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木連
(吉首大學(xué),湖南 吉首 416000)
廣西蒼梧縣隸屬廣西梧州市,位居廣西東部,梧州北部。東毗廣東省封開縣,西鄰藤縣、昭平縣,南連萬秀區(qū)、長洲區(qū)、龍圩區(qū),北與賀州市八步區(qū)交界。2013年,蒼梧縣的龍圩鎮(zhèn)、大坡鎮(zhèn)、新地鎮(zhèn)和廣平鎮(zhèn)劃給梧州市龍圩區(qū)管轄,梧州市萬秀區(qū)旺甫鎮(zhèn)劃回蒼梧縣管轄,目前全縣轄9個鎮(zhèn),即石橋鎮(zhèn)、嶺腳鎮(zhèn)、京南鎮(zhèn)、獅寨鎮(zhèn)、六堡鎮(zhèn)、梨埠鎮(zhèn)、木雙鎮(zhèn)、沙頭鎮(zhèn)、旺甫鎮(zhèn),縣城所在地為石橋鎮(zhèn)。
根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劃分,廣西蒼梧縣方言屬于粵語勾漏片。蒼梧縣內(nèi)居民普遍使用粵語,少量使用客家話、瑤語,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口占全縣總?cè)丝诘?8%。按主要語音區(qū)別特征,大體劃分為東安片,沙頭、石橋、木雙、黎埠、六堡;撫河片,旺甫、嶺腳、獅寨、京南,以旺甫為代表。蒼梧縣粵語文白異讀現(xiàn)象不明顯,詞語多保留古漢語成分,如“吾”“翁”“爹”等。
本文選取撫河片代表點旺甫鎮(zhèn)、東安片木雙鎮(zhèn)以及縣城石橋鎮(zhèn)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基本親屬稱謂詞進行對比研究,從而揭示蒼梧縣方言親屬稱謂詞的特點。
1.多用單音節(jié)語素
廣西蒼梧縣方言中的親屬稱謂詞多數(shù)可以用單音節(jié)語素來表示,如“翁”“爹”“爸”“媽”“叔”“嬸”“哥”“舅”“姐”等。
2.詞綴使用頻率高
粵方言親屬稱謂詞中存在大量詞綴,如“阿、老、細(xì)”等。如前綴“阿”不僅可以出現(xiàn)在親屬稱謂詞前,如“阿公、阿爸、阿媽”;也可以出現(xiàn)在人名前,如“阿蘭、阿文”等;還可以出現(xiàn)在表示排行的基數(shù)詞前,如“阿三、阿五”。“老”作為一個后綴,不管是在男性稱謂詞前還是女性稱謂詞前都可以使用,并且只能用于比自己高兩輩的親屬間,例如“父親”喊“舅舅”是“舅翁”,孫輩就得喊“舅翁老”,體現(xiàn)了輩分的不同?!凹?xì)”是前綴,在蒼梧縣方言里可以用來統(tǒng)稱自己的弟弟妹妹,不論排行,并且多用于背稱,如可以說“這是我第(排行)個細(xì)佬/細(xì)妹”。
1.同指異名
同指異名即同一親屬稱謂用幾個不同的稱呼,即同義語素。
(1)不同鄉(xiāng)鎮(zhèn)間存在差異
即使同屬于一個縣,但是不同的鄉(xiāng)鎮(zhèn)間也存在著方言差異,即同一個親屬稱謂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
表2 親屬稱謂詞比較表(部分)
表中幾乎每個親屬稱謂在三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不同的用詞,石橋鎮(zhèn)和旺甫鎮(zhèn)相對比較簡單,木雙鎮(zhèn)比較復(fù)雜。某些稱謂詞在其他兩個鄉(xiāng)鎮(zhèn)出現(xiàn)的,在木雙鎮(zhèn)里都有,如“哥哥”,石橋鎮(zhèn)中有“大佬、阿哥、(排行)+哥、阿舅”等說法,旺甫鎮(zhèn)中有“阿哥、(排行)+哥”,而木雙鎮(zhèn)中綜合了石橋鎮(zhèn)、旺甫鎮(zhèn)的說法。
(2)同一鄉(xiāng)鎮(zhèn)內(nèi)部存在差異
即使同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同一個親屬稱謂詞也存在用不同語素來表示的情況,其中區(qū)別最大的是“父親”的說法。在木雙鎮(zhèn)就有“阿爸、阿[?a423]、阿叔、老豆(子)”等幾個不同的稱呼;再如“哥哥”,也有“阿兄、阿哥、阿舅、阿[?ie?51]、大佬、(排行)+哥”六種不同的叫法。
