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霞,陳冬純
(廣東財經大學,廣州 510320)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發(fā)展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一系列高品質的電視綜藝節(jié)目從眾多低俗類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以嶄新的姿態(tài)成為熒屏上的一股清流。作為全國首檔國家級權威主持人人才選拔綜藝節(jié)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以下簡稱《主持人大賽》)廣聚五湖四海的頂尖選手,突破傳統(tǒng)的選拔制度,推陳出新,憑借精湛的節(jié)目技術、嚴格公正的賽制、各顯神通的選手風采和妙語連珠的評委點評等多重優(yōu)勢,博得無數觀眾眼球,在收視率、話題熱度甚至是社會影響力上都取得斐然的成績。一檔成功的電視節(jié)目涉及很多因素,其中主持人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主持人大賽》依據參與者和節(jié)目形式分為兩大賽道(新聞類和文藝類)、三大賽段(“自我展示”“經典節(jié)目”實戰(zhàn)考核及“走出去”實戰(zhàn)考核),參賽選手圍繞當下社會熱門話題,集“采(訪)編(輯)播(報)”等實力充分挖掘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呈現知識、技能等全面素養(yǎng)。
這場大賽也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他們集中從傳播學的角度去探討新時代主持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目前,鮮有學者從語言學視域對該場大賽展開探究,但其實熒屏上主持人選手們的能力考核主要聚焦在現場的話語建構和反應上,產生的話語在價值引導和傳播層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試圖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評價理論視角下,基于《主持人大賽》的相關語料,對文藝類主持人和新聞類主持人的話語加以比較分析,重點探求新聞類賽道和文藝類賽道主持人話語在態(tài)度資源視域下情感、判斷和鑒賞的分布特征,并對其分布特征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探究兩類主持人如何有效選用語言資源以展示其超人的語言藝術、獨特見解,并引發(fā)觀眾共鳴。
評價理論由J.R Martin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它關涉“作者/說話者對命題或實體的感情、觀點、態(tài)度或態(tài)勢的表達”。Martin&White將評價系統(tǒng)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即態(tài)度系統(tǒng)(attitude)、介入系統(tǒng)(engagement)和級差系統(tǒng)(graduation)。態(tài)度系統(tǒng)作為評價理論的核心,指說話者用態(tài)度資源來做判斷,把情感和情緒反應與參加者和過程聯系起來。態(tài)度系統(tǒng)又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三個子系統(tǒng)。[1]簡而言之,該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說話人是通過在語言系統(tǒng)中選擇表示感情、觀點和態(tài)度的言語資源來表達觀點、抒發(fā)情感并與聽話人構建人際關系。而表達感情、觀點和態(tài)度的言語資源分別構成態(tài)度系統(tǒng)、介入系統(tǒng)和級差系統(tǒng)。
本文通過觀看分析《主持人大賽》,提出假設,認為新聞類和文藝類主持人由于其角色功能地位不同,其話語呈現典型的語類特征,話語結構存在顯著的差異?;谝陨霞僭O,本文在評價理論的框架下,構建以下的話語分析框架,以兩類主持人在《主持人大賽》中的話語為語料,分析兩類不同語類在三個子系統(tǒng)的分布特征,對本文的假設加以論證。如圖1所示:
圖1 新聞類與文藝類主持話語分析框架
《主持人大賽》分為三大賽段:自我展示、經典節(jié)目、“走出去”。穿插在三大環(huán)節(jié)之中有一個90秒即興考核環(huán)節(jié),本研究擬選取全國六強選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語篇作為語料,主要采取定性分析、個案與總體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語料中涉及的情感、判斷、鑒賞三大資源進行識別和標注,統(tǒng)計數據并分析。兩類主持人具體選題如下:
表1 新聞類與文藝類語篇選題
如表1所示,新聞類選題主要聚焦社會各行各業(yè)平凡但崇高的事跡,如樸素的早餐奶奶、不懼風霜的消防戰(zhàn)士等;文藝類的選題集中在晚會、家鄉(xiāng)、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等具有儀式感的內容。節(jié)目話題的選擇符合兩類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職責歸屬,也體現節(jié)目的社會屬性。那么,兩個不同語類的主持人在話語建構中如何完成他們的角色功能?本文將圍繞以下問題開展研究:
第一,兩個語類的話語在情感、判斷和鑒賞資源的投入和分布有何特征?
