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充分發(fā)揮高校新型智庫在服務“雙一流”方面具獨特作用。[方法/過程]利用文獻研究法與專家咨詢法,深入探討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功能定位、目標方向與路徑選擇。[結(jié)果/結(jié)論]推動高校新型智庫服務于“雙一流”建設,不僅是“雙一流”建設的內(nèi)在要求,同時也是完善“雙一流”建設目標、明確“雙一流”建設途徑和強化“雙一流”建設成效的必然選擇。為此,高校新型智庫應該在明確自身功能定位、確立服務方向的前提下,以“瞭望者”“參與者”“監(jiān)督者”和“評估者”身份,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優(yōu)質(zhì)服務。
關鍵詞:高校新型智庫 “雙一流”建設 功能定位 目標方向 路徑選擇
分類號:G52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2.11
作為繼“211”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國家戰(zhàn)略,“雙一流”建設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和轉(zhuǎn)型的重要目標與舉措。多年來,通過實施“211”“985”等重點工程建設,一批高校和學科取得了較高水平的發(fā)展,并同時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但與此同時,學科建設方面重復交叉、競爭不足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改革實施方式等。為此,教育部提出了“雙一流”建設設想。其目的旨在培育若干所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并最終于21世紀中期將我國建設成高等教育強國。實施“雙一流”建設,要求高校圍繞“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從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傳承、服務社會等諸多方面強化目標任務。充分發(fā)揮高校新型智庫在服務社會、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獨特作用,正是成就高?!半p一流”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
1 高校新型智庫與“雙一流”建設的內(nèi)涵、外延及其相互關系
1.1 高校新型智庫的內(nèi)涵與外延
智庫,通常稱之為“智囊團”“思想庫”,通俗講,又被稱之為“顧問班子”,是指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1],專門從事原創(chuàng)性、開拓性、引領性研究的決策咨詢機構(gòu),如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各省市的社會科學院等。這類機構(gòu)將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匯集到一起,運用其集體智慧和專業(yè)才能,為社會、經(jīng)濟、文化、科技、教育、醫(yī)療、外交、國防、軍事等領域的發(fā)展與進步,提供決策咨詢依據(jù)、建設性意見建議和可行性發(fā)展方案。
所謂高校新型智庫,是指依托高校各專業(yè)、各學科領域的優(yōu)質(zhì)人才資源組建的以研究各種政策并服務社會為己任的現(xiàn)代專業(yè)思想庫和智囊團[2]。其與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各省市社會科學院等智庫的相同點在于,都以戰(zhàn)略問題和政策研究為主要任務;不同點在于,高校新型智庫功能除了為國家、地方及高校本身的發(fā)展建言獻策以外,還承擔著一般性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yǎng)等多重任務。由此可見,相比于普通智庫而言,高校新型智庫在綜合性研究、交叉學科研究方面優(yōu)勢更為明顯[3]。高校新型智庫的“新”,主要體現(xiàn)為功能定位的新、研究內(nèi)容的新、研究方法的新,即在功能定位、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上具有更多元化的特點,而多元化的功能特點正是它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基礎和根本所在。
1.2 “雙一流”建設的內(nèi)涵與外延
所謂“雙一流建設”,是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耙涣鲗W科”是“一流大學”的基礎,而“一流大學”則是“一流學科”的目標與方向;因此,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必須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作為基礎和抓手。因此可以說,建設“雙一流”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一流學科”。那么,什么樣的學科才能算得上是“一流學科”呢?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的《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指出,一流學科是指學科水平在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中進入前列,或者國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業(yè)或區(qū)域影響、學科優(yōu)勢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學科[4]。所謂進入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前列,通常以是否進入美國科學基礎數(shù)據(jù)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為評判標準。以此為標準,我國目前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的部分學科進入了世界一流行列。
“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前提和基礎。一所高校要想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首先必須有足夠多的一流學科。但是不是有了一流學科就一定是一流大學呢?答案是否定的。除了在學科方面有足夠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外,作為世界一流大學,還應該在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成果轉(zhuǎn)化、對外交流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這也正是雙一流的建設發(fā)展目標與發(fā)展方向。
1.3 高校新型智庫與“雙一流”建設的互動關系