2.同名異指
“同名異指”指一個親屬稱謂詞指代不同的親屬關(guān)系,蒼梧縣方言中的三個鄉(xiāng)鎮(zhèn)普遍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如“阿翁/阿公”既可以指爺爺也可以指外公,“阿婆”既可以指奶奶也可以指外婆。如果要加以區(qū)分的話,就在“阿翁/阿公”“阿婆”前面加其所在地的地名,如“木雙翁”“新地婆”?!鞍?a423]”既可以指大伯也可以指爸爸,“阿叔”既可以指爸爸也可以指叔叔,“阿哥”在沙頭鎮(zhèn)和石橋鎮(zhèn)中既可以指爸爸也可以指哥哥等等。
偏稱一般是為了避諱而采用別的稱呼,蒼梧縣方言中一般代之以較疏遠的親屬關(guān)系的稱謂。例如稱呼父親為“阿[?a423]、阿叔、老豆(子)、老頭、阿哥、大哥”,稱呼母親為“阿[na231]、阿嬸、阿[mie55]、阿嫂、阿母、大嫂”。把生父稱為“阿叔”古已有之,《陽江志》:“謂父曰爹,亦曰爺,或曰伯曰叔?!倍Q為“哥”也有歷史記載,清梁章鉅《稱謂錄·父》卷一“父自稱”目下,就有父親對兒子自稱為“哥”的條目,“湻化閣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勅,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中家法如是,互詳子稱父注”。而“子稱父”目下也有一條兒子稱呼父親為“哥”的?!杜f唐書·王琚傳》元宗注曰:“四哥仁孝。稱睿宗也?!崩臻L安四年觀世音石像銘,中山郡王隆業(yè)所造,亦稱睿宗為四哥,皆子稱父之詞。既然稱“父”為“叔”為“哥”古已有之,那么蒼梧縣親屬稱謂詞是否也由歷史沿承而來呢?據(jù)當(dāng)?shù)厝朔Q已不得知。
兩廣地區(qū)盛行一種迷信的說法。在1949年以前,中國的嬰兒夭折率一直都非常高,根據(jù)當(dāng)時的數(shù)據(jù),中國城市的嬰兒夭折率大概在20%上下,算上農(nóng)村地區(qū),估計可以達到25%。當(dāng)時中國是世界嬰兒夭折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死亡率要高于當(dāng)時的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1]按照這個比例,那時家里有孩子夭折都是常事,而且,當(dāng)時普通人家對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認(rèn)識不足,也完全不知道怎么挽救嬰兒的性命,于是兩廣地區(qū)冒出了不少玄學(xué)忌諱。說自家孩子難養(yǎng)活,所以不以“爸爸”“媽媽”稱呼自己的父母親,而以“哥”“嫂”“叔”“嬸”或“阿[?a423]”“阿[na231]”稱之。一般情況下是給自家孩子看了生辰八字,相沖就改叫法,還有就是孩子出生困難,或是一生下來就身體有小毛病的,也得改叫。這種現(xiàn)象并不只是存在于老派中,新派也有。而改叫的使用時期不統(tǒng)一,有些是階段性的,小時候得用偏稱來稱父母親,但是過了某個階段就可以重新叫“爸爸”“媽媽”了;有些則是終身性的,倒不是因為終身不能喊“爸爸”“媽媽”,而是用偏稱習(xí)慣了,長大后一時難以改過來干脆就不改了。其中“叔”的稱呼有個忌諱,正常來說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父親排行來喊“阿叔”或者“二叔”“晚叔”,但是如果自己父親排行第三,按理可以稱為“三叔”,但是“三叔”一詞在蒼梧縣方言中用來稱自己的父親是最大的不敬,即帶有六親不認(rèn)的意味。所以在蒼梧縣方言中,對自己父親的稱謂可以有“阿叔”“二叔”“四叔”“七叔”“晚叔”等等,但是沒有“三叔”的說法。
