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云蘭
摘 要:現(xiàn)據(jù)兩塊碑記內(nèi)容,結合清代科舉童試考試,對定州貢院從創(chuàng)建時間、考場形式、考試級別、整體建筑風格進行考證,恢復定州貢院作為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且唯一文武兼?zhèn)涞耐紙龅谋緛砻婺俊?/p>
關鍵詞:定州貢院;重修貢院碑;清代科舉童試;考論
中國古代舉行科舉考試的專用場所貢院之專設,始于唐玄宗年間。唐李肇《國史補》載:“開元二十四年(736),考功郎中李昂,為士子所輕詆。天子以郎署權輕,移職禮部,始置貢院?!倍ㄖ葚曉菏俏覈ㄒ槐4孑^完整的清代科舉院試場所,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有幾篇關于定州貢院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定州貢院進行了研究探討。筆者認為,既有研究對定州貢院考場形式、考試級別的認定多有不妥之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有關定州貢院的資料,文獻中記載極少。筆者依據(jù)道光二十九(1849)年《直隸定州志》所載王仲槐、張樂田先后撰寫的兩塊《重修貢院碑記》,結合清代科舉童試考試,對定州貢院進行再次考證,恢復定州貢院作為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且唯一文武兼?zhèn)涞耐紙龅谋緛砻婺?,供大家進一步研究參考。
1 定州貢院的創(chuàng)建
《直隸定州志》收錄的王仲槐撰《重修貢院碑記》記載:“定郡于前朝隸正定府,國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曲陽、新樂二縣,十二年新樂改歸正定而以保定府之深澤縣屬之,每逢歲科兩考三處生童仍就正定府應試,其時定郡固未有貢院也?!币簿褪钦f,清初定州隸屬正定府,并未建貢院,每逢歲科兩考,考生都要到正定府應試。
貢院于何時為何人所創(chuàng)建?《直隸定州志》中王仲槐撰《重修貢院碑記》記載:“貢院創(chuàng)自何時文案無可稽考,詢之紳耆僉稱,乾隆二三年間前州牧王君大年所建有……”此碑對貢院的創(chuàng)建時間并未做具體交代,只是說乾隆二三年間。至于創(chuàng)建于何年,我們從《直隸定州志》中收錄的張樂田撰《重修貢院碑記》找到答案。碑中這樣記載:“我州貢院前郡伯盧陵王公所創(chuàng)修也,……盧陵王公之蒞我州也,政績所著……,以貢院之缺然未建,乃據(jù)諸生之辭請于臺憲,而闔屬士民捐資創(chuàng)修之……堂楹有學憲豫章劉公書使院創(chuàng)中山之句,則乾隆三年仲春筆也,是為初建貢院第一棚……”這里詳細記載了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勤政愛民,體恤士子,念及本州未建貢院,諸生考試多有不便,遂請示上級,靠眾人捐資,于乾隆三年(1738)創(chuàng)建了定州貢院。
今天我們看到的定州貢院的全貌,要感謝知州王仲槐?!坝嘤诘拦馐晗纳W任茲土……惟貢院為學憲案臨士子應試之所,文場坍塌過半,公廨漸就剞斜,若不為之圖,一遇試期,即多方周章,藉用民力為補,十三年秋亟思重修,……。更公議于東西文場之前建奎樓一座以昭文明,后樓兩旁各建耳樓一間,均高起一層以遠眺望,文場東西各展寬五尺以大規(guī)模,大門外建兵房、執(zhí)事、儀仗房各數(shù)間以狀觀詹,儀門外建廈宇三楹以為點名之所,群房圍墻均易以磚瓦以為經(jīng)久之計,其余號板號坐之何以堅牢,應用什物之何以周備,亦皆籌畫無斯遺舉也………至十五年仲冬得蕆事焉?!雹龠@里詳細記錄了王仲槐蒞任定州知州后,貢院從集資修繕到擴大規(guī)模的過程。
《直隸定州志》中保留的“貢院全圖”即王大年、王仲槐二位知州前后創(chuàng)造、完成的。時至今日,已有280多年的歷史了。
2 定州貢院的考場形式、考試等級
2.1 貢院考試程序的認定
定州貢院究竟屬于哪一級別的考試?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清代科舉考試程序。
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為童試,第二級為鄉(xiāng)試,第三級為會試和殿試。童試即生員考試,未取得生員資格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為童生。生員雖不算功名,但童生要取得生員資格,必須經(jīng)過縣試、府試、院試這三級考試,統(tǒng)稱童試,合格方能獲得生員資格。縣試由知縣主持,通常在二月舉行,縣試錄取的考生,參加四月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府試錄取的考生,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試。