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慧 董麗 王翠霞 成德雷 周春澤 呂維富
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是 在 肝 靜脈與門靜脈之間的肝實質內以微創(chuàng)的方式建立分流道,為降低肝硬化患者門靜脈壓力的關鍵措施之一[1]。TIPS治療后,部分血液未經肝臟處理而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進而導致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發(fā)生幾率增加。傳統(tǒng)觀點一般采用嚴格的限制蛋白飲食來預防TIPS術后HE的發(fā)生[2],但是也有研究發(fā)現80.3%肝硬化患者由于長時間蛋白質攝入減少引起營養(yǎng)不良,甚至造成肌肉群萎縮,更容易出現HE[3]。因此,TIPS術后如過度限制蛋白質飲食,可能導致HE發(fā)生率增加。HE的臨床表現形式復雜多變,最新HE分級標準提出,輕微型肝性腦?。╩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為潛在HE,無明顯臨床表現,而神經心理學測試異常[4]。目前指南未明確指出部分非發(fā)作性HE存在難以識別的MHE患者TIPS術后能否攝入蛋白,同時術前患者存在MHE對TIPS術治療預后的影響尚未可知。故本研究采用MHE診斷“金標準”[5]——肝性腦病心理測試評 分(psychometri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core,PHES)對TIPS治療患者進行MHE評估,并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營養(yǎng)干預,將此作為一項前瞻性研究,探討基于PHES量表的飲食護理策略在肝硬化患者行TIPS治療中應用價值。
本研究納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擬行TIPS治療肝硬化患者資料。入組標準:(1)診斷符合肝硬化診治標準[2],經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或肝活檢證實為肝硬化,包括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丙肝后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血吸蟲性肝硬化、藥物性肝硬化以及不明原因的肝硬化等;(2)既往無TIPS治療史。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疾病,或有肝、腎、心、肺等嚴重原發(fā)性疾?。唬?)肝移植術后、存在門靜脈海綿狀變性、門靜脈畸形;(3)一周內服用鎮(zhèn)靜安眠類藥物;(4)一周內服用乳果糖等降血氨藥物;(5)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測試不能配合者;(6)無宣教理解及數字認知困難;(7)視障患者。將符合入組標準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飲食護理措施,實驗組采用營養(yǎng)干預方法。
(一)PHES量表評估方法
PHES量表包括5個測試項目:數字連接測試-A(number connection test A,NCT-A),數字連接測試-B(number connection test B,NCT-B),數字符號測試(digit symbol test,DST),系列打點測試(serial dotting test,SDT),軌跡描繪測試(line drawing test,LTT)。采用紙筆即可完成實驗組合,具體評估及診斷方法詳見專家共識[6]。
(二)診斷標準
輕微型肝性腦病診斷標準[7]:評分< -4分診斷為MHE;評分≥ -4分則可排除MHE診斷。根據C型HE亞型分類,輕型HE相當于West-Haven分級[6]1級;重型HE相當于West-Haven 2~3級。有誘因的HE指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嚴重感染、大量放腹水、服用排鉀利尿劑、大量高蛋白飲食攝入后引起的HE;無誘因的HE指無可確定誘因形成的自發(fā)性HE。
(三)飲食干預方法
實驗組飲食干預方法:實驗組應進行多次PHES評分,包括:(1)術前及出院日2個時間點;(2)隨訪時間:術后一周、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定期入我科隨訪時均需進行PHES評分。根據PHES評分,進行飲食干預。飲食干預方法如下:(1)無MHE患者,可不限制蛋白攝入,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1.2~1.5 g/kg,以植物蛋白為主,保持大便1~2次/d。(2)MHE患者、出現1級或2級HE患者,術后限制蛋白質飲食,采取動態(tài)飲食干預方法,控制在20 g/d,隨著癥狀的改善,每2~3 d可增加10~20 g蛋白;若出院日評估無MHE,則指導患者不限蛋白攝入,攝入方法同(1)。
對照組飲食干預方法:除TIPS術后有消化道出血或有HE需短期內限制動物蛋白攝入者外,其他術后可不過度限制蛋白質攝入,并以植物蛋白為主[8-9]。