高校新型智庫促進和引領“雙一流”建設發(fā)展,“雙一流”建設蘊育和支撐高校新型智庫建設,二者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5]。作為為國家及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建言獻策的智庫組織,高校新型智庫的功能定位與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定位有諸多契合點。從國內(nèi)外一流大學的實踐經(jīng)驗來看,高校新型智庫與“雙一流”建設之間至少存在3個共同點[6]。
第一,就目標任務而言,高校新型智庫與“雙一流”建設既高度吻合,又相互支撐。高校新型智庫的建設目標是要將智庫研究產(chǎn)生的成果服務于社會,為國家及地方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出謀劃策;由于智庫成員來源于高校教師隊伍,因此,同時它又承擔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目標任務。在這一點上,高校新型智庫的建設內(nèi)容與“雙一流”的建設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時它們又相互支撐。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本身就是“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和內(nèi)容之一;與此同時,“雙一流”建設最終能否達成目標,又很大程度上依賴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驅(qū)動和保障。
第二,就體制機制而言,高校新型智庫與“雙一流”建設具有高度的協(xié)同性。體制機制是高校新型智庫發(fā)揮建言獻策功效的基礎和根本,一個智庫強不強、有沒有影響力,在推動行業(yè)發(fā)展方面能否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關鍵取決于該智庫是否構(gòu)建有能調(diào)動智庫成員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的體制機制。對于“雙一流”建設而言,體制機制的重要性同樣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體制機制是“雙一流”建設成敗與否的根本保證。因此,就運行本質(zhì)而言,高校新型智庫與“雙一流”建設具有高度的協(xié)同性。
第三,就發(fā)展戰(zhàn)略而言,高校新型智庫建設與“雙一流”建設都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核心任務。就戰(zhàn)略任務而言,高校新型智庫建設和“雙一流”建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優(yōu)秀人才。所不同的是,高校新型智庫更多地通過科研實踐培養(yǎng)人才,而“雙一流”建設則依托教育、教學、科研等多種手段共同培養(yǎng)人才。
2 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推動高校新型智庫服務于“雙一流”建設,不僅是“雙一流”建設的內(nèi)在要求,同時也是進一步完善“雙一流”建設目標、明確“雙一流”建設途徑和強化“雙一流”建設成效的必然選擇。
2.1 必要性分析
2.1.1 有利于完善“雙一流”建設目標 “雙一流”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建成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一個學科好不好,關鍵看該學科是否為國家急需、是否優(yōu)勢突出、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說該學科對于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是否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而這又取決于該學科是否有拔尖的人才、優(yōu)秀的團隊和頂尖的成果。一所大學強不強,同樣也取決于是否有拔尖的人才、優(yōu)秀的團隊和頂尖的成果。擁有拔尖的人才、優(yōu)秀的團隊和頂尖的成果恰恰正是組建高校新型智庫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無論是一流學科還是一流大學,把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將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確立為“雙一流”建設的任務之一,“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才是全面和完善的。
2.1.2 有利于明確“雙一流”建設途徑 “雙一流”建設能否達成目標,關鍵看建設方法與建設途徑是否科學合理。建設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關鍵在于內(nèi)涵發(fā)展,而不在于外延擴張;即不僅在于投入了多少資金、發(fā)表了多少論文、出版了多少專著、編著了多少教材、獲取了多少成果,更在于培養(yǎng)了多少優(yōu)秀的人才、創(chuàng)造并轉(zhuǎn)化了多少實用的成果、為國家及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貢獻了多少智慧。后者恰恰是高校新型智庫的發(fā)展目標和內(nèi)在要求。由此可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與“雙一流”建設在具體實施路徑和建設途徑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1.3 有利于強化“雙一流”建設成效 “雙一流”建設最終是否有成效,關鍵看建設目標是否得以實現(xiàn);即學科優(yōu)勢與特色是否明顯改善、學校影響力與知名度是否得到提升。而這兩大目標的實現(xiàn),一定程度上有賴于高校新型智庫的引領、幫扶與推動。
2.2 可行性分析
2.2.1 政策上可行 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的《實施辦法》指出,要“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鼓勵行業(yè)企業(yè)加強與高校合作,協(xié)同建設”。由此可見,推動“雙一流”建設不是某一個機構(gòu)的事情,更不是某一個學科或某一個團體的事情,它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協(xié)同推進。在高校,包括新型智庫在內(nèi)的各級各類機構(gòu)和全體成員都應該是高?!半p一流”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
2.2.2 功能上可行 高校新型智庫的基本功能定位在于咨政建言、理論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服務社會,即為國家及地方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出謀劃策;同時又發(fā)揮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教育教學等多重功能。依托上述功能,無論是高校新型智庫產(chǎn)出的成果,還是輸送的人才,亦或是輸出的服務,都能為高?!半p一流”建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幫助。
