖像再現亦符合歷史背景下的食生產、食生活的現狀。
繪畫再現生活現實,宣傳畫亦是如此。五十年代初期以降的宣傳畫空間內的場景繪制中,可見與食物相關的生產與生活場景,真實反映了土地改革完成后,還地于民,農民獲得了土地自由,農事生活(包括農耕、收割、屯糧等)場景成為了視覺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題。
倡導“耕者有其田”的全國土地改革于1953年全面完成后,中國農村地區(qū)全面展開合作化運動,有農民自發(fā)成立的互助組,也有政府推動成立的初級農業(yè)合作社與高級農業(yè)合作社。生活境況相較此前有巨大轉變。該時期的宣傳畫主要以反應人民在獲得土地后的生產生活場景為主。以圖1為例,金梅生在1951年繪制發(fā)行的《土改完成農民生活好》中,描繪了土地改革后農民家庭的生活場景。圖中,可以清晰辨識家中屯有大量食材,包括大米、玉米、南瓜,并育有家禽。
圖2由高產畫家忻禮良于1954年繪制,表現的是一家五口的用餐場景,圖中可以看到番茄雞蛋湯、荷包蛋、魚等桌上餐。
圖3中細致描繪了土改后農民的婚姻場景,新人出嫁,以牛為嫁妝,并伴有家中米糧等重要食材。通過圖像中對住戶周圍場景的描繪,可推斷該家庭種植有南瓜、葫蘆等,已碩果累累、成熟待采。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宣傳畫創(chuàng)作中,圖像本身所呈現的畫面是對現實場景的真實再現,這符合現實主義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視覺藝術對生活真實再現的一般規(guī)律。
3.食物圖像與意識形態(tài)的視覺“共謀”
在對圖像本身進行了“純粹的形式”分析后,試圖在并不引入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通過簡單的形式分析,來論證圖像自身的符號語言能夠達到的延展力度。但是,對偏離生活真實的食物圖像而言,其圖像接受問題并不完全能夠在純粹的形式分析中得到解答。在我們試圖從更寬廣的視角談論宣傳畫的圖像接受與傳播問題時,發(fā)現食物圖像作為足以引起讀圖者感官共感的視覺藝術,宣傳畫這一特殊時期的大眾藝術,作為圖像符號,成為勾連圖像、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的視覺表達,并進而主觀性地建構一個圖像的烏托邦,以外部刺激的形式,完成了圖像對意識形態(tài)的“共謀”,這種藝術的共謀被賦予了群體性的烏托邦向往。1927年,弗洛伊德提出對幻覺性的未來的思考,他將一種被壓抑的、無意識的快感欲望與渴望進行編碼,主張那些人類情感中被抑制的欲望通過較為平和的形式―如夢境、藝術、神話故事或道德寓言等―進行替換,通過這些需要想象的“升華形式”,人們被壓制的愿望得到補償,并且通過平和的形式進入社會。在圖像建構的意識形態(tài)烏托邦中,宣傳畫作為外部視覺刺激,作用于讀圖者的日常飲食習慣,并通過對讀圖者進行無意識的政治話語傳播,達到社會與政治目的。
誠然,食物圖像具有同幻覺般的虛構屬性,因為繪畫就其本身而言,承擔了虛擬空間構建的功能。美國符號論美學家 Susanne K. Langer 在《情感與形式》中坦言了純視覺的虛幻屬性:“任何與圖畫有關或在藝術上有效的因素,必然是視覺的,而任何視覺的因素有服務于建造的目的。”視覺藝術所建造的,是“一個全然可見又可理解的整體空間的基本幻象”(朗格 1986 :86-87)。在食物圖像、現實食生產、食生活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之間形成從“能指”到“所指”的轉向,圖像符號成為了一種視覺媒介,構筑起一個似實而虛的生活場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讀圖主體,經由自身的生產生活經歷和政治文化學習,在對宣傳畫的閱讀過程中,摻雜了自身的知覺經驗。在圖像的意識宣傳下,對以“人民公社”為主題展開的理想化生活的向往,演變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形影不離的“虛幻色彩”與“虛幻圖像”。不論讀圖者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接受或規(guī)避圖像的虛構性,他們?yōu)槭裁醋罱K主觀性接受了這些圖像?我認為,在讀圖的過程中,讀圖者完成了一次類似肖像畫閱讀時會發(fā)生的“主體性回返”。
以下將通過宣傳畫中的視覺“凝視”進行圖像說明。如圖4《菜綠瓜肥產量多》中,畫面中的人物正在挑揀、整理豐盛的食材(南瓜、冬瓜、洋蔥、西紅柿等),其視線投諸于食物。當讀圖者在觀看宣傳畫時,也將其視線投諸于實物圖像,在“凝視食物”這一行為中,畫中人與讀圖者之間形成了行動的重合,讀圖者在對食物圖像進行觀看時,已經與圖像中同樣也在凝視食物的人物進行了主體性的身份重合。對同一個食物圖像進行凝視的讀圖者與圖像內部人物之間形成主體性投射,這種主體性的帶入就更為直接與強烈。
如圖5中,讀圖者與圖像人物四目相對時,發(fā)生了一種“互文性”的對話,人物被邀請進入圖像,圖像則成為雅克·拉康所說的“鏡子-階段”的意象功能,建立起了生物體與其現實之間的關聯。讀圖者在圖像中看到自身的主體性,對自我的認知與構成就在這樣的“自主的幻想”中形成了。這時,根據讀圖者與圖像的互動,宣傳畫實際帶有了肖像畫的性質。