指導兩組患者每日能量攝入均能保證為35~40 kcal/kg,白天禁食時間不應超過3~6 h,應避免長時間饑餓狀態(tài),分餐至4~6次小餐(3餐+3次加餐,含夜間加餐)。
(四)隨訪方法
對每位患者分別采用電話溝通、 查閱門診及住院資料等途徑進行隨訪,TIPS隨訪計劃為術后一周、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定期入我科隨訪;評估患者病情、實驗室檢查、PHES評分;若出現病情變化,隨時溝通。隨訪截止時間為2020年7月,或患者死亡或失訪為止。隨訪時間6~28個月,中位隨訪時間13個月。終點事件:所有肝硬化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以上的隨訪,當患者出現死亡、肝移植、或再行TIPS治療、失訪時即視為終點事件。
定性資料用個數(百分比)表示,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定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肝性腦病發(fā)生率及有無誘因肝性腦病發(fā)生率,率的可信區(qū)間采用精準概率法和近似正態(tài)法計算;采用Logrank卡方檢驗,進行兩組間肝性腦病發(fā)生率的比較。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
(一)一般資料
按照納排標準,本研究共納入肝硬化患者163例,其中實驗組82例,對照組81例,3例患者失訪,其中實驗組2例,對照組1例,實際共納入160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一般資料[(n(%),± s)]
表1 患者術前一般資料[(n(%),± s)]
實驗組(n = 80)對照組(n = 80) χ2/t值 P 值年齡(歲) 53.7 ± 11.1 53.6 ± 10.2 0.082 0.935性別 2.209 0.137男65/81.25% 57/71.25%女15/18.75% 23/28.75%門靜脈高壓癥狀 1.671 0.434上消化道出血 30/37.50% 26/32.50%腹水 19/23.75% 15/18.75%兩者均有 31/38.75% 39/48.75%病因2.375 0.667乙肝 55/68.75% 48/60.00%丙肝 3/3.75% 3/3.75%酒精性 5/6.25% 10/12.50%膽汁淤積性 2/2.50% 3/3.75%其他 15/18.75% 16/20.00%體重指數 21.01±2.87 21.08±2.80 0.041 0.888
(二)實驗室指標及臨床評分
本研究中160例肝硬化患者TIPS術前實驗組及對照組的白細胞、紅細胞、PHES評分等指標在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 0.05),詳見表2。同時,依據MHE診斷標準,術前MHE總體發(fā)生率為55.00%(88/160),實驗組MHE發(fā)生率53.75%(43/80),與對照組MHE發(fā)生率 56.25%(45/80)無統(tǒng)計學差異。
表2 患者術前實驗室指標(± s)
表2 患者術前實驗室指標(± s)
注: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Child評分:肝臟儲備功能量化評估分級標準。
總體(n = 160) 實驗組(n = 80) 對照組(n = 80) t值 P值白細胞(×109/L) 3.94 ± 2.71 3.65 ± 2.81 4.23 ± 2.60 1.366 0.174紅細胞(×1012/L) 2.84 ± 0.64 2.87 ± 0.60 2.80 ± 0.70 0.704 0.482血紅蛋白(g/L) 78.79 ± 20.66 79.54 ± 19.27 78.05 ± 22.07 0.454 0.650血小板(×109/L) 86.97 ± 72.61 86.54 ± 79.40 87.41 ± 65.63 0.076 0.940 AST(IU/L) 35.98 ± 25.21 35.31 ± 19.41 36.66 ± 30.04 0.336 0.738 ALT(IU/L) 27.18 ± 19.10 28.61 ± 20.83 25.75 ± 17.21 0.946 0.345總膽紅素(μmol/L) 22.27 ± 12.67 23.16 ± 14.14 21.38 ± 11.03 0.883 0.378白蛋白(g/L) 33.56 ± 5.41 32.92 ± 5.23 34.20 ± 5.55 1.504 0.135肌酐(μmol/L) 68.21 ± 22.37 70.09 ± 25.29 66.34 ± 18.99 1.061 0.291凝血酶原時間(s) 17.31 ± 3.62 17.61 ± 4.02 17.02 ± 3.17 1.033 0.303血氨(μmol/L) 41.23 ± 26.77 38.02 ± 24.33 44.46 ± 28.79 1.527 0.129 PHES評分(分) -4.89 ± 3.51 -4.77 ± 3.55 -5.01 ± 3.48 0.427 0.670 Child評分(分) 7.38 ± 1.56 7.36 ± 1.75 7.39 ± 1.35 0.101 0.920
(一)肝性腦病發(fā)生率