2.2.3 經(jīng)驗上可行 一所高校能否列入“雙一流”建設名單或者某一學科能否被認定為“一流學科”,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其中就包含了新型高端智庫的支撐。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之所以被列入“雙一流”建設名單,一定程度上與這兩所高校擁有諸如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清華-卡內(nèi)基全球政策中心、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等眾多高端智庫密切相關;中國人民大學的應用經(jīng)濟學、復旦大學的政治學之所以能列入一流學科,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上述兩學科分別有重陽金融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之類的高端智庫為支撐??傊^往的實踐經(jīng)驗表明,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不僅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切實可行的。
3 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功能定位與目標方向
功能定位是目標方向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功能定位明確,目標方向才可能更清晰、更科學、更精準。
3.1 功能定位
相比于社會智庫而言,高校新型智庫在學科、人才和對外交流方面均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高校新型智庫不僅學科齊全、人才密集,而且對外交流廣泛。依托該優(yōu)勢,高校新型智庫至少在4個方面能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必要的服務。
3.1.1 高校新型智庫是“雙一流”建設的“智囊團”
之所以說高校新型智庫是“雙一流”建設的“智囊團”,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高校新型智庫作為匯集各類專家學者的“思想庫”,它本身就具有為“雙一流”建設出謀劃策的功能。眾所周知,高校新型智庫是思想較為獨立的研究機構(gòu),能夠做到以獨立的思想服務“雙一流”建設決策、指導“雙一流”建設實踐,比如為“雙一流”建設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擬定發(fā)展方案、編制發(fā)展計劃等;另一方面,高校新型智庫作為高校全面發(fā)展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能為“雙一流”建設決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無論是建設“一流大學”還是“一流學科”,都必須圍繞高校的五大職能,即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傳承、服務社會而展開。無論是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還是科學研究、文化傳承,亦或是服務社會,又都離不開高校新型智庫的理論指導與智力支持。
3.1.2 高校新型智庫是“雙一流”建設的“催化劑”
高?!半p一流”建設最終能否達成預定目標,一定程度上與高校新型智庫的建設與發(fā)展成效密切相關。國內(nèi)第一批4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實踐表明,高校新型智庫是“雙一流”建設的“催化劑”。如果高校擁有影響力強大的新型智庫,其“雙一流”建設可能就會不走或者少走彎路,否則就可能遭遇挫折、面臨困境。道理很簡單,因為高校新型智庫既是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時更是宣傳“雙一流”的重要名片。包括北大、清華在內(nèi)的眾多國內(nèi)985高校的實踐表明,無論是“一流大學”還是“一流學科”,都需要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型高端智庫為支撐。
3.1.3 高校新型智庫是“雙一流”建設的“加速器”
一方面,依托其所具備的咨政建言、社會服務、人才培養(yǎng)、理論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等功能,高校新型智庫通過深入開展調(diào)查研究,能及時解決“雙一流”建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重大問題,并根據(jù)建設目標與規(guī)劃,提出實踐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為加速“雙一流”建設步伐貢獻才智。另一方面,高校新型智庫圍繞“雙一流”建設中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和重大現(xiàn)實問題建言獻策,能快速、及時地報送有價值的調(diào)研報告,為“雙一流”建設的科學民主決策提供重要依據(jù)。
3.1.4 高校新型智庫是“雙一流”建設的“反哺器”
上述3個方面的功能定位表明,高校新型智庫既是“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同時也是建設“雙一流”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說,“雙一流”建設必須以高校新型智庫為依托。反過來,如果高校新型智庫建設好了,它又能為“雙一流”建設提供營養(yǎng)和保障。“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包括辦學條件、學科水平、辦學質(zhì)量、主要貢獻、國際影響力等諸多方面。對照高校新型智庫的功能定位,不難發(fā)現(xiàn),高校新型智庫至少能在學科水平、辦學質(zhì)量、主要貢獻、國際影響力等4個方面反哺“雙一流”建設,成為“雙一流”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3.2 目標方向
3.2.1 要為“雙一流”建設做好前瞻性研究 如何建設好“雙一流”,無論是國內(nèi)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實踐,還是國外的相關建設實踐,都無法為我們提供全面、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借鑒。因此,面對“雙一流”建設的目標與重點,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應該在通盤考慮“雙一流”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以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理論研究為抓手,著重幫助“雙一流”建設解決當前所面臨的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
