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紅
(莒縣城陽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 莒縣)
慢性糖尿病是指因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生物作用受損,所致地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常見臨床癥狀為多飲、乏力等,若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則會對其心臟、血管、腎臟等組織、器官造成慢性損傷,且易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因此慢性糖尿病患者需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1-2]。又由于糖尿病屬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用藥,且需控制自身生活、飲食方式,會對其生活狀態(tài)、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可對其行綜合規(guī)范化干預管理,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確保其血糖值能得到有效控制。則為進一步探究此干預管理方式應用情況,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對慢性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規(guī)范化干預管理的臨床療效,具體如下。
選擇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例慢性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觀察組132例,女61例,男71例,年齡33~80歲,平均(60.02±3.93)歲,病程1~11年,平均(5.83±1.03)年和對照組132例,女59例,男73例,年齡35~80歲,平均(60.07±3.94)歲,病程1~12年,平均(5.86±1.04)年。通過應用統(tǒng)計學對比分析后顯示,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如年齡、病程等差異細微(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本研究中所有慢性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2019年版糖尿病醫(yī)學診療標準》中診斷標準[3];(2)研究選擇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字同意,并經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排除標準:(1)患者合并有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2)患者合并有嚴重腫瘤疾?。唬?)患者意識、精神、語言障礙,無法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相關護理工作。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均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指導患者用藥,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項,定期進行電話隨訪,以動態(tài)掌握患者血糖控制情況。觀察組實施綜合規(guī)范化干預管理,護理方式如下。
(1)建立健康檔案:首先護士需建立健康檔案,統(tǒng)計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患者姓名、聯(lián)系方式、通訊地址、各階段入院復查情況、運動習慣等。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預:護士可通過講座、一對一等講解方式,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糖尿病病理知識、治療方式、糖尿病日常飲食生活管控事項等多方面地講解,以加深患者及家屬對相關健康知識的認知,使其知曉相關護理措施及自護措施對其病情管控的重要性,使患者能更主動地改善、管控自身不良生活、飲食方式,提升患者依從性。同時通過健康宣講,能避免患者因對糖尿病的認知缺乏,而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緒狀態(tài),而對藥物治療等治療方式有抵抗情況。
(2)用藥護理:護士需定期了解患者的血糖變化,并將相關情況反饋給主治醫(yī)師,使醫(yī)師可根據(jù)其具體病情適當調整患者的用藥情況。指導并幫助患者學會自行監(jiān)測血糖值,叮囑患者定期向護士反饋血糖檢測值,叮囑患者定期、定量用藥,以分析評估具體的藥物治療效果。
(3)生活、飲食干預:告知患者生活、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有效改善自身不良生活、飲食方式,并根據(jù)患者的生活、飲食習慣,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生活、飲食計劃,有效控制其日常血糖檢測值。
1.2.2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血糖控制情況,包括統(tǒng)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這三項指標數(shù)據(jù)在護理干預前后的檢測值,以分析兩種護理干預方式對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影響。
(2)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非常滿意:護理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高,血糖能得到有效控制,且能降低、維持在正常范圍內,經隨訪3年,無糖尿病腎病等并發(fā)癥發(fā)作;滿意:護理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一般,血糖能得到有效控制,但不能長期維持在正常范圍內,經隨訪3年,無糖尿病腎病等并發(fā)癥發(fā)作;不滿意:護理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低,或是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能降低并維持在正常范圍內,或是經隨訪3年,有糖尿病腎病等并發(fā)癥發(fā)作??倽M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數(shù)據(jù)的處理由軟件SPSS 20.0執(zhí)行,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血糖控制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經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值相比于對照組更低,數(shù)據(jù)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的對比(±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的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32 10.15±1.84 7.56±1.36 13.53±2.43 9.03±1.78 9.32±1.56 6.63±1.02對照組 132 10.19±1.88 9.03±1.69 13.55±2.4711.43±1.94 9.33±1.54 8.25±1.48 t 0.175 7.786 0.066 10.473 0.052 10.355 P 0.862 0.001 0.947 0.001 0.958 0.001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總滿意率與對照組相比更高,數(shù)據(jù)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的對比[n(%)]
慢性糖尿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一般此病癥主要是因遺傳、不良生活飲食方式所致,同時風疹病毒、腮腺病毒感染等因素,也會增加糖尿病發(fā)病幾率,此病癥多以藥物治療為主,患者需長期用藥,且需對自身不良生活、飲食方式進行改善,以保障藥物治療效果,確保自身血糖能處于較正常且穩(wěn)定的范圍內[4-5]。
但長期用藥及生活、飲食方式的改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狀態(tài),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及依從性,最終影響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致其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6]。因此可對慢性糖尿病患者行綜合規(guī)范化干預管理,從建立健康檔案、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預、用藥護理、生活與飲食干預這幾方面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幫助患者降低并維持較好的血糖檢測值。在此干預管理過程中,建立健康檔案可幫助醫(yī)護人員對患者基本情況有更深入地認識,通知患者后期各階段的復查結果均可記錄在健康檔案中,使醫(yī)護人員能動態(tài)掌握患者的病情,便于醫(yī)師對患者治療方案的調整、改善,使患者能得到更有效且有針對性的救治。再對患者行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用藥護理、生活與飲食干預,以糾正患者對此病癥、治療方式及護理措施的錯誤認知,使患者能更主動地配合護士完成各項護理工作,使其能有效學會各項自護技能,同時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避免患者對藥物治療有抵抗情緒,避免患者對生活、飲食方式的改善有過多焦躁等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對慢性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規(guī)范化干預管理,能提升患者依從性,提升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使患者血糖能處于較正常范圍內,有效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降低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