本研究中有36.88%(59/160)患者TIPS術后6個月內發(fā)生HE,而實驗組HE發(fā)生率為26.25%(21/80),對照組為 47.50%(38/80)。χ2= 6.839,P = 0.009。其中實驗組患者15.00%(12/80)為輕型 HE,對照組為28.75%(23/80),χ2值為 4.677,P = 0.031,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1A、1B。兩組重型HE發(fā)生率分別為[11.25%(9/80)和 18.75%(15/80)],χ2= 2.014,P = 0.156,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1C。
圖1 兩組患者TIPS術后肝性腦病發(fā)生率
(二)有無誘因肝性腦病發(fā)生率
術后6個月實驗組患者有誘因HE發(fā)生率為[10.00%(8/80)]低于對照組[27.50%(22/80)],χ2= 7.836,P = 0.005,且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2A。而兩組無誘因HE發(fā)生率分別為[16.25%(13/80)和 20.00%(16/80)],χ2= 0.683,P = 0.409,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2B。
圖2 兩組患者有無誘因肝性腦病發(fā)生率對比
HE是臨床上常見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神經精神異常綜合征,是TIPS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多發(fā)生于術后1~3個月[10]。MHE為潛在的HE,國內外研究表明,多數肝硬化患者在病程中會發(fā)生輕重不等的MHE,發(fā)生率為30%~84%[2,11]。本研究中術前肝硬化患者合并MHE的比例為55.00%(88/160),與國內外研究基本一致。MHE主要表現為輕微的認知障礙,對患者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和日常生活及壽命均有明顯影響[12-13]。若不加以干預,能夠快速發(fā)展為顯性肝性腦?。╫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OHE),需要引起重視[14]。TIPS 治療后,血流動力學發(fā)生改變,為預防OHE發(fā)生嚴格限制蛋白攝入,可能導致蛋白質-熱量營養(yǎng)不良,增加HE的發(fā)生率[15]。本研究基于PHES量表對存在MHE患者給予動態(tài)合理的低量蛋白飲食,結果顯示動態(tài)合理的飲食護理策略能夠降低肝硬化患者TIPS術后總體HE的發(fā)病率。
據以往研究結果顯示,10%~50%的TIPS術后患者發(fā)生過OHE[16],TIPS術后HE的發(fā)生,除了與年齡、術前肝功能儲備狀態(tài)、有無HE病史、支架類型及直徑等因素有關外,還與高蛋白飲食、感染等誘因有關[17]。本研究中TIPS術后6個月內HE總體發(fā)生率為36.88%(59/160),與以往研究相符。實驗組患者基于PHES量表采取個體化的飲食干預方式,動態(tài)調整蛋白質攝入。對照組除TIPS術后有消化道出血或有HE需短期內限制動物蛋白攝入者外,術后不過度限制蛋白質攝入。術前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及MHE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而術后對照組HE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組(47.50%和26.25%),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通過PHES量表評估,早期發(fā)現MHE,可以采取積極有效的飲食護理干預措施,從而能夠降低TIPS術后HE發(fā)生率。
本研究顯示對照組的輕型HE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組(28.75%和15.00%),而兩組重型HE發(fā)生率(18.75%和11.25%)并無明顯差異。結果表明輕型HE可通過院外合理飲食干預,口服通便及降氨藥物,利于患者恢復。而重型HE通過院外及門診治療效果較差,需要住院進行針對性治療,單純依靠飲食難以改善HE癥狀。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內實驗組有誘因的HE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0.00%和27.50%),通過采取積極的飲食干預,短期內限制蛋白飲食,服用保肝藥物,能夠有效緩解有誘因患者HE癥狀。而無誘因的HE發(fā)生率在實驗組為16.25%,對照組為2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究其原因,可能與患者術前肝功能差有關,因此針對該部分患者尚無較好的預防策略,術后予針對病因治療、通便等措施可能改善,從而降低死亡風險。
綜上所述,基于PHES量表采取動態(tài)飲食護理策略,能夠降低TIPS術后輕型及有誘因的HE發(fā)生率,而對于預防重型及無誘因HE的發(fā)生意義不大。早期發(fā)現MHE,調整飲食結構,能夠降低OHE發(fā)生率,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