第二,同個語類的話語在三類資源的投入和分布有何共性和變異?
第三,出現該分布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各抽取進入全國六強的新聞類和文藝類選手在90秒即興考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的語篇作為語料,旨在對新聞類和文藝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話語特征做整體性對比分析;同時,為了更深層次探討評價理論的語篇分析應用,分別選取新聞類冠軍選手鄒韻及文藝類冠軍選手蔡紫的其中一個90秒即興考核語篇作為典型實例詳細分析。
所有語料按角色功能定位分為兩組。第一組是選自全國6強新聞類選手的語篇,6篇文章以N1、N2……N6排序并標記(見表1);第二組是選自全國6強文藝類選手的語篇,用L1、L2……L6排序并標記(見表1)。在此基礎上,對語料按情感、判斷、鑒賞三大資源進行識別和標注,統(tǒng)計數據并分析,從而保證語料選取上的多樣性和科學性。
表2 新聞類與文藝類語篇態(tài)度資源分布特征
基于評價理論,對文字處理和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
在新聞類語篇中,判斷資源在態(tài)度系統(tǒng)中使用頻率最高,占42%;其次是鑒賞資源,占34%,情感資源最少,占24%。新聞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真實性,在講述新聞事件的同時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發(fā)揮輿論的引導和教育作用。因此,該語料中出現了很多積極的判斷詞匯,比如“和藹可親的”“堅守的”“普通平凡的”“熱血的”等等。而鑒賞資源類的詞匯比如“小小的”夢想、“冰凍的”消防服、“特殊的”數字119、教育資源是很“不平均的”“艱難困苦”的工作環(huán)境等主要表現為消極詞匯,充分凸顯出即使環(huán)境多么惡劣,人們依舊迎難而上。
在文藝類語篇中,情感資源在態(tài)度系統(tǒng)中使用最多,占39%;其次是鑒賞資源,占36%;判斷資源最少,占25%。情感資源的詞匯比較豐富,比如“最喜歡”“激情澎湃”“想念”等情感詞匯,但更多通過間接的方式表達出濃厚的感情,力求與觀眾共鳴。
通過對比分析可見,新聞類和文藝類節(jié)目主持人在話語建構上均投入三種態(tài)度資源,但兩種語類資源分布呈現顯著差異。新聞類主持人在判斷資源上使用頻率最高,而文藝類主持人則擅長利用情感資源實現人際意義,其共同特點是在鑒賞資源上使用接近。
表3 新聞類與文藝類語篇態(tài)度資源分布對比
《主持人大賽》持續(xù)5個多月后落下帷幕,新聞類冠軍鄒韻和文藝類冠軍蔡紫的精彩表現充分顯現了新一代主持人的青春張揚和“硬核”實力,成為各大平臺討論的焦點。下文將以兩位主持人作為個例,對話語在情感、判斷和鑒賞資源的分布特征作具體分析,探究同個語類的話語在三類資源的投入和分布有何共性和變異。
1.新聞類冠軍鄒韻話語分布特征分析
以新聞類冠軍在90秒即興考核中針對《大爺掛“勿需讓座”燈牌》這一主題的主持片段為例,整個片段共有11個句子,共使用態(tài)度資源11次,其中情感資源4次、判斷資源5次、鑒賞資源2次。必須指出,由于語篇主題特點、評論者的意圖和不同主持風格,有時鑒賞和判斷之間的界限是比較模糊的,同時三種資源都存在直接式和隱含式的表達方式,因此,不得不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判斷。下面即對新聞類選手鄒韻的語篇作具體分析。
情感資源與人的感情密切相關,情感表達的價值在于表明講話人對某人、某事、某物的姿態(tài)和態(tài)度[2],情感資源分為過程(process)和評注(comment)。該語篇情感資源的主體有劉增盛老人,他在身上寫了“勿需讓座”,這一行為過程既充分表達了身為長輩的他對年輕人的“關照”和“心疼”的感受,也揭示了讓人們“動容”和感動的心理過程。主持人通過使用情態(tài)狀語如“更重要的是”的評注功能表達了對老人深沉的情感。另一個情感資源的主體就是“我們”,面對社會的善行善舉,我們“憧憬”和“期待”向善向美的生活,這體現了情感的延續(xù)功能,整個語篇都填滿著人與人之間溫暖美好的情感。
