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李站虎(西安市兒童醫(yī)院,西安710003)
穿孔性闌尾炎是指闌尾由于多種因素誘發(fā)炎癥進一步惡化形成穿孔的疾病,穿孔后細菌易進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敗血癥,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通常小兒穿孔性闌尾炎的發(fā)生率與成人相比較高,這是由于小兒闌尾炎病情發(fā)展快造成的,治療的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及時手術[1]。CD14 是一種白細胞分化抗原,CD14+單核細胞表面 HLA-DR 在抗原提呈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研究表明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另外其還可用作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預后指標[2]。目前關于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 的表達與穿孔性闌尾炎間的相關性研究尚不深入,基于此本研究擬分析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與小兒穿孔性闌尾炎患者臨床診療的相關性,旨在為小兒穿孔性闌尾炎的早期診治提供合理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選擇西安市兒童醫(yī)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49 例經(jīng)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的穿孔性闌尾炎患兒為開腹術組,選擇同期我院經(jīng)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55 例穿孔性闌尾炎患兒為腹腔鏡組,另選取同期我院健康體檢25 例患兒為對照組。比較三組的平均年齡、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穿孔性闌尾炎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者;②并發(fā)嚴重臟器疾病者;③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藥物服用史者。
1.2 儀器與試劑 CD14-PE,HLA-DR/異硫氰酸熒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xiàn)ITC),小鼠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FITC,醫(yī)用低速離心機(德國Heraeus 公司),F(xiàn)ACSCalibur 型流式細胞儀(美國Becton-Dickinson 公司),流式專用試管(上海百賽生物有限公司)。
1.3 方法 采集開腹術組患兒、腹腔鏡組患兒和對照組EDTA-K3靜脈抗凝血2 ml,取三個干凈的流式試管,分別標注為開腹術組、腹腔鏡組和對照組,于開腹術組管和腹腔鏡組管加入5 μl HLADR/FITC,5 μlCD14-PE,對照組管加入5 μl 小鼠IgG1/FITC,10 μl CD14-PE。手動或振動儀混勻靜脈抗凝血,各取10 μl 分別加入開腹術組管和腹腔鏡組管及對照組管中,完全充分震蕩混勻后放于室溫暗室內(nèi)作用15 min,于各管中加入20 μl 紅細胞裂解液充分振動混勻后放于室溫下暗室內(nèi)作用15~20 min,待混懸液至清亮,準備開始上機離心,將轉速設定為1 000 r/min 離心5 min 后棄掉上清。每管中各加入5ml PBS,以1 ml 鞘液充分混勻后上機進行分析。以CD14/PE 射門,檢測HLA-DR/FITC+/PE+雙性細胞的百分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的比較 見表1。術前開腹術組和腹腔鏡組的外周血HLA-DR/CD14表達率均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50.231,P=0.002),術后2和5天,開腹術組和腹腔鏡組的外周血HLA-DR/CD14表達率較術前均顯著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外周血HLA-DR/CD14表達率較術前升高,但是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 天和5 天,腹腔鏡組的外周血HLA-DR/CD14表達率高于開腹術組,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三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的比較(x±s,%)
2.2 腹腔鏡組與開腹術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變化的比較 見表2。相較于開腹術組,腹腔鏡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變化的幅度較大,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表2)。
表2 腹腔鏡組與開腹術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變化的比較(x±s,%)
闌尾炎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診斷和治療的不及時易發(fā)展為穿孔性闌尾炎。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方法已由傳統(tǒng)的開腹闌尾切除術逐漸變?yōu)楦骨荤R闌尾切除術。小兒急性闌尾炎穿孔較為多發(fā),6~10 歲是患兒的高發(fā)階段。近年來,小兒急性闌尾炎穿孔的發(fā)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對患兒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治療的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及時手術。
CD14 是一種糖基磷脂酰肌醇錨定蛋白,參與機體免疫反應中的固有免疫應答,CD14 與多種疾病相關,在宿主抵御感染中具有雙重作用[3]。HLADR 是單核細胞表面參與外來抗原加工、處理和提呈的關鍵分子,已有研究指出HLA-DR/CD14 足量表達對機體的固有免疫極為重要[4-5],另外當嚴重感染并發(fā)膿毒癥時,患者 HLA-DR/CD14 的表達量顯著下調(diào)[6-7],因此HLA-DR/CD14 的表達率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8-9],臨床診療上其還可用作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預后指標[10]。目前關于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 的表達與穿孔性闌尾炎間的相關性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擬分析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與小兒穿孔性闌尾炎患者臨床診療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術后腹腔鏡組的外周血HLA-DR/CD14表達率高于開腹術組,并且腹腔鏡組外周血HLA-DR/CD14表達率變化的幅度較大,能促使患兒的HLA-DR/CD14表達率盡快恢復至正常值,增強患兒的免疫功能,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患兒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率較高,能有效增強患兒免疫功能,對康復產(chǎn)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