3.2.2 要為“雙一流”建設做好對策性研究 高校新型智庫在服務“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基礎性研究,同時更要注重應用對策研究。研究選題的選擇,要以問題為導向,深挖“雙一流”建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要將“雙一流”建設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開展“研以致用”的實踐性、運用性研究。
3.2.3 要為“雙一流”建設做好對針對性研究
高校“雙一流”建設牽涉面非常廣泛,涉及決策咨詢、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對外交流等方方面面,問題紛繁復雜。因此,高校新型智庫的研究重心要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著力研究解決“雙一流”建設面臨的大事、急事和難事,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另一方面,要直面“雙一流”建設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深入開展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研在點子上、參在關鍵處”[7]。
4 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的路徑選擇
劉延東同志指出,智庫要做改革發(fā)展決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評估者、社會輿論的引導者[7],這為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指明了發(fā)展路徑。
4.1 以“瞭望者”身份服務“雙一流”建設
所謂“瞭望者”,是指登高望遠的人。也就是說,高校新型智庫要成為“雙一流”建設的“千里眼”,要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宏觀的角度審視“雙一流”建設的發(fā)展趨勢與規(guī)律。為此,高校新型智庫應具有全局觀與全域觀,從全球范圍出發(fā),分析研究世界未來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為我國“雙一流”建設把好舵、定好調(diào),引導“雙一流”建設明確方向、確定道路和選好途徑,以此破解我國“雙一流”建設面臨的方向性發(fā)展困境與問題。
4.2 以“參與者”身份服務“雙一流”建設
高校新型智庫不是以旁觀者,而是以參與者、親歷者、親為者,即主人翁的身份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將所做的每一件工作融入到“雙一流”建設中,處處為“雙一流”建設著想。具體而言,也就是要求高校新型智庫利用自身人才優(yōu)勢與綜合智慧,把“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各參與主體對不同問題的不同見解加以專門化和專業(yè)化的梳理,使各方意見達成趨同性、一致性、整體性、全面性和可行性,進而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必要咨詢服務。
4.3 以“監(jiān)督者”身份服務“雙一流”建設
高校新型智庫不僅是“雙一流”建設的瞭望者、參與者,更是“雙一流”建設的“監(jiān)督者”。高校新型智庫是一個相對獨立且專業(yè)化水平較高的思想庫和智囊團,它有資格有能力以“第三者”身份作為高?!半p一流”建設的監(jiān)督者。這是“雙一流”建設的內(nèi)在要求,更是高校智庫的責任和義務所在。作為權(quán)威性監(jiān)督者,高校新型智庫必定要比其他機構(gòu)、組織對“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理解得更深更透,通過將這些問題及時反饋給上級監(jiān)管部門,可使上級部門乃至國家層面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
4.4 以“評估者”身份服務“雙一流”建設
《實施辦法》指出,要“加強過程管理,實施動態(tài)監(jiān)測,及時跟蹤指導。以學科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辦法,開展對‘雙一流建設的中期和期末評價”。問題是,誰來對“雙一流”建設做出評價?;诳陀^、公正的考慮,很顯然是第三方。那么這個“第三方”又是誰呢?當前,社會上并不存在專門從事評估“雙一流”建設效果的評估機構(gòu)。在此背景下,“第三方”的角色就落在了兼具專業(yè)性與獨立性特質(zhì)的高校新型智庫身上。作為專業(yè)水平較高的學術團體,高校新型智庫擔當此任可謂責無旁貸。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評估應該采取交叉錯評的方式進行,既不是互評,更不是自評。
5 進一步推動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對策建議
5.1 要進一步強化高校新型智庫自身建設
打鐵還得自身硬。高校新型智庫要想真正成為“雙一流”建設的“瞭望者”“參與者”“監(jiān)督者”和“評估者”,首先自身必須要有足夠的能量,同時還得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的影響力。為此,各高校新型智庫應該圍繞“國家戰(zhàn)略急需、行業(yè)特色鮮明、學科優(yōu)勢突出”的發(fā)展定位,以建成世界一流高端智庫為目標,找出差距、找準路徑,在科學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和建設方案的基礎上,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
5.2 要進一步提升高校新型智庫服務能力
自2015年以來,開展高校新型智庫建設已5年有余,5年多來,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成效可謂有目共睹,無論是組織形式、管理方式,還是體制機制、規(guī)劃方案,均取得了重大進展,但距離真正“破解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難題”“有效提升國家軟實力”以及“全面服務于‘雙一流建設”等時代需求,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8]。為此,有必要以“重點建設一批高端智庫”為目標,以解決當前智庫所面臨的人才短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積極性不強為抓手,從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等方面,進一步提升高校新型智庫的服務能力。
5.3 要進一步加大對高校新型智庫的資金投入