判斷資源詮釋人對人,以及人對人的行為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可以是欽佩、批評、表揚或譴責,主要與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標準相關[3],判斷資源可劃分為社會評判(social esteem)和社會約束(social sanction)。該語篇中判斷資源的對象是劉增盛老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個人,一個老人,甚至有人管他叫做硬核老頭?!蓖ㄟ^不斷細化、語義遞進的句子對目標對象的行為和個性做出社會評判,突出老人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同時,判斷詞“硬核”這一網絡流行語與“老頭”這一普通詞匯的結合,更加凸顯出人們對劉增盛老人的贊賞。老人很“特別”,在身上寫了“勿需讓座”,這也說明了老人的這種美好品德在當今社會十分可貴,與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老人動手打不主動讓座的年輕人等新聞形成鮮明對比,發(fā)人深省;另外,通過強調老人的“情分”和年輕人的“本分”,說明這兩種讓座對象的身份不同引起行為本質區(qū)別,充分發(fā)揮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從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鑒賞資源指的是文本、過程、現象等的美學評價,可從反應(reaction)、構成(composition)、價值(value)三個角度展開探討。鑒賞資源的對象是生活、整個社會甚至是民族,“能夠讓這個民族經歷五千年的風霜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很多有大智慧的、高貴的、復雜的精神,而在這其中,尊老愛幼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边@句話出現的整個語篇唯一一個消極詞匯“風霜”與一系列積極詞匯如“大智慧的”“高貴的”引起人們的情感反應,構成主要集中在鑒賞對象的平衡運作上,真實地表達出人們對整個社會良性發(fā)展的肯定。
2.文藝類冠軍蔡紫話語分布特征分析
文藝類語篇選取冠軍蔡紫在90秒即興考核中針對《春節(jié)聯歡晚會》這一主題的主持片段。整個片段共有10個句子,共使用態(tài)度資源9次,其中情感資源6次,判斷資源1次,鑒賞資源2次。情感資源使用頻率較高,判斷資源最低。
該篇情感資源的主體是普通民眾,觸發(fā)物是春節(jié)這一中國傳統(tǒng)喜慶的節(jié)日。開頭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生動地描繪出春節(jié)喜慶歡快的場面,間接傳達出人們歡呼雀躍的激動心情。在介紹四川自貢的千年鹽都時,主持人的一句“大家現在可以感受到嗎?”既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洋溢著主持人對家鄉(xiāng)滿滿的自豪感和親切感。接著,通過分享自家祖上和鹽打交道的經歷,將個人的成長與情感體驗串成一線,再次升華情感。在結尾部分,真切地呼吁大家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刻,“不要忘了感受幸福,提醒幸?!奔燃耐辛藢θ藗冃腋I畹淖T福埠芎玫貙鹘y(tǒng)節(jié)日的意義和價值提煉展示出來,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該語篇的判斷資源很少?!扒曛胞}井工人們將自貢的井鹽運送到我們飯桌前”,雖然無明顯的判斷詞匯,但是,這一樸實的描述可以展現出工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
鑒賞資源的對象是家鄉(xiāng)鹽都。主持人用“千年鹽都”四字介紹家鄉(xiāng),從價值角度凸顯出時間跨度之長,彰顯了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以及中華民族歷史積淀的成果;運送到了我們“千萬百姓”的餐桌之上,提醒普通民眾應該常懷感恩之心,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站在鹽都面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美麗的詩句調動強烈的情感反應,“我感受到了家族傳承的溫暖和力量”,這些積極詞匯體現出故鄉(xiāng)是一個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的地方,裝滿了每代人沉甸甸的回憶和故事。