那么為什么稱父為“哥”呢,在蒼梧縣方言中有它的由來。廣西一直是相對落后的地區(qū),百姓普遍以農(nóng)耕為主,家中多兄弟姐妹,父母白天長時間在地里耕作,家中孩子則由年長的照顧年幼的,故有“長兄為父”之說。而在偏稱中,如果不按照“叔”“伯”稱之,則用“哥”,因為根據(jù)“長兄為父”,即“哥”亦是“父”,“父”亦是“哥”。
“從子稱”即父母在稱呼親屬時,不按照自己與被稱呼人的關(guān)系來稱呼,而隨子女用同一稱謂。芮逸夫管這種叫法為“親從子稱”,凌純聲則管它叫“親從子名制”,鄭貽青則稱為“對稱”,即隨夫(妻)稱或隨子女稱。按照自己孩子的叫法稱呼自己的親屬,條件是稱呼人必須有子女。
蒼梧縣方言中“從子稱”只用于平輩或晚輩,不用于長輩。并且在蒼梧縣方言中有兩種用法,一種是與孩子用同一稱呼來稱被稱呼人,條件是稱呼人必須有子女;另一種是不用同一稱呼,稱呼人沒有子女,但是這種用法是為日后孩子稱呼該被稱呼人所做的鋪墊,一般存在于父母的兄弟姐妹中。
第一種與子女用同一稱呼,只用于平輩和晚輩,多存在于女性群體,現(xiàn)在男性也偶爾使用。通??梢愿鶕?jù)自己的輩分來稱呼長輩,但是當(dāng)聽話人是自己的子女時則可以“從子稱”。用于平輩,例如女性“從子稱”丈夫的“弟弟”為“排行+叔”,稱丈夫的弟媳為“排行+嬸”,而丈夫則只需喚其弟弟或弟媳名字即可;用于晚輩,如女性“從子稱”孩子的“哥哥”為“排行+哥”,稱孩子的姐姐為“排行+姐”。
第二種不與子女用同一稱呼,這種用法限制于自己沒有子女的人,因為使用該稱呼稱呼人時自己的子女還沒有出生。如男性要稱姐姐為“娘”,是因為其以后生出來的孩子需要叫他姐姐為“娘婆”;同理,女性要稱姐姐為“阿姨”,因為日后自己的孩子叫她為“姨婆”,此外,稱自己的哥哥為“阿舅”或“排行+舅”,因為日后自己的孩子需要管他為“舅翁”或“排行+舅翁”,稱表姐為“表姨”,因為日后自己的子女需要稱她為“表姨婆”。
在蒼梧縣方言中年齡對于某些親屬稱謂詞的使用有影響,即在年輕一代對長輩的親屬稱謂中,較年長的稱謂詞與較年幼的稱謂詞不同,這個現(xiàn)象在幾個代表方言點中都有體現(xiàn)。例如普通話媽媽的姐妹都是“姨媽”,但是在木雙鎮(zhèn)中媽媽的姐姐喊“姨婆”,媽媽的妹妹喊“婆姨”。“婆姨”一詞也存在于陜北、山西一帶方言中,陜北地區(qū)主要指婦女,山西一帶主要指妻子。而在石橋鎮(zhèn)中,媽媽的姐姐喊“姨老”,媽媽的妹妹都喊“(排行)+姨”。“姑媽”一詞也會因年長年幼的不同而叫法不同,在木雙鎮(zhèn)中爸爸的姐姐叫“娘婆”,爸爸的妹妹叫“(排行)+姑”;在石橋鎮(zhèn)中則是“娘老”和“(排行)+姨”的區(qū)別。通過對比,很明顯看到,不管是哪個鎮(zhèn),年長的“姑媽”都帶“娘”字,這與父親對姐姐的稱呼有關(guān),即前文描述的“從兒稱謂”。
1.翁
“翁”假借為“公”,可以指稱“祖父、外祖父、父親”以及對祖輩稱謂相當(dāng)?shù)哪行缘淖鸱Q。如:
《廣雅·釋親》:翁,父也。
《漢書·項藉傳》:吾翁及汝翁。
《方言》:凡尊老,周晉秦隴謂之公,或謂之翁。
“翁”也是對祖輩稱謂相當(dāng)?shù)哪行缘淖鸱Q,如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賣炭翁”、杜甫的《石壕吏》中有“老翁逾墻走”“獨與老翁別”?!肮痹谀戏椒窖灾卸嘀缸娓富蛲庾娓?,廣州話的“阿公”指外祖父,[2]蒼梧縣方言的“阿公”“阿翁”既可指稱外祖父也可指稱祖父。“翁”表示“父親”義時,只有“家翁”這個稱謂,指丈夫的父親,平時只有從夫稱,稱“家翁”時一般是背稱,如在聊天中提及自己丈夫的父親時就稱“我家翁”,提及對方老公的父親時稱“你家翁”?!拔獭北硎九c祖輩輩分相當(dāng)?shù)哪行詴r,有“舅翁”。當(dāng)“翁”單獨使用時,表示自己的丈夫,粵語中“翁”指代“老公”是從閩南話借來的,[3]但只能稱不在場的第三方的老公,如“xxx是佢個翁(xxx是她的老公)”.因為有了指稱“老公”這個意思,所以“姑翁”“姨翁”“娘翁”即指“姑姑的老公”和“阿姨的老公”。
2.爹
“爹”字最早見于魏晉時期,如:
魏晉六朝《梁書》:民為之歌曰:“始興王,民之爹。”
《廣雅》有記載,與“爺”一樣,“爹”在唐代只用于指稱“父親”,宋代開始才指稱“祖父”。[4]這兩種用法在蒼梧縣方言只有指稱“爺爺”一個說法,而且只存在于木雙鎮(zhèn)的親屬稱謂詞中。