為了推動各類智庫建設,近年來,各級政府投入了不少資金,為建設好、發(fā)展好高校新型智庫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從現(xiàn)實需求來看,當前我國高校新型智庫所需建設資金還遠遠不夠;資金投入與產(chǎn)出不匹配以及資金的使用效率低等問題還非常突出。為此,各級政府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制定和落實支持高校新型智庫發(fā)展的財政與金融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體系,尤其要鼓勵企業(yè)、社會組織、個人捐贈資助高校新型智庫建設[9]。同時更要注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經(jīng)費投入和成果產(chǎn)出相匹配的資金投入機制。
5.4 要營造良好的服務環(huán)境和服務氛圍
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能否取得預期成效,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具有良好的服務氛圍和服務環(huán)境是基礎和保障。首先,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構(gòu)建激勵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強化人才保障等手段,努力營造高校新型智庫關心支持“雙一流”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其次,要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組織保障、統(tǒng)籌學科建設、深化綜合改革等措施,為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營造良好的服務環(huán)境。
總之,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是一件涉及面非常廣、內(nèi)容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各高校、各智庫等多方參與主體的共同努力。各主體要從破解外部約束與實施綜合改革著手,在構(gòu)建高校新型智庫與“雙一流”建設良性互動、協(xié)同發(fā)展的基礎上,推動高校新型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 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R].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 2014: 3.
[2] 楊再峰, 趙曉聲, 司曉宏, 等. 新型高校教育智庫助力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研究[J]. 湖北社會科學, 2016(7): 166-171.
[3] 劉春艷, 馬麗杰. 我國高校智庫與地方政研智庫成果對比調(diào)查分析[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0, 5(1): 43-51.
[4] 教育部. 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EB/OL]. [2018-03-11]. http://www.gov.cn/ 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1.
[5] 汪鋒. 高校一流學科與新型智庫建設的互動機制研究[J]. 中國高教研究, 2016(9): 35-41.
[6] 吳海波, 朱文芝, 陳天玉. 新型高校智庫服務“雙一流”建設的SWTO分析[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0, 5(1): 2-7.
[7] 譚紹華, 陳明建. 職教研究如何發(fā)揮新型智庫功能[N].中國教育報, 2016-2-23(8).
[8] 郝平. 加快新型教育智庫建設推進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J]. 教育研究, 2015(1): 4-9.
[9] 張亞孟. 我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研究[D]. 天津: 南開大學, 2016.
New University Think Tanks Service for “Double First Class”: Function Orientation, Goal Orientation and Path Choice
Wu Hai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 Nanchang 330004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t is conduciv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role of new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serving “double first class”. [Method/process] By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target direction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new university think tank service“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Result/conclusion] Promoting the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erfecting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goal, defining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strengthening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effect. Therefore, the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n the premise of defining their own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service orientation, provide multi-level and all-round quality servi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as “l(fā)ookers”, “participants”, “supervisor” and “evaluators”.
Keywords: new type of think tank in universities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function orientation
target direction path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