通過對《主持人大賽》的語料進行對比分析可知:首先從整體上看,新聞類和文藝類主持人在話語建構上均投入情感、鑒賞、判斷三種態(tài)度資源,但資源分布呈現明顯差異,新聞類主持人在判斷資源使用上顯著,文藝類主持人則主要分布在情感資源上,二者在鑒賞資源使用頻率上接近;其次在個案分析中,新聞類選手鄒韻在90秒即興考核的語篇中,判斷資源使用頻率最高,而鑒賞資源使用頻率最低,文藝類主持人蔡紫的語篇中情感資源使用頻率較高,而判斷資源使用頻率最低。由此可見,主持人話語構建過程資源的分布特征存在共性和變異:兩個語類中新聞類主持均偏向判斷資源使用,文藝主持人則偏向情感資源使用,但同類話語中新聞類主持人的鑒賞資源和情感資源主次順序具有不確定性;文藝類主持人的話語分布則一致。那么,出現該分布特征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庚香曾提出文化話語是存在于政治話語、權威話語等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話語與日常生活話語的中間地帶[4]。首先,話語構建及其分布特征是置于一定的文化語境并深受影響的?!吨鞒秩舜筚悺愤@檔強大陣容的綜藝節(jié)目,無論是主持人、點評嘉賓還是選手們都是扎根在中國大地角角落落的新聞和文藝領域的精兵悍將,該節(jié)目從文化視野進行意識形態(tài)話語建構,其定位是發(fā)掘和培養(yǎng)高素質高水平的國家優(yōu)秀種子選手,立足點是聚焦社會熱點,傳播真善美,展示美好的真實的國家形象。其次,主持人角色定位不同是決定其語言和主持風格各異,是造成新聞類主持在判斷資源上使用較多、文藝類主持在情感資源使用偏多的分布特征的因素。就新聞類主持人而言,其責任和使命主要是從不同的視角客觀準確及時地講述新聞事件,富含邏輯深度,見解深刻。而對于文藝類主持人,除了通過挖掘觀眾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形式豐富精神世界,更需要展示獨特的個人魅力和感染力,文藝類的選題充分體現文藝節(jié)目特色,作為集大成之作的春晚以及各種晚會,通過藝術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繽紛多彩、激情四射的場面,背后凝聚的更是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綜上所述,新聞之“播”與文藝之“演”,其話語建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體現了自身的專業(yè)特色、深層的文化積淀,既展現了個人業(yè)務素養(yǎng),也響應時代召喚,充分發(fā)揮了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的價值訴求。作為主持人,除了要發(fā)揮主持人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如組織串聯、人際互動等能力,更要做到對角色定位精準把握,充分行使新聞類和文藝類主持人的話語構建,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發(fā)揮文化引領的作用,對外展示中國的美好形象。
在理論層面,該研究豐富了評價理論的研究范圍,并為主持人話語分析提供新的視角。本文試圖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評價理論視角下,搜集《主持人大賽》語料,對文藝類主持人和新聞類主持人的話語加以比較分析,探求兩類主持人的話語在情感、判斷和鑒賞資源的分布特征,研究發(fā)現兩類話語均投入三種資源,具體資源的分布中存在共性與變異,新聞類主持人話語在判斷資源上使用顯著,文藝類主持則以情感資源為主,但剩余的資源使用頻率高低存在不確定性;出現該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受文化語境和主持人角色定位這兩大因素影響。同時,新聞類和文藝類這兩大類主持人在價值引導、傳播真善美、展示美好的國家形象上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實踐層面,該研究為鑒賞綜藝節(jié)目提供借鑒,為評價理論提供實例參考。話語分析對比結果對新時代主持人的話語構建、角色定位、專業(yè)素養(yǎng)等層面提供參考。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語料樣本量相對較小,需要更多語料對該結論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