3.媽
“媽”亦作“嬤”,用來指稱母親、祖母或外祖母?!皨尅背霈F(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指母親,也表示對年長婦女的尊稱。如:
《水經(jīng)注》:“廣州謂母曰妳,亦曰媽。媽者,母之轉(zhuǎn)聲,即母也?!?/p>
在蒼梧縣方言中“媽”缺少了指稱外祖母的意思,但也有用來指稱祖母的(木雙鎮(zhèn)),但是與指稱母親的區(qū)別在于,“媽”指稱“祖母”時,讀為“阿媽[ma51]”,而指稱“母親”時讀作“阿媽[ma55]”。如:
《陽江志》:“祖父曰亞公,祖母曰亞婆、亞媽?!?/p>
4.妗
“妗”指“舅母”,自漢朝已有記載,如:
《說文解字》:“婆妗也。一曰善笑皃,從女今聲?!?/p>
《集韻》:“妗,美也,一曰女輕薄也。俗謂舅母曰妗?!?/p>
明·陸容《菽園雜記》卷七:“《輟耕錄》言嬸、妗字非古,吳音:世母合而為嬸,舅母合而為妗耳,此說良是?!?/p>
《花縣志》:“母之兄弟妻曰妗母。”
蒼梧縣方言親屬稱謂詞(尤其是在木雙鎮(zhèn))中的“舅媽”稱“妗母”或“妗婆兒”,是從古至今的沿用。旺甫鎮(zhèn)和石橋鎮(zhèn)中也有稱“妗婆”,但只存在于老一輩中,現(xiàn)在大多已經(jīng)被“舅母”代替。
中國古代社會尊崇宗法制度,同時社會倫理也占據(jù)重要地位?!睹献印る墓稀肪陀小案缸佑杏H,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說法。所以在特定歷史時期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和相應(yīng)的角色,蒼梧縣方言的親屬稱謂詞無不表現(xiàn)著這一點。
1.娘
“娘”原寫作“孃”,指少女?!队衿づ俊罚骸皨记?,母也?!彼稳岁愂宸健稘}川語小》卷上說:“娘、媽,母也?!盵5]“娘”是后起字,唐代開始用來指稱“母親”。但是在蒼梧縣親屬稱謂詞中“娘”不用來稱呼“母親”,而是用于男性稱呼自己的“姐姐”,這是受“從子稱”的觀念影響。
2.姨
“姨”是一個漢語形聲詞,從女,夷聲,指的是妻子的姐妹,出自《說文》“妻之女弟同出為姨。從女,夷聲”。在蒼梧縣親屬稱謂詞中,“姨”都可以用來表示“姨媽”,但是在木雙鎮(zhèn)的稱呼中“姨”還出現(xiàn)在“姐姐”的稱謂中,表示女性對姐姐的稱呼。屬于“從兒稱謂”,因此還有“表姨”之稱,即“表姐”。
3.舅
“舅”是形聲字。從男,臼聲。“男”表示是男性的,“臼”表示讀音。[6]本義“舅父”,指母之兄或弟?!墩f文》中寫道:“母之兄、弟。妻之父為外舅,從男,臼聲。凡異姓之稱,不得稱父,則舅之?!惫省熬司恕币恢庇靡苑Q母親的兄弟。在木雙鎮(zhèn)親屬稱謂詞中“舅”既可用來稱呼“舅舅”也可以用來稱呼“哥哥”或者“弟弟”,“哥哥”為“阿舅”或“排行+舅”,“弟弟”為“細(xì)舅”,但是這是女性對自己親哥哥或親弟弟的稱呼,故還有稱“表哥”為“表舅”。
蒼梧縣親屬稱謂詞還體現(xiàn)了夫婦有別,例如女性“從子稱”丈夫的“弟弟”為“排行+叔”,稱丈夫的“弟媳”為“排行+嬸”,而丈夫則只需喚其弟弟或弟媳名字即可,這也體現(xiàn)了古代宗法制度對蒼梧縣親屬稱謂詞的影響。
本文通過對廣西蒼梧縣方言中親屬稱謂詞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廣西蒼梧縣親屬稱謂詞的特點包括:構(gòu)詞上多可使用單音節(jié)語素,詞綴使用頻率高;存在同名異指和同指異名現(xiàn)象、偏稱現(xiàn)象和“從子稱”現(xiàn)象;注重長幼之別。其親屬稱謂詞形成的主要原因為古語詞的保留和受古代封建制度觀念的影響,雖然等級森嚴(yán)的宗法制度已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廣西蒼梧縣宗法制度觀念還沒有消失,體現(xiàn)在“從子稱”、偏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