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推動,傳統(tǒng)文化課程在高職院校的開設越來越多,國學課程是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谶@樣的要求,以所在院校進行的國學課程改革實踐為依托,嘗試構建一種融入課程思政因素的國學教學模式,以期實現全方位育人,為構建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新模式提供參考樣本。
[關? ? 鍵? ?詞]? 課程思政;國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4-0132-02
一、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院校國學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統(tǒng)一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選修課覆蓋面”。2016年,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國學教育既是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陣地,同時也應該發(fā)揮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的國學教育對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還不夠,無法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同時也缺乏對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還停留在單純知識講解的階段。
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強化國學課程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從課程教學設計入手,從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出發(fā),充分彰顯國學課程教學特色,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二、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院校國學教學模式探索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情,他們大多數表達欲望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愿望強烈,并且熱衷于通過信息化手段與老師、同學交流,同時,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比較感興趣,但是相關閱讀和積累還不夠。所以我們利用國學課程的大人文屬性,結合創(chuàng)新要求和課程思政要求構建了“四四四二”教學模式:構建“學—導—思—悟”四步教學過程,融入“雙有雙能”四維課程思政理念,實施“四化”教學方法,采用“同步+異步”混合線上教學策略,引領學生從國學經典中涵養(yǎng)品格,完善自我。
(一)“學—導—思—悟”四步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培養(yǎng)目標,我們以“學—導—思—悟”的課程模式構建課堂,而這四個部分又分別對應儒家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1.學:格物
打破傳統(tǒng)教學思想中“老師先教,學生后學”的模式,讓學生先導學習。學生通過預習、前置案例學習等發(fā)現興趣點及疑惑點,老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前置學習情況,搜集學生的前置學習問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授課內容,制定授課策略,打破傳統(tǒng)“靜態(tài)備課”的模式,實現“動態(tài)備課”,真正實現“以生定教”。
2.導:致知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件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所以教師不應該是課堂的主導。因此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以問題導向、興趣導向、情境導向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儒家理論,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3.思:誠意
國學課程可以以國學典章為教學載體,但不局限于對章句的理解。以“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理論的價值,重點關注能否實現學生國學教育與學生道德發(fā)展的良性互動,并且充分利用國學課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及價值觀引導。在解讀章句、感悟文本、積累知識、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正向積極的情感志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內涵。
4.悟:正心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及內蘊非常豐富,但還是必須根據學生的學情及當下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實際來引導學生理解,應該多方面調動學生,在立足當下語境的基礎上,聯(lián)系現實案例和生活實際,才能打通古今隔閡,讓學生既能抓住文本之意入得文中,又能將國學智慧運用到文本之外。
(二)“四化”教學方法
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堅持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四化”的教學方法: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誦讀化:因聲求氣,以誦求意
在國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引領學生不斷誦讀,用誦讀去喚醒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使用群讀、個讀、點讀、競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敢于誦讀、樂于誦讀,并從誦讀中去體悟儒家經典的豐富內涵。
2.情境化:以情造境,以文化人
根據學生的學情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以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yè)為例,該專業(yè)培養(yǎng)的學生就業(yè)方向主要為城市軌道交通司機及檢修人員,從道德品質素養(yǎng)上,要求學生具有團結敬業(yè)、安全負責的意識,同時還必須具備服務大眾、細心謹慎的精神品質。在國學課堂教學中,我們針對專業(yè)需要的道德素養(yǎng)和精神品質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選擇國學經典中的相關章句和名篇來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積極引入職場情境實踐,幫助學生運用國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仍以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yè)為例,在教學中,我們引入了駕駛情境、檢修情境、車廂情境、同事相處情境等,在情境中設置問題,讓學生運用國學知識來進行解答,培養(yǎng)學生安全至上、謹慎細心的品質,真正為學生未來的就業(yè)實踐和人際交往做準備。
3.故事化:典章故事,思考感悟
儒家經典與學生之間最大的障礙是文字上時空的理解障礙,如果只單獨講授章句的含義,學生的興趣不能得到最大的激發(fā)。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我們在講授章句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典章故事,啟發(fā)學生思考。
例如在講授《論學》一章時,根據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和思辨精神的學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選取“樊遲請學稼”這個極具爭議性與開放性的故事,引導學生圍繞孔子師徒的是與非展開討論,目的不在得出唯一的結論,而是要鼓勵學生不迷信經典,不迷信權威,培養(yǎng)理性思維、異質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和能力。
4.生活化:遷移運用,古為今鑒
在學習古典典籍的過程中,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qū):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只看到了文章大的輪廓,不愿讀透,從而無法體會經典的佳妙,“入不得文內”。二是摳挖字眼,執(zhí)著于表面的字義、詞義,無法聯(lián)系實際來探討問題,“出不得文外”。針對這樣的學情,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現實案例來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儒家的思想去解答現實中的問題。
(三)融入“雙有雙能”四維課程思政理念
在教學中,我們特別重視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嘗試構建一個適合專業(yè)需求的國學課程體系。
1.雙有:有文化素養(yǎng)、有職業(yè)道德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以文化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要導向,以典章故事結合當今社會生活中真實案例導入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培養(yǎng)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講授《論道德修養(yǎng)》一章時,從有關道德的真實案例入手,引導學生針對自己未來的崗位,談談應該著力培育自己哪方面的道德。在講授《論士》一章時,著重啟發(fā)學生士的精神的現今價值,引導學生討論“士的精神有何價值”“如何修煉成一個士”等現實問題。
2.雙能:能提升能力、能適應社會
針對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習自律性不強,生活適應能力較弱,人文素養(yǎng)不高的情況,以“能提升能力+能適應社會”的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引導學生在認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學會如何提升能力,適應社會。
例如在講授《論仁》《道性善》《辨義利》等章節(jié)時,在教學設計上就體現了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設計中的思想,從儒家的道德理念出發(fā),引入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學會小處如何為人處世,大處如何愛國奉獻,讓學生未來能真正適應社會,在社會上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四)采用“同步+異步”混合線上教學策略
為了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同時也為了適應在線教學的需要,我們構建了“同步+異步”的混合線上教學策略。所謂同步,即是滿足學生短期系統(tǒng)知識學習,我們選擇在線平臺進行直播教學,在釘釘、騰訊課堂等平臺進行同步互動,在線引導學生實現國學知識學習。所謂異步,即是滿足學生課后自定步調學習,我們采用錄制微課以及推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自動步調的學習內容,并且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教學反饋。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是不能只求學到某一方面技術和手段。國學知識的學習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使我們的學生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讓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全面發(fā)展。通過教學探索,我們的國學教學收效甚多。從最近三年的期末及平時測評數據來看,學生達到良好及優(yōu)秀等級的占到70%以上。更重要的是個人素養(yǎng)的提高和文化道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能夠運用國學知識去思考自然、社會和人生,這是比考試成績更為重要的。
未來,我們希望探究一條文化認知與職業(yè)認同并重,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將國學教育滲透到專業(yè)教育、技術教育的道路,做到課程思政理念和國學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培養(yǎng)出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何世凡.國學簡易教材初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胡虹麗.探尋國學教育與現代教育契合點[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
[3]菅建偉.國學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路徑[J].文化學刊,2016(3).
[4]程方平.中國文化和教育的中國化能力[N].中國教育報, 2016-11-03.
[5]魯志美.中華傳統(tǒng)美德傳承與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探析[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5(9).
[6]張佳文.高職院校開設國學課程必要性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8).
編輯 馬燕萍