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漢
頸肩部疼痛屬于常見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出頸肩部酸脹、緊束感,急性發(fā)作疼痛難耐,而且頸肩部有明顯壓痛點,頸部、肩部活動受限[1]。針刺及推拿可疏松經(jīng)絡(luò),緩解疼痛,但改善程度有限,部分患者仍伴隨明顯疼痛[2]。小針刀在頸椎病、軟組織損傷、骨關(guān)節(jié)病治療中受到重視,其可有效激發(fā)經(jīng)氣、疏通氣血,起到良好止痛效果。為此,本次研究對小針刀治療頸肩部疼痛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頸椎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選擇本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頸肩部疼痛患者86例作為研究資料,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頸肩部疼痛患者86例作為研究資料,隨機抽簽分組各43例,均表現(xiàn)頸肩部疼痛、強直癥狀,伴頭部屈曲轉(zhuǎn)動受限,經(jīng)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相關(guān)疾病[3]?;颊咧委煴敬窝芯績?nèi)容及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35歲至70歲,平均年齡(51.46±4.16)歲,病程1年至10年,平均病程(4.07±0.79)年,病因:頸椎病25例,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12例,頸肩筋膜炎6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34歲至70歲,平均年齡(51.07±4.22)歲,病程1年至10年,平均病程(4.15±0.84)年,病因:頸椎病24例,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10例,頸肩筋膜炎9例;排除合并心腦血管等嚴重疾病患者、脊柱不穩(wěn)定病變患者、治療處局部皮膚損害患者等。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針刺治療,通過觸診明確壓痛點,單側(cè)疼痛針刺兩個壓痛點,兩側(cè)疼痛選擇四個壓痛點,采用平補平瀉法,以局部酸麻脹痛為度,留針30min。推拿治療先采取滾法,初始為頸部,自風池到肩井,自風池到膈俞,再對鳳池、大椎、膈俞、阿是穴進行點揉各1min,再尋找阿是穴周圍肌肉條索,行理筋手法5min。最后對疼痛部位揉、滾、推、拍。每天1次,連續(xù)3周。
1.2.2 觀察組
采取小針刀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暴露后枕部及上頸部,經(jīng)枕后壓痛區(qū)和C1、C2橫突及C2棘突旁選擇針點,采用龍膽紫藥水進行標記,常規(guī)碘伏消毒處理,覆蓋無菌小洞巾,將小針刀以垂直方向刺入痛點肌腱、關(guān)節(jié)間隙及軟組織深處,刀口線于人體縱軸平行,快速刺入皮下進行切割、剝離、松解、減壓,易酸脹但能耐受維度,解除病變部位擠壓、粘連、攣縮,若遇阻力無異常表現(xiàn),快刺硬結(jié)速,只能在病變層次切刺,避開神經(jīng)、血管。間隔5-7d/次,連續(xù)治療3次,若1次治愈無需再次治療。
評價兩組治療效果[4]:痊愈為癥狀和體征消失,頸肩活動自如,無疼痛感;顯效為癥狀基本消失,活動過大伴輕度壓痛;有效為癥狀明顯改善,伴輕度壓痛;無效為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測定治療前、治療1周及治療3周時疼痛程度,采用直觀模擬量表(VAS)測評,0-10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嚴重。頸椎功能從頸椎生理曲度值、頸椎活動度及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評價。頸椎活動度采取ROM評分評價,1-4分,分數(shù)越高活動度越差;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共10項,各0-5分,分數(shù)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分析表1可知,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79.07%,P<0.05。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分析表2可知,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及3周觀察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3周觀察組 43 5.42±0.64 2.45±0.35 1.33±0.18對照組 43 5.35±0.61 3.42±0.50 2.08±0.21 t-- 0.519 10.421 17.781 P-- 0.605 0.000 0.000
分析表3可知,治療前兩組頸椎生理曲度值、ROM、NDI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頸椎生理曲度值顯著高于對照組,ROM、N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頸椎功能比較(分,±s)
表3 兩組頸椎功能比較(分,±s)
頸椎生理曲度值(mm) ROM(分) NDI(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1.85±0.45 9.82±1.75 1.48±0.42 0.35±0.18 30.22±4.11 18.52±2.77對照組 43 1.88±0.47 6.58±1.52 1.46±0.43 0.75±0.24 30.36±4.08 25.03±3.12 t-- 0.302 9.165 0.218 8.743 0.158 10.231 P-- 0.863 0.000 0.827 0.000 0.874 0.000組別 例數(shù)
臨床認為導(dǎo)致出現(xiàn)肩頸部疼痛的疾病較多,如頸椎病、頸肩筋膜炎等,主要癥狀為疼痛,需采取可靠措施快速緩解疼痛,其中止痛藥物、針刺及推拿等方法應(yīng)用較為普遍,雖然藥物止痛起效快,但易形成依賴性,易發(fā)生不良反應(yīng),難以解決根本問題[5-6]。小針刀作為融匯現(xiàn)代西醫(yī)外科手術(shù)療法與中醫(yī)傳統(tǒng)針刺療法,屬于新型中醫(yī)醫(yī)療器械,適用于頸肩部疼痛治療中,可有效接觸壓痛周圍軟組織的粘連、瘢痕,起到通經(jīng)活絡(luò)、激發(fā)經(jīng)氣、疏通氣血效果,接觸肌肉痙攣,并改善局部壓力分布不均衡問題,促使頸椎功能恢復(fù)[7-8]。而且小針刀具有創(chuàng)傷小優(yōu)勢,而且較針灸針促,針感強,可進一步解除對神經(jīng)的壓迫刺激,增加軟組織血液供應(yīng),加快炎癥產(chǎn)物代謝,消除水腫及炎癥病變,促使受損組織修復(fù),達到止痛效果[9]。需注意,操作時需精確定位、快速操作及仔細松解。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疼痛評分、ROM、N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95.35%、頸椎生理曲度值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小針刀治療可促使患者疼痛快速緩解,改善頸椎生理曲度值、活動度,解除頸椎功能障礙,改善頸椎功能,消除癥狀,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與汪建輝[10]結(jié)果“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3.62%,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組VAS評分、中醫(yī)癥狀積分、活動能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相近。
綜上所述,小針刀治療頸肩部疼痛患者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快速消除疼痛、頸椎功能障礙等癥狀,利于頸椎功能恢復(fù)正常,值得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