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靜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道德與法治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德育作用。但在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普遍興致缺失,課堂教學質量不佳。因此本文從現(xiàn)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出發(fā),綜合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探索與實踐
生活化教學即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元的社會生活來構建實踐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與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生活與學習兩者無縫銜接,相輔相成,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要想打造高質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就必須反思現(xiàn)行教學模式的弊端,正確認識生活化教學的內涵與意義,并將其靈活運用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一、現(xiàn)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
1.教育觀念滯后
雖然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但是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卻并未做到與時俱進。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拘泥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旨在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然而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理念便嚴重導致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標準的單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以成績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導向,采取填鴨式教學法。這樣既無法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作用,更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理論教學的成效同樣不理想。與此同時,滯后的教育觀念也導致多數學生重視語數英課程,而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進而導致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上主動性不高,專注力低下。
2.教學止于表層
初中生正處于精神成長的關鍵階段,其已經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思想觀念。這時便需要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以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然而在現(xiàn)行道德與法治課中,多數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傳授知識,并沒有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忽略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的有機聯(lián)系。這便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難以有效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情感共鳴,無法給予學生道德上的熏陶。
3.教學策略單一
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教師單方面地灌輸知識,而學生則極度缺乏主動權與自由空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構建形象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難以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沒有合理設置問題,導致學生缺乏自由發(fā)散思維與表達自我的機會;沒有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則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止于淺層,而沒有吸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二、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可行策略
1.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具有多種多樣的生活案例,教師要精心備課,選取貼合學生實際,生活閱歷的內容來開展教學活動,進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快速吸引學生的課堂專注力,促進學生高效理解知識信息。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法律在我們身邊》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則可以利用教材中學生自行車非法載人的案例展開分析。這一素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促使似乎遙不可及的法律直接走進日常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重視,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法律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與道德修養(yǎng)。
2.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構建教學情境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立體化的教學情境,能夠為學生構建無限的思考空間,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鍛煉學生的獨立思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情境教學,在課前收集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來設計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圖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將知識信息立體化呈現(xiàn),給予學生視聽沖擊,進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鍛煉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教師亦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生活案例指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讓學生轉換視角以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從而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鍛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建法制小課堂,將教學過程變?yōu)榉ㄍ?,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來進行法律辯護,讓學生從道德和法律的觀點出發(fā),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高度激發(fā)自身的思維敏捷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律的認知。另外教師也可以運用媒體信息技術來播放相關的道德法律案例,讓學生針對媒體視頻內容來分析在道德層面的錯誤和在法律層面的錯誤,應當如何避免改正,并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彼此的看法,最后對視頻內容進行總結,以此讓學生明白道德與法制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性,提高學生道德與法制意識。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相比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活動更加趣味化,能有效豐富教學形式,改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的不足之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迎合初中生的認知思維與學習訴求,開展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砥礪學生的道德品質。例如在《生命的思考》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組織烈士陵園掃墓活動,讓學生在實踐勞動中感受先烈以身殉國的偉大精神,深刻領會生命無限的價值與意義。又例如在學習《多彩的職業(yè)》這一課時,教師則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假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展社會實踐,例如社區(qū)服務、福利院義工等等。讓學生在義務勞動中鍛煉自身能力,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意識,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
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課堂專注力,促進師生交流互動。因此教師必須打破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靈活運用生活化教學法,以打造高質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李中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9(10).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黃山實驗初級中學,山東 鄒平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