院試錄取后便成為府、州縣學的學生,即生員,俗稱秀才,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歲試和科試,歲試是對已取得生員資格的人進行的考核定等,科試是為選拔參加鄉(xiāng)試的人進行的考試?!案魇W政考試生童,為士子進身之始”,童試的重要性就在這里。參加鄉(xiāng)試的是生員、貢生和監(jiān)生,考中者稱“舉人”,考場在各省城的貢院。生員是縣學和府學等地方官辦學校的學生,貢生和監(jiān)生是中央學府國子監(jiān)的學生。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春天舉行會試,會試在京師舉行,以順天府貢院為考場。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經(jīng)過復試合格后參加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合格才稱進士,算是“天子門生”了,一舉成名,人們稱中進士是“登龍門”。李白云:“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笨梢哉f,當時的科舉考試決定一個讀書人的前途和命運。
清代的武科考試同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及殿試,童試考中者稱武秀才、鄉(xiāng)試考中為武舉人、會試稱武貢士、殿試稱武進士,第一名稱武狀元。
王仲槐撰《重修貢院碑記》載:“考之州志,定郡于前朝隸正定府,國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曲陽、新樂二縣,十二年新樂改歸正定,而以保定府之深澤縣屬之,每逢歲科兩考三處生童仍就正定府應試?!庇赫辏?724),定州升為直隸州,與府平級,按清朝規(guī)定,不具備舉辦鄉(xiāng)試的資格?!案魇∴l(xiāng)試皆在省城舉行,于城內(nèi)東南方建立貢院,懸‘貢院墨字匾于大門上正中。”清朝直隸省治在保定,由于離京師近,保定府不再另設考場,直隸省鄉(xiāng)試均在順天府貢院舉行。故劉苗苗《定州貢院初探》一文中所說定州貢院便是舉行鄉(xiāng)試和科試的地方是不準確的,定州貢院是童試考場,并且是文、武兩科考試的場所。
2.2 定州貢院考場形式的認定
清代科舉考場有貢院、試院和考棚幾種類型。貢院出現(xiàn)在唐代,宋元明清沿用,至明清時期成為鄉(xiāng)試、會試(北京順天府貢院)的專門考場,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形制。而試院和考棚則是明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到明代,“科舉必由學?!?,學校成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創(chuàng)立了童生試。試院一般是各府或直隸州舉行院試場所。而舉行縣試的地方一般稱為考棚。清代早期童試沒有正式考場,中央政府又不負擔修建考場的費用,一般臨時搭建席棚,比較簡陋,甚至不能遮風避雨。有的在縣衙大院,甚至有的在大戶人家宅院進行。直到乾隆年間,因應試人數(shù)劇增及有效防范作弊,各縣、府(直隸州)才陸續(xù)興建貢院、試院、考棚,作為童試的正式考場。
定州貢院俗稱“試院”“考棚”,是舉行縣試、府試、院試即童試的地方。按常規(guī),考棚內(nèi)不設號舍,僅有長桌子和長凳子,“坐位在大堂之東西考棚,長木案連坐用千字文編號,不得交頭接耳…‥”①不管是縣試、府試還是院試每場只考一天,“即日交卷不許續(xù)燭”①。也就是說,天黑之前必須交卷,不允許點蠟燭,不需在號舍內(nèi)居住。所以,劉淑敏、張長占《略談定州貢院的修復》中“號舍是考生考試的地方,里面分隔成許多小間,稱為‘號,考生每人一間,白天在里面考試,晚上住宿”這一描述是不符合實際的。我們常提到的號舍是鄉(xiāng)試、會試考場,因為鄉(xiāng)試、會試要考三場,每場考三天,要作答三天,在這三天時間里,考生凡坐臥、寫作、飲食、大小便都在這一小天地之內(nèi),所以有人形容科舉考試是“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很是貼切。另《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考棚有堂,上設公堂,堂外甬道東西兩側設考案,以《千字文》橫列編號,每額懸粉牌一面,大書某字號,懸燈于上,考案前后左右相距兩尺,案腳用長竹編結以防移動?!边@里也明確記載了考棚內(nèi)考場設置是考案,以及考案前后的距離。所以,定州貢院號舍內(nèi)的設置也應為考案而非單間號舍。
2.3 考場級別的認定
明清時期,貢院是專門舉行省級以上科舉考試的重地,并且制度嚴密,建筑設置更加規(guī)范化、制度化,清代尤為嚴格。從京城的順天府貢院到各省的貢院,規(guī)模大小可以不同,但建筑格局卻要遵照定制基本相同,其設置以大門、龍門、明遠樓、至公堂、內(nèi)龍門連接為中線主軸,其中的明遠樓是各貢院的標志性核心建筑。