肖像畫中人物的凝視對畫家及觀畫者的凝視發(fā)生折返,對行為本身的再現過程“形成了對自身的回返,而該行動也使得畫的主體與主題雙重化?!弊x圖者對食物圖像的凝視亦同,在讀圖者對食物圖像進行解讀和接受的過程中,主體的外展引發(fā)更強的代入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本對圖像的高度介入,以宣傳畫標題的形式出現在畫幅中,強化了讀圖者對意識形態(tài)的接受與認同。食物圖像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表征是視覺上直觀可感的,而以文本為載體進行政治話語的傳播,則更具歸納性地將圖像主題進行總結,對讀圖者進行圖像接受的理性引導。通過“語圖合體”的形式,宣傳畫引導民眾對文字與圖像進行閱讀,引導讀圖主體形成綜合直覺,從而改變民眾觀看生活現實的方式。文本的視覺虛構現象在接受美學研究領域也早有論證,根據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Wolfgang Iser在提出閱讀的現象學時所使用的“隱含的讀者”中所談及,在閱讀過程中,文本與讀者之間存在雙向的建構關系,因為文本自身所帶有的具體化條件,使得“讀者發(fā)揮能動性,參與作品潛在意義的實現”,為所有讀者對文本的歷史實現和個別事件之間的聯系提供了一種存在的可能性,使我們有可能對它們進行分析。
4.結語
以食物為母題、以食物圖像為主要分析對象,本文基本上完成了中國五十年代初期有關食物宣傳畫的圖像考察。在梳理過程中,筆者試圖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說明:
首先,作為外在刺激手段,宣傳畫中的食物圖像基本在這一時期遵從生活真實的圖像繪制原則,如實地反映了國家蒸蒸日上的景象。
第二,筆者認為偏離了藝術真實性原則的宣傳畫作為視覺傳播載體,影響了讀圖者對現實生活的評判與認知,進而虛構出一個想象的烏托邦共同體。通過對圖像的純粹形式分析以及接受美學、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相關說明,解釋了食物圖像如何逐漸占據了畫面中心并產生視覺效力。在圖像接受過程中,讀圖主體無法擺脫自身固有的心理預設,通過實際生活經驗與知識調用,主觀性地接受了脫離生活真實的宣傳畫圖像。
第三,在解釋圖像、文本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中,通過對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借鑒與梳理,筆者認為,意識形態(tài)本身是具有“物質性”的,具有意識領域的促動力,需要宣傳畫等媒介因素作為外在刺激,在社會主義初期國家運作中發(fā)揮宣傳作用。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視覺表達,食物圖像在被讀圖者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宣傳畫作為真實的實踐力量,填補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描繪了烏托邦現實中“應該有”的場景,這是葛蘭西意識形態(tài)理論指明的一條實踐哲學之路。另一方面,讀圖者在無意識中完成了阿爾都塞所說的主體性“詢喚”,主體被置于、被征召于群體意識形態(tài)的共同語境中,這些讀圖的主體實際上既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又反過來協助建構了意識形態(tài)。
綜上所述,本文完成了作為意識形態(tài)宣傳方式的食物圖像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對人們飲食生活實踐、飲食觀念以及整體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思維模式的影響分析。
參考文獻
[1]艾布拉姆斯, M. H.(Abrams, M. H.).《鏡與燈: 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酈稚牛等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第108-113頁.
[2]朗格,蘇珊(Langer, Susanne K.).《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86-87頁.
[3]余勁松.政治宣傳畫的美學價值與國家文化形象建構《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年第 1 期,第173-174頁.
[4]趙大軍.新中國政治宣傳畫的先聲―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時期(1949-1956)的政治宣傳畫藝術初探《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年第 4 期,第48-53頁.
[5]周星.從政治宣傳畫到旅游商品―戶縣農民畫: 一種藝術“傳統”的創(chuàng)造與再生產《民俗研究》2011年第 4 期,第168-198頁.
本項目由江西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專項資金項目資助(省級項目)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