定州貢院這一級別的考場一般應稱“試院”“考棚”。劉海峰亦指出:“明清時期,京城和省會的科舉考場稱為貢院,學政舉行院試的考場為試院,而府、州、縣學的科舉考場一般稱為考棚?!雹诙ㄖ葑鳛樵涸嚰壙紙鲋苑Q為“貢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釋。
①劉海峰描述的只是普遍情況,而具體到不同地方,文獻記載其名稱亦有不同。如在荊門直隸州就稱為“貢院”:“國家運際昌明,諸郡皆建貢院,以試多士,直隸州亦如之,我荊門之有貢院也。”①另據(jù)清末探花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關于院試過程的描述“由學政懸牌布告,考生按照試期,寅正齊集考場龍門,考場稱貢院、試院、考棚不一律”,由此可知院試考場可以稱“貢院”“試院”“考棚”。同樣,縣試考場雖然通常稱為“考棚”,但也有很多地方將稱其為“試院”,這在全國各省皆有。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對省級以上科舉考場有明確嚴格規(guī)定,而對童試級考場,無論從建筑形式、規(guī)模、名稱都無定制。
②道光二十九年《直隸定州志》卷十九《貢院全圖》、州牧王仲槐撰寫《重修貢院碑記》和張樂田撰寫《重修貢院碑記》中都稱為“貢院”,而非“考棚”。
③2002年河北省古建所對魁閣號舍落架維修時,在號舍內(nèi)柱子上發(fā)現(xiàn)了卯榫結構,專家據(jù)此推斷定州貢院當時的考試每一列號桌、號凳之間在矮墻上曾掛有葦簾分隔,這樣相對于州、府試院及考棚內(nèi)敞開的號桌、號凳來說更加嚴格,顯然是從維護考試公平性、嚴肅性考慮,防止左右考生之間相互傳遞信息。筆者認為,這樣的構造更加接近于省級貢院內(nèi)號舍的規(guī)模形式,規(guī)制要高于考棚內(nèi)設置。
④從《貢院全圖》中可以看到,二堂是所有建筑中除魁閣號舍外比較重要的場所,配有東西廂房及東西跨院,院落非常寬敞,周圍建有多間屋舍。二堂是考官評閱試卷的地方,即內(nèi)簾官辦公場所。雖然它是童試場所,級別較低,但它的建筑設置都是參考了省級貢院的規(guī)模進行建造的,嚴格意義來講,童試考場沒有內(nèi)外簾。而定州貢院內(nèi)外簾官的分界處應在大堂和二堂之間,考生們經(jīng)過大門、二門的嚴格搜查,進入號舍參加考試。答題完畢到大堂交卷,然后出場,考生的活動范圍到此為止,外簾官受卷、彌封等都在大堂進行,然后送至內(nèi)簾,主考官開始評卷、閱卷,二堂是評閱試卷的主要場所,二堂后的東西跨院,應是內(nèi)簾官們住宿、活動的場所。這樣的建筑功能,是目前國內(nèi)現(xiàn)存的幾座童試考場如江西玉山考棚、云南建水考棚、陜西蒲城考棚、廣東龍川考棚等都不具備的。
3 整體建筑風格及功能特點
①由《直隸定州志》附《貢院全圖》來看,貢院建筑布局分區(qū)明確,東為武考場,西為文考場,其中以西側文考場為主,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影壁、大門、二門、魁閣號舍、大堂、二堂、后樓(又名覽勝樓),其中二門、二堂原建筑已毀,現(xiàn)只恢復基址。東側武場院落較小,主要建筑有演武廳、文昌宮、后宮,前面寬闊地作為跑馬道,可見定州貢院是文武兩科齊全的考場,實現(xiàn)了功能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
②從《貢院全圖》布局可以看到貢院每座建筑前都有用圍墻圍成的院落,因建筑大小不同,各建筑之間距離遠近亦不同,院落大小差別很大,使整個貢院的布局有張有弛,富有變化,這充分顯示出設計者在建筑的實用性與設計上的靈活變通相兼顧的特點。
③獨特的建筑風格給貢院增添了新的亮點,魁閣號舍是貢院的主體建筑,貢院始建時僅有號舍,道光十四年(1834)王仲槐主持重修貢院時在號舍南端添建魁閣,始成今貌,它作為前廡與號舍連為一體,攢尖頂結構,殿脊疊澀,四層出檐,呈“品”字形羅列,猶如燕翅齊飛,氣勢雄偉,設計上體現(xiàn)了地方建筑的靈活性和隨意性,這在國內(nèi)是獨一無二的。
4 結論
定州貢院作為科舉院試場所,布局合理,結構獨特,功能齊全,是國內(nèi)現(xiàn)存童試級考場中規(guī)模最大且全國唯一文武兼?zhèn)涞目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漸行漸遠。但作為科舉制度的見證,其留給我們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間。目前,學術界對科舉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研究較多,而對于科舉初級考試童試,人們知之甚少。雖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筆者掌握的史料及才識有限,依